“大武汉”“大”有来头!

“大武汉”是这样大的!

武汉,别称“江城”,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武汉的历史沿革:武汉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作为武汉建城开端,武汉市郊的盘龙城遗址已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清末汉口是与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一样租界分布最多的城市之一,近代洋务派著名人物张之洞在武汉搞的芦汉铁路、汉阳钢铁厂、汉阳兵工程(“汉阳造”)、国立武汉大学(自强学堂)都是近代中国的洋务经典之笔;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

“大武汉”是湖北武汉的美称。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辛亥首义成功,孙中山先生惊叹:“武汉一呼,四方响应”,道出了武汉扼控四方的重要战略地位。汉口开埠后,对外贸易更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从近代历史沿革来看,武汉原本是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于1949年5月16日合并而成。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将武汉设为京兆区,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1929年一度设立汉口特别市(省辖市),1949年武汉解放后,武汉原本是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于1949年5月16日合并而成。最初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1950年改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4年才改为湖北省辖市。

历史上中国都会中被冠以“大”的只有“大上海”和“大武汉”(大汉口)。“大武汉”与“大上海”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在解放前夕,一个汉口市就比其时的北平大。“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极言汉口之大,而汉口只是武汉三镇之一!

在1938抗日战争期间,有一首歌响彻全国,叫《保卫大武汉》。每每想起这首歌,老人都会哼唱:“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保卫她,像西班牙保卫马德里”。

在1954年,武汉遇上历史上特大洪水,长江沿岸响起“保卫大武汉”的口号。

在1998年抗洪时期,有一次提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保卫大武汉”。

在2019年底发生有发生新型肺炎疫情,武汉封城保卫大武汉!

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武汉现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据美国权威杂志《国家地理》据遥感卫星测绘得出的结论表示,武汉是中国(城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武汉市,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被称为“九省通衢”。武汉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武汉正以“复兴大武汉”为目标,重返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大武汉确有其大。

武汉市=8个香港面积(香港面积1104平方公里)

武汉市=80个巴黎市区面积(巴黎市面积105.4平方公里)

武汉市=14个韩国首尔面积(首尔面积605.77平方公里)

武汉市=12个新加坡面积(新加坡面积716.1平方公里

武汉市=11个纽约市区面积(纽约市区土地面积789平方公里)

武汉市=5个英国伦敦(伦敦面积1577.3平方公里)

武汉市=4个日本东京面积(东京面积2188平方公里)

武汉市,面积8569.15平方公里,2019年尾总人口逾1400万(户籍人口908万,流动人口510万)。

登上黄鹤楼,极目楚天,武汉之大气大势尽收眼底:两江交汇,龟蛇相望,三镇鼎立,大江东去。武汉市域之浩荡,气势之磅礴,不可不谓之大。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著名诗句。

然而,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从不以“大武汉”自居,开放包容、善良豪爽的武汉人永远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如今的武汉,市区规模内长江上有8座大桥,汉水上有6座大桥,74座公园,武汉的三环比许多都会的六环都要大许多,让时速300公里/小时的高铁围绕武汉跑一圈,需要花上3个多小时。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水域面积47.6平方公里,在武汉!中国第二大城中湖——东湖,水域面积33.9平方公里,也在武汉!而东湖是杭州西湖的6倍。其他水域也十分辽阔,大小湖泊370多个,水域率、湖泊率更是全国之首,站在东湖望不到边界,最著名的西湖也仅是它的1/6。无论是历史人文,还是地理资源,武汉不可不为之“大”,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历史上,武汉一直是全国经济贸易中心,曾经有“货到汉口活”美誉。一直到1982年,武汉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位第一,在全国位列第四,仅次于京沪津三大直辖市,是真正的中国“第四城”,武汉因此被列为全国首批计划单列市。

华中重镇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也是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武汉联勤保障基地驻所。

下面摘要分析大武汉有“十大”——

1,大都市大承载

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来看,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仅次于北京、天津,超过上海、广州、重庆(不包含偏远县),是香港的8倍,新加坡的13倍;建成区面积不足全市总面积的1/4;

武汉“1+8”城市圈于2007年正式上升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战略后,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武汉正携手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致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国务院又批复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成为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城市。

2大文化大首创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武汉是一个兼收并蓄、革故鼎新之地。武汉人秉承荆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昂扬气概,武昌首义,帝制终结,共和始创。改革开放后,武汉勇立潮头,一度成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的风向标,天下第一街、第一位洋厂长、第一支商业企业股异地上市……城市管理三包,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督鄂18年间,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开中国近代教育和武汉文化开放之先河,使武汉的教育领先全国。他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武科大前身)、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等,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武汉的文化教育。

张之洞大兴实业、发展交通,使得开埠较晚的武汉一跃进入中国近代工业第一方阵。“驾乎津门,直逼沪上”,赢得“大武汉”的称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以武昌首义为开端,辛亥革命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丧钟,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阀门。

为打造全国最优投资环境、全国一流城市环境,武汉市于2011年4月起强力推进“治庸问责”原有748项审批事项取消、下放,调整409项,所有办事流程全部控制在5个以内,在全国率先实行工商注册登记“零收费”。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文化”的力量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武汉正以文化再造为源头,不断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各行各业的“武汉人”则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奋发有为地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增创新优势。作为在汉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湖北中烟公司自2002年以来,一直坚持以企业文化再造为源头,促使企业从中国卷烟业内“散乱低差”的代表变为全行业发展进步的典范,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称誉为“中国烟草的奇迹”。

武汉市的本地法人银行汉口银行,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由808位飙升至484位。

如今的武汉,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新城市精神指引下,在各方智慧的支持下,全市干部群众正按照“中部第一、全国一流”标准,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3,大教育大院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中国科教重镇的武汉,拥有69所普通高校(“985”高校2所、“211”高校7所)、106所各类科研机构、59名两院院士、20个国家级实验室、2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毕业生人数全国第一,科教综合实力全国第三。建国后,武汉的综合科教实力助推了“大武汉”的形成。武汉是中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教育部直属211及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院校。

还有中科院分支机构和众多的央企研究院所。这些院校本身占地不小,比如华中农业大学7425亩,华中科技大学6780亩。截止2013年统计数据,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118.33万,雄踞全球第一。

科教、人才优势也使武汉频频受到国家政策的青睐。2009年12月,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市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武汉市委市政府更是积极引导,正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打造“资本特区”,出台了政府奖励、购租房补贴、税收返还、人才引进、企业上市、环境优化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推进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将武汉市的科教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4大光谷大科技

世界一流的高精度等离子切割机、四个国际电联标准,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纤传感器、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这些“第一”都有一个共同的诞生地:“中国光谷”。2011年,“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1450亿元,成为中国该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在光纤通信产业,“中国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66%、国际市场占有率2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国际市场占有率12%;激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拥有烽火通信、长飞光纤(世界排名第一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武汉光迅、楚天激光等一批在全球具备研发和产业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

在研发领域,“中国光谷”拥有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华工科技、长飞光纤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烽火通信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光高清视盘机、中国首套汽车车顶盖激光在线焊接系统等一批科研成果密集涌现。

正是由于武汉在光电领域国内首屈一指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优势,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报告中,将武汉与北京(IT与软件服务)、上海(金融与工程服务)、深圳(物流与商业服务)、成都(航空)一并,列为“正在成为中国公认的知识与创新中心”城市。

5大工程大设计

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世界线路最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世界一次性通车里程最长高铁——武广高铁、中国设计难度最大的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铁、中国设计难度最大的山区高速公路——沪蓉西高速公路、飞架南北的多座现代长江大桥和中国第一座跨海特大桥东海大桥……这些代表中国乃至世界顶尖设计水平的工程项目,都出自云集武汉的各勘测设计企业之手。武汉还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名片,提到中国桥梁史,就不得不提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武汉江段就有约十座跨江大桥。

武汉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中已经获得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单位有6家,工程勘察综合甲级资质的单位有12家,进入全国设计行业百强的企业常年保持6~10家,工程设计行业综合产值达485亿元,在全国仅次于部委和科研院所云集的北京。到2015年,武汉市设计产业的总产值预计达1000亿元,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工程设计之都”呼之欲出。

2011年,中国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由武汉地区的建筑、市政、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冶金、机械等勘察设计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国内著名的勘察设计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咨询机构、建筑业制造业企业、投资公司等32家单位组成;汇集了工程院院士和勘察设计大师3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近万名,注册工程师5000名,形成了“设计人才聚集高地”。 工程设计产业不但为武汉聚集了大量的国际国内顶尖设计资源和人才,还成为衔接建筑、水利、机械等相关产业的有力纽带。勘察设计行业作为典型的高科技,进而逐步变过去在国内、国际工程承包中的劳务输出为技术、设备、甚至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以此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还有利于带动武汉市的机械、电子、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6大交通大机场

武汉自古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2009年,武汉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2011年,交通运输部进一步提出,要把武汉建成“祖国的立交桥”,武汉正逐步实现由“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的跨越。

从铁路来看,京九、京广、汉渝、武九铁路干线和京汉广、沪汉蓉高速铁路在汉形成双“十”字,“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建成启用,武汉跻身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和六大客运中心之一,日渐成为全国的客运、货运和高铁枢纽。

客运方面,武汉铁路局每年发送的旅客数量超过6000万人次, 货运方面衔接北京、西安、重庆(成都)、广州、南昌(福州)、上海等铁路枢纽,实现武汉城市圈内1小时、500公里6小时、1200公里24小时通达的快速货运服务。

从水运来看, 2011年1月,国务院将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航运发展迎来新机遇。湖北省投资百亿元启动武汉新港建设,由原武汉港和鄂州、黄冈等区域内的27个港区组成港口集群,规划岸线627公里,最大靠泊能力7000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50万标箱。这种“跨行政区划整合资源,沿江城市合力建设”的港口模式,在全国独一无二。

从航空来看,在武汉综合交通枢纽中,随着天河机场成功“扩容”,第三航站楼动工开建,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纷纷进驻,国际航线密集开通,武汉正日益成为中国内陆直通欧洲的“中转港口”和国际先进要素的汇聚基地。

7,大商贸大物流

武汉自古就是中国的商贸重镇、通商口岸,“买全国、卖全国”“货到武汉活”的说法延续至今。

武汉已逐步成为全国主要消费中心之一。在国内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位居第二,人均消费水平则排名全国第六。

全市共有商业机构1万多家,全球主要外资商企在武汉开店数量超过36家,各类连锁经营网点发展到6000多个。

特别是以武商集团、中百集团、中商集团、九州通为代表的一批有实力的本地市场主体,逐步从武汉走向全国。仅中百集团,截至2011年底,就拥有仓储超市203家,在武汉市以外开业的数量占比超过65%。

拥有“天下第一街”美誉的汉正街,正整体搬迁至“汉口北”新市场,迎来提档、改造、升级的新机遇,着力打造以大型商业广场、物流中心、电子交易平台等为配套的国际化交易超级市场。

武汉于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部物流区的中心,2010年被商务部授予“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2010年,武汉市社会物流总额已达14861亿元。

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区和东湖综合保税区于2008年和2011年先后获批设立,加上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出口加工区,武汉市汇聚了三大海关特殊监管区。

建成中国国家级物流中心的目标,形成以本地为区域物流组织中心的辐射系统布局——1小时辐射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辐射中部省会城市、4小时辐射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中心城市、12小时辐射区域国际城市、24小时辐射全球城市的设施系统。

8大江湖大航运

武汉怀抱“两江”,长江、汉水穿城而过并交汇于市中心,塑造了“两江三镇”的城市骨架;166个湖泊、272座水库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湖泊水域面积779平方公里,其中东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人均淡水资源量也高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为北京的71倍、上海的19倍、广州的5倍。

慕“水”之名而来的万达集团,选址东沙湖连通之处、楚河之畔⑩,投资500亿元,倾力打造“武汉中央文化区”。2011年9月30日,中央文化区一期的“楚河汉街”正式开业,国庆期间即吸引客流逾200万人,成为全国假期人流排名前三的热点区域。 2010年被国务院正式明确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临江规划的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大厦,总投资37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中游最现代化、国际化、服务功能最完备的港务枢纽综合体。

此外,武汉还着力塑造“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形象,发展滨江滨湖特色旅游业。武汉已从多年的旅游过境城市,一跃成为中国重要的滨江滨湖特色旅游目的地。

9大钢铁大机车

作为建国后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武钢,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联合重组,目前生产规模已近4000万吨,稳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并于2009年一举跻身世界500强阵营。

随着武钢的做大做强,宝钢、鞍钢等钢铁巨头也更加看重投资武汉。宝钢集团投资在汉启动板材剪切中心和钢材物流中心项目;鞍钢集团投资打造“钢材剪切激光拼焊”项目,新日铁与武钢集团联合出资18.5亿元,在汉建设镀锡板钢铁项目……随着宝钢、鞍钢、武钢、新日铁等国内外钢铁巨头“会师”武汉,武汉钢铁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

铁路机车制造企业——南车集团,在汉投资建设了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研发制造基地;北车集团也斥资32亿元,在武汉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填补了江城铁路客车制造空白。自此,中国铁路机车制造两大巨头均在汉“落户”,武汉一举跻身中国铁路机车制造“第一方阵”。

10大汽车大部件

近年来,武汉汽车整车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汽车产业产量和产值节节攀升,已成为支撑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武汉已拥有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等7家合资和自主汽车生产企业。

随着标致、雪铁龙、日产、本田、通用等排名世界前10的大型汽车集团纷纷在汉投资设厂,武汉成功聚集了美、日、法、自主品牌四大系列,成为全国汽车系列之最。算上今年即将投产的本田二厂和明年建成的神龙三厂,武汉汽车整车产能有望逼近300万辆,这也意味着武汉在迈往“中国底特律 ”梦想之路上又近了一步。

经过近来10多年持续建设,如今的武汉已经发生了惊天巨变:

长大了。连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因为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得不退居第二,将头把交椅让位于同处一城的汤逊湖。

长高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华中第一高楼绿地中心屹立武昌江边傲视群雄。

畅通了。相继建成了二环、三环和五环(五环为绕城高速公路),四环2020年即将全线贯通;截至2019年1月,轨道通车线路11条,通车里程达305公里,位居全国第六(详见下表),而且还在以每年通车2条线路的速度增长。

靓丽了。两江四岸江滩,已经被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江滩公园;超过100公里的东湖绿道,仿佛为东湖镶嵌了一串夺目的翡翠项链;首次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实力增强了。《2018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武汉排在北上广深之后,成为“中国第五城”。阔别几十年之后,武汉终于重新回到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大武汉”“大”有来头!


“大武汉”“大”有来头!


“大武汉”“大”有来头!


“大武汉”“大”有来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