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會一點,但又都不精通,是好事還是壞事?

huangcaiting


先說結論,什麼都會一點,但又都不精通,是壞事。但是你也不必為了這件事糾結或者焦慮,因為其實大多數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我自己讀大學的時候,喜歡跑步、讀書、寫作、看電影、攝影、平面設計、旅行……凡是好玩的事情我都想做,然後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特別滿,每天寫著幾點到幾點做什麼,幾點到幾點做什麼,感覺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

總想著中午不睡覺,但是下午卻困得要死,很多時候時間根本卡不住,自己越來越焦慮,很讀事情都做不好,而且把自己的心態搞得很差。

當我拿著這個狀態去問朋友時,他說你應該做減法,我們精力是有限的,人在單位時間內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

所以就今天的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都想做很多事情,但是卻不精,我認為有三點。

首先,這是很多人從小經歷的事情。

每逢寒暑假,尤其在小學,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最受家長歡迎。舞蹈、鋼琴、繪畫、書法......教育焦慮和攀比心理使得很多家長盲目跟風,爭先恐後地給孩子報名。

很多孩子的日程表在假期被安排得滿滿的,似乎什麼都學了,真正學會了多少以及孩子有沒有由此產生逆反心理,都應當是被關心的問題。

我一直不太喜歡“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和“技多不壓身”這兩句話,興趣班可以報,但在精不在多。它存在的目的在於根據孩子自身興趣,挖掘他某方面的潛力。

其次,大部分的人都比想象中的自己,還渴望過理想中的生活。

德波頓在《身份焦慮》一書中介紹了“身份焦慮”這一概念。簡單來說,身份焦慮就是擔心自身所處的社會等級過於平庸,或者會墮到更低的等級中去。

在競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無形中會產生身份焦慮,渴望可以過更好的生活。而各種各樣常常被人們提及的技能,就被我們視為了“變成更好自己”的籌碼。

拿我自己為例,我上大學的時候也什麼都想學。又想讀書、又想學英語、學攝影、出去賣東西,結果啥啥都不行。這個學一點,那個學一點,看起來忙,但其實沒有真正的收穫。我後來都放棄了,聚焦於寫作。

現在的我已經堅持寫了9年,做了3年多的自媒體,既出了書又開了好幾門寫作課。寫作是我最終深挖堅持的事,它越來越讓我感到平靜和快樂。

每個年輕人都希望通過掌握這個那個的能力來創造更好的生活,可是最重要的能力在於學會取捨。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做,最終一個都做不好。

最後,專業性門檻降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用戶生產內容(UGC)模式,在當代媒介運營中日漸普及。也就是說,在過去像攝影師、作家、記者等專業性很強的行業,如今門檻降低了許多。普通人也可以精修上傳圖片、寫作、拍視頻、做自媒體。

但是,專業性門檻的降低反而代表我們應當提升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性。不能每一樣去學,都是淺嘗輒止。這樣的人,很容易被更加專業、做得更好的人所替代。

在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營銷者會不斷用“碎片化”時間對你洗腦。“20天學會寫作”、“一個月掌握攝影”、“十五天學手賬”......看著很吸引人,其實最後學下來往往只知道個皮毛,什麼也沒學到,甚至有些根本就沒堅持下來。

碎片化時間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打磨一項技能必須投入足夠的精力和一整塊時間。

我們和別人比的不應該是誰“會的多”,而是誰不會“輕易被替代”。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非常關鍵。

總結一下,在跨行工作越來越普遍的今天,專業門檻越低,我們越應該提高自身的專業度,增強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讓別人看見你的獨特價值。

接下來,我來簡單談一下如何可以更好地在某一領域提高專業性。

1.明確你的目標,找到興趣方向

確定目標的過程就是清楚知道“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過程。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虛,但確實是我們在確立目標和行動之前需要明確的問題。

思考這一問題的過程是獨立思考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決定或直接聽從他人安排的人,在後續的人生道路上也很容易被別人的想法帶跑,受別人的影響甚至被洗腦。明確個人目標的人,可以更踏實、心無旁騖地走在為自己規劃的道路上。

確定目標可以用“smart原則”這一思維工具進行輔助。

SMART是一個目標設定原則,能夠幫助我們設定理想目標。原則上來說,目標都應該符合下面五個原則: 具體性(S)、可衡量性(M)、可實現性(A)、相關性(R)和時限性(T) 。

(1)具體性(specific)

首先要定義想要實現的目標,越具體越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用5W原則,如:

  • 目標實現過程都有哪些人參與?
  • 為了實現目標他們要用哪些項目管理工具?
  • 為什麼目標很重要?
  • 工作地點在哪裡?
  • 需要哪些資源才能完成?

原則上來說,目標設定得越具體,成功實現目標的幾率就越大。

(2)可衡量性(measurable)

我們需要設定一些指標來衡量目標完成的進度。比如你想學寫作,看書多少,寫過多少字等都可以作為衡量點。

(3)可實現性(attainable)

如果目標是無法實現的,那麼花費再大的功夫來設定和衡量都毫無意義。在目標設定時,我們都想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但也需要注意不要太過放飛自我,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

(4)相關性(relevant)

相關性要求對目標設定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問題。如:所設定的目標值得努力嗎?時機是否正確?它是否能夠匹配其他需求?你是否是推進目標的合適人選?目標是否與當前的經濟情況和社會趨勢一致?如果所有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所設定的目標應該就是具備相關性的。

(5)有時間限制的(time-based)

目標應該始終具備時限性,因為沒有設定截止日期的目標通常是無法實現的。沒有時間框架,很難制定好的計劃。

2.保持專注,深度工作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出了“媒介即隱喻”這一觀點。當代越來越給我帶來的便捷的媒介正以隱蔽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使生活變得碎片化、同質化、快感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手機,大多數人已經完全離不開手機了。經濟學家為此專門提出了“注意力經濟”這一概念,現如今注意力是最值錢的,企業會想盡辦法用生產的產品搶奪每個人的注意力。

但是就如同我在上文所說,碎片化時間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打磨一項技能必須投入足夠的精力和一整塊時間。會保持專注是很重要的能力。

《深度工作》一書中也提到,“社交軟件的發展,使大多數人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要想提高學習效率,我們需要學會保持專注、深度工作。

3.掌握底層邏輯,有方法地學習

學習這件事,不是光靠努力就能達成的,不能光埋頭苦學而不找尋方法。

學習一個東西,先要學習它的底層邏輯,也就是它的框架。有了大框架之後,再往裡面填充各種素材。

就像學寫作,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底層邏輯是公開寫作,找到反饋進行改進。很多人寫作只是埋頭寫,不尋求反饋,這樣的人往往變成了自嗨,很難獲得進步。

我常對學員說的一句話是:“想要什麼就去靠近什麼”。瞎努力看似勤奮,其實是思維的懶惰。多多運用大腦思考,想明白一件事物的底層邏輯,掌握方法論之後做事就會容易許多。


懷左同學


當然是好事。你看看現在的本科大學的教科書,都在走讓學生“什麼都會一點,但又不精通”的大道。如:在什麼什麼的政法大學,就讓學生學大學語文、心理學、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經濟法等等東西,但當你一旦當上是專門負責主管經濟法的法官或律師,你就得學習和主攻與經濟法有關的等等法律法規和案例,方能精通經濟法學,方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經濟法法官或律師。再如,現在的大學生在學校裡面考了很多的試,但這些考試的東西在進入社會後的實際工作崗位上,用得著的不多,而用不著的卻很多很多,在實際工作崗位上還得學很多很多的東西方能達到對這個崗位的精通。


劍鋒過了不留痕


這當然是好事啊!做人要好學,活到老學到老,容易的快學要學,困難的也要學,能學多少算多少,能做多少做多少,不要給自己重壓,量力而行,知足常樂,不會的東西也不能不懂裝懂,能力不行不強求,要有自知之明!


遲到的認知者


這個標題好象是專對我來的!對於年輕人來說應該是不好。因為人們公認一句話_一一藝多不養身!而年輕人要養家餬口,要支持國家各項建設,必須有專業知識!有了專業本領後,再有其它一點業餘愛好也是可以的。而對於老年來說:什麼都會一點有好處。有事做,不寂寞。愛好多,樂趣多,有利於身體健康。否則,任何樂趣都沒有,只有閒坐著,最多看個電視。不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比如我。音樂會一點。高興時吹一吹拉一拉,心情特別愉快:。體育會一點點,有對手時可以打一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可以段煉一下身體。美術會一點,高興時畫兩張貼在自己臥室裡或孩子們的大廳裡,自我欣賞心裡也樂滋滋的。過年時自己寫幾幅對聯貼上,既省錢,又自我欣賞,覺得舒服。懂一點電的知識,大兒子蓋房時,我自己完成拉線(暗線)按裝…省一兩千塊錢呢!平時哪裡壞了,不需求人,自已搞。會一點農活,蔬菜,玉米,紅薯不花錢自己吃個夠!會點嫁接,自己來,一棵樹上又結桃又結杏梅,既好吃又自我欣賞。我嫁接的柿子,只畄一棵,我和女朋友在家吃不了,寄給兒女和朋友們,非常開心。總之,什麼事自己都可上前插手搞一下。心裡有一個信念一一別人能搞我就能搞。但可惜的是隻懂一點原子彈暴炸原理,而至今我不會造原子彈!(補充一例:我親二哥:自愛好種地丟下了,(分給幾個兒子種了)其它沒有任何愛好一一連個樸克也不會打!沒事幹,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看電視,自以為享福了。但睡幾年後,癱在床上起不來了。再過一年多,死了!……這就是沒有任何愛好的結果!)


手機用戶談天


常說業精於勤,要想精必須專注並持致一恆。我們不是學者或專業機構的科研人員,知道或瞭解一些就行了,但還是多看書多學習多掌握一些知識好。我就此較注意這方面的知識積累,聽歌注意好的歌詞,看新聞注意臺詞和語法,即使水電工在作業,自已也能從中學到一些技能。不要怕被別人貶為萬能和百事通,其實這些都是生活的積累和知識的結晶。


LWF3


看你從事什麼角色,如果是一個臨時替補。還是可以的,做好所有人的輔助工作。如果想獨當一面,那就是很大的弊端。



田至鶴721


什麼都會,但又不精通,當然是好事。為什麼呢?從我走向市場創業做個體以來,我個人感覺來看,今後市場上變化快,很多東西讓人觸摸不透,也很難預感。現在是市場經濟,互聯網時代。你什麼都會一點兒,當然是好事。假如你會汽車修理,但是不精通!我認為你可以先將門店開起來,自己邊做邊學,也可以再請個師付,向師付多請教,謹虛點兒,自己勤快點,多吃些苦,大腦手腳放快些,這樣一邊修車,一邊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不懂的方面勤問請教,這樣久而久之,在實踐中修車技術和經驗,就不斷提高,正所謂學兒懂之,做兒精之。即實踐出真知!


汪海峰


這就叫做觸類旁通,雜才廣學。對自己是有幫助的,但是某些時候也會帶來麻煩,給人浮不實的感覺,即俗說“風頭."。然而興趣廣泛能豐滿自己精神世界,對身心健康好。生活需要一專多長。在興趣中選一種為生活生存的專為之,其他作隨遇之態和,即好!


印真1975


什麼都會一點,不大可能,但知識面廣一些,動手能力多一些會有好處的。舉一個本人的例子。

當看到進口的選種機篩面的堵了很多豆半時,發現機器上的兩隻小錘的柄是扁鋼做的,我馬上想到揚琴的打擊錘。於是用廢帶鋸片代替它,而解決了問題。這是什麼學校都不會講到的問題。


張立功16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邊看邊學,活到老經不了。多學多看多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