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会一点,但又都不精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huangcaiting


先说结论,什么都会一点,但又都不精通,是坏事。但是你也不必为了这件事纠结或者焦虑,因为其实大多数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我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喜欢跑步、读书、写作、看电影、摄影、平面设计、旅行……凡是好玩的事情我都想做,然后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特别满,每天写着几点到几点做什么,几点到几点做什么,感觉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总想着中午不睡觉,但是下午却困得要死,很多时候时间根本卡不住,自己越来越焦虑,很读事情都做不好,而且把自己的心态搞得很差。

当我拿着这个状态去问朋友时,他说你应该做减法,我们精力是有限的,人在单位时间内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

所以就今天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想做很多事情,但是却不精,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这是很多人从小经历的事情。

每逢寒暑假,尤其在小学,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最受家长欢迎。舞蹈、钢琴、绘画、书法......教育焦虑和攀比心理使得很多家长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名。

很多孩子的日程表在假期被安排得满满的,似乎什么都学了,真正学会了多少以及孩子有没有由此产生逆反心理,都应当是被关心的问题。

我一直不太喜欢“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和“技多不压身”这两句话,兴趣班可以报,但在精不在多。它存在的目的在于根据孩子自身兴趣,挖掘他某方面的潜力。

其次,大部分的人都比想象中的自己,还渴望过理想中的生活。

德波顿在《身份焦虑》一书中介绍了“身份焦虑”这一概念。简单来说,身份焦虑就是担心自身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到更低的等级中去。

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无形中会产生身份焦虑,渴望可以过更好的生活。而各种各样常常被人们提及的技能,就被我们视为了“变成更好自己”的筹码。

拿我自己为例,我上大学的时候也什么都想学。又想读书、又想学英语、学摄影、出去卖东西,结果啥啥都不行。这个学一点,那个学一点,看起来忙,但其实没有真正的收获。我后来都放弃了,聚焦于写作。

现在的我已经坚持写了9年,做了3年多的自媒体,既出了书又开了好几门写作课。写作是我最终深挖坚持的事,它越来越让我感到平静和快乐。

每个年轻人都希望通过掌握这个那个的能力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可是最重要的能力在于学会取舍。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最终一个都做不好。

最后,专业性门槛降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用户生产内容(UGC)模式,在当代媒介运营中日渐普及。也就是说,在过去像摄影师、作家、记者等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如今门槛降低了许多。普通人也可以精修上传图片、写作、拍视频、做自媒体。

但是,专业性门槛的降低反而代表我们应当提升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不能每一样去学,都是浅尝辄止。这样的人,很容易被更加专业、做得更好的人所替代。

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营销者会不断用“碎片化”时间对你洗脑。“20天学会写作”、“一个月掌握摄影”、“十五天学手账”......看着很吸引人,其实最后学下来往往只知道个皮毛,什么也没学到,甚至有些根本就没坚持下来。

碎片化时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打磨一项技能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和一整块时间。

我们和别人比的不应该是谁“会的多”,而是谁不会“轻易被替代”。提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非常关键。

总结一下,在跨行工作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专业门槛越低,我们越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度,增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让别人看见你的独特价值。

接下来,我来简单谈一下如何可以更好地在某一领域提高专业性。

1.明确你的目标,找到兴趣方向

确定目标的过程就是清楚知道“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虚,但确实是我们在确立目标和行动之前需要明确的问题。

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决定或直接听从他人安排的人,在后续的人生道路上也很容易被别人的想法带跑,受别人的影响甚至被洗脑。明确个人目标的人,可以更踏实、心无旁骛地走在为自己规划的道路上。

确定目标可以用“smart原则”这一思维工具进行辅助。

SMART是一个目标设定原则,能够帮助我们设定理想目标。原则上来说,目标都应该符合下面五个原则: 具体性(S)、可衡量性(M)、可实现性(A)、相关性(R)和时限性(T) 。

(1)具体性(specific)

首先要定义想要实现的目标,越具体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5W原则,如:

  • 目标实现过程都有哪些人参与?
  • 为了实现目标他们要用哪些项目管理工具?
  • 为什么目标很重要?
  • 工作地点在哪里?
  • 需要哪些资源才能完成?

原则上来说,目标设定得越具体,成功实现目标的几率就越大。

(2)可衡量性(measurable)

我们需要设定一些指标来衡量目标完成的进度。比如你想学写作,看书多少,写过多少字等都可以作为衡量点。

(3)可实现性(attainable)

如果目标是无法实现的,那么花费再大的功夫来设定和衡量都毫无意义。在目标设定时,我们都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也需要注意不要太过放飞自我,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4)相关性(relevant)

相关性要求对目标设定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问题。如:所设定的目标值得努力吗?时机是否正确?它是否能够匹配其他需求?你是否是推进目标的合适人选?目标是否与当前的经济情况和社会趋势一致?如果所有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所设定的目标应该就是具备相关性的。

(5)有时间限制的(time-based)

目标应该始终具备时限性,因为没有设定截止日期的目标通常是无法实现的。没有时间框架,很难制定好的计划。

2.保持专注,深度工作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当代越来越给我带来的便捷的媒介正以隐蔽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碎片化、同质化、快感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手机,大多数人已经完全离不开手机了。经济学家为此专门提出了“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现如今注意力是最值钱的,企业会想尽办法用生产的产品抢夺每个人的注意力。

但是就如同我在上文所说,碎片化时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打磨一项技能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和一整块时间。会保持专注是很重要的能力。

《深度工作》一书中也提到,“社交软件的发展,使大多数人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需要学会保持专注、深度工作。

3.掌握底层逻辑,有方法地学习

学习这件事,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达成的,不能光埋头苦学而不找寻方法。

学习一个东西,先要学习它的底层逻辑,也就是它的框架。有了大框架之后,再往里面填充各种素材。

就像学写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底层逻辑是公开写作,找到反馈进行改进。很多人写作只是埋头写,不寻求反馈,这样的人往往变成了自嗨,很难获得进步。

我常对学员说的一句话是:“想要什么就去靠近什么”。瞎努力看似勤奋,其实是思维的懒惰。多多运用大脑思考,想明白一件事物的底层逻辑,掌握方法论之后做事就会容易许多。


怀左同学


当然是好事。你看看现在的本科大学的教科书,都在走让学生“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精通”的大道。如:在什么什么的政法大学,就让学生学大学语文、心理学、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等东西,但当你一旦当上是专门负责主管经济法的法官或律师,你就得学习和主攻与经济法有关的等等法律法规和案例,方能精通经济法学,方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济法法官或律师。再如,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面考了很多的试,但这些考试的东西在进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上,用得着的不多,而用不着的却很多很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还得学很多很多的东西方能达到对这个岗位的精通。


剑锋过了不留痕


这当然是好事啊!做人要好学,活到老学到老,容易的快学要学,困难的也要学,能学多少算多少,能做多少做多少,不要给自己重压,量力而行,知足常乐,不会的东西也不能不懂装懂,能力不行不强求,要有自知之明!


迟到的认知者


这个标题好象是专对我来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是不好。因为人们公认一句话_一一艺多不养身!而年轻人要养家糊口,要支持国家各项建设,必须有专业知识!有了专业本领后,再有其它一点业余爱好也是可以的。而对于老年来说:什么都会一点有好处。有事做,不寂寞。爱好多,乐趣多,有利于身体健康。否则,任何乐趣都没有,只有闲坐着,最多看个电视。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比如我。音乐会一点。高兴时吹一吹拉一拉,心情特别愉快:。体育会一点点,有对手时可以打一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可以段炼一下身体。美术会一点,高兴时画两张贴在自己卧室里或孩子们的大厅里,自我欣赏心里也乐滋滋的。过年时自己写几幅对联贴上,既省钱,又自我欣赏,觉得舒服。懂一点电的知识,大儿子盖房时,我自己完成拉线(暗线)按装…省一两千块钱呢!平时哪里坏了,不需求人,自已搞。会一点农活,蔬菜,玉米,红薯不花钱自己吃个夠!会点嫁接,自己来,一棵树上又结桃又结杏梅,既好吃又自我欣赏。我嫁接的柿子,只畄一棵,我和女朋友在家吃不了,寄给儿女和朋友们,非常开心。总之,什么事自己都可上前插手搞一下。心里有一个信念一一别人能搞我就能搞。但可惜的是只懂一点原子弹暴炸原理,而至今我不会造原子弹!(补充一例:我亲二哥:自爱好种地丢下了,(分给几个儿子种了)其它没有任何爱好一一连个朴克也不会打!没事干,一天到晚躺在床上看电视,自以为享福了。但睡几年后,瘫在床上起不来了。再过一年多,死了!……这就是没有任何爱好的结果!)


手机用户谈天


常说业精于勤,要想精必须专注并持致一恒。我们不是学者或专业机构的科研人员,知道或了解一些就行了,但还是多看书多学习多掌握一些知识好。我就此较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听歌注意好的歌词,看新闻注意台词和语法,即使水电工在作业,自已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技能。不要怕被别人贬为万能和百事通,其实这些都是生活的积累和知识的结晶。


LWF3


看你从事什么角色,如果是一个临时替补。还是可以的,做好所有人的辅助工作。如果想独当一面,那就是很大的弊端。



田至鹤721


什么都会,但又不精通,当然是好事。为什么呢?从我走向市场创业做个体以来,我个人感觉来看,今后市场上变化快,很多东西让人触摸不透,也很难预感。现在是市场经济,互联网时代。你什么都会一点儿,当然是好事。假如你会汽车修理,但是不精通!我认为你可以先将门店开起来,自己边做边学,也可以再请个师付,向师付多请教,谨虚点儿,自己勤快点,多吃些苦,大脑手脚放快些,这样一边修车,一边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懂的方面勤问请教,这样久而久之,在实践中修车技术和经验,就不断提高,正所谓学儿懂之,做儿精之。即实践出真知!


汪海峰


这就叫做触类旁通,杂才广学。对自己是有帮助的,但是某些时候也会带来麻烦,给人浮不实的感觉,即俗说“风头."。然而兴趣广泛能丰满自己精神世界,对身心健康好。生活需要一专多长。在兴趣中选一种为生活生存的专为之,其他作随遇之态和,即好!


印真1975


什么都会一点,不大可能,但知识面广一些,动手能力多一些会有好处的。举一个本人的例子。

当看到进口的选种机筛面的堵了很多豆半时,发现机器上的两只小錘的柄是扁钢做的,我马上想到揚琴的打击錘。于是用废带鋸片代替它,而解决了问题。这是什么学校都不会讲到的问题。


张立功16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边看边学,活到老经不了。多学多看多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