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電影為什麼“衰落”的真正內情


周星馳電影為什麼“衰落”的真正內情


文本分析:論周星馳電影為什麼“衰落”的真正內情 ——玻璃兄弟情與舊時代的愚昧神話


文本分析:論周星馳電影為什麼“衰落”的真正內情

——玻璃兄弟情與舊時代的愚昧神話

我想,這個話題,應該避開“周星馳的電影”這個概念,來進行更客觀的闡述

周星馳電影為什麼“衰落”的真正內情


要提到的人物,叫做李力持,不為人知的,一個軟弱,但是有驚世之才的男人。現在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以及嶺南大學的客座教授,同時也是黃金時代的大導演,但這個“大”,需要打一個引號,這個引號中覆蓋著他人生中的悲劇和繁盛,以及和周星馳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在眾人還認為演員就是電影製作者的那個愚昧年代,周星馳藉助數部電影成為如日中天的“喜劇之王”,其中就有《喜劇之王》,在我們的觀念中,喜劇之王的基礎文本來源於周星馳的真實經歷,這個無可厚非,就連李力持以及圈中人都很清楚這個事情。然而,“原型人物”和編劇,並不能夠並行討論,而參與導演,與實際導演,也不能夠並行探討。筆者作為電影專業學習者,深諳其中的道理。從敘事文本到分鏡頭,從情緒點設立到美工思維,從蒙太奇理論到呈現技巧,這覆蓋了完整的美學與技術流程,1961年出生的李力持,從84年,也就是從23歲開始,一直到遇見周星馳(作為演員的周星馳第一次與李力持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合作《情聖》),這個時期的李力持已經參與,或獨立拍攝,編劇創作了了《朋黨》《他來自江湖》《蓋世豪俠》等十多部電視劇,電影,可謂是經驗豐富。

然而這部叫做《喜劇之王》的電影,從編劇到導演,實際上都是李力持。但是,不幸的是,由於周星馳是公司財團主力成員,且為新義安幫會的重要前臺人物,星爺以及背後的勢力具有直接攛掇導演的核心權利(得好好琢磨這個核心權利,到底是藝術上的製作權,還是話語權解釋權,什麼叫解釋權,就是有屎你吃,有名我掙,當然,也包括了導演過程中的“插入式指揮”),再來說說原因,那個年代還不時興什開始麼“導演崇拜”,原因很簡單,製作,發行,院線三位一體化的香港電影工業,深諳明星所帶來的票房效應,那個時代要成為明星,也必須要有強大的“社會後臺”進行扶持,所以只要是具有強大票房的明星,其話語權可想而知(順便看了一眼甄子丹)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周式”電影的誤會最後變成了一種傳統,從演員崇拜,過渡到導演崇拜是什麼時候?沒錯,就是從《長江7號》,也就是2000年後,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由於張藝謀《英雄》的大火,網絡討論的深入。人們開始瘋狂的痴迷背後的製作流程,而周星馳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了“導演的自我定位”歷程中來。但即便在那個年代,李力持之前拍攝的大量作品依舊是排在周星馳的指導之前。如果去看當時的視頻資料,可以看出周星馳竭力在為自己的“導演權”進行解釋,當然,筆者其實也從未否認他是導演的說法,但是從一些公開的資料中,我們依然能夠進行“導演實力”上的邏輯推導。

那麼我們接下來,說一說那部驚為天人的《喜劇之王》!你們將會明白一些事情。

注意看,導演列表清晰的寫著“周星馳”(排位1),“李力持”(排位2)

在提及這個概念之前,我必須要你們從邏輯分析的角度,去看待另外幾部非常優秀的作品,然後再回來這個話題。

拋開《喜劇之王》(第一編劇:曾瑾昌)這部影片先不談,先看下一段

讓我們看看周星馳生涯中最經典的幾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少林足球》《國產凌凌漆》《食神》《破壞之王》《行運一條龍》,當然,還有那部《喜劇之王》,而且在這部神級的影片中,李力持是唯一一次擔任現場策劃,傳播策劃以及電影的綜合調度,而這部電影有多成功,自然不必多說。

我們再看以上幾部影片,可謂是“周星馳年代”最風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筆者也是星爺的骨灰級粉絲,但是正因為是骨灰級粉絲,卻發現了一個非常困惑的事實,那就是,“導演權”的爭奪,似乎始終圍繞在周星馳和李力持之間。從各大網站的導演標籤來看,《破壞之王》上面署名的是李力持,在一些電影評分官網上,李力持和周星馳的名字總是並行出現,但位置不斷進行換,而從1999年的少林足球來看,周星馳已經完全獨攬署名權。

然後有趣的一幕就出現了,注意了,各位。還記得周星馳和李力持是什麼時候分開的麼,沒錯,就是這部被稱為永恆經典的《少林足球》,在李力持的百科上,清楚而有些無力的寫著“李力持:執導了《少林足球》”,那麼在這一瞬間,作為星爺的粉絲,我當然要說一句,李力持你這個大騙子,一定是你想獨吞星爺的成果!

但,真的是這樣麼?讓我們回顧一下,那個深情的,憂鬱的,瀟灑的,善良的,充滿悲劇色彩的,時而有些癲狂的周星馳,是在什麼時候,一點一點的老去,又是在什麼漸行漸遠,這裡我回到粉絲的角度來說點不帶資料和佐證的話,從1999年之後,星爺的片子,是真的一部不如一部了。而他的頭髮也越來越白。。。。。電影的質量和情節,越發的下滑,甚至他自己也不再參演自己的影片了,為什麼?為什麼?

你們一定會說,《功夫》是星爺演了的,但我要告訴各位另外一件事情,在這部影片的結尾資料,有三位導演。周星馳,馮小剛,還有張一白。張一白我就不說了,但有個人,各位是知道的,那就是我們的第五代超級賀歲片大導演馮小剛先生。在這裡我必須說的是,他到底有沒有越俎代庖我不知道,但有件事情我知道,就是從功夫之後,周星馳的電影就開始進入到“賀歲系列”中了。而那一年,正好是CEPA(關於內地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這個文件的簽署,直接解凍了香港與大陸之間的經濟制約規定,讓商業界,文藝界,乃至政治時態都進入到新的交往繁榮期)剛剛簽署的時日,而它也催進了中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港陸融合時段,也就是“北上”時期,“後97”的舊香港電影工業逐漸坍塌,而大陸市場展露潛力的時候,大量香港電影導演湧入大陸市場,比如徐克、陳可辛、王晶等等,當然也就包括了周星馳,而他為什麼要找到馮小剛,很簡單,因為馮小剛是大陸賀歲喜劇片的第一人,帶著論劍,討論,學習,交流的外部目的,也順應了CEPA時代的政治傾向。那麼,周星馳為什麼要找馮小剛?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自然就再次出現了資料斷層,那麼剩餘的可以由各位來進行填補,而從另一個現象角度來對這件事情進行分析。注意看,從2004年的《功夫》上映之後,周星馳就已經穩立於“賀歲檔”了,而注意看,他的合作伙伴是誰,對,就是大陸的賀歲之王馮小剛。我們將電影作為商品或者藝術的因素先放下,是什麼因素讓一部電影成為新年賀歲檔?沒錯,當然是政策和內部關係,而北上週星馳的佈局,恐怕就是要先從接近馮小剛開始,這個被稱為“京城文化圈老炮兒”的鋼炮兒,在北京這個圈兒裡的能量,當然不需多說,背後應該有強大的圈子在進行支撐,中間的環節,我等市井小民就不要妄加猜測,當然,這不是一篇論文分析,所以只能夠以“半文獻分析”的方式來對真相進行探索。我們來看看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周星馳進入到了“春節俱樂部”,為什麼是周星馳?其實可想而知,王晶是拍賭片和黃片的,三觀不正,至少在大市場剛剛開放的時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由他領銜、而槍王杜琪峰的電影又類型化程度太低,許多頗具深意的鏡頭缺少接地氣的成分,大俠徐老怪的刀劍系列不太適合大年三十這種“歡笑氛圍”,而有個導演不錯,那就是陳可辛。和其他導演相比低調許多,在進入大陸之前,他的殺手鐧還停留在將電影情節與香港如日中天的唱片產業進行雙結合,拍攝了大量的“歌手電影”,比如雙城故事,金枝玉葉等等,所以從商業類型上來講,還缺乏廣泛的大陸群眾基礎,他的大部分粉絲都是香港本土群體,和已經積累了超大量大陸粉絲的周星馳比,他差的比較遠。再或者說,他還沒有搶佔先機,因為陳可辛進入到大陸拍攝第一部影片,已經是2005年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周星馳的上是戰略佈局的高手了(如果說和李力持、劉鎮偉、王家衛之間的爭奪也算的話,這樣的佈局思維已經進行了近十年之久)。那麼問題來了,我為什麼要專門提《功夫》這部電影?!

因為很簡單,從1999年的《少林足球》之後,周星馳基本已經與香港時代的合作者告別了,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除了一批無法與他爭奪絕對控制權的年輕人例如林子聰之類的人,他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好進入到大陸市場,然而第一部《功夫》之後…….周星馳開始面對的是媒體和群眾的質問,“周星馳去哪兒了?”、“為什麼風格變了?”“為什麼全部變成環保題材了?國內經典改編呢?”

結論炸彈來了: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說,周星馳在踢掉了李力持(編劇+導演)、劉鎮偉(編劇+導演),以及吳孟達(核心演員)之後,將橄欖枝拋給了馮小剛,並且在他的幫助下接觸到了高層,獲得了龍標、賀歲拍攝權利,甚至還獲得了“本土化改造”的協助,而協助人就是馮小剛和張一白。在這一場由大陸、香港兩位超級喜劇大師的共同運作之下,《功夫》一度成為了眾人矚目期待的焦點

於是:

馮小剛,小鋼炮,剛爺,受傷了。那句帶著“雙雄意味”在江湖上大喊的“還有誰!”,卻變成了他和周星馳的最後一次溝通(雖然在2008之後他們還是有零星的面子往來,但友誼的小船已經在漏水),在《娛樂百分百》的訪談稿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馮小剛提到“當時覺得和周星馳是朋友,打算合作,但別人只是來交易的”,很簡單,在佈局中的另外一個犧牲品就是馮小剛,很顯然,在面對強大的周星馳的時候,馮小剛一定也承擔了巨大的壓力和希望,本土喜劇+香港喜劇=賀歲票房超級大賣,這個也是周星馳給馮小剛在2004年納的投名狀,既是高手過招,又能夠實現共同富裕。而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流程中,周星馳藉助馮小剛的社會關係,和自己“積累”起來的影響力,獲得了在中國的賀歲電影檔期!而後面的事情,只要各位把兩個“導演”(我必須打個引號,為什麼你們自己想)的作品時間表進行對比,就不難發現,從1981年就當著賀歲大王的馮小剛,無形間給自己種植了一個巨大的敵人。。。。可謂是超級對手(檣櫓灰飛煙滅)。

注意,這裡我必須要說一句,肯定會有人會說,周星馳過去就已經進入到賀歲系統了,但是這個時期的他,是以“周星馳導演”身份進入,而過去則是以香港電影發展局的牽引進入的,是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區別,這也是北上導演在2004年CEPA簽署之後的身份轉型標誌。

後來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大量的爆料,和各種人不和,電影質量下滑,和馮小剛拉爆,和吳孟達拉爆,和各種拉爆。

所以各位就知道,周星馳為什麼一夜白頭?如果我是個善於商政鬥爭的多面手,卻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畢竟星爺是神級的演員,但他終究不是神級的導演),面對已經咬牙脫離的舊搭檔,放棄舊的製作團隊與結構,為了完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而長時間佈局。然而面對成千上萬,上億的集體期待,和已經漸行漸遠的輝煌風格過去,任何人都會感到焦慮。人們說周星馳是個自卑的人,分析進行到這一刻,我其實是有些難過的,星爺終究不是神,他只是個人,他是香港電影工業範式當中的優秀棋子,雖然我更願意相信這些片子是他一個人做的,但從1999年,2004年之後他的風格坍塌,以及選擇不再自己參與,我就知道,他還沒有忘記過去的輝煌,他知道什麼是好的,也知道什麼是壞的,這就是為什麼2004年的《功夫》他膽敢參與,在於馮小剛配合的過程中,他應該已經感受到了來自大陸經濟體制的限制性壓力,以及自己在丟失了眾多香港時期老搭檔扶持下的無力感。而在長江七號失敗之後,他更加堅定了自己不會再投入演繹的決定,正如周星馳在採訪中被問到的一個問題,他每次沉默最久,眼神最不堅定,或許最後悔的一個問題,“周星馳先生,請問你為何不再演繹自己的影片了?”

其實很簡單,星爺怕了,他不知道如何去調度自己,他已經習慣了輝煌時光中與朋友們那種默契,但是那段時光過去了。高要求還在,但是現在艱難的道路只有自己走了,在巨大的壓力中他幾乎白頭。我不知道他會不會後悔當初做出的這種獨裁式的決定

最後我們簡單盤點下邏輯和結論,而支撐材料可以看正文部分:

……………………………………1999年《少林足球》,長達7年之久,多達10部影片的導演署名權之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少林足球的絕對署名,已經是周星馳。李力持與周星馳決裂,從此,“周星馳”電影系列的舊風格消失,這個各位應該有所體會,請在噴之前,用邏輯進行思考。

……………………………………2004年之後,周星馳進入到新時期的大陸影片賀歲市場,並逐漸打開自己的道路,風格開始發生變化,在廣電總局的要求下,過去那種充滿色情隱喻的內容被去掉,暴力隱喻被去掉,政治敏感問題的調侃被去掉,當然也是對他風格的破壞,但這並不能夠說明鏡頭語言為何從多樣性變成單一性的原因,《回魂夜》中大量的主觀長鏡頭調度,可謂是大師 級的嘗試,再一個是《大內密探零零發》,鬼婆與四大高手在叢林打鬥一段的平行剪輯,交叉剪輯(手撕雞,手私人,砍西瓜砍腦袋,抓破雞蛋,抓破睪丸),以及在《喜劇之王》當中的復現蒙太奇 ,以及大量的抒情鏡頭,這些鏡頭運用,具有強烈的新浪潮、先鋒時代留下來的經典嘗試,然而我們在大陸時期的周星馳電影中,竟然很難找到這樣的東西,我們看到的是塑料感極強的佈景和幾乎和敘事一起平鋪直敘的剪輯,看不到太多屬於“經典鏡頭”的東西,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甚至看到了“第五代”的某些味道。。。。多的就不說了。

……………………………………2008年,這部徹徹底底,完全由周星馳執導的影片,口碑票房基本撲街,從這一年之後,周星馳再也沒有演自己的電影,因為他知道,失去李力持,劉鎮偉以及香港金牌配角們的神奇演繹,他已經無法獨立支撐,這也是他白頭的焦慮根源。

…………………………………….2013年,這是個重要節點,所以多說點:《西遊降魔錄》,這部吵吵鬧鬧的影片,的確失去了周星馳早期那種看似癲狂,實質每句話都充滿潛臺詞的雙關式風格,但是對於孫悟空魔神形象的塑造還算十分成功。實際上過去周星馳電影,都是“嚴肅+喜劇”,反派往往是從來不笑,也完全嚴肅的,只有主角本身是插科打諢一條龍。而這部影片在後期孫悟空出廠後一定程度回覆了這種狀態。但滄桑的是。。。。這部電影也是雙導演,是拍攝了《野良犬》的郭子健,而野良犬讓他獲得了包括香港金像獎新晉導演在內的7個國際獎項。這部影片的“身份解密”歷程,結合上《西遊降魔錄》的敘事結構,我們不難看出。。。。西遊的局部勝利,還是借力的結果,可以猜測《西遊降魔錄》當中,周星馳已經總結了自己在鏡頭調度和劇本結構設定上的不足,單幹之後的他,其實也在成長,也在不斷的找人幫助自己,但他使用新導演,因為新導演影響力低,但實力不弱,方便控制。

而再從題材上來說,李力持+周星馳時期的影片,大部分的使用了經典文本,例如《回魂夜》(劉鎮偉導演)中對《這個殺手不太冷》的致敬,《國產凌凌漆》(李力持導演)對《007系列》的致敬,《百變星君》(葉偉民拍的)對《變相怪傑》的致敬,同時,唐伯虎點秋香、蘇乞兒、少林寺則是使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本和習俗來進行改編,但我們放眼2008之後的周星馳,幾乎就只有一個主題“環保”,這個環保是應該提的,但從長江七號一直到美人魚,當然,還有《西遊降魔》中也大量出現的環保話語,我們不禁可以去思考,過往時代中那些經典文本的使用習慣呢?過去周+李的時代,是不會重複使用題材的,而《西遊降魔錄》更可能是周星馳在枯竭的創意海洋中搜索到的回憶殘渣。

而我這個猜測其實是正確的,周星馳,,,,的確在炒冷飯,超級冷飯。從這一點上,我們足以看到他失去李力持之後失去了什麼,沒錯。他失去了一名足以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這樣頂級高校當客座教授的夥伴,他失去的是對傳統文化的領悟,還有電影文化的素養支持!這裡不是說星爺沒有文化,他當然見多識廣,但一個導演必須要駕馭自己的知識範疇,必須要搜尋最好方向,而他這方面的敏銳度,顯然就不如“過去的周星馳系列”

故事說到這裡,估計大家噴也噴了,罵也罵了,思考也思考了。

我就給你們看一個新聞吧,在百度上搜索————“李力持導演《喜劇之王2018》侵權?”

你們看到什麼,沒錯,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喜劇之王2019》,其實原本應該在2018年拍攝,由李力持發起,並且進行重新編劇,重新導演,甚至當年上映。也就是說,是李力持要用舊時代的這部偉大作品來炒一碗冷飯,但注意,這碗冷飯沒這麼簡單。

為什麼這部影片最終被取消了拍攝資格,為什麼周星馳要迅速的發送律師信給李力持?而且最關鍵的是,《喜劇之王》本質上是由周星馳和李力持來共同完成的超級經典作品,為什麼不能一起?為什麼?為什麼?只是因為他和李力持關係分崩離析了這麼簡單麼?

當然不!這其實是李力持與周星馳多年角力的一部超級大棋,關於賀歲的概念就不必多說了。當初一部《少林足球》的署名權,就牽扯到大量與“賀歲檔”有關的利益分配,而今年,2019年,9字當頭,總是能夠喚起另一個全是9的年份,1999.不管李力持是不是因為過往的記憶,希望重拍《喜劇之王》,不管它是情懷,正名,還是別的什麼意圖。這裡面都暗藏著一個可以重創周星馳的事實,那就是——(翻頁)

終極觀點:

如果李力持成功了,就相當於證明從1999以來,周星馳確實不行了,電影風格的崩壞,鏡頭語言變糟是因為失去了李力持,那麼這麼一來,“喜劇之王”的名聲不保,晚節不保。甚至還可能被李力持奪走,畢竟在過去,“周李”之爭,伴隨著整個圈子在進行。而一旦《喜劇之王2018》獲得巨大成功,周星馳甚至可能會揹負巨大的質疑。所以這封律師函無論如何無論如何,也要必須遞出去的。除此之外,李力持的這個舉動,讓原本淡定的周星馳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因為如果李力持要重新出山,他完全可以不必拍《喜劇之王》,因為以他為主要名稱掛鉤,涵蓋周星馳的片子其實很多,這一次選擇《喜劇之王》,其實當然有希望賣IP的嫌疑,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李力持在《喜劇之王》當中的付出,前文有提到過,前所未有的全職參與和全程監製,甚至連現場都進行嚴格把關,所以對這部影片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而“周李”之爭,估計也是從這部影片開始上升到了頂點,因為這部影片的時間,也是1999。

無論如何,周星馳都需要將《喜劇之王》這個IP,從李力持ID手裡面奪過來,因為誰要是將這部影片拍成功了,誰才是真正的喜劇之王。他深知李力持隱忍持伏多年,終於還是要出手進行競爭,所以在趕鴨子上架之際,周星馳不得不重新艱難迎戰,拍攝了這部可能會導致他一敗塗地的《新喜劇之王》

而事實,確實如此,星爺雖然從版權上擊敗了李力持,但是還是受到了《喜劇之王》的重創,至於這個喜劇之王,是李力持,還是星爺,我就不多說了。大家自己去分析

後記

當然, 我們還是要相信,星爺肯定大幅度參與了舊時期,經典時期作品的編導製作,但從失去李力持,劉鎮偉,王家衛的幫助之後,呈現出的頹態來看。很明顯,一人被推上了神壇多年,但還有許多人,謙讓了多年的故事。這或許是個悲傷的,朋友沒有互相成就的故事。

今年的星爺無疑是蛋疼的,前面有“老仇人+老朋友”吳孟達參演了中國科幻第一片《流浪地球》,後有大陸新秀沈騰和韓寒的本土《飛馳人生》,拳怕少壯,亂拳打死老師傅,孤身一人行走江湖,失去太多。

基本上舊香港電影工業的神話到此結束,而大家也還清了所謂“星爺最後一張電影票。”

而我公正的說一句,我們極有可能也欠了另外一個喜劇之王的整個人生,如果我沒有認真的去看這些記錄和文獻,我也不曾想到在過去的“周星馳電影”中飄來飄去的蛇精病,當眾拉屎的唐牛,以及色眯眯的警察,竟然在真實的產業技術製作過程中,擔任瞭如此重要的職務,他們的才華被神神道道的角色覆蓋,強大的創造力,不應該被“演員崇拜時代”所掩埋。所以,我們欠他們的這又何止,是一張票這麼簡單,或許是一個名號,一個光環,一段人生。但無論如何,星爺也是永遠的記憶,這是不會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