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电影为什么“衰落”的真正内情


周星驰电影为什么“衰落”的真正内情


文本分析:论周星驰电影为什么“衰落”的真正内情 ——玻璃兄弟情与旧时代的愚昧神话


文本分析:论周星驰电影为什么“衰落”的真正内情

——玻璃兄弟情与旧时代的愚昧神话

我想,这个话题,应该避开“周星驰的电影”这个概念,来进行更客观的阐述

周星驰电影为什么“衰落”的真正内情


要提到的人物,叫做李力持,不为人知的,一个软弱,但是有惊世之才的男人。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岭南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也是黄金时代的大导演,但这个“大”,需要打一个引号,这个引号中覆盖着他人生中的悲剧和繁盛,以及和周星驰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在众人还认为演员就是电影制作者的那个愚昧年代,周星驰借助数部电影成为如日中天的“喜剧之王”,其中就有《喜剧之王》,在我们的观念中,喜剧之王的基础文本来源于周星驰的真实经历,这个无可厚非,就连李力持以及圈中人都很清楚这个事情。然而,“原型人物”和编剧,并不能够并行讨论,而参与导演,与实际导演,也不能够并行探讨。笔者作为电影专业学习者,深谙其中的道理。从叙事文本到分镜头,从情绪点设立到美工思维,从蒙太奇理论到呈现技巧,这覆盖了完整的美学与技术流程,1961年出生的李力持,从84年,也就是从23岁开始,一直到遇见周星驰(作为演员的周星驰第一次与李力持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合作《情圣》),这个时期的李力持已经参与,或独立拍摄,编剧创作了了《朋党》《他来自江湖》《盖世豪侠》等十多部电视剧,电影,可谓是经验丰富。

然而这部叫做《喜剧之王》的电影,从编剧到导演,实际上都是李力持。但是,不幸的是,由于周星驰是公司财团主力成员,且为新义安帮会的重要前台人物,星爷以及背后的势力具有直接撺掇导演的核心权利(得好好琢磨这个核心权利,到底是艺术上的制作权,还是话语权解释权,什么叫解释权,就是有屎你吃,有名我挣,当然,也包括了导演过程中的“插入式指挥”),再来说说原因,那个年代还不时兴什开始么“导演崇拜”,原因很简单,制作,发行,院线三位一体化的香港电影工业,深谙明星所带来的票房效应,那个时代要成为明星,也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会后台”进行扶持,所以只要是具有强大票房的明星,其话语权可想而知(顺便看了一眼甄子丹)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周式”电影的误会最后变成了一种传统,从演员崇拜,过渡到导演崇拜是什么时候?没错,就是从《长江7号》,也就是2000年后,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由于张艺谋《英雄》的大火,网络讨论的深入。人们开始疯狂的痴迷背后的制作流程,而周星驰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导演的自我定位”历程中来。但即便在那个年代,李力持之前拍摄的大量作品依旧是排在周星驰的指导之前。如果去看当时的视频资料,可以看出周星驰竭力在为自己的“导演权”进行解释,当然,笔者其实也从未否认他是导演的说法,但是从一些公开的资料中,我们依然能够进行“导演实力”上的逻辑推导。

那么我们接下来,说一说那部惊为天人的《喜剧之王》!你们将会明白一些事情。

注意看,导演列表清晰的写着“周星驰”(排位1),“李力持”(排位2)

在提及这个概念之前,我必须要你们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去看待另外几部非常优秀的作品,然后再回来这个话题。

抛开《喜剧之王》(第一编剧:曾瑾昌)这部影片先不谈,先看下一段

让我们看看周星驰生涯中最经典的几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少林足球》《国产凌凌漆》《食神》《破坏之王》《行运一条龙》,当然,还有那部《喜剧之王》,而且在这部神级的影片中,李力持是唯一一次担任现场策划,传播策划以及电影的综合调度,而这部电影有多成功,自然不必多说。

我们再看以上几部影片,可谓是“周星驰年代”最风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笔者也是星爷的骨灰级粉丝,但是正因为是骨灰级粉丝,却发现了一个非常困惑的事实,那就是,“导演权”的争夺,似乎始终围绕在周星驰和李力持之间。从各大网站的导演标签来看,《破坏之王》上面署名的是李力持,在一些电影评分官网上,李力持和周星驰的名字总是并行出现,但位置不断进行换,而从1999年的少林足球来看,周星驰已经完全独揽署名权。

然后有趣的一幕就出现了,注意了,各位。还记得周星驰和李力持是什么时候分开的么,没错,就是这部被称为永恒经典的《少林足球》,在李力持的百科上,清楚而有些无力的写着“李力持:执导了《少林足球》”,那么在这一瞬间,作为星爷的粉丝,我当然要说一句,李力持你这个大骗子,一定是你想独吞星爷的成果!

但,真的是这样么?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个深情的,忧郁的,潇洒的,善良的,充满悲剧色彩的,时而有些癫狂的周星驰,是在什么时候,一点一点的老去,又是在什么渐行渐远,这里我回到粉丝的角度来说点不带资料和佐证的话,从1999年之后,星爷的片子,是真的一部不如一部了。而他的头发也越来越白。。。。。电影的质量和情节,越发的下滑,甚至他自己也不再参演自己的影片了,为什么?为什么?

你们一定会说,《功夫》是星爷演了的,但我要告诉各位另外一件事情,在这部影片的结尾资料,有三位导演。周星驰,冯小刚,还有张一白。张一白我就不说了,但有个人,各位是知道的,那就是我们的第五代超级贺岁片大导演冯小刚先生。在这里我必须说的是,他到底有没有越俎代庖我不知道,但有件事情我知道,就是从功夫之后,周星驰的电影就开始进入到“贺岁系列”中了。而那一年,正好是CEPA(关于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个文件的签署,直接解冻了香港与大陆之间的经济制约规定,让商业界,文艺界,乃至政治时态都进入到新的交往繁荣期)刚刚签署的时日,而它也催进了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港陆融合时段,也就是“北上”时期,“后97”的旧香港电影工业逐渐坍塌,而大陆市场展露潜力的时候,大量香港电影导演涌入大陆市场,比如徐克、陈可辛、王晶等等,当然也就包括了周星驰,而他为什么要找到冯小刚,很简单,因为冯小刚是大陆贺岁喜剧片的第一人,带着论剑,讨论,学习,交流的外部目的,也顺应了CEPA时代的政治倾向。那么,周星驰为什么要找冯小刚?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自然就再次出现了资料断层,那么剩余的可以由各位来进行填补,而从另一个现象角度来对这件事情进行分析。注意看,从2004年的《功夫》上映之后,周星驰就已经稳立于“贺岁档”了,而注意看,他的合作伙伴是谁,对,就是大陆的贺岁之王冯小刚。我们将电影作为商品或者艺术的因素先放下,是什么因素让一部电影成为新年贺岁档?没错,当然是政策和内部关系,而北上周星驰的布局,恐怕就是要先从接近冯小刚开始,这个被称为“京城文化圈老炮儿”的钢炮儿,在北京这个圈儿里的能量,当然不需多说,背后应该有强大的圈子在进行支撑,中间的环节,我等市井小民就不要妄加猜测,当然,这不是一篇论文分析,所以只能够以“半文献分析”的方式来对真相进行探索。我们来看看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周星驰进入到了“春节俱乐部”,为什么是周星驰?其实可想而知,王晶是拍赌片和黄片的,三观不正,至少在大市场刚刚开放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由他领衔、而枪王杜琪峰的电影又类型化程度太低,许多颇具深意的镜头缺少接地气的成分,大侠徐老怪的刀剑系列不太适合大年三十这种“欢笑氛围”,而有个导演不错,那就是陈可辛。和其他导演相比低调许多,在进入大陆之前,他的杀手锏还停留在将电影情节与香港如日中天的唱片产业进行双结合,拍摄了大量的“歌手电影”,比如双城故事,金枝玉叶等等,所以从商业类型上来讲,还缺乏广泛的大陆群众基础,他的大部分粉丝都是香港本土群体,和已经积累了超大量大陆粉丝的周星驰比,他差的比较远。再或者说,他还没有抢占先机,因为陈可辛进入到大陆拍摄第一部影片,已经是2005年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周星驰的上是战略布局的高手了(如果说和李力持、刘镇伟、王家卫之间的争夺也算的话,这样的布局思维已经进行了近十年之久)。那么问题来了,我为什么要专门提《功夫》这部电影?!

因为很简单,从1999年的《少林足球》之后,周星驰基本已经与香港时代的合作者告别了,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除了一批无法与他争夺绝对控制权的年轻人例如林子聪之类的人,他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好进入到大陆市场,然而第一部《功夫》之后…….周星驰开始面对的是媒体和群众的质问,“周星驰去哪儿了?”、“为什么风格变了?”“为什么全部变成环保题材了?国内经典改编呢?”

结论炸弹来了: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周星驰在踢掉了李力持(编剧+导演)、刘镇伟(编剧+导演),以及吴孟达(核心演员)之后,将橄榄枝抛给了冯小刚,并且在他的帮助下接触到了高层,获得了龙标、贺岁拍摄权利,甚至还获得了“本土化改造”的协助,而协助人就是冯小刚和张一白。在这一场由大陆、香港两位超级喜剧大师的共同运作之下,《功夫》一度成为了众人瞩目期待的焦点

于是:

冯小刚,小钢炮,刚爷,受伤了。那句带着“双雄意味”在江湖上大喊的“还有谁!”,却变成了他和周星驰的最后一次沟通(虽然在2008之后他们还是有零星的面子往来,但友谊的小船已经在漏水),在《娱乐百分百》的访谈稿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冯小刚提到“当时觉得和周星驰是朋友,打算合作,但别人只是来交易的”,很简单,在布局中的另外一个牺牲品就是冯小刚,很显然,在面对强大的周星驰的时候,冯小刚一定也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希望,本土喜剧+香港喜剧=贺岁票房超级大卖,这个也是周星驰给冯小刚在2004年纳的投名状,既是高手过招,又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而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流程中,周星驰借助冯小刚的社会关系,和自己“积累”起来的影响力,获得了在中国的贺岁电影档期!而后面的事情,只要各位把两个“导演”(我必须打个引号,为什么你们自己想)的作品时间表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从1981年就当着贺岁大王的冯小刚,无形间给自己种植了一个巨大的敌人。。。。可谓是超级对手(樯橹灰飞烟灭)。

注意,这里我必须要说一句,肯定会有人会说,周星驰过去就已经进入到贺岁系统了,但是这个时期的他,是以“周星驰导演”身份进入,而过去则是以香港电影发展局的牵引进入的,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区别,这也是北上导演在2004年CEPA签署之后的身份转型标志。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大量的爆料,和各种人不和,电影质量下滑,和冯小刚拉爆,和吴孟达拉爆,和各种拉爆。

所以各位就知道,周星驰为什么一夜白头?如果我是个善于商政斗争的多面手,却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毕竟星爷是神级的演员,但他终究不是神级的导演),面对已经咬牙脱离的旧搭档,放弃旧的制作团队与结构,为了完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而长时间布局。然而面对成千上万,上亿的集体期待,和已经渐行渐远的辉煌风格过去,任何人都会感到焦虑。人们说周星驰是个自卑的人,分析进行到这一刻,我其实是有些难过的,星爷终究不是神,他只是个人,他是香港电影工业范式当中的优秀棋子,虽然我更愿意相信这些片子是他一个人做的,但从1999年,2004年之后他的风格坍塌,以及选择不再自己参与,我就知道,他还没有忘记过去的辉煌,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也知道什么是坏的,这就是为什么2004年的《功夫》他胆敢参与,在于冯小刚配合的过程中,他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大陆经济体制的限制性压力,以及自己在丢失了众多香港时期老搭档扶持下的无力感。而在长江七号失败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不会再投入演绎的决定,正如周星驰在采访中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他每次沉默最久,眼神最不坚定,或许最后悔的一个问题,“周星驰先生,请问你为何不再演绎自己的影片了?”

其实很简单,星爷怕了,他不知道如何去调度自己,他已经习惯了辉煌时光中与朋友们那种默契,但是那段时光过去了。高要求还在,但是现在艰难的道路只有自己走了,在巨大的压力中他几乎白头。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当初做出的这种独裁式的决定

最后我们简单盘点下逻辑和结论,而支撑材料可以看正文部分:

……………………………………1999年《少林足球》,长达7年之久,多达10部影片的导演署名权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少林足球的绝对署名,已经是周星驰。李力持与周星驰决裂,从此,“周星驰”电影系列的旧风格消失,这个各位应该有所体会,请在喷之前,用逻辑进行思考。

……………………………………2004年之后,周星驰进入到新时期的大陆影片贺岁市场,并逐渐打开自己的道路,风格开始发生变化,在广电总局的要求下,过去那种充满色情隐喻的内容被去掉,暴力隐喻被去掉,政治敏感问题的调侃被去掉,当然也是对他风格的破坏,但这并不能够说明镜头语言为何从多样性变成单一性的原因,《回魂夜》中大量的主观长镜头调度,可谓是大师 级的尝试,再一个是《大内密探零零发》,鬼婆与四大高手在丛林打斗一段的平行剪辑,交叉剪辑(手撕鸡,手私人,砍西瓜砍脑袋,抓破鸡蛋,抓破睾丸),以及在《喜剧之王》当中的复现蒙太奇 ,以及大量的抒情镜头,这些镜头运用,具有强烈的新浪潮、先锋时代留下来的经典尝试,然而我们在大陆时期的周星驰电影中,竟然很难找到这样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是塑料感极强的布景和几乎和叙事一起平铺直叙的剪辑,看不到太多属于“经典镜头”的东西,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甚至看到了“第五代”的某些味道。。。。多的就不说了。

……………………………………2008年,这部彻彻底底,完全由周星驰执导的影片,口碑票房基本扑街,从这一年之后,周星驰再也没有演自己的电影,因为他知道,失去李力持,刘镇伟以及香港金牌配角们的神奇演绎,他已经无法独立支撑,这也是他白头的焦虑根源。

…………………………………….2013年,这是个重要节点,所以多说点:《西游降魔录》,这部吵吵闹闹的影片,的确失去了周星驰早期那种看似癫狂,实质每句话都充满潜台词的双关式风格,但是对于孙悟空魔神形象的塑造还算十分成功。实际上过去周星驰电影,都是“严肃+喜剧”,反派往往是从来不笑,也完全严肃的,只有主角本身是插科打诨一条龙。而这部影片在后期孙悟空出厂后一定程度回复了这种状态。但沧桑的是。。。。这部电影也是双导演,是拍摄了《野良犬》的郭子健,而野良犬让他获得了包括香港金像奖新晋导演在内的7个国际奖项。这部影片的“身份解密”历程,结合上《西游降魔录》的叙事结构,我们不难看出。。。。西游的局部胜利,还是借力的结果,可以猜测《西游降魔录》当中,周星驰已经总结了自己在镜头调度和剧本结构设定上的不足,单干之后的他,其实也在成长,也在不断的找人帮助自己,但他使用新导演,因为新导演影响力低,但实力不弱,方便控制。

而再从题材上来说,李力持+周星驰时期的影片,大部分的使用了经典文本,例如《回魂夜》(刘镇伟导演)中对《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致敬,《国产凌凌漆》(李力持导演)对《007系列》的致敬,《百变星君》(叶伟民拍的)对《变相怪杰》的致敬,同时,唐伯虎点秋香、苏乞儿、少林寺则是使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本和习俗来进行改编,但我们放眼2008之后的周星驰,几乎就只有一个主题“环保”,这个环保是应该提的,但从长江七号一直到美人鱼,当然,还有《西游降魔》中也大量出现的环保话语,我们不禁可以去思考,过往时代中那些经典文本的使用习惯呢?过去周+李的时代,是不会重复使用题材的,而《西游降魔录》更可能是周星驰在枯竭的创意海洋中搜索到的回忆残渣。

而我这个猜测其实是正确的,周星驰,,,,的确在炒冷饭,超级冷饭。从这一点上,我们足以看到他失去李力持之后失去了什么,没错。他失去了一名足以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这样顶级高校当客座教授的伙伴,他失去的是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还有电影文化的素养支持!这里不是说星爷没有文化,他当然见多识广,但一个导演必须要驾驭自己的知识范畴,必须要搜寻最好方向,而他这方面的敏锐度,显然就不如“过去的周星驰系列”

故事说到这里,估计大家喷也喷了,骂也骂了,思考也思考了。

我就给你们看一个新闻吧,在百度上搜索————“李力持导演《喜剧之王2018》侵权?”

你们看到什么,没错,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喜剧之王2019》,其实原本应该在2018年拍摄,由李力持发起,并且进行重新编剧,重新导演,甚至当年上映。也就是说,是李力持要用旧时代的这部伟大作品来炒一碗冷饭,但注意,这碗冷饭没这么简单。

为什么这部影片最终被取消了拍摄资格,为什么周星驰要迅速的发送律师信给李力持?而且最关键的是,《喜剧之王》本质上是由周星驰和李力持来共同完成的超级经典作品,为什么不能一起?为什么?为什么?只是因为他和李力持关系分崩离析了这么简单么?

当然不!这其实是李力持与周星驰多年角力的一部超级大棋,关于贺岁的概念就不必多说了。当初一部《少林足球》的署名权,就牵扯到大量与“贺岁档”有关的利益分配,而今年,2019年,9字当头,总是能够唤起另一个全是9的年份,1999.不管李力持是不是因为过往的记忆,希望重拍《喜剧之王》,不管它是情怀,正名,还是别的什么意图。这里面都暗藏着一个可以重创周星驰的事实,那就是——(翻页)

终极观点:

如果李力持成功了,就相当于证明从1999以来,周星驰确实不行了,电影风格的崩坏,镜头语言变糟是因为失去了李力持,那么这么一来,“喜剧之王”的名声不保,晚节不保。甚至还可能被李力持夺走,毕竟在过去,“周李”之争,伴随着整个圈子在进行。而一旦《喜剧之王2018》获得巨大成功,周星驰甚至可能会背负巨大的质疑。所以这封律师函无论如何无论如何,也要必须递出去的。除此之外,李力持的这个举动,让原本淡定的周星驰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因为如果李力持要重新出山,他完全可以不必拍《喜剧之王》,因为以他为主要名称挂钩,涵盖周星驰的片子其实很多,这一次选择《喜剧之王》,其实当然有希望卖IP的嫌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李力持在《喜剧之王》当中的付出,前文有提到过,前所未有的全职参与和全程监制,甚至连现场都进行严格把关,所以对这部影片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而“周李”之争,估计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上升到了顶点,因为这部影片的时间,也是1999。

无论如何,周星驰都需要将《喜剧之王》这个IP,从李力持ID手里面夺过来,因为谁要是将这部影片拍成功了,谁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他深知李力持隐忍持伏多年,终于还是要出手进行竞争,所以在赶鸭子上架之际,周星驰不得不重新艰难迎战,拍摄了这部可能会导致他一败涂地的《新喜剧之王》

而事实,确实如此,星爷虽然从版权上击败了李力持,但是还是受到了《喜剧之王》的重创,至于这个喜剧之王,是李力持,还是星爷,我就不多说了。大家自己去分析

后记

当然, 我们还是要相信,星爷肯定大幅度参与了旧时期,经典时期作品的编导制作,但从失去李力持,刘镇伟,王家卫的帮助之后,呈现出的颓态来看。很明显,一人被推上了神坛多年,但还有许多人,谦让了多年的故事。这或许是个悲伤的,朋友没有互相成就的故事。

今年的星爷无疑是蛋疼的,前面有“老仇人+老朋友”吴孟达参演了中国科幻第一片《流浪地球》,后有大陆新秀沈腾和韩寒的本土《飞驰人生》,拳怕少壮,乱拳打死老师傅,孤身一人行走江湖,失去太多。

基本上旧香港电影工业的神话到此结束,而大家也还清了所谓“星爷最后一张电影票。”

而我公正的说一句,我们极有可能也欠了另外一个喜剧之王的整个人生,如果我没有认真的去看这些记录和文献,我也不曾想到在过去的“周星驰电影”中飘来飘去的蛇精病,当众拉屎的唐牛,以及色眯眯的警察,竟然在真实的产业技术制作过程中,担任了如此重要的职务,他们的才华被神神道道的角色覆盖,强大的创造力,不应该被“演员崇拜时代”所掩埋。所以,我们欠他们的这又何止,是一张票这么简单,或许是一个名号,一个光环,一段人生。但无论如何,星爷也是永远的记忆,这是不会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