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聚焦“急愁難”為企業打通復工路,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已達83%

保持工業平穩健康運行,是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全面完成今年任務目標的重要支撐。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獲悉,截至2月21日,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復工6105家,復工率為83%,基本達到了春節過後一個月全省工業企業復工率的平均水平。

自疫情發生以來,全省工信系統深入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整合各類資源要素,聚焦企業難點堵點,加大協調服務力度,全力推動工業企業分類、分批、有序復工復產。

整合生產能力,推動全產業鏈對接合作。針對口罩、防護服等緊缺防疫物資,加快整合上下游生產能力,按照“一箇中心、三個分中心”的模式,並聯推進全省醫用防護服生產基地建設。組織瀋陽、丹東等市防護服(隔離衣)生產企業與省內原料供應、消殺滅菌企業合作;協調盤錦禹王和丹東優耐特整合無紡布生產和覆膜能力,多企業聯動生產鏈條已形成。推動核心環節企業復產,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復工。沈鼓集團、特變電工、瀋陽機床等裝備製造重點企業均已復產,華晨寶馬及相關配套企業也已復工,恆力煉化、鞍鋼集團等大型煉化、鋼鐵企業均保持連續生產,嘉裡糧油、九三大豆等一批涉及民生的骨幹企業已有大批產品進入市場。

整合要素資源,精準服務破解難題。向重點企業派駐駐企服務員,實行“一企一案一策”,省市協同、部門聯動,協調解決企業生產要素保障問題。在企業資金需求方面,組織67戶資金短缺企業,與國家開發銀行、省交投集團等對接,資金已陸續到賬。在原料供應及設備方面,協調大連華綸、盤錦禹王等企業解決工藝難題,開發生產出醫用口罩、防護服面料;對接江蘇、廣東、浙江等地區,協調防疫用品生產原材料及設備。在生產資質方面,協調藥監、檢驗檢測等部門,對大連瑞光、丹東華洋等一批企業進行優先檢測,幫助瀋陽、大連、丹東等市的十餘戶企業辦理生產資質。

整合信息技術,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組織引導互聯網、大數據和軟件企業開發新產品,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分三批徵集發佈瀋陽東軟、丹東東方測控、瀋陽榮科科技等企業的308個產品與技術服務方案,在抗擊疫情期間供復工復產企業免費使用。東軟集團推出智能信息採集系統、測溫防控/智能巡檢機器人等智能終端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

  • 遼寧省人民政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