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觀點?

偉大的時代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一諺語最早出現於明末的女教著作中,到了清朝中期這一認識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傳播與認可。明代時期,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不教女子讀書識字的風氣了,明代大學者呂坤在《閨範》中就提及了這一問題:

今人養女多不教讀書認字,蓋亦防微杜漸之意。然女子貞淫,卻不在此。果教以正道,令知道理,如《孝經》、《列女傳》、《女訓》、《女誡》之類,不可不熟讀講明,使他心上開朗,亦閫教之不可少也。

(西漢才女卓文君)

可見,當時人們認為女子讀書識字多了就會變“淫誨”。如果女子讀書,能寫詩作文,她們就會隨意抒發感情,忘乎所以,而亂了綱常名教,因此,女子有才便會妨“德”,還不如無才的好。

(宋代詞人李清照)

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為的是維護封建禮法,保障男性在社會上的獨尊地位,維護家庭、宗族、社會的穩定。


老照片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許多人誤以為是孔子所說,其實根本不是。這句話的出現其實很晚,晚至什麼時候呢?晚明才出現的。

這話最早其實是明末陳繼儒所說,他是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區)人,字仲醇,號眉公、麋公,是晚明較為知名的一個文學家與書畫家。

(陳繼儒畫像)


他說過如下這麼一段話:

“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他的意思是女人“通文識字”之後,明大義的人少,動邪心的多,反而還不如不識字的,所以推出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妄論。

這種流俗妄論,本來就只是俗見,並不是正宗的儒學見解,即便在當時也是有很大爭議的。

晚明同時代的著名文學家張岱對此就深不以為然,明確在《公祭祁夫人文》反駁道:“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像這種俗論的帽子,扣至孔子、孟子身上,實際上真是一大冤案。


建章君


相信只要是女性,就算不是女權主義者,聽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都會覺得有點氣憤,這不明顯是歧視嘛。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古代封建思想,為了壓迫女性,讓女性安心成為男人附屬品而提出的一個十分迂腐的觀點。

確實,古代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是十分的低,她們要“三從四德”沒有什麼話語權。不過對於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還真的是理解錯,錯怪了古人了。

古代提出這個觀點並非是想讓女子們都變得十分的愚昧,沒有才華。這句話在《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就有寫到: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嘆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那從這段話來看,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勸告那些有才華的女子,不要恃才傲物,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華,應當做一個有才華而又十分低調的人,這樣的女人就是十分有德行的人。

所以說這句話並非什麼糟粕,相反它充滿著智慧,試想一下,如今社會上一些十分強勢的女強人,她們往往在生活中過得十分不如意,其實根本就是她們因為自己有才華,就目空一切在生活中咄咄逼人,在婚姻中總想強勢力的壓倒另一半從而導致婚姻生活不和諧。

所以說,女子不但要有才,更需要學會低調做人,不恃才傲物,這樣才能稱為真正的有德行之人。當然了,其實不管男女,其實學會低調做人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悅讀會


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對婦女的規範要求。由於幾千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從秦朝始,至清朝亡。2000來年,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幾乎沒有質的發展。婦女的聰明才智,在野蠻粗鄙的社會環境下,除了繁殖後代,教育後代,操持家務。基本沒有什麼社會功能。在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下,婦女地位低下,在家庭生活中,基本沒有話語權。夫在從夫,夫亡從兒。就像一個工具般的存在。這就是封建社會所宣揚的所謂:婦女無才便是德的中心含意。

從上本世紀初,清王朝被推翻後,無數知識分子,仁人志士,積極推動婦女解放運動。首先提倡婦女讀書進學校,婚姻自由。這樣在民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著名的女科學家,作家,革命者。如蔡暢,鄧穎超,謝冰心,林巧稚,林微因,等等。

新中國成立69年來,中國湧現出的優秀女性,在各個領域與男人們共同工作,男女在工作中已經基本上無差異。真正實現了男女平等,這是生產力進步的勝利。是科學技術得到極大提高的勝利。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中國真正在城市和農村都做到男女平等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婦女有才又有德是需要社會生產力的逐歩提高,而逐步實現的。因此,我們的理想還任重而道遠。


京豐3



這一句話是封建社會為了壓迫、束縛婦女在社會、群體、家庭地位的一種手段。意思是,女子沒有各種才能與才華,僅會侍家便是賢惠賢德。

《紅樓夢》中的李紈,名列《金陵十二釵正冊》第十一。她是金陵名宦、國子監祭酒李守中之女,她的父親李守中是一個固守封建道德的人,沒有一點所謂新思潮的進步萌芽,把古人的一些封建舊約死死的握在手中,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不讓幼小的李紈讀書識字。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塑造的李紈這個腹內沒有一點文化的人物形象,在賈府、大觀園,只知道低頭生活在很小的圈子裡。對府內、府外、天下事從不問津,就是這一句“女子無才便是德″,使封建社會中人才稀少,這一定律,嚴重的制約了封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難怪曹雪芹說:“這個千瘡百孔的殘天已經是無法補救,封建社會的天已經坍塌了。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政府廢棄了封建社會的很多不合理的制度,約束了幾千年的婦女也翻了身,和男同志擁有一樣的平等權利,有很多的女同志畢業於國家高等院校,腹懷各種才華與技術,活躍在祖國不同的崗位上,和男同志共同把我國的建設發展推向了世界。

今天,這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語句應該更改為“女子有才便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人才″。

作者:一片紅,歡迎關注我。專業為你解讀有關《紅樓夢》、《影視劇》、《社會保險》中的人和事。


一片紅與紅樓夢


這句古訓顯然已經不合現代時宜了,如果說封建有糟粕,那女子無才便是德,就是封建糟粕的典型代表。

舊社會,文盲是絕大多數,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男人受教育的機會都少之又少,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就更少。絕大多數女子只能依賴三從四德,裹著小腳,沒有任何見識,只能做男人的附庸。

試問,現在還有哪個人想找一個目不識丁、足不出戶、相夫教子、舉案齊眉的女性?

您留意一下您的周圍,就會發現,受過教育,有才無才,氣質迥異。那些沒受過教育的,無才的女人,整天唧哩呱啦的全是家長裡短,孩子老婆婆,講究個沒完沒了;化妝那叫一個濃妝豔抹,穿戴那叫一個標新立異,但無論任何高檔的化妝品,無論任何名牌服裝,都掩飾不了無才的蒼白;而那些才女,氣質高雅,談吐不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雍容大度,談笑風生,是不是單位一道靚麗的風景?

當然,真正有才的女子,不會因為自己飽讀詩書,就孤芳自賞,顧影自憐,離群索居,幫作高冷,玩上深沉,看誰都看不上眼,老感覺自己是陽春白雪,別人全是下里巴人。這樣的才女,就叫有才無德了。



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這句話的出處,“女子無才便是德”整句完整出現,是在明末張岱《公祭祁夫人文》,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下句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但這種女子才學無用論,早在詩經中就有描述,古時人們認為聰明有才智的女人非但不是好事,還容易生出禍端,禍國殃民,更容易突破封建禮法,心生淫亂。比如,才女卓文君因知文曉律而與人私奔,蔡文姬3易其夫等等。


其次,要明白這種提法的目的是古代男權社會男性主導的客觀現實,是妄圖對女人精神控制的表現,是對女權的踐踏。

最後,社會發現到今天,人們已經擺脫了為食物奔波,為生存需要勞作的低層次需求。所以以前的社會分工早已發生深刻變化,無數女人有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和能力。作為男人,不是管束女人,讓其成為附屬品,而是相互吸引,彼此成就的對抗生活艱辛的終身伴侶。

所以,當今社會這種愚人思想早過時淘汰了,當然這隻針對有理想和抱負的大格局男人,而不是隻想把女人當成自己的管家或傳宗接代的工具的小男人。


琪青山


“女子無才才是德”,這句話本身的意思是: 女人懂的太多了,就反叛了,就不聽話了。但是,在當今社會,這句話要看針對什麼。

如果針對“道德",我覺得這句話是對的。比如: 在70年代以前,我國的婚姻大多數都是介紹的,按傳統方式定婚,結婚。那個時候就是寫信,沒有電話,定婚以後,男女雙方在節假日,各自的生日都會互相拜訪,慶祝,女孩就算去了男朋友家,也是有對方的母親,姐妹隨時陪伴,晚上也是和男孩的媽媽,姐妹睡的。對於男朋友,也只是見見面,聊聊天,很少單獨相處的,有的甚至連手都沒有拉過,就結婚了,就更不要說上床了–然而,這種婚姻卻很少有離婚的,都會白頭到老,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結婚的,真的是名付其實的新郎,新娘,金童玉女,大都都是處女、處男,因此,都會把對方融入了彼此的生命裡,沒有誓言,更沒有說“我愛你",然而,他們卻用行動書寫了永恆的愛情。還有,那個時候的女人有個思想觀念就是: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石頭就抱著走”。如果,自己的老公不夠優秀,就培養兒子,靠不住老公就靠兒子,兒子就成了母親全部的希望和期待,於是,就有了賢妻良母,有了讓天下人讚美的中國婦女的勤勞、樸實、忠誠、賢惠。而如今的年輕人呢?所以,美的東西會永垂不朽,人們仍然在期待、尋找它。不論世界怎麼變遷,人們對追求真、善、美、對追求賢惠、善良、孝順的美德,永遠都不會停止。

比如: 去年臺灣就有一個女孩,和男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她的男朋友為了救落水小孩而身亡,而她在一個星期以後在家燒炭自殺了,她在遺書中寫到:“ 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回,我情願你不要那麼勇敢,我的心一直好痛,好痛,沒有了你,我無法一個人生活下去"。所以,就是現在,一樣也有感天動地的愛情,也有為彼此付出了真心,甚至付出生命的愛情。美德,依然是人們所向往個追求的。

如果針對“才華“,以前的只供男孩上學,不供女孩上學,是不可取的。因為,"男“的寫法是: “田”字下面一個“力”,創造字的人的意思就是男人有力氣大,就是用來耕田的。所以,男、女的差別就是體力上的差別,智力是平等。因此,女人也要有高學歷,也可以出人頭地,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體力不夠就僱男的搬運,做保鏢;女人,有了獨立的能力和膽量,才有可能經濟獨立,才有可能孝敬生你養你的父母,所謂的: 我的錢,我想咋花就咋花,誰也管不著,就是這個道理;女人,要有足夠的智慧,才能夠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保護自己的財產,才有可能打垮哪種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

比如: 我身邊就有一個女人,開了一個大型的五金店,包括磚,沙,水泥,木材和鋼鐵,有好幾輛貨車個叉車。在她店裡收款的,開單的,會計,出納,全是女人,開車,運輸貨物算僱傭的男的。所以,反過來,男人成了給女人打工的,多了,成功的女企業家也不少。

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針對那種沒有感情、責任、良心和太隨便的女人是適合的,但才”和“德”要分開談。兩者兼備最好。


用戶漂流海鷹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對不對,先看出處淵源的!從古時候,母系社會不太清楚,當然是父系社會開始了,社會強權者就是男人們,我們!女人是男人的輔助,生活的輔助,社會文化上的輔助文化。女子有才了,於是乎,就不甘心了,武則天之類的,出貨量很多的!而且女子有才了,就不甘寂寞的,甘於寂寞的基本沒有才的,泯然眾人矣!不甘寂寞的女子,是很突兀的,在強男林立的世界裡,她們都是奇葩,是眾多強男們征服欲的釋放的!所以,她們都是混亂的中心的!命運有時不如平常女人!無才,女的就專心輔助丈夫了,三從四德了!有才了,思想不禁錮了,就對封建的文化極度深寒,就會反抗,就不會三從四德,就會有辱當時的倫常了!所以,為了文化的穩固,強權者的利益,必須要的!

當代新解,女子地位是需要平等的!沒有什麼才,就有了什麼德?看個人價值取向了!德是個價值取向的枷鎖,有了立場,就會有愛憎,就會有取捨的!這個枷鎖給了你選擇的標準,什麼才是好的才,什麼才是不好的才!時代在變化,萬事無絕對,只求問心無愧,追求赤子之心而已!


流著萬條永遠的河


悟空,承蒙看得起,現在正在參加 悟空問答達人認證培訓。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其實是很不正確的,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首先這句話的出處是由明朝陳繼儒(眉公)之語:

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古人也不是完全否定女子有才,只是古封建社會,一直不重視女子的才學,而更加重視她們的“婦德”,又怕“才可妨德”,所以綜合之下,捨棄了女子的才。古封建一直是男權主義,後人又喜歡斷章取義,所以一直以“女子無才便是德”來阻止女子學文,覺得女子沒有學習文化的必要,只要相夫教子,順從丈夫就可以了。

而在我們現代社會,說實話,我覺得有點女權主義了。除了“女子能頂半邊天”“巾幗不讓鬚眉”等一些說明女子的身份地位,更有現如今的男娶妻的困難性,比如“你和丈母孃之間的距離只差一套房”,結婚男方要給多少多少禮金,男的下班回家做飯了。女強人外面上班,男的在家當家庭煮男之類的。

不過從古至今,女子因才出名的也有很多。

1.武則天,佛經的開卷詩: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柳如是,多情被薄情負,命薄被世事欺

3.卓文君,和夫君司馬相如合奏《鳳求凰》,還有眾多詩集。

4.蔡文姬,代表作《胡茄十八拍》《悲憤詩》

5.李清照,作品我就不用贅述,賭書潑茶就是來自她和丈夫趙明誠的秀恩愛。




還有很多歷史上很有才華的女子,歡迎大家補充,我是黃山茶農偽文藝,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原創古詩詞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