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不運動,不跑步,不深蹲,也不練瑜伽……怎活那麼久?

靜心靜意9


那不是不運動 真正養生還得是內家 道家不講究龜息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不搶籃板的櫻木


這一段時間大家都宅在家裡,憋的難受就想方設法活動活動,既能緩解長期坐臥帶來的不適感,又能一定程度鍛鍊一下身體機能,提高免疫能力,生命在於運動嘛。不過,烏龜卻和人恰恰相反,平時看上去呆頭呆腦,行動緩慢,整天不怎麼運動,但是壽命相對來說不但不短,而且像海龜還能達到百年左右,就連普遍的烏龜也能在30-50年,這是為什麼呢?

據科學家們研究,決定生物壽命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包括細胞分裂速度、新陳代謝水平、食物構成和身體保護機制等等,這些因素的特徵都保存在生物的遺傳性狀裡,通過DNA的複製從而把有關影響壽命長度的基因性狀,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烏龜雖然不像人類那樣可以通過跑步、深蹲、練瑜伽等進行運動和鍛鍊,但它自有一套長壽的“秘訣”。

其一,是烏龜身體細胞的分裂繁殖代數較多。細胞的分裂繁殖代數決定著細胞的生存質量,當分裂次數越多、分裂間隔的時間越短,那麼染色體兩端“端粒”磨損的程度就會越快,細胞分裂一次,其染色體端粒的長度就會變短,當磨損完畢時,細胞也就會衰亡,機體恢復機制就起不了作用,生物就會不可逆地衰老死亡。人類的細胞分裂繁殖代數為50代,一代間隔時間為2.4年左右,所以人類的理論生命上限可以達到120歲左右。烏龜可以達到130-150代,每代間隔時間為0.5-2年,理論上烏龜的壽命可以達到300多歲,不同種類的烏龜在這一點上差異較大。

其二,烏龜的新陳代謝水平很低。烏龜的心臟跳動很慢,平均心率僅為一分鐘一次,要比人類低得多。另外,在環境條件不適宜時,比如氣溫太低、食物量少的時候,烏龜還可以進行休眠,其心跳速度還會進一步減少,身體對於能量的消耗始終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一些朋友估計家裡喜歡養烏龜當成寵物,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時我們很長時間不給烏龜餵食,它也照樣能夠存活,可見烏龜具有超強的忍耐飢渴的能力。

其三,烏龜體內抑制機體衰老的酶的含量較高。烏龜飲食偏素,以青草和青菜類為主,輔以小蝦,對食物的需求不高,而且不怎麼挑食。同時,它體內擁有可以抑制機體衰老的超氧化歧化酶的含量很高,可以對細胞和血管進行有針對性的修復,有效延緩老化和硬化問題的產生。

上述先天優勢是烏龜與生俱來的,是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逐漸進化而來,我們人類模仿不來。因此,該跑步、深蹲、練瑜伽還得照樣,因為這是我們提高身體素質和機能的必要保障。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一般的家養的小型烏龜能活30到40年,海龜這樣的大型龜類估計能活80年左右。大型陸龜通常能活一個世紀,有些甚至已經活了200多年! 烏龜為什麼能活這麼久,沒有一個簡單明瞭的答案。有一些理論,包括新陳代謝速度慢,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關於生殖的進化理論。



烏龜的壽命取決於不被捕食、汙染和其他環境影響。新孵化的幼龜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直到殼變硬變大,才能不被捕食。至於家養烏龜,它們是否能活的長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們的主人。


烏龜壽命長的原因之一是它們行動緩慢。烏龜一生中緩慢成長,可以防止像鳥類和哺乳動物一樣那麼早衰老。由於代謝緩慢,烏龜可以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情況下生存很長時間,這也給了它們在惡劣條件下生存的更大機會。

另一種解釋是,進化優勢賦予烏龜長壽,有助於有效繁殖。野生烏龜往往生活在不利於繁殖的惡劣環境中。長壽為它們提供了更多的繁殖機會。烏龜也有天然的保護殼,免受食肉動物的傷害,堅韌的外殼和厚厚的鱗,不像其他動物那樣容易成為獵物,這讓它們能夠從容地繁殖後代。



加拉帕戈斯象龜是所有龜類中壽命最長的,它是嚴格的素食者,吃綠色健康的食物,不含脂肪和膽固醇。這些行動緩慢的溫和巨龜極其溫順,熱愛和平,通常過著沒有壓力的生活。平靜。和健康生活的結合可能是它們長壽的另一個原因。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1.烏龜有厚厚的甲殼,可以保護內臟,減少水分流失。 2.烏龜行動緩慢,一小時只能爬100多米。它體力消耗得少,所以新陳代謝也特別緩慢。 3.在冰雪覆蓋大地時,烏龜不吃也不動,與蛇蛙一樣開始它長達四個多月的冬眠,來度過寒冬。 4.除冬眠外,烏龜還有夏眠的習慣。在炎熱乾旱的夏天,它臥在大石洞裡,以此減慢心跳和呼吸來躲過這不利的環境。 5.烏龜平時是個瞌睡蟲,爬行幾步就會打盹,一天要睡上十五六個小時,能量消耗極少。 6.烏龜的甲殼十分堅硬,遇到外敵時就將頭尾和四肢縮到殼裡來保護自己。 7.科學家通過研究還發現,烏龜長壽的原因是由於其細胞的分裂代數要比其它動物細胞分裂代數多得多,人一般只有50代左右,而烏龜可達110代。 8.有人還發現龜體內沒有致癌因素,所以是不會產生癌變的。

求採納


花衣太郎


烏龜壽命長的原因:

相較於大部分動物,烏龜具備著得天獨厚的“長壽基因”。它不但“生命時鐘”長,胚胎細胞的分裂代次更是能達到110代左右。因此,在先天因素上,它比一般動物的壽命都要長。

烏龜雖屬爬行動物,但它擁有著其它爬行動物所沒有的顯著特徵。龜殼,堅硬而厚實。它不但能保護烏龜的五臟,在面臨外界危險時,它還能覆蓋住頭、四肢和尾巴。這一強大的外形構造,使得烏龜在面臨敵害時,不用“疲於奔命”,而只需將身體縮進龜殼裡,那些敵人們便“無從下口”了。

有人將“縮頭烏龜”比喻為人膽小、懦弱的表現,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烏龜的這種“先天優勢”,何嘗不是自然界對它的一種饋贈。另外一個影響著生物界壽命的因素便是後天的生活習性(後天因素)。大量的劇烈運動,能迅速消耗體力,從而加快身體機能的新陳代謝。

烏龜不但行動緩慢,更是一個十足的“懶惰鬼”。它一天裡的運動量極其少,因此,它的體能消耗小,新陳代謝也就變得極其緩慢。烏龜不但“懶於行動”,它還是個“瞌睡蟲”。它一年裡既要冬眠還要夏眠,一天就能睡15個小時以上,全年有10個月的時間都是在睡覺。

烏龜可以數月不吃不喝,而長期待在一個地方不動。當然,這和它擁有著超強的耐飢餓能力有關。烏龜的這些習性,導致它可以對外界的惡劣環境應付自如。比如,它可以通過冬眠來抵擋嚴寒,而夏眠,則可以讓它以此減慢心跳和呼吸,從而平安渡過炎熱的夏天。

擴展資料:

在動物界中,包含人類在內均有自然壽命,有的物種壽命長,有的則壽命短,而壽命能長達100~300年甚至更長的卻很少見。在這少數動物中,烏龜是最典型的物種之一。從廣義上來講,影響生物壽命長短的分為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也叫外因和內因。在生物學研究史上,科學家們早年前便發現了決定生物壽命長短的最為關鍵的先天因素。

包含人體在內的動物細胞中,位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即DNA)末端,一種名為“端粒”的DNA-蛋白複合體,它以與端粒結合蛋白共同構成的“帽子”結構的特殊方式,保護著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的分裂週期。端粒會隨著細胞分裂的次數而逐漸縮短,當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細胞便開始老化直至死亡。



LP空白格


烏龜。生物學家在其體內發現一種名為“端粒”的DNA-蛋白複合體,端粒結合蛋白共同構成的“帽子”結構的特殊方式,保護染色體和控制細胞的分裂週期。

烏龜擁有這種端粒長度的細胞,細胞越長壽命越長。動物中只有烏龜具備這長壽基因。烏龜還長著堅硬的外殼,不受天敵的侵害,遇到危險時頭,四肢縮進龜殼裡。

烏龜被人們稱為懶鬼,運動少。一天睡十五六小時,一年就有十個月在睡覺。

在烏龜身上有這幾個特性,被稱呼長壽龜,實至名歸。


探秘自然


烏龜不運動,不跑步,不深蹲,也不練瑜伽,也不跳廣場舞,活那麼久?其一,烏龜的動作,不急不緩,正符合老子的,中庸之道。其二,龜息法,他把空氣用吞氣的方式,送進入胃內,胃內有固氮微生物,把空氣中的氮氣轉變成硝酸鹽,送往肝臟,硝酸鹽遇到肝臟的糖,轉變成葡萄糖,因此,烏龜食慾少,這也對她長壽有很大的幫助!


北斗2511926


首先動物的壽命和體內成纖維細胞的繁殖代數有關,呈正比例關係。烏龜的新陳代謝緩慢,細胞分化也比較慢,所以繁殖代數多,是人類的兩倍以上,這就是為什麼烏龜能活很久的原因。(1、中國是世界上烏龜最多的國家、2、加拉帕戈斯象龜學名:Chelonoidisnigra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為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群島特有)

一、烏龜種類很多:我們熟悉的有巴西紅耳龜、金錢龜、豬鼻龜、大鱷龜、地圖龜、緬甸陸龜、鷹嘴龜、中華草龜、黃喉擬水龜、鋸緣攝龜、加拉帕戈斯象龜、黃緣龜、中華花龜、豹紋陸龜、錦龜等。”

二、烏龜能過多長時間:1、一般來說陸龜的壽命普遍更高一些,2、陸龜一般可以活到幾十歲甚至100多歲,最高的陸龜壽命好像是300歲。3、半水龜的壽命一般就在幾十年左右,特別是食肉龜的壽命普遍低於食草龜的壽命。4、水龜的壽命則更短,最多可活30多年。”

三、烏龜怎麼繁殖:“烏龜為產卵繁殖,每年春末夏初之季發情交配,一般為當年交配隔年產卵,龜將卵產於潮溼的陸地上,產卵前,雌龜會挖洞穴,把卵埋入、壓實,卵憑藉自然界的溫、溼度等條件,一般經過50到60天自然孵化,即可出殼。”





爆談影中仁Dyy


基因決定壽命,就像狗只能活十來年一樣,!我們人類就是百十年的壽命,再怎麼努力也就只能多活幾十年,永遠也到不了烏龜的壽命!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這也是人類運動的初衷!同樣的一個人也同樣的活到了90歲,但有的人後面三二十年可能就是伴隨著藥罐子和病痛折磨,而有的人到最後還是精神抖擻腿腳利索,吃嘛嘛香的,這就是區別!對於人類來說生命在於運動,如果不運動天天像烏龜一樣爬在床上,可能要不了幾年各種病就來了,繼續下去就會出現危險甚至猝死,所以永遠不要和烏龜比,人不是烏龜,做不到不活動就行,更做不到不吃東西還能活不少年!


劉哥聊裝修


這個問題其實有搞笑的成分,烏龜和人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能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的話,人和草木也可以做對比,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報道過對於鍛鍊習慣的研究發現,不常鍛鍊的人與經常鍛鍊的人相比,死亡風險要高出390%。不管這個數據的真實可信度有多高,現在已有很多例證運動和不運動的區別,所以說烏龜不動活百年的理論是一個謬論,看看鐘南山院士,84歲依然保持著每天健身,這把年紀,一身健美的肌肉,82歲的王德順,難道不該讓我們這些「烏龜學說」反思一下嗎?想獲得健康,活得有質量,現在就開始動起來,別再給自己的惰性找藉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