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在前線醫療隊,“艙室”是一個特有名詞,實際上是指重症監護室,也就是確診患者的病房,或者說所有確診患者住院的地方。或許是覺得穿上防護服有點兒像宇航員的感覺,所以醫護人員們都喜歡把進入重症病區稱為“進艙”。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覺得穿上防護服有點兒像宇航員的深圳醫療隊隊員。

醫護人員在進入這裡之前,要按規定穿戴好三級防護裝備,主要包括防護服、隔離服、護目鏡、面屏、鞋套,以及至少三層橡膠手套。穿麻煩,脫更麻煩,因為脫的時候要格外小心,絕對不能讓皮膚和內層穿的衣服被外層的防護裝備沾染,哪怕只是一點點都不行。手機和照相機是不能帶進去的,因為沒有辦法確保出來的時候百分之百消毒,除非做好了帶進去就不要了的準備。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正因為如此,儘管前方老記們也接受過培訓和考核,但到了現場,還是無法獲得進“艙”許可。儘管遺憾,卻又無可奈何,畢竟事關全隊安全,不是個人逞英雄的時候。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艙室"內工作的深圳醫療隊員張佳佳。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深圳醫療隊隊員曹慧敏在為患者服務。為了方便在“艙室”內互相辨識,醫護人員都在自己的衣服上用記號筆寫上了名字。

但老記有老記的辦法。在反覆和醫療隊溝通並聽取了易黎隊長的建議後,老記給總部領導提了一個建議,買兩部“一次性手機”,讓醫護人員帶進去,作為我們的“眼睛”,讓讀者可以看到更多“艙”內的真實圖景。領導很爽快地答應了。

但事情還是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的醫療隊員進“艙”好幾天了,可傳出來的圖像卻寥寥無幾,讓老記備感煎熬。原來,剛接手工作的醫護人員其實是沒多少時間和精力去考慮拍照、錄視頻的。所以,幾天過去了,我們的“一次性手機”“火力”嚴重不足,儘管後方連連催促,前方老記卻一直沒有辦法提供充足的“彈藥”。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出乎前方老記意料的情況出現了:昨天晚上,我們突然收到了十幾張新的“艙內”圖片,一打聽才知道,這些照片很多竟然是患者幫忙拍攝的。哦,原來是隨著醫護人員跟他們越來越熟悉,患者朋友們開始主動幫助我們的醫療隊員完成前方老記交代的任務,不經意間成了前方老記的“編外通訊員”。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深圳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王玲與當地縣人民醫院兩位護士長共同討論排班及各班職責。深圳醫療隊員張佳佳攝。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深圳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王玲在監利縣中醫院重症病房為患者植入PICC導管。

儘管談不到構圖、用光,儘管發回的照片也不講究像素高低,但這些由不尋常的人拍攝的不尋常的照片,還是讓前方老記非常感動備加珍惜。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深圳醫療隊徐平主任(右一)帶隊查房,與患者互相鼓勵。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治療間隙,深圳醫療隊隊員張佳佳(右一)與小夥伴一起走進病房,與患者互動。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深圳醫療隊員與患者合影,互相鼓勵。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來,擺個POSE互相打氣加油!

“艙室”裡,那些不尋常的人和不尋常的照片

深圳醫療隊員為患者發放沙糖桔與蘋果。水果也是從廣東遠道而來,是廣東愛心人士捐給深圳醫療隊的,隊員們分享給患者朋友。

希望這些照片,能成為前方後方、醫生患者的共同記憶,成為我們團結一心共抗疫情的永久見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