揹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獨立冒險的旅行精神

在緬甸旅行的時,從仰光一路搭乘夜車抵達茵萊湖(Inle Lake),茵萊湖是緬甸內陸的一個高山湖泊,最有名的景觀就是漁夫站著用腳搖槳,晨曦當中丟出一個比人還大的細目網簍捕魚,在一片朦朧的山水景象當中,瀲灩波光當中,燕鷗翱翔天際。這個畫面實在太美,讓人忍不住在搖晃的船上站起拍下許多照片。

搭著夜車從茵萊又來到蒲甘。蒲甘最有名的就是千座佛塔,每天跟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揹包客,騎著電動車到各個有名的佛塔看日出,看日落。緬甸是小乘佛教國家,到處是佛教的金塔,但是在蒲甘從高處放眼望去是一片漠野上的千座將近千年以降陸續修建的佛塔。那種震撼很難用筆墨形容,我常常在夕陽後凝望這千塔之城,發出感嘆。然後轉頭進入酒吧,回到揹包客的狂歡。

我很享受自助旅行的感覺,到處遊蕩見聞,認識新朋友之後又告別,學習認識當地文化,跟當地人一起擠著大眾運輸工具,吃著與家鄉不同的食物,認識不一樣的世界跟想法。知道人跟人是那麼的一樣又不一樣。這是做一個揹包客的最大樂趣。

揹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獨立冒險的旅行精神


01 揹包客的定義


揹包客,是指三五成群或是一個人擬定旅行計畫,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探索世界的自然美景,並瞭解歷史文化差異。在西方年輕人往往自主規劃旅行探索未知的生活環境,從而建造屬於自己的世界觀,也常常帶著自己內心的困惑,在旅程中思索著,確立人生的方向。

由於長時間的旅行及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揹著大揹包的窮遊變成是最鮮明的表面形象。

近代的揹包客興起於1960年代,由歐美國家開始興盛,年輕人常常在剛畢業或是剛離職的期間準備一場大旅行,可能是向南走到世界的盡頭的巴塔哥尼亞高原,或是跟著絲路由近東到遠東一路造訪羅馬,希臘,土耳其,波斯,直到中國。或是沿著地中海,去往阿拉伯,印度,抵達東南亞的香料群島。

揹包客文化也從歐美一路延燒到日本,來到中國。我們常稱呼他們為驢友。

真正探索旅行本身的意義,貫徹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西方世界第一人,我們可以追溯到一個義大利冒險家Giovanna Francesco Gremell Careri,就讓我們稱呼他為葛梅尼先生吧!他是第一個據信只為了自己高興這個目的而出門去旅行的。

葛梅尼於1651年出生,學習法律專業,在法庭工作,但是由於沒有貴族身份,喪失了許多法律事業上的機會。他決定暫停工作,1693年開始了五年的環球旅行,然後在1699年出版了他最為人知的六本鉅作《環遊世界之旅》(Giro Del Mondo)。

這套書籍的六個主題分別代表了六個不同的世界,土耳其及中東,波斯,印度,中國,菲律賓,新西班牙(墨西哥)。然後在1704出了英文版,1719年出了法文版。

葛梅尼先生厲害的地方在於,他是一邊做生意一邊旅行,用做生意的收入來支持旅行的費用。他從土耳其開始進入東方世界,經過波斯及亞美尼亞(現在的伊朗跟伊拉克),到了印度,再從印度進入中國,經由義大利的教廷傳教士拜見了當時的清朝康熙皇帝,參觀了長城。再從澳門去到菲律賓,然後由馬尼拉跨越太平洋來到當時的墨西哥(新西班牙),最後從古巴搭乘西班牙帝國西印度艦隊回到了歐洲。

許多人相信,他的書啟發了後來更為人知的一本書:《環遊世界80天》。

揹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獨立冒險的旅行精神


02 中國古代的揹包客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揹包客是西方的東西。揹包客的形象往往是拿著登山杖,包著頭巾,揹著半人高的大揹包,穿著登山鞋,在都市或是野外行走著。

但是其實揹包客的形象,在中國也是非常的鮮明。

讓我們把登山杖換成手拐,頭巾換成儒巾,大揹包換成箱籠,登山鞋換成草鞋。

有沒有出現電影"倩女幽魂"裡的寧採臣的樣子呢?

揹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獨立冒險的旅行精神


蘭若寺根本就是揹包客棧的最佳代表。

在古代,可以在神州大地到處行走的大概都是趕考的書生,做生意的商販,公務員性質的官吏兵卒。都有非常實際的目的導向

三百多年前義大利的葛梅尼先生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去旅行,而在中國,有一個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為了心中有困惑而遠走他鄉尋找解答的揹包客。

西元399年,一位六十多歲的老者,決定從長安啟行到天竺求知。與人結伴走絲路出蔥嶺之後南向抵達印度,在印度留學遊歷10年之後,又到斯里蘭卡遊歷了2年,終於在西元412年坐船迴歸中土,途中還因為風暴停留在爪哇,最後在青島登岸回國,最後來到了南京。

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佛國記》。

他就是東晉的法顯。

那個時候還在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後秦迎來了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譯經師鳩摩羅什,開始了佛教經典的翻譯大業。不久之後,法顯因為心中困惑不解,決定西行求法。

由於年代久遠,當時又是亂世,無法考據法顯的遠行是否是政府的任務西行求經,但是法顯迴歸中土之後,並沒有回到後秦的長安,反而定居在東晉的南京。或許這個可以解釋這趟西行印度的求知求經之旅是他自己的個人活動吧!

唐朝的玄奘大師,也跟隨著法顯的西行之路,從長安走絲路,越過蔥嶺抵達天竺,歸國後,口述傳下了《大唐西域記》,啟發了明朝時候的吳承恩,寫下了鼎鼎大名的《西遊記》。

揹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獨立冒險的旅行精神


03 揹包客文化


揹包客本身渴望著探索新的世界,或是心的世界。在旅行時候跟外界互動時,除了體會新的文化衝擊,也檢視著自己的內心,理解自己的思考及情緒反應,也就是構建自己的世界觀,審視自己的人生觀,並從而調整價值觀。這是揹包旅行帶來的最大收穫。

所以揹包客文化有以下的這些特點:

1.自主:自己規劃行程,在旅行之前閱讀旅遊地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

2.交流:住宿在青年旅館的宿舍房間,與其他旅人交聊天互動,重視人際的交流。

3.效率:有效率的規劃資源。在體力上,由於揹包很重,全程得自己背,只帶需要的東西。在經濟上,旅行時間很長,如何以較省錢的辦法來完成自己的旅行計畫便是非常重要需要思考的事情。

5.尊重。理解自己跟當地文化的差異,用尊重的心態看待與自身不同的想法。

日本澤木耕太郎所寫的書:《深夜特急》,在1986年出版。其中記錄了他在1970年代日本到香港之後,一路行走東南亞到印度,土耳其,歐陸,最後抵達英國的倫敦為止的旅程。在80年代跟90年代,成了許多人的揹包客聖經,書中對於世界的奇妙,旅途中的困惑,以及從中找到生命的力量都多有著墨。 讀過之後可以讓你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揹包客。

一個真正的揹包客,在生活上也比較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樣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要不要下次來試試看揹包客的旅行呢?

揹包客文化-找回古代獨立冒險的旅行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