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體制內工作會更搶手嗎?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

超哥往前走


不會有任何改變。

我表弟與弟媳都是體制內公務員,這次疫情,倆口子都忙於抗疫,大年初二起,就沒回過家。他們在北京讀大學的兒子,放假回家天天一人待著。其堅絕表示,畢業後絕不進體制內。

過去我家夫妻倆,也都是公務員(我公安、妻藥監)。後來我離開體制,自由經商,妻還在單位。

這次疫情,妻所在單位由工商、藥監、質監合併為市場監管局,屬抗疫一線單位。從除夕夜到今天,單位大半職工都沒得到一天休息。為防止頻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被傳染,我每天開車接送。

妻體質差,我又恐這特殊時間,她外出檢查時,飲食不乾淨,所以每天中午做好便當,聯繫她在何地,及時給她送去。

幸好我離開了體制,才能在這特殊時期,有時間、有精力為妻子做好後勤工作。若我還在體制內,這些是無法辦到的。

看待任何事情,都需全面。公職人員職業相對穩定,但在這種危機時刻,奮戰一線的也多為公職人員。(志願者佔比較少)

現在想進入體制的人,絕大多數都要憑自己能力考入。有資格能進來者,都不是傻子,會對自己未來發展進行選擇。結合自身實際,去蔽追利,不一定非進體制。

至於根本達不到報考體制崗位條件者,就別瞎起鬨了。

發幾張截圖,表明所述不假。

圖一為家庭群聊天記錄,圖二、圖三是我發的朋友圈消息。


城鎮戶籍打工者



王打雜的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當中,很多民企、私企的員工備受煎熬,苦不堪言。


他們之中,有的人被無情地催促要求返工復產,企業根本不顧及員工的健康風險和存在的客觀困難;有的人被老闆以各種理由剋扣薪資,企業根本不管員工死活;有的人甚至直接被裁員辭退,而且沒有任何補償。


這就是疫情之下的民企、私企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員工的現狀。


反觀體制內的工作單位,如行政事業單位、國企等,雖然在疫情之下也有工作上的壓力,但總體上比較人性化,而且很少會有裁員辭工的情況。


體制內的單位,都會遵行國家近期下發的關於落實疫情期間勞動保障的相關文件精神,會考慮員工的實際困難,或採取遠程辦公的方式,或採取輪崗調休的方式,以重新組織復工復產。


而且,體制內的單位,在疫情防護上更重視,在物資準備上更充足,可以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以保障員工的健康安全。


特別是在薪資待遇上,大多數體制內單位的員工都沒有被降薪和裁員。


常言道: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次疫情的發生,讓體制內單位的優勢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展示,必然會對不少體制外人員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於是,我們可以合理猜測,不少職場人可能會在疫情之後,萌生出轉向體制內單位去工作的打算,故而體制內單位的工作會更為搶手,也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從長遠的觀察來看,體制內單位的熱度,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減弱、變冷,這是因為:


1.體制內單位的職位終歸有限

體制內的單位,都會有其固有的用工總量限制,能夠提供給社會的崗位,畢竟有限。既然在疫情期間,體制內單位都很少發生裁員的情況,自然就不會有更多的空閒崗位提供給社會。


當然,在疫情過後的一段時間內,體制內單位招聘一定會比原來吸引更多的應聘者,這基本上是必然趨勢,但能夠入職的畢竟是少數。這些職場人雖然有入職體制內單位的想法和行動,但最終卻無法實現,故而還得回到體制外的單位去工作。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帶來的影響逐漸淡化,眾多職場人還是會分散流動到社會生產組織的各階層,體制內單位的熱度必然會慢慢下降。


2.體制內單位的固有缺點依然存在

<strong>

雖然疫情之下,彰顯了體制內單位的很多優勢,但從整體來看,體制內單位機構臃腫、論資排輩、薪資平平、管理陳舊等諸多缺點,卻一樣也沒有消失。


這些固有缺點,在疫情特殊時期被逐步淡化,而體制內單位穩定、規範、基礎牢固的優點有效掩蓋了這些缺點。


一旦疫情結束,這些為人詬病的缺點又會重新浮出水面。少掉了特殊時期的優勢光環掩飾,這些缺點終歸還是會讓部分職場人難以忍受最終選擇離職。


因此,在疫情結束的短期之內,體制內單位固然會搶手一陣,但從長遠來看,這種熱度必然會降溫,最終還是會趨於一種動態的平衡,社會內體制內單位和體制外單位的數量終歸還是會回到一個固有的比例,而這個比例應該不會比疫情發生前,有太大的變化。


3.體制外單位將有發展機遇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民企、私企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造成了重大沖擊,但國家絕對不會袖手旁觀,而會重拳出擊,大力扶持。例如:


國家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多措並舉穩企業穩就業。具體而言,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除湖北外各省份,從2月到6月可對中小微企業免徵上述三項費用,從2月到4月可對大型企業減半徵收;湖北省從2月到6月可對各類參保企業實行免徵。


這只是國家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的第一步,隨著疫情的穩定和解除,為了進一步激發體制外企業的經營活力,相信國家還將會在稅費上、融資上、產業政策上,實施“精準救助”,以期幫助這些民企和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


因此,雖然體制內工作的熱度會在短期內增加,但從長遠來看,體制內單位和體制外單位對職場人的吸引度終歸還是會恢復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換言之,該去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的人,還是會去考,該去國企應聘的還是會去國企應聘,該去私企、民企就業的就業,還是會去民企、私企就業。


結語

疫情之下,體制內單位的優勢被再一次放大,讓無數職場人心有所動。這也必然帶來疫情解除後入職體制內單位的激烈競爭。例如,公務員考試的報名人數必然再創新高,國企在校招時的熱度必然會“爆表”。


但這種熱度只會持續一段時間而已,一旦疫情結束,社會運行重回正軌,體制外單位的很多優勢和長處又將重回職場人的視野,而體制內單位的熱度也將進一步降溫。這才是最終的平衡狀態。


你現在在體制內單位,還是在體制外單位呢?你想去體制內單位嗎?歡迎評論區留言闡述。


我是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問答達人、問答青雲計劃獲獎者【雪天驚雷】。如果我的觀點對您有啟發、有幫助,勞煩您點贊並關注我,雷哥將把職場乾貨與您分享到底,謝謝!


雪天驚雷


即便沒有疫情,體制內工作都很搶手,一次疫情並不能改變人們的擇業觀,只是讓人更加堅定了體制內的優勢罷了。至於所謂的階層流動,更是無從談起,一點聯繫沒有。倒是那些日子本就拮据的勞苦之人,因為疫情的突然出現,打亂了生活和工作節奏,班上不成,工資拿不到,每天在家隔離如坐針氈,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講,還達不到旱澇保收的條件。

企業有資金鍊的問題,個人實際上也有資金鍊的問題,都是事關生死的大問題。企業資金鍊斷了企業就死了,個人的資金鍊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就要成問題,也是事關生死。而現在很多家庭當中,家中的槓桿率也是很高的,像車貸房貸供血,如果手裡沒點餘糧,一旦沒有進錢的門路,那也是很可怕的。今年的疫情影響,時間不止一個月,整個季度甚至上半年都要深受影響,那麼自然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收入。

大家都在工作時,區別不大,就是賺的多少問題,可一旦工資斷了,體制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旱澇保收一分錢的工資都不會少,所以心中不謊,疫情長短無所謂,但對於不幹活就沒進項的人來講,時間越長越是煎熬,生活的壓力拖的就越長,日子越難過。


元芳有看法


先說我的回答:疫情過後,體制內的工作會更搶手,但社會各階層並不會加速流動。

正所謂“一疫驚醒夢中人”,經歷這一疫,很多人都會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有更清醒、更有危機感的認識——究竟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如何。尤其是身處民營、私企以及一直以“自由職業者”自居的靈活就業人員。這當中,已經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的準中年人(大概28-38歲)更甚。而這個年齡段的人還有一定的機會在就業方向上做出選擇。所以,體制內工作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理由就一個:以“穩”字當先,再謀其他。

但社會各階層會加速流動嗎?未必,甚至很難。因為社會各階層在大勢上已經趨於固化,不是你想改變就能改變的。原有的既得/既有者不但不想跟別人分一杯羹,還想不斷“繼承”和進一步擴大。所以,社會各階層的流動變化只會在一定範圍內發生,不影響大勢。另外,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政策性的影響很大。體制之外的各行各業大多並不具備“化壓力為動力”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生存力。(未完待續)


南疆利箭


分兩點考慮吧。

第一,如果說出於安穩考慮,體制內有很大優勢,這次疫情確實能體現出來穩定無後顧之憂,但是確實掙得收入太少,尤其是北方地區,出去領導階層個人收入也就在4000上下。

第二,這次疫情,也是一場戰役。幾乎所有體制內,部分國有企業職工等都走上了戰場,從防控開始一直會幹到結束,不眠不休,隨叫隨到!這也是需要考慮的,吃黨的飯必須有條件衝上去!

綜上所述,個人觀點,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又沒有太多抱負進取心的人會著眼於體制內。能力水平較好的依然會在社會其他領域施展拳腳。不過,絕大多數畢業生應該會改變最初的想法,有很大比例報考體制內部門了!


曲別針回形針


各有各的不易, 體制內一樣辛苦。沒有所謂的旱澇保收,壓力也是很大,但相對來說體制內還是比體制外有保障一點吧。



猥瑣村駐村幹部


進編制當公僕有地位


用戶3525274950161


體制內外就是萬惡之源!

國民統一退休金才是正道!


龍旗


一天天的就在那幻想啥呢,一個這疫情能改變階層,想真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