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逐漸回暖,對當下肺炎疫情防控有什麼影響?

嚯嚯飛揚的圍脖


目前,湖北外的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湖北的疫情處於膠著狀態,相信在全國齊心協力的努力下,疫情將逐漸進入下降通道。此外,春天到了,天氣將一天比一天暖和,這是一大利好。

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與季節關係密切

科學家對呼吸道傳染病進行調研,總結了呼吸道傳染病流行與季節的關係,如下圖。其中的藍色部分是指每年11月至4月這一階段,正好是北半球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節。


呼吸道傳染病在寒冷季節流行的原因

1、咳嗽和噴嚏產生飛沫,飛沫中的大顆粒很快就沉降到地面,而小顆粒就會形成氣溶膠。這些氣溶膠中的病毒的傳染性持續時間與空氣溼度有關,通常來說當空氣溼度在40%以上時,病毒的傳染性會迅速衰減。在低40%溼度以下時,病毒傳染性持續更長。冬春季節,寒冷的溫度會導致空氣更乾燥,這可能會使飛沫顆粒更易脫水變成小顆粒的氣溶膠。脫水的顆粒較輕,因此可在空氣中停留較長時間。在溼度低的寒冷環境(低於5°C)中,病毒的氣溶膠傳播率最高。

2、病毒在較冷的溫度下在表面存活更長時間,這也會使病毒的傳染性更持久。

3、隨著氣溫升高,人們更傾向於室外活動,這樣減少了封閉空間氣溶膠的傳播可能性。

氣溫回暖,新冠肺炎疫情將大大減弱

對新冠肺炎來說,氣溫逐漸變暖對病毒傳播是不利的,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具有積極影響。


柳葉泉醫學博士


很高興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新跡遇】

 

說到氣溫和溫度對病毒以及抗疫的影響,我們先看看網上的一個爭論:一個說“到四五月份氣溫升高病毒就會失去活性,逐漸就消失了”,一個說“那為何高溫的海南省仍會發生疫情?”這似乎確實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和爭論。

 

其實,大部分病毒對溫度確實有較大的敏感性。比如這次的新冠病毒是一種囊膜性病毒,它屬於人冠狀病毒,在4℃左右的合適環境中比較穩定,在-60℃可保存數年,但是隨著溫度的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溫度為14-25℃的條件下,在糞便和尿液中可以存活3-17天,在56攝氏度溫度下只能持續存活30分鐘。科學家們曾經在古老的凍土層當中發現了史前病毒,這些病毒的存活能力都比較強,可以在零下20~30攝氏度的環境當中,休眠上千萬年的時間,當溫度升高,冰層融化它們破土而出,會瞬間復活,並且擁有非常強的感染能力。科學家曾經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當中發現了西伯利亞軟體病毒,這種病毒的出現就是由於氣候的變化和冰層的消融復活的病毒。

 

綜合專家和各方面數據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怕熱不怕冷,所以炎熱天氣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阻滯作用,降低病毒的活性。春天來了,天地轉陽氣溫也隨之升高,這對於新冠狀病毒的空間存活可以起較大的抑制作用。大降溫和過山車式的氣溫起伏,容易使人抵抗力下降,讓病毒更易乘虛而入。

 

所以,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對我們整體抗疫防疫是有利的。

但是,對於有極大傳染性的病毒,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在密切接觸中,病毒的傳染與氣溫無關,而最有效的辦法還是”一宅、二戴、三洗”,徹底阻斷病毒傳染源。

謝謝!有興趣的可以關注頭條號【新跡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