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句話?

鄔太狼新家庭教育


‘’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就話出自一位北大教授。

首先,我們理解‘’貪玩‘’這個詞,‘’貪玩‘’就是對家長不認可的某一遊戲著迷,所以很多人認為它是一個貶義詞,都覺得貪玩不是一個好習慣。

而這位教授認為‘’貪玩‘’是孩子對某一遊戲有興趣,有熱情。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這位教授說出了‘’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其次,教授說的這句話,是相對於那些家長,整天把孩子送進這個學習班,那個輔導班的家長而言的。那些家長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每天都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導致孩子偷空想著法子玩,家長就給孩子戴上‘’貪玩‘的帽子’。其實這種‘’貪玩‘’和教授說的‘’貪玩‘’是有差別的。

‘’一個孩子不貪玩,比不愛讀書更可怕‘’,我個人認為,這句話說的有些絕對了。貪玩,對某種東西熱忱高漲,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貪玩到不愛學習,整天把學習甩到一邊去,那就不是好事了。

我們說:什麼年齡做什麼事!該學習的年齡,還是應該把學習放在首位,在保證學習任務完成的前提下,去玩,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滿足自己好奇的心理,這時候,家長可以放手,盡情的滿足孩子探索的慾望。





編外人員


你怎麼看待"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這句話?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句話是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的觀點。


作為咱們普通老百姓,在對於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不同的觀點。前蘇聯的教育專家認為孩子最佳上學讀書年紀為七歲被大多數國家所崇拜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本人覺得貪玩屬於孩子們的天性,因為孩子們剛剛來到世上對許多事情充滿好奇心。玩是肢體語言與大腦的行之有效的結合及提現。

讀書是要看天賦的,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讀書。即便是孩子學習的好壞受遺傳基因的影響。那些“兩耳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之人,最後也並沒有治國平天下。真正意義上能夠鶴立雞群也僅僅只是少數人。正所謂“文武雙全”才適應社會歷史發展。

●畢竟社會精英也就是少數人。最近馬雲也再次語出驚人,他和鄭也夫教授的觀點是高度一致。他的觀點大概意思是說:童心的孩子儘量讓孩子玩,有利於德智體美勞全民發展,不然待孩子們成人之後,他們沒有社會實踐經歷,都是能說不會道,能道而不會說的一些人,失去人類耐以生存的叢林法則而讓他們將找不到工作。


教育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一句最要命的座右銘。學習是有時段的,還得講究方式方法,一味追求盡善盡美的事情,成功幾率並不是太高。如果仍然是死記硬背的課本知識,不讓孩子去體驗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知識,不讓他們去學會琴棋書畫,去玩。可以預見,三十年後的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無法競爭過機器、"人工智能"。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真的重要。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與生活都將是有趣的、有創造力的,充滿快樂的相反,不懂玩的人,常常顯得人生無趣、創造力缺乏。養孩子不是創意比賽,不能只爭朝夕,每天每天多一點耐心陪伴。你的首要任務是先教會孩子玩,而不是急於把他們培養成天才。


知足常樂0724


你怎麼看待“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這句話?

貪玩,好多家長可能都認為是孩子的缺點。好多家長和別人孩子的家長聊天,有時也常常謙虛地拿孩子貪玩來做當箭牌。可能也沒時間、也沒有必要或者靜下心來想一想,貪玩,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理性地講,看問題一般要採取一分為二的觀點。關於這個道理我覺得好多人都明白,可遇到事情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就很容易偏頗,走向極端,或鑽進牛角,這樣處理事情往往沒有一個好的結果。

從積極的一方面看,

貪玩說明了孩子的性格是屬於活潑、好動類型的,說明孩子的專注力很強,容易被他(她)感興趣的事物所吸引。不愛讀書,只是對讀書還沒有產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孩子就會主動去看書學習啦!

從消積的一方面的講,貪玩會佔用孩子大部分學習時間,甚至老師佈置的作業也不能按時完成,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不好或退步下滑,這也就是大多家長認為貪玩是孩子缺點的充分理由吧!

我還是贊成這句話的。

是兒童的天性。想想我們大人小時候,不也很貪玩嗎?有的可能還過猶不及。只要玩的行為正常,我們也不要擔心孩子是不是多動症啊!當然,玩,也應該有所節制,不能太過分,太過度,不能太貪了。啥事情也應該有的把握。就像一根彈簧一樣,如果用力過度,就把彈簧拉直了,就沒有彈性了。做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玩就應該有所引導或者提醒。

如果孩子不貪玩,那情況可能就會複雜一些。不愛讀書,只是在知識方面有所欠缺。可能也是暫時性的。我們也不必過於憂慮。

如果孩子不貪玩,不愛讀書,也不愛學習了,啥都不愛了,做為家長我們就應該重視起來,是孩子身體健康出來問題,還是心理健康上出來問題?如果身體上的問題,生病了,就及時帶孩子去醫院看病。

難的是孩子心理上出來問題,這個家長們都一般難以發現,需要家長及時和孩子溝通,必要時要通過老師、同學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把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大家一起努力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如果還不能奏效的話,那就得趕快找心理健康醫生,把脈診療,孩子是得了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強迫症還是恐懼症?搞清楚,對症下藥,並做好後期康復治療。

由這個問題,引出這麼多的話,不知妥否?請大家批評指正!


太行晨曦1


我很贊同這看法:一個不貪玩的孩子比不愛讀書更可怕。因為小孩子天性愛玩,喜歡玩各種各樣的遊戲,在玩的過程當中可以學會與人交往,與同伴和諧相處,長大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在玩的過程當中可以培養興趣,知道自己更喜歡什麼,可以刺激大腦,讓大腦更靈活,孩子在玩的過程當中,想象力更豐富,動手能力更強,性格才會更開朗。如果孩子只會學習,性格就較沉默,不愛說話,興趣不廣,缺少外在刺激,腦子也變得不靈活,思維狹隘,長大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實踐能力弱。通常喜歡玩,調皮的孩子就比較聰明,記憶力也較好,孩子在玩耍中學習總比那些坐爛板凳的孩子有成就。


EDU小週週


玩是孩子天性!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玩玩玩,因為,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管是有目的的教學遊戲,還是孩子自己支配的活動遊戲,他們都喜歡接受而且容易接受。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學會利用這個特殊的天性,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在遊戲中體驗無拘無束的快樂。

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來聊聊“玩”這件事情吧。

我記得,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未來的活動家,首先是在遊戲中培養起來的。

可見,孩子貪玩雖然有一些惱人,但只要注意培養,還是有很多好處的,遊戲對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作用不可低估,我們要充分明白這一點。

那麼,孩子貪玩到底有哪些好處呢?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激動、愉快的情緒,都能夠激發和調動大腦神經的高度活動,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也就是說,貪玩有助於孩子智力發展,也有助於許多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不同的遊戲對孩子各方面的技能也有很大的幫助。你認同嗎?

其實,這一點還是很容易明白的,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既滿足了孩子們的慾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我每次帶樂樂寶貝玩遊戲都有特別深的體會,開始的時候,她會很認真地看我怎麼玩,再看看其它小夥伴怎麼做,在這整個過程中,她的專注力都特別強,然後,再和別的小朋友聊聊天,慢慢地,寶貝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合作等社交能力。這不就是貪玩的好處嘛?

所以,只要家長好好利用這個特性,讓孩子真正地敞開心扉去玩耍,玩得盡興。他們就能用自己的方式去體會這個遊戲,多多少少能學到一些東西的。

照這個方式好好培養下去,貪玩的孩子都會變得非常樂觀開朗、有幽默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勇敢大膽的,也會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



米糖AI


第10個問題,小孩還有不愛玩的?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啊,大人還愛玩呢別說孩子啦!那除非從小就受大人的管制,把孩子的天性給搏奪了,慢慢的養成了不下樓不跟同學接觸。或者是給孩子的營養搭配不檔,倒致孩子過胖,孩子行動不便。這時大人應該及時的調整孩子的生活方式,你得讓他運動,讓他們接觸外界,讓他們發現外界未知的東西,讓他們思考問題,那樣會使他們變得聰明。[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你說的到談不上有什麼可怕,但我個人還是運動點是好事。我竟在這裡胡說八道。[耶][耶][耶]


自然與和諧


孩子的世界非常單純,是嚮往美好和快樂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同時也是孩子抒發情感、擁抱自然的一種表現。

如果孩子連玩都不喜歡,那說明他的心態,或者性格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缺陷…長期下去,將會讓他越來越封閉自己,乃至與社會脫節!

人生的成功與專業、學歷、能力,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與他適應社會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等等,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建議,家長對這個孩子更多的關注,迅速調整他的心態,帶他走出去、交友、玩耍,讓其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翁夢藝


這又是一個偽命題。何謂學習?簡言之,一個思維正常人的吃喝拉撒都算作學習。不要將學習擠壓到看書讀報或是狂背唐詩宋詞之類。學習也只是一項簡單的活動而已,不要將其神聖化。簡言之,玩與學習無矛盾,不對立。


中力美


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也很片面。這句話就是又有道理又很片面的類型。

具體情況要具體看待。孩子又會學又會玩,勞逸結合,健康成長是最好的。

只會玩,不會學。或者只會學,不會玩,都是非常不合適的。


中考王老師


聰明的孩子就會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7b79ce96845946d595deead4283e46a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