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二你們那裡吃什麼?

美食李大東


農曆二月二你們那裡吃什麼?

大家好,我是餐餐美味,我的問答是:餃子、驢打滾、炸油糕。

座標地點:山東省樂陵市,大節小節包餃子是我們的習俗,又是農曆二月二, 龍抬頭的日子,然而卻下起了毛毛細雨,在家閒來無事,認認真真的包餃子,因為餃子的形狀像耳朵,龍抬頭這一天吃餃子也稱之為“食龍耳”。全部都是肉餡,大家說有肉又有菜,“肉菜”諧音“有財”,寓意告知一年財源滾滾往兜裡來。

二月二這一天我們還有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為“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個個都是大肚子,糖餡都是香甜的,吃上一口甜在嘴上,美在心裡,剛出鍋的油炸糕小心燙嘴哦。

我們也有吃驢打滾的習俗,用的是糯米麵,裡面裹上豆沙餡,撒上噴香的黃豆麵,它既好看又好吃,還有財源滾滾的寓意,千萬別忘了吃哦!

這是我們山東的習俗,各個地域不一樣最終所做的美食不一樣,二月二龍抬頭就是一個好的寓意,我們是吃這些美食的。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討論哦!如果喜歡我們就點贊關注吧!我們下期再見!


餐餐美味


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我父母是當兵來到這裡的,他們的老家在河北。所以過“二月二”我家裡是河北和東北的風俗兼而有之。

我家裡年年“二月二”的早餐,必須要烙餅和炒豆子。用老媽的話說:“二月二炒豆子,家裡不生蟲子”。這個他們河北老家的一個風俗習慣。不知道河北是不是這樣的?早上炒豆子的意義到底什麼?

我媳婦家是本地的,她每年的“二月二”秉承了東北人的傳統,是個節氣就要包頓餃子。現在家裡餃子餡和皮也準備好了,就等著晚上開包了。



我們這裡還有一樣“二月二”必備的食物——豬頭肉,今天去熟食店排了半天隊,買了一塊。晚上就是拌豬頭肉、吃餃子了!


從我記事起,我家裡基本“二月二”就是早上吃烙餅、炒黃豆,晚上吃豬頭肉。結婚以後又增加一個項目,就是包餃子。現在炒黃豆肯定是不吃了!因為牙口不行。改成了油炸花生米,也算是應應景。豬頭肉是年年必吃的,因為這天吃豬頭肉,可以在新的一年裡出門“有頭有臉”,所以豬頭肉是必吃的。

結語:“二月二”我家裡現在年年都是早上烙餅,晚上吃豬頭肉和餃子,不知道有沒有跟我家裡一樣的?歡迎留言、評論。


73神牛


農曆二月二你們那裡吃什麼?

大家好,我是閆家小廚房,我的回答是:農曆二月二我家鄉的風俗是吃油餅

我們老家的風俗是正月裡不能吃餅,到二月二這天吃油餅。雖然現在沒這麼多的講究了,正月裡也開始吃餅了,但到二月二這一天家家戶戶還是要烙油餅吃。每年的二月二頭一天老媽都打電話囑咐:“明天二月二里,想著烙油餅哈”。

小時候沒想過為什麼二月二這天要吃“油餅”?長大後也沒細究過這“風俗”的來歷。小時候吃餅是為了解饞,因為在那個年代能能吃上一頓蔥油餅也算是改善生活了。長大了吃餅是因為思鄉,出門在外每當過節的時候就想吃的還是媽媽做的飯菜。所以,每當過節的時候,我都是近照家鄉的風俗,做媽媽給我做的食物,做給我的孩子們吃。

今年我特意瞭解了一下吃油餅的“來歷”:說是因為烙油餅時上面出現的烙痕像是“龍鱗”,吃了之後可以驅災辟邪,保佑平安。

除了吃的,二月二這天,還“剃龍頭”和“打囤”的風俗。剃龍頭,應該全國都一樣的風俗吧。打囤就是二月二頭一天,有燒火的灰在院子裡畫一個大大的糧囤,裡面埋上五穀雜糧和銅錢。“打囤”的時候嘴裡還要念叨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寓意著這一年可以五穀豐登,有個好收成。

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但寓意都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國泰平安,五穀豐登!


閆家小廚房


陝西蒲城,我的家鄉,每逢二月二這裡的人們都會吃棋子豆,起初是人工用土炒出來的,可以說是原始原味的,越吃越香。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智慧的進步,它的做法也多樣化,普遍的成為機器加工,有的加了起酥油,有的直接用油炒了,卻吃起來沒有了兒時的味道!



吃貨小小仙


我是河北邯鄲的,我們這有句老話,大部分人都知道!當然我這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就聽我的奶奶教我的!這句話就是,二月二,颳大風。拾片柴(木柴、柴火)攤煎餅!也就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要吃攤煎餅,不知道有沒有和我們這一樣的?


魅力新邯鄲


朋友們好,我是慶蓮194,農曆二月二你們那裡吃什麼?下面我來說一說山東老家。在山東老家2月2,這天要包餃子,炒黃豆,炒黃豆的寓意是炒蠍子爪,還用灰在院子裡畫一個大糧倉,糧倉中間挖個小倉,倉裡在放幾個餃子,還放上五穀雜糧,寓意著來年豐收再旺,糧食滿倉,


慶蓮194青蓮出塵埃


記得小時候啥都缺,過完年的時候媽媽會留一個白麵饅頭,放在窗外的大缸裡,留到二月二這天吃,說是小孩子吃了不見馬虎(就是狼),雖然又乾又硬,但啃起來確很香,媽媽會用花生米炒糖豆,吃起來那個香啊,現在自己都老了,媽媽也不在了,滿滿的都是回憶,媽媽的味道,媽媽的愛!


浩媽愛美食


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天津有獨特的飲食風俗,吃油炸糕,稱之“食龍膽”,吃煎燜子,寓意“煎龍麟”…

天津二月二吃什麼?

“二月二”這天,天津民間的食俗更與龍相貼近。吃麵條、烙春餅、燜米飯、炸油糕、爆玉米花,還有吃餃子、煮元宵、包餛飩的,分別比作“挑龍頭”,“吃龍膽”,食“龍眼”、“龍耳朵”、“龍皮”等。天津二月二吃什麼?下面為您介紹天津二月二主要的3種飲食習俗。

1、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

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麵,由黃米麵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油炸糕則比較講究,大同的油炸糕具有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三個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菜餡三種。豆餡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餡有綠豆芽、山藥、胡蘿蔔餡;有地皮菜、豆腐乾、山藥餡;有山藥、苦菜、韭菜餡。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裡香外脆,膾炙人口。

2、煎燜子

二月二吃煎燜子(寓意“煎龍麟”)的習俗尤其在天津流行。人們用熱油把燜子煎成兩面金黃。拌燜子的調料,用麻醬、醋、鹽加適量的水攪好,再放入些蒜泥即可。

煎燜子又叫“煎龍鱗”,因為銀白色的燜子切成扁塊狀,排在一起很像龍的鱗片。每片“龍鱗”的兩面都被煎出黃嘎兒來,以表示對“懶龍”的懲罰,督促它盡力治水,好帶來豐收。

天津的燜子跟各地的涼粉、粉皮屬於同類食品,是用澱粉調水熬熟呈流質狀,經冷卻而成的。天津燜子講究用極細的綠豆澱粉。煎燜子要用平底鐺,少加些油,慢火煎到雙面微現焦黃。盛到碟子裡趁熱澆上麻醬汁、蒜泥、醋、醬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食用,清香爽口,餘味綿長。

人們吃煎燜子配以烙大餅、薄餅,再炒一盤雞蛋,一盤青菜、綠豆芽菜、菠菜或俏上香乾,一同品嚐,既爽口又清香,“二月二”過得有滋有味兒。這天,人們還用美食來祭祀龍王,祈求龍王賜福,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3、烙餅

有意思的是,天津人還在這一天吃烙餅。因為烙餅稱為“龍鱗餅”,是因春餅圓且薄的形狀好似鱗片而得名。豆芽菜也被叫做龍鬚菜。喻示萬物生輝,日後生活美滿。有的到了晚上還要吃上一碗麵條,叫做“龍鬚麵”。

吃春餅要配有“春盤”、炒菜、甜麵醬和羊角蔥或蔥白。做春餅比較講究,要用開水和成燙麵,然後揪成小劑子,將兩個劑子中間刷油,疊在一起擀成七寸碟大小的圓餅,烙成能揭開的合頁餅。不過,如果怕麻煩,不少餐館也備好了“龍鱗”。

吃燜子、烙香餅的同時,天津人還要吃炒雞蛋、炒豆芽菜、拌春菠菜等清淡菜品。這種吃法,對消除一個正月的油膩大有益處。

在過去的舊俗中,還有忌婦女做針線活的老例兒,以防扎壞龍眼,如今這一迷信說法早已被人們所摒棄。時至今日,每到二月二這一天,理髮店總會變得格外忙碌。很多人選擇在這一天理髮,寄寓著“龍抬頭,走好運”的期望。








六月之物語


農曆的二月初二,在我國一直很受百姓的關注,二月初二龍抬頭,也成為春耕節,青龍節,在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獨特的風俗和講究。

我們這裡是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啞柏鎮,屬於農村,二月二我們這裡大致有這些風俗習慣和活動:

第一,理髮。

二月初二,各個理髮店,生意爆棚,像龍一樣,通過理髮圖個好彩頭。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二月二日》詩中所描繪的,農曆二月至,中國人又迎來了春季裡的另一個節日春龍節。

“剃龍頭”的故事在北方,很多人習慣在二月二這天出門理個髮,俗稱“二月二,剃龍頭”。這一天,街邊的大小理髮館門庭若市,恨不得一天開門18個小時。許多父母帶著孩子去理髮,小孩子剪頭嗞哇亂叫,大人們卻看得歡喜。理髮師也成為這一天最忙碌的行當。正所謂“龍抬頭,剃龍頭”,人們這天剃頭,圖的就是個吉利。很多中國人忌諱正月剃頭,因為“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如此“迷信”的說法聽來可笑,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種說法頗為正統,即“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據說,正月不剃頭的傳統最早起源於清初滿族強令漢族人剃髮留辮,漢人迫於壓力只得順從,但仍決定正月不剃頭,以示對舊朝的思念,後來“思舊”漸漸變成了“死舅”。而另一種說法似乎更有趣。故事講的是一個貧窮的剃頭匠很喜歡他的舅舅,但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他總是囊中羞澀無法給舅舅買個特別的新年禮,於是有一年他決定親手給舅舅理個髮。經過他的打理,舅舅看上去精神又年輕,誇獎他說:“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希望每年都能享受一次。”於是,年復一年,剃頭匠都會給舅舅理髮。舅舅去世後,剃頭匠每到過年,都會因思念舅舅而傷心,這即是“剃頭思舅舅”的由來。

無論“思舊”還是“思舅”,二月二剃頭趕上“龍抬頭”,正好賦予了這個傳統習慣隨龍高升、龍騰虎躍的吉祥寓意。

第二,炒玉米豆,豌豆,黃豆,放入鹽和油,挺好吃的,

步驟是:【步驟】1、準備一些黃豆,挑去壞的爛的,家有黑豆的也可以準備一些。

2、我還準備了一些豌豆,豌豆油炸也特別好吃,今天先用一些炒著吃。

3、兩種豆子全部清洗幾遍,用清水浸泡。小竅門就在這裡:不需要泡上一天一夜,泡時間太長,皮都快泡掉了。只需要泡1-2個小時,豆子剛剛溼透就可以,這樣能保證炒豆子不易糊,還鬆脆。

4、準備一口比較厚的鍋,如果鍋比較薄,就在鍋裡刷薄薄一層油。倒入兩種瀝乾水的豆子,先用大火翻炒。

5、翻炒至肉眼看不見水分,轉最小火,慢慢炒,豆子比較難熟,所以炒的時間會比較長。

6、炒好的豆子表面微焦,用鏟子炒起來變得輕盈,響聲也比較清脆。加入一勺鹽拌勻就可以了。放涼之後用袋子或者瓶子裝起來,保持酥脆。

炒豆子在農村,很多地方都會用來當做下酒小零嘴兒,不過在這裡還是建議,腸胃不好的人要少吃,即使吃,也是在上午中午吃,晚上就不要吃了,不宜消化。喜歡吃的人一次也不要吃太多,吃過多容易上火哦!

第三,烙油餅,炸油糕,祭祀祖先,財神,灶神,祈求生活紅紅火火。

第四,各種廟會慶祝。很多地方會像過春節一樣慶祝二月初二,舉辦廟會,各種慶祝活動。

第五,燒香拜佛。很多地方還要上貢,到寺廟裡面去燒香拜佛,祈求在新的一年有好兆頭。

第六,吃餃子,有的村子二月初二也吃餃子的習慣。











逛吃大西安


親很高興為你解答、

農曆二月二,習俗上吃龍食,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則是“扶龍鬚”,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還有一個民間故事:

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捱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佈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鬚”;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