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二你们那里吃什么?

美食李大东


农历二月二你们那里吃什么?

大家好,我是餐餐美味,我的问答是:饺子、驴打滚、炸油糕。

坐标地点:山东省乐陵市,大节小节包饺子是我们的习俗,又是农历二月二, 龙抬头的日子,然而却下起了毛毛细雨,在家闲来无事,认认真真的包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像耳朵,龙抬头这一天吃饺子也称之为“食龙耳”。全部都是肉馅,大家说有肉又有菜,“肉菜”谐音“有财”,寓意告知一年财源滚滚往兜里来。

二月二这一天我们还有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为“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个个都是大肚子,糖馅都是香甜的,吃上一口甜在嘴上,美在心里,刚出锅的油炸糕小心烫嘴哦。

我们也有吃驴打滚的习俗,用的是糯米面,里面裹上豆沙馅,撒上喷香的黄豆面,它既好看又好吃,还有财源滚滚的寓意,千万别忘了吃哦!

这是我们山东的习俗,各个地域不一样最终所做的美食不一样,二月二龙抬头就是一个好的寓意,我们是吃这些美食的。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区留言讨论哦!如果喜欢我们就点赞关注吧!我们下期再见!


餐餐美味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父母是当兵来到这里的,他们的老家在河北。所以过“二月二”我家里是河北和东北的风俗兼而有之。

我家里年年“二月二”的早餐,必须要烙饼和炒豆子。用老妈的话说:“二月二炒豆子,家里不生虫子”。这个他们河北老家的一个风俗习惯。不知道河北是不是这样的?早上炒豆子的意义到底什么?

我媳妇家是本地的,她每年的“二月二”秉承了东北人的传统,是个节气就要包顿饺子。现在家里饺子馅和皮也准备好了,就等着晚上开包了。



我们这里还有一样“二月二”必备的食物——猪头肉,今天去熟食店排了半天队,买了一块。晚上就是拌猪头肉、吃饺子了!


从我记事起,我家里基本“二月二”就是早上吃烙饼、炒黄豆,晚上吃猪头肉。结婚以后又增加一个项目,就是包饺子。现在炒黄豆肯定是不吃了!因为牙口不行。改成了油炸花生米,也算是应应景。猪头肉是年年必吃的,因为这天吃猪头肉,可以在新的一年里出门“有头有脸”,所以猪头肉是必吃的。

结语:“二月二”我家里现在年年都是早上烙饼,晚上吃猪头肉和饺子,不知道有没有跟我家里一样的?欢迎留言、评论。


73神牛


农历二月二你们那里吃什么?

大家好,我是闫家小厨房,我的回答是:农历二月二我家乡的风俗是吃油饼

我们老家的风俗是正月里不能吃饼,到二月二这天吃油饼。虽然现在没这么多的讲究了,正月里也开始吃饼了,但到二月二这一天家家户户还是要烙油饼吃。每年的二月二头一天老妈都打电话嘱咐:“明天二月二里,想着烙油饼哈”。

小时候没想过为什么二月二这天要吃“油饼”?长大后也没细究过这“风俗”的来历。小时候吃饼是为了解馋,因为在那个年代能能吃上一顿葱油饼也算是改善生活了。长大了吃饼是因为思乡,出门在外每当过节的时候就想吃的还是妈妈做的饭菜。所以,每当过节的时候,我都是近照家乡的风俗,做妈妈给我做的食物,做给我的孩子们吃。

今年我特意了解了一下吃油饼的“来历”:说是因为烙油饼时上面出现的烙痕像是“龙鳞”,吃了之后可以驱灾辟邪,保佑平安。

除了吃的,二月二这天,还“剃龙头”和“打囤”的风俗。剃龙头,应该全国都一样的风俗吧。打囤就是二月二头一天,有烧火的灰在院子里画一个大大的粮囤,里面埋上五谷杂粮和铜钱。“打囤”的时候嘴里还要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寓意着这一年可以五谷丰登,有个好收成。

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但寓意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国泰平安,五谷丰登!


闫家小厨房


陕西蒲城,我的家乡,每逢二月二这里的人们都会吃棋子豆,起初是人工用土炒出来的,可以说是原始原味的,越吃越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智慧的进步,它的做法也多样化,普遍的成为机器加工,有的加了起酥油,有的直接用油炒了,却吃起来没有了儿时的味道!



吃货小小仙


我是河北邯郸的,我们这有句老话,大部分人都知道!当然我这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听我的奶奶教我的!这句话就是,二月二,刮大风。拾片柴(木柴、柴火)摊煎饼!也就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要吃摊煎饼,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们这一样的?


魅力新邯郸


朋友们好,我是庆莲194,农历二月二你们那里吃什么?下面我来说一说山东老家。在山东老家2月2,这天要包饺子,炒黄豆,炒黄豆的寓意是炒蝎子爪,还用灰在院子里画一个大粮仓,粮仓中间挖个小仓,仓里在放几个饺子,还放上五谷杂粮,寓意着来年丰收再旺,粮食满仓,


庆莲194青莲出尘埃


记得小时候啥都缺,过完年的时候妈妈会留一个白面馒头,放在窗外的大缸里,留到二月二这天吃,说是小孩子吃了不见马虎(就是狼),虽然又干又硬,但啃起来确很香,妈妈会用花生米炒糖豆,吃起来那个香啊,现在自己都老了,妈妈也不在了,满满的都是回忆,妈妈的味道,妈妈的爱!


浩妈爱美食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天津有独特的饮食风俗,吃油炸糕,称之“食龙胆”,吃煎焖子,寓意“煎龙麟”…

天津二月二吃什么?

“二月二”这天,天津民间的食俗更与龙相贴近。吃面条、烙春饼、焖米饭、炸油糕、爆玉米花,还有吃饺子、煮元宵、包馄饨的,分别比作“挑龙头”,“吃龙胆”,食“龙眼”、“龙耳朵”、“龙皮”等。天津二月二吃什么?下面为您介绍天津二月二主要的3种饮食习俗。

1、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

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油炸糕则比较讲究,大同的油炸糕具有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三个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菜馅三种。豆馅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馅有绿豆芽、山药、胡萝卜馅;有地皮菜、豆腐干、山药馅;有山药、苦菜、韭菜馅。无论是哪种馅的油糕,吃进来都是里香外脆,脍炙人口。

2、煎焖子

二月二吃煎焖子(寓意“煎龙麟”)的习俗尤其在天津流行。人们用热油把焖子煎成两面金黄。拌焖子的调料,用麻酱、醋、盐加适量的水搅好,再放入些蒜泥即可。

煎焖子又叫“煎龙鳞”,因为银白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每片“龙鳞”的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儿来,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督促它尽力治水,好带来丰收。

天津的焖子跟各地的凉粉、粉皮属于同类食品,是用淀粉调水熬熟呈流质状,经冷却而成的。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煎焖子要用平底铛,少加些油,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绵长。

人们吃煎焖子配以烙大饼、薄饼,再炒一盘鸡蛋,一盘青菜、绿豆芽菜、菠菜或俏上香干,一同品尝,既爽口又清香,“二月二”过得有滋有味儿。这天,人们还用美食来祭祀龙王,祈求龙王赐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

3、烙饼

有意思的是,天津人还在这一天吃烙饼。因为烙饼称为“龙鳞饼”,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鳞片而得名。豆芽菜也被叫做龙须菜。喻示万物生辉,日后生活美满。有的到了晚上还要吃上一碗面条,叫做“龙须面”。

吃春饼要配有“春盘”、炒菜、甜面酱和羊角葱或葱白。做春饼比较讲究,要用开水和成烫面,然后揪成小剂子,将两个剂子中间刷油,叠在一起擀成七寸碟大小的圆饼,烙成能揭开的合页饼。不过,如果怕麻烦,不少餐馆也备好了“龙鳞”。

吃焖子、烙香饼的同时,天津人还要吃炒鸡蛋、炒豆芽菜、拌春菠菜等清淡菜品。这种吃法,对消除一个正月的油腻大有益处。

在过去的旧俗中,还有忌妇女做针线活的老例儿,以防扎坏龙眼,如今这一迷信说法早已被人们所摒弃。时至今日,每到二月二这一天,理发店总会变得格外忙碌。很多人选择在这一天理发,寄寓着“龙抬头,走好运”的期望。








六月之物语


农历的二月初二,在我国一直很受百姓的关注,二月初二龙抬头,也成为春耕节,青龙节,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和讲究。

我们这里是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哑柏镇,属于农村,二月二我们这里大致有这些风俗习惯和活动:

第一,理发。

二月初二,各个理发店,生意爆棚,像龙一样,通过理发图个好彩头。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二月二日》诗中所描绘的,农历二月至,中国人又迎来了春季里的另一个节日春龙节。

“剃龙头”的故事在北方,很多人习惯在二月二这天出门理个发,俗称“二月二,剃龙头”。这一天,街边的大小理发馆门庭若市,恨不得一天开门18个小时。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去理发,小孩子剪头嗞哇乱叫,大人们却看得欢喜。理发师也成为这一天最忙碌的行当。正所谓“龙抬头,剃龙头”,人们这天剃头,图的就是个吉利。很多中国人忌讳正月剃头,因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如此“迷信”的说法听来可笑,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种说法颇为正统,即“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据说,正月不剃头的传统最早起源于清初满族强令汉族人剃发留辫,汉人迫于压力只得顺从,但仍决定正月不剃头,以示对旧朝的思念,后来“思旧”渐渐变成了“死舅”。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有趣。故事讲的是一个贫穷的剃头匠很喜欢他的舅舅,但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他总是囊中羞涩无法给舅舅买个特别的新年礼,于是有一年他决定亲手给舅舅理个发。经过他的打理,舅舅看上去精神又年轻,夸奖他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希望每年都能享受一次。”于是,年复一年,剃头匠都会给舅舅理发。舅舅去世后,剃头匠每到过年,都会因思念舅舅而伤心,这即是“剃头思舅舅”的由来。

无论“思旧”还是“思舅”,二月二剃头赶上“龙抬头”,正好赋予了这个传统习惯随龙高升、龙腾虎跃的吉祥寓意。

第二,炒玉米豆,豌豆,黄豆,放入盐和油,挺好吃的,

步骤是:【步骤】1、准备一些黄豆,挑去坏的烂的,家有黑豆的也可以准备一些。

2、我还准备了一些豌豆,豌豆油炸也特别好吃,今天先用一些炒着吃。

3、两种豆子全部清洗几遍,用清水浸泡。小窍门就在这里:不需要泡上一天一夜,泡时间太长,皮都快泡掉了。只需要泡1-2个小时,豆子刚刚湿透就可以,这样能保证炒豆子不易糊,还松脆。

4、准备一口比较厚的锅,如果锅比较薄,就在锅里刷薄薄一层油。倒入两种沥干水的豆子,先用大火翻炒。

5、翻炒至肉眼看不见水分,转最小火,慢慢炒,豆子比较难熟,所以炒的时间会比较长。

6、炒好的豆子表面微焦,用铲子炒起来变得轻盈,响声也比较清脆。加入一勺盐拌匀就可以了。放凉之后用袋子或者瓶子装起来,保持酥脆。

炒豆子在农村,很多地方都会用来当做下酒小零嘴儿,不过在这里还是建议,肠胃不好的人要少吃,即使吃,也是在上午中午吃,晚上就不要吃了,不宜消化。喜欢吃的人一次也不要吃太多,吃过多容易上火哦!

第三,烙油饼,炸油糕,祭祀祖先,财神,灶神,祈求生活红红火火。

第四,各种庙会庆祝。很多地方会像过春节一样庆祝二月初二,举办庙会,各种庆祝活动。

第五,烧香拜佛。很多地方还要上贡,到寺庙里面去烧香拜佛,祈求在新的一年有好兆头。

第六,吃饺子,有的村子二月初二也吃饺子的习惯。











逛吃大西安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

农历二月二,习俗上吃龙食,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还有一个民间故事:

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