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香水》原著作者聚斯金德文集由上海譯文引進出版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德國著名作家聚斯金德的五部長篇小說《香水》《夏先生的故事》《鴿子》《低音提琴》《論愛與死亡》 。

电影《香水》原著作者聚斯金德文集由上海译文引进出版

德國當代知名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的處女作《低音提琴》於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演,至今仍常演不衰。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香水》,出版後轟動了德語文壇,後被譯成多種語言。他還著有中篇小說《鴿子》,《夏先生的故事》及其他一些非虛構作品,在當代德語文學界具有顯著的影響力。

电影《香水》原著作者聚斯金德文集由上海译文引进出版

聚斯金德對掙扎在主流社會邊緣小人物心理的洞悉無比精準,憑藉嫻熟的創作手法和精湛的心理描寫,揭示了後現代社會中個體生存的艱難。

電影《香水》海報

他最著名的作品《香水》(Das Parfum)是20世紀德語超級暢銷書,全球銷量逾千萬冊。同名改編電影全球票房過億,本·威士肖傾力演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曾經這樣評價《香水》:“我認為有氣味的小說是好的小說。有自己獨特氣味的小說是最好的小說。能讓自己的書充滿氣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讓自己的書充滿獨特氣味的作家是最好的作家。”

电影《香水》原著作者聚斯金德文集由上海译文引进出版

小說《低音提琴》描寫了一位不得志的樂隊低音提琴手的內心世界,全劇自始至終由獨白構成,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小人物內心的孤寂,以及被群體漠視的失落與無望。

电影《香水》原著作者聚斯金德文集由上海译文引进出版

《鴿子》則是一則表現人類生存恐懼的寓言,深入揭示異化社會中孤獨個體的心靈困局,是20世紀德國最暢銷的純文學小說之一。小說以傳統的筆法、嫻熟的技巧和極盡細膩的心理描寫,刻畫了主人公的內心迷茫與人生悲劇,以寓言式的故事揭示了當代人面臨的精神危機,反映了現代西方社會失去普遍安全感的焦慮和對人類生存所感到的恐懼,以及作者對“存在”這一哲學命題的深沉思考。

电影《香水》原著作者聚斯金德文集由上海译文引进出版

《論愛與死亡》是聚斯金德唯一非虛構作品,聚斯金德在這部篇幅不長的作品中探討了愛和其永恆的對手——死亡的關係,援引哲學、文學,宗教故事和神話傳說,及至現代生活中的三個例子,向我們呈現了兩者間相生相伴又對立衝突的聯繫,促使讀者思考世人如何看待愛與死亡,以及它們在文學和哲學作品中的樣貌。愛情既能讓人感覺幸福,也會帶來無盡的痛苦,愛情不只是隨便一種分子,可以改變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把我們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作者進而對比了耶穌和古希臘神話中俄耳甫斯的命運遭際,講述他們如何試圖用愛戰勝死亡。

电影《香水》原著作者聚斯金德文集由上海译文引进出版

《夏先生的故事》是聚斯金德迴歸純真之作,由《紐約客》御用畫手、法國國寶級插畫大師桑貝配圖。小說沒有複雜曲折的情節,更無緊張刺激的懸念,只像一段借孩童之口平鋪直敘地道來的回憶,透過童真的目光關注著那些被放逐和被遺忘的個體。同時,悉心研讀此書後人們會發現,作者在這略帶懷舊傷感的敘述中傾注了自已內心深處某種強烈的追求與渴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