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敗,為什麼清朝敗了?

CHL318


大航海以後,海洋資源的競爭成了各個國家的競爭主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都極力擴展自己的海軍資源。

清政府在兩次鴉片戰爭以後,進行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採購德國的軍艦等,經濟實力和軍備並不是很弱。弱的是當時的清政府,人民對政府沒有信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北京人也介入了搶劫偷盜圓明園內寶物的行列。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和中國都賭上了自己得國運,日本剛剛明治維新,國內人民熱情高漲,反觀國內,清王朝搖搖欲墜,並不是電視劇說的那麼可憐,而是官兵毫無鬥志,軍紀渙散。這才是清政府的真實寫照,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來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加劇了清王朝的滅亡!



羅納爾多愛吃火鍋


剛完工不久,尚停在伏爾鏗造船廠的“定遠號”戰艦

我們不妨拉幾個當時的人物來對比下。張之洞張香帥大人,好一個文筆風流,所以人稱香帥啊,連慈禧太后都跟小李子說,我最愛批張之洞的奏摺,因為文章寫得好。但是呢,做實事可不比做道德文章,當年漢陽鐵廠沒有化驗礦石材料以致買錯鍋爐,以致煉出的鐵材又爛又脆,就是因為香帥一句我中華神州地大物博,什麼沒有?他的屬下個個拍手叫好,連連稱讚。最後呢,年年向戶部要上百萬兩銀子頂著虧損的漢陽鐵廠。要不是李鴻章指著盛宣懷幫他一把,把鐵廠改為官督商辦,置辦一批新鍋爐,漢陽鐵廠早關閉了。說好聽話,做好文章的人太多了,因為那些個科舉制度太容易選出這樣的人,但是能幹實事的實在不多,而中堂大人居其一。

我們再來一個,翁同龢,兩代帝師,他負責那次科舉考試的閱卷怎樣呢?康有為寫的文章刀刀見血,衝著就制度來,何等見識胸懷啊,然後翁同龢說張謇的文章語句平實,就點他做狀元了。於章句小楷見真實力?笑話!盛宣懷評價道:翁同龢乃兩代帝師,怎麼說也是亞聖,怎麼心胸這麼狹窄?而李鴻章心胸卻開闊得多,多年來在淮軍出生入死,戎馬天下,見慣生死,心胸能不開闊嗎?面對張之洞和翁同龢的多次彈劾中傷都能化險為夷。

最後再看一個,戶部尚書閻敬銘。說來閻敬銘是個人物啊,當時慈禧太后管著戶部要錢修頤和園,閻敬銘立場強硬,戶部就是沒錢,被慈禧那個罵啊,頂著要殺頭的罪,他知道戶部那些個錢是不應該拿來滿足慈禧的私慾的,最後呢,被撤了。是個忠臣啊,忠言逆耳,可是也要懂世故,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多少年了?你以為憑一兩句話能說動她?最後招致撤職,還能貫徹你為國盡忠的理想嗎?李鴻章也知道慈禧修園子搞大壽不對,但那有什麼辦法呢?他也想用那些錢裝備北洋水師,不想讓那些錢扔進頤和園打水漂啊。最後他搞了個海防捐,向張之洞要了一百萬兩,又向外國銀行貸了兩百萬兩,把修頤和園的錢給填了,最後才去護他那北洋水師,因為他知道,慈禧太后開心了,自己才能辦成事。

“濟遠”號

所以你看看,說李鴻章能辦實事、有眼界、懂世故、有胸襟,此話不假吧。他一邊對朝廷說北洋水師遠東第一,世界第四,比美國水師還厲害,一邊對那些日本倭寇何足掛齒的言論不屑一顧,他知道,水師實力還要增強,還要繼續燒錢。但是啊,太多精力花在了權利鬥爭上,光是頂著張之洞的嫉妒、翁同龢的攻訐,光是討好李蓮英李公公,光是看慈禧太后的臉色,這些種種就有他好受的了。

李中堂在北京頂著事兒,誰在山東治水師呢?水師提督丁汝昌是也。丁將軍啊頂將軍,當年跟著李鴻章在淮軍出生入死,李鴻章信任他,但是丁汝昌實在太軟了,治軍確實無方。當年醇親王,就是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被派去代天閱兵,去看看北洋水師有多麼威風。李鴻章先他一步去準備閱兵事宜。那當時北洋水師什麼情況呢?先去旅順看黃瑞蘭,這傢伙私吞國家財產,連買炮彈的錢都敢貪了,怕事情敗露把自家記賬的都殺人滅口了,放炮彈的廠庫全放石頭了,好在李鴻章發現了,殺了他頭。這個該殺千刀的傢伙死之前還跟李鴻章求情,念在他是李中堂的合肥老鄉,念在他當年在淮軍天天給李鴻章吸毒瘤,想撿回一條命,真是可笑極了。

那艦隊上呢,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他在定遠號上幹什麼?吸鴉片!他的水手和將士呢?在定遠號上聚賭!荒謬啊,定遠號是北洋水師的王牌戰艦,王牌都這樣,仗還怎麼打?再看中軍左副將方伯謙,軍隊訓練的時候偷溜回家,建新房,娶了兩個姨太太,一個16歲,一個19歲,真會享受啊。李鴻章差點把他的腦袋也砍了,就是丁汝昌帶著其他人跪著哭著求情他才免於一死。但是最可恨的是,就是這個方伯謙,甲午海戰的時候臨陣脫逃,致軍大敗。當時,除了鄧世昌和他的志願號軍紀嚴明外,其餘各艦都問題多多,將士隨便上岸,嫖賭飲賭,紀律鬆散。

到了醇親王代天閱兵那天,李鴻章請了各國使節來觀看,那結果是什麼呢?為了顯示北洋軍艦的精準射擊,他們在3800米外放了艘靶船,開炮把靶船擊沉。其實啊,北洋軍艦放了三下空炮,靶船上三個敢死隊員引爆了三次炸藥,這樣製造了軍艦開炮擊沉靶船的假象。醇親王和外國使節拍手稱好啊,醇親王還高興得作詩一首。丁汝昌給李鴻章解釋道,北洋只有三顆炮彈,末將實在捨不得用?

這樣的軍隊要說不敗,你信嗎?

濟遠艦艦尾的150毫米克虜伯炮

當時的日本人又在幹嘛呢?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甲午中日海戰在1894年,短短26年而已。這期間他們經歷動盪和陣痛,看看“明治維新三傑”,木戶孝允病逝,大久保利通被暗殺,只有西鄉隆盛撐著動盪的議會。那個議會可是政客們天天撕扯吵架的戰場啊。但是明治天皇真是勵精圖治,他知道日本要崛起首要打敗清國,從清國的屍體上跨過去才能實現日本的繁榮,他甚至要把自己的私人財產捐給日本海軍以購買航速極快的吉野號。

但是你看光緒帝,慈禧太后說句話就能把他嚇個半死,何談勵精圖治?當年白花花的銀子都給慈禧拿去修園子去了,要是都拿去裝備海軍,北洋至於這麼早敗?當然,那根本還是政治制度的問題,康有為說得好,以前天天講道德,以為出兩個清官就能救中國?笑話!關鍵還是“制度”二字。人家日本都有議會了,你清國還要請慈禧太后懿旨,請老佛爺聖裁,怎麼談富強?

所以說啊,北洋水師被日本人打敗是遲早的事。只不過,這事來得早了點,來得突然了點,來得讓全清國人民難以接受了點。不過這樣也好,至少讓那些個知識分子早幾年清醒。只是,苦了李鴻章畢生心血,悲了那些犧牲的將士。


百家宗祠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中實力和規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師 1888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也因此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88年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北洋水師世界第九、亞洲第一”。

這句話從小就聽到幾乎人人這麼說,這句話的真實性究竟如何,仔細探究之,原來,這是句不完整的話,卻以訛傳訛如此之久,使人提到北洋水師就嘲笑當年浴血奮戰將士們的無能。

亞洲最強的艦隊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竟然全軍覆沒,而日艦卻一艘未沉。日本海軍的艦炮不僅擊破了北洋水師的戰船,也擊碎了慈禧太后勵精圖治的夢想。

在主流且不客觀的歷史讀物中,把戰敗的責任全推給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吅府高層,指責他們驕奢淫逸,貪圖享樂,不肯發展武備,導致中國海軍武器落後,最終才飲恨沙場。英國海戰史學家揭穿了這些謊言:“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瞭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的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瞭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麼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豐島海戰後對同僚說:“似有糊里糊塗進入海洋之感”。開戰之前,日本海軍大本營制訂了三種方案,為勝敗皆做好準備,最壞打算就是應對日本海軍慘敗,清軍在日本列島登陸的態勢,可見日本此次戰爭對日本來說也是一次豪賭。

1874年日本侵臺事吅件,激發了清廷“以大治水師為主”的海防目標,經十幾年經營,終於在1888年建起了北洋海軍,由25艘新式軍艦組成,總噸位8萬餘。據當時世界軍事年鑑統計,這支海軍居世界海軍第6位,日本海軍排在第16位。史學家唐德剛就曾說過:“這支艦隊就算擺在今日的臺灣海峽,也是一支可觀的鋼鐵長城 。”

直到大戰爆發之前,“定遠”、“鎮遠”這兩艘噸位達7335噸的鐵甲鉅艦仍然是亞洲最令人生畏的兩架海戰利器,日本人“畏之如虎豹”。兩艦是當時世界比較先進的鐵甲堡式鐵甲艦,各裝十二英寸大炮四門,裝甲厚度達十四寸。兩艦在黃海大戰時“中數百彈,又被松島之十三寸大彈擊中數次,而曾無一彈之鑽入,死者亦不見其多”,可見船艦的質量是何等過硬。據戰後統計,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都大大超過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面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大口徑火炮和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也均佔優勢。而清政吅府也正是基於這種力量對比,才敢於對日宣戰。

北洋水師失敗的主要原因絕不是士兵缺乏訓練,更不是什麼武器落後,撥款不足,而是敗在了清末腐朽透頂的官僚體系之上。其實日本戰艦被擊中的炮彈並不少,如果中國軍隊使用了威力最大的開花彈,只須“定遠”、“鎮遠”二艦就可以全殲日本艦隊。但由於北洋艦隊的軍火採購存在嚴重問題,很多炮彈的彈殼輪箍線比炮膛還大,要用銼刀銼低後才能勉強賽入炮膛,這樣的炮彈容易炸膛,水手根本不敢用來發炮,可由於採購人是李鴻章的子侄,所以根本無人敢投訴。到了甲午海戰爆發之時,中國水師使用的炮彈都是些殘次品、教練彈,“實有泥沙”,有的引信中“僅實煤灰,故彈中敵船而不能裂”,說白了就是打上不爆炸。中國水師在此役中還得到了海岸炮臺的協助,但炮臺發射的大口徑炮彈擊中敵船後也不爆炸。據日方記載:清軍自旅順口炮臺發射了不少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臺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御前帶刀侍衛


太平天國及捻軍被平定後,清朝的國防重點從陸上轉移到海上,因此重點發展海軍,建有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與廣東水師四支水師,其中北洋水師鶴立雞群,實力遠超其他三支水師。

北洋水師是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的海洋艦隊,在它成立的二十七年間,清政府總共投入了上億兩白銀,而日本建立海軍的投入只相對清政府投入的十分之六。在硬件上,中國艦隊的裝備在當時甚至超過美國。但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卻全軍覆滅。

經費來看,北洋水師從1861年籌建至1888年成立的二十七年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軍費一億兩白銀,摺合每年約300萬兩,佔年度財政的4%-10%。而日本從1868年到1894年的二十六年間向海軍撥款摺合白銀是600萬兩,每年合計才230萬兩,只相當於同時期清政府對海軍投入的60%。

再從硬件來看,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北洋艦隊的裝備都不比日本艦隊差。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甚至都超過了同時期的美國。當時,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面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面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是經遠號、來遠號的護甲厚也達9.5寸。而日本方面,威力最大的“三景號”也缺乏這樣大規模的裝甲保護。而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鐵甲艦綜合了英國“英偉勒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鐵甲艦的長處,設計面成各裝12英寸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全軍覆沒,其它三支水師不堪大用,制海權從此由日本掌握,則日本可從中國沿海任意一點登陸,清朝防不勝防。

日本若從大沽口登陸,在清朝陸軍精銳己經喪失的前提下,天津與北京必將淪陷,這是清朝所不能承受的,由於求和便順理成章。

反之,若北洋水師勝,並掌握了制海權,則北洋水師可任意進攻日本任何一個港口,包括東京,且可封鎖對馬海峽,則在朝鮮與中國的日本陸軍失去後勤保障,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因此,甲午戰爭中,陸軍勝敗只是戰術性的,海軍勝敗則是戰略性的。

甲午戰爭中,清朝海軍初步實現近代化,而陸軍雖裝備不輸日軍,但是體制上還是中世紀軍隊,再加上李鴻章保存實力的想法,致使清朝陸軍不能戰,但是北洋水師卻相當頑強。換言之,清朝海軍能戰陸軍不能戰。

甲午戰爭後,清朝重點發展陸軍,由袁世凱建設新式陸軍,標誌著清朝陸軍開始近代化。

綜上,由於中日隔海相望,誰掌握了制海權,誰就擁有主動權,因此,海軍才是關鍵,在大清陸軍不敵日軍的情況下,北洋水師又全軍覆沒,日本掌握了制海權,清朝除非發動全民抗戰,否則只能求和了!



當代曹植


清朝中後期,曾經被清政府引以為傲的,為清王朝的問鼎中原立下汗馬功勞的八旗兵已經不堪一擊,幾乎喪失了戰鬥能力。從清朝道光年間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就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的統治者更是沒有什麼作為,眼看著國家一步步的被西方列強瓜割,依舊沉醉在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裡,不懂得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更不願意破釜沉舟的去變法改革,從而失去了很多可以自救的機會。

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建立的,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唯一可以倚重的軍隊,然而在甲午海戰打響前期,北洋水師竟有十年之久沒有更新過設備,購買過海艦大炮等,而這一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給慈禧太后過六十大壽,挪用了北洋水師的軍餉。

北洋水師的設備老化,再加上統治者的無能妥協,最終造成了北洋水師的覆沒,並因此又簽訂了更加不平等的馬關條約,由此開始,清政府已經完全的走向了自我消亡的道路,它的覆滅是註定的,不可逆轉的。


鬱琰無忌


北洋水師是清朝後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的海洋艦隊,在它成立的二十七年間,清政府總共投入了上億兩白銀,而日本建立海軍的投入只相對清政府投入的十分之六。在硬件上,中國艦隊的裝備在當時甚至超過美國。但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卻全軍覆滅。

無論在質量還是經費上都超過日本的北洋艦隊為何最終還是被日軍軍艦打敗。

正史中一般記載是因為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造船舫,致使鄧世昌的炮彈打不響,而導致北洋水師被日本艦隊打敗。但不少的資料表明這一說法存在很大漏洞。

經費來看,北洋水師從1861年籌建至1888年成立的二十七年間,清政府一共投入海軍軍費一億兩白銀,摺合每年約300萬兩,佔年度財政的4%-10%。而日本從1868年到1894年的二十六年間向海軍撥款摺合白銀是600萬兩,每年合計才230萬兩,只相當於同時期清政府對海軍投入的60%。

再從硬件來看,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北洋艦隊的裝備都不比日本艦隊差。北洋艦隊的裝甲數量和質量甚至都超過了同時期的美國。當時,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鐵甲艦方面的數量比是6:1,中國遙遙領先;非鐵甲艦方面8:9,日本略勝一籌。定遠號、鎮遠號的護甲厚14寸,即使是經遠號、來遠號的護甲厚也達9.5寸。而日本方面,威力最大的“三景號”也缺乏這樣大規模的裝甲保護。而北洋艦隊的定遠、鎮遠兩鐵甲艦綜合了英國“英偉勒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鐵甲艦的長處,設計面成各裝12英寸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鐵甲堡式鐵甲軍艦,在世界也處於領先水平,而其火炮方面,北洋艦隊也佔優勢。就平均船速說,日艦每小時比北洋艦隊只快14節。清政府也正是從這些方面考慮,才對日宣戰的。

無論從海軍裝備還是從經費投入來看,日本艦隊想要戰勝北洋艦隊似乎很困難。但是結果卻是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未沉!鉅額軍餉培養起來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軍為何遭到如此慘敗?到底是誰埋葬了北洋艦隊?

在關於北洋艦隊失敗的總結中有一條將原因歸結於炮彈不夠,有人查閱了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統計數字,參加過黃海大戰的“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七艦的存艦存庫炮彈,僅開花彈一項即達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徑炮使用的炮彈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徑炮彈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炮彈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徑炮彈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徑炮彈四百七十七枚。黃海海戰後,又撥給北洋海軍三百六十枚開花彈,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徑炮彈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炮彈各一百枚。黃海海戰中“定遠”“鎮遠”共發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徑炮彈,半數是固體彈。戰至最後,“定遠”、“鎮遠”彈藥告竭,分別僅餘十二英寸口徑鋼鐵彈三發、兩發。這些記載都能說明當時的炮彈供應是足夠的。

戰爭一開始,平日缺乏現代素質的官兵在有效射距外慌忙開炮,定遠艦劉步蟾指揮首先發炮,首炮非但未擊中目標,反而震塌前部搭於主炮上的飛橋,丁汝昌和英員泰萊皆從橋上摔下嚴重受傷。第一炮剛開始就讓北洋艦隊失去了總指揮!這場海戰持續了四個多小時。清艦隊一分鐘射擊三十二點八發炮彈,命中三點二八發;日本艦隊發射一百九十三點三發炮彈,命中二十八點九發。日軍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艦隊九倍以上!

那麼北洋海軍是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覆滅的呢?


陽光71672292


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你說的“敗”是指甲午海戰失敗嗎?還是“敗亡"?有點不明確。

那就從“失敗”和“敗亡”兩個方面回答吧。

因為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海上,只有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參戰了,其它艦隊沒有參戰,是李鴻章一個人用北洋水師與日本硬剛。這場戰爭的失敗因素有很多,首先清朝僵化的政治體制嚴重製約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發展,北洋水師註定不能成為一流水師,戰前戰略也是失敗的,清政府高層寄希望於沙俄從中調停,但沙俄失信。而英美法等列強卻很希望中.日一戰,英美法想從中.日兩國中找一個有出息的,能打的,然後推行他們的政治體制。結果很幸,清朝戰敗,英美法只好選中了日本。這一戰是清朝關乎國運的一戰,如果贏了,英美法就會選中中國做為同盟,亞洲就沒日本什麼事了。

說敗亡,清朝和北洋還真不是同步,1912年2月,清廷退位,但北洋系留了下來。袁世凱領導著北洋系,袁死後,馮國璋.段琪瑞.吳佩孚等北洋老將混的風生水起,甚至一度把中國的搞得還不錯。


一個智者而己


我分享一下個人觀點,應該說是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失敗是必然的,同時也加劇清政府的滅亡!

北洋水師,或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近代中國建立的一支現代化海軍,是清政府“洋務運動”的集中體現,創建人是大名鼎鼎的李鴻章,艦隊提督丁汝昌,主力艦有大家熟知的“定遠艦”、“致遠艦”、“鎮遠艦”等,它也是近代海軍四支艦隊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甲午海戰指1894年9月17日清政府和日本發生在黃海大東溝海域的一次海戰,戰爭的起因主要是爭奪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而爆發的,可以說也是日本蓄謀已久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政治開明,國力日漸強盛,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這時朝鮮發生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鎮壓,日本藉此契機派兵佔領朝鮮主要軍事基地,並對清軍發動襲擊,接著攻下平壤,日本艦隊在黃海大東溝大敗北洋艦隊。戰後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迫使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並把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賠償2億兩白銀。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條約的簽訂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加深民族危機。也為日後世界列強瓜分中國奠定了基礎,從此昏庸腐敗的清政府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遙遠要走多遠


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對落後清王朝進行侵略就是日本製定的國策。一個國家領海權就是這個國家的門戶,日本在甲午戰爭前曾在海域上對清王朝多次試探,當時的清王朝擁有號稱“第一鐵艦”的定遠艦和鎮遠艦兩艘重型鐵甲戰艦。這兩艘戰艦在日本人眼裡猶如鐵甲猛獸讓他們不敢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剋扣軍餉導致軍艦炮彈缺乏,缺少維護,艦隊混雜,編隊無法保持,士兵軍心渙散等諸多問題導致日本鼓足勇氣發動了甲午戰爭,此次戰爭雖有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等將官奮勇抵抗最終難逃全殲的結局。此戰定遠中彈159發鎮遠中彈200發均未被打穿。

戰敗後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當戰利品接受了定遠艦清政府又賠了巨量白銀,又沒有了控制領海的能力只能任人宰割,失敗已成定局。





大魚樓閣


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除去在海戰中被擊沉的船隻,其他的所有船隻都被日本奪獲。

這場戰爭的失敗對內對外造成了兩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就是這兩個後果,直接把清帝國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再無翻身機會。

一、對內而言,清帝國為了求存圖強發展了30餘年的洋務運動全面失敗

▲北洋軍艦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短短几十年完成脫亞入歐,國力變得強盛。在這一前一後,清帝國為了求存圖強,也轟轟烈烈地開展了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現代軍隊,發展現代工業,發展商業。看似清帝國一切都在向現代化發展,正在扭轉積貧積弱的情況,貌似可以逐步積攢國力對抗列強,再次展現中華雄風。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集國力發展起來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北洋水師,實際上外強中乾,不堪一擊。被一個列強看不上的不入流的新興小日本,輕而易舉的打敗了。

這場戰爭打垮了清帝國最後的信念。集全國之力大搞30年建設的結果,到最後不過是紙老虎,連蕞爾小國日本都打不過,更何況有上百年底蘊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

二、對外而言,甲午戰爭的失敗讓列強放下了對清帝國最後的戒備

▲列強瓜分中國時局圖

當時的清帝國面積10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四億五千萬。而日本只有38萬平方公里,人口3400萬。全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大約4億。

一個清帝國的國土面積以及人口,抵得上全歐洲和日本的總和。這導致任何列強都期望通過政治和經濟手段掠奪中國,而儘可能的避免和清帝國爆發全面的持久的戰爭。

另外,中國在以前一兩千年的時間裡都是世界標杆,這對列強造成的心理壓力也非常大。誰也摸不準清帝國的潛力到底有多大。

當時任何國家都害怕和如此龐大的清帝國陷入全面的熱戰狀態,這可能會激發中國人的戰爭熱情,而以雙方的資源和人口對比,列強在中國的全面戰爭很可能把自己拖垮拖垮,甚至導致國內的政治動盪。

甲午戰爭日本勝的輕而易舉,清帝國敗的明明白白。清帝國不光敗了,敗了以後面對日本不可思議的賠償條件,清帝國賠的還非常爽快,清政府除了割地賠款就沒有其他動作了。

這個時候,列強就明白了,清帝國只剩一個殼了,自己擔驚受怕的壓榨了清帝國這麼多年,居然不如日本直接打一場熱戰來的直接。連日本這種不入流的蕞爾小國都能打爆清廷狗頭,如果以自己上百年資本主義底蘊的國力親自下場去打,壞處基本沒有,但好處肯定是多多的。

至此,列強對清帝國的最後一道心理防備也放下了,對清朝的剝削壓榨再也不用有所顧忌。只用把軍艦開到海岸線,我提條件你就得答應,如果我的條件你不答應,就打到你答應。反正,你絕對打不過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