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造成岳飛父子被害?

徐巖松


引言:

金兀朮被岳飛打的節節敗退,打算北渡黃河時,一個太學士攔住兀朮勸說:“太子慢走,京城可守,嶽太保可退!”金兀朮忙問其故,這位太學士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以愚觀之,嶽少保禍且不免,況欲成功乎?”

這句話成功預言了岳飛悲劇的結局。風波亭見證了一代忠烈,“莫須有”的罪名更加彰顯“精忠報國”民族精神!

風波亭的千古冤案,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追其根本原因還是封建社會皇室對皇權的維護。小童做了一個思維導圖,結合思維導圖,聽小童一步一步分析。

前線傳來捷報,岳飛即將越過黃河,“直搗黃龍府”指日可待!趙高聽到消息後,先是很興奮,多年的恥辱終於可以雪除了。興奮之餘,趙構陷入了深思。

一、岳飛動搖了趙構統治皇權的人心

迎二聖回朝”,這口號趙構可以說,岳飛不能喊。

趙構提出“迎二聖回朝”有其自己的政治考慮,一是可以拉攏人心;二是可以呈現聖德。趙構能夠上位,得益於“靖康之恥”。提出“迎二聖回朝”,趙構可以收服忠於“二聖”臣民的心,也可以呈現天子聖德。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此不足喜。若復中原,還二聖,乃可喜耳。

出乎趙構意料的是,岳飛不僅把“迎二聖回朝”做為奮鬥目標,還滿世界宣揚“迎二聖回朝”。當朝野上下把關注點兒都放在“二聖”上面,趙構將置於何處?

能不能迎回“二聖”先放一邊,岳飛“迎二聖回朝”的口號,使朝野上下的人心已經從趙構身上轉移到了“二聖”身上!趙構辛苦拉攏的人心,被岳飛擊為泡沫!

從人心上來講,岳飛已經動搖了趙構控制皇權的基礎。

二、岳家軍潛在威脅著皇室的統治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開拓大宋基業。宋太祖留給子孫們的祖訓為,提防武將擁兵自重。由於劉光世引起的淮西兵變,更加刺激了趙構對武將的顧慮。

劉光世,南宋抗金名將劉延慶次子。紹興七年(1137年),劉光世因抗金不力被人彈劾,解除兵權。劉光世交出兵權後,朝廷無法駕馭其所屬的淮西軍,最終發生叛變

淮西兵變,很快被平息,其雖然沒有給南宋的統治帶來大的衝擊,卻給趙構的心靈上留下很深的傷疤。通過這次事件,趙構更加堅信太祖趙匡胤的祖訓,提防武將擁兵自重。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宋朝的軍隊在金人眼裡成了“岳家軍”。這還不是最恐怖的,對趙構來說更加恐怖的是,曾經把自己逼到南洋的金國統帥,既然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趙構對岳家軍產生了懷疑,即使岳飛不叛變,如果岳飛有所不測,誰能保證岳飛的部下不叛變。

岳家軍是否有動搖趙構統治大宋的可能,是趙構所顧慮的。

三、岳飛觸犯了皇室的權威

1、岳飛屢次罷官,要挾趙構。

①趙構曾答應將劉光世所屬部隊劃分給岳飛,由於秦檜從中作梗,趙構變卦。岳飛便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不等批示,就私自離開建康,回到廬山母墓為母守墓了。

趙構聞知岳飛辭職,立即派李若虛去廬山請岳飛歸軍。李若虛整整勸了岳飛六日,岳飛才答應歸還軍中。

②岳飛不滿趙構求和,再上二札子,要求解職回家。趙構、秦檜先未予理睬,後批示不允所請。

③岳飛被十二道金牌追回後,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趙構不允。

2、岳飛多次抗旨。

①朝廷加封岳飛開府儀同三司官銜,岳飛為反抗趙構求和,對其三詔而不受。

②趙構曾給岳飛傳密旨,要他血洗江西虔城。岳飛接到密旨後,不忍殺害無辜,拒不執行,上書趙構:“請誅首惡,而赦脅從。

岳飛的種種行為,已經觸犯了皇室的權威。

四、岳飛打破了趙構維護皇權的政治平衡。

趙構既不想滅金,以免迎回“二聖”;又需要抵抗金軍,保護自己腳下的一畝三分地。趙構在“戰”、“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金兵猖狂時,重用主戰派;宋軍取得勝利後,又重用主和派。趙構的政治理想是宋金共存,以戰促和。

趙構召回岳飛需要“十二道金牌”,況且岳飛有抗旨前科,如果有一天岳飛真不聽趙構的命令,而直搗黃龍府,趙構所需要的政治平衡,將會被岳飛徹底打破。

五、總結

趙構沒有開疆拓土的宏偉帝業,沒有北上滅金的志向,只想維護自己腳下的一片江山。趙構首先要做的是維護自己的統治,維護自己的皇權。因此,金兵南侵時,金兀朮是趙構的噩夢;金兵北撤時,岳飛就成了趙構的噩夢。

當金國兵敗,提出跟宋朝和談時,這是趙構最想見到的局面,也是趙構理想中的平衡。金國提出殺岳飛當做附加條件時,自然也說到了趙構的心裡。

金國的要求,秦檜推波助瀾,是構成殺岳飛的表面原因,岳飛對趙構皇權的威脅才是岳飛必死的根本原因!


童眼看世界0


岳飛之死一個重要因素是紹興黨禁

朋黨由士大夫結成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稱為黨爭。而一方得勢了另一方就失勢,引發的後果容易超出想象。

秦檜死後,趙構跟別人說“朕今日始免得這膝褲中帶匕首!”

暫且不論宋高宗因害怕秦檜的而常常暗帶匕首的事情是真是假,自紹興十一年(1141年)確立與金和議至紹興ニ十五年(1155年)秦檜去世的十五年期間,秦檜獨攬朝政,權傾一世,是不爭之事實。

在此期間,秦檜又肆意交結朋黨,不斷搭建和鞏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比北宋蔡京黨人更盤根錯節的相黨集團,造成“舉朝無非秦之人,高更動不得”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另一表現,就是其政敵“皆擯去之”,並且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出現了自崇寧蔡京“治元祐黨人”以來的又一次殘酷黨禍“紹興黨禁”。 與歷史上任何一次朋黨之爭一樣,秦檜為了徹底抑制主戰派的勢力,消除一切危及自己的因素,首要任務是交結朋黨,糾集勢力,而且大有青出於藍勝於藍之勢;同時其朋黨的區域性和裙帶化,也為北宋“熙豐”和“紹述”期間的新黨望塵莫及。

秦檜交結朋黨,起用親信,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排擊和傾軋異己,進行長時間、大規模的黨禁,鞏固以自己為核心的勢力。秦檜典型就是金國派往南宋的內奸,他的身份不用什麼質疑了。而對金國威脅最大的就是岳飛了,在秦檜的投降派集團看來,岳飛的積極北伐恢復中原當然是其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不僅如此,主戰派內部的爭鬥給了秦檜為主的投降派機會,是的投降派迅速崛起,把持朝政。使得岳飛在朝中失去靠山,在這種投降派權傾朝野,皇帝失去權柄。岳飛孤家寡人的情況下,只有死路一條了。

秦檜兩次竊踞相位,達十九年之久。他勾結趙構,包藏禍心,首倡與金和議,屈膝投降,誤國害民,敗壞倫理。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無恥之徒受到秦檜擢用。他操縱權柄,遍佈特務,小有議論,即遭捕殺。暗中偵察皇帝動靜。南宋軍國事務,由他一人獨攬。

總之,圍繞宋金和戰問題,秦檜充分暴露了其投降派罪魁、金國代理人的面目,終成一朝奸相,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3609937212126678"}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導語: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這是岳飛的一首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不似《滿江紅》那麼壯懷激烈、豪情萬丈;全篇充滿了悲壯的情懷,那種憂憤的心情、無言的吶喊,讓人充滿憐憫。

這還是我們心中那個豪情萬丈的嶽元帥嗎?

岳飛之死,是人們經常討論的話題。原因無他,我們不想他這樣死去,他不該死在奸臣算計中。

終其一生,為南宋抗金,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他應該死在戰場上,或許這樣,人們才不會那麼惋惜。

是因為高喊迎回二聖?

首先,“迎回二聖”是宋高宗自己提出來的,不管是否真心。而岳飛上奏說要迎回二聖,這也算是響應領導的號召,並沒有什麼問題。而且宋徽宗死後,就不再提“迎回二聖“。

在上書的《乞出師札子》中寫到;“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

這裡並沒有提到宋欽宗,只說迎回太上皇的靈柩,其他人統稱為“天眷”。可以說這是明確擁護宋高宗的。

而且宋高宗也不怕宋欽宗回來,所以不會因這個原因殺岳飛。

宋朝政治的一個特點就是重文輕武,以文制武,這是趙匡胤黃袍加身所帶來的惡果。

宋朝武將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且對武將的猜忌和防範一直都在,只要武將的功勞大、手握重權。必定會引起趙宋的猜疑和打擊,自家的皇位怎麼來的,他們比別人可清楚的多。

與宋高宗產生隔閡

從紹興原年到紹興七年,金朝的主戰派掌權,宋高宗祈和不成,只能為戰爭做起準備。

而岳飛此時是他最器重的武將,一路從統治成為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並列的大將。

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宋高宗對其授命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而且準備將劉光世所部王德、酈瓊等兵馬五萬餘人隸屬於岳飛,準備大舉北伐。

沒想到被張浚和秦檜從中作梗,宋高宗取消了成命,下詔給岳飛說:“淮西合軍,頗有曲折。”不將劉光世軍撥與岳飛。

又加上張浚對岳飛的諷刺,岳飛胸中積忿,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不等宋高宗批示,就離開建康,回到廬山為母親守墓。

這個舉動,可以說引起了宋高宗很深的猜疑,這種脫離古代君臣制度的舉動,對宋高宗來說,可是頭等大事。

北伐可以停,議和可以談,武將不聽話可是觸了趙宋家的逆鱗了。

後來,岳飛聽說金朝打算扶立宋欽宗的兒子當傀儡,就上奏建議喪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設立皇儲。結果被當即駁回,說武將不應該干涉朝政。

岳飛與宋高宗的隔閡又加深了一層。

紹興八年,岳飛要求增添兵力,又被堅定拒絕。回答說:“寧與減地分,不可添

兵,防止尾大不掉”。

此後又圍繞著戰與和,南北統一還是分裂,雙方矛盾進一步加深。

岳飛的抗金心切,要求增兵,提議立儲等行為,本是為國為民的好事,但在宋高宗眼裡,可都是大宋的逆鱗,觸犯了宋高宗的深忌。

他文采橫溢,禮賢下士,一再表示要功成身退,去廬山看經唸佛,以度餘生。但這些還會讓宋高宗疑神疑鬼,因為他心裡是不信的,他不會去信任武將,這是他們家的傳統。

王夫之在《宋論》中說:“高宗之為計也,以解兵權而急於和;而檜之為計也,則以欲堅和議而必解諸將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求和和解除武將兵權,是宋高宗和秦檜的當務之急,也是他們與岳飛等主戰派之間的矛盾。

於是,在宋高宗的猜忌、秦檜等人的推動下,岳飛被殺,成為這千古奇冤。

而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那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strong>


遨遊者


眾所周知,人們大多認為是奸臣秦檜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不錯,給岳飛炮製無數莫須有罪名的確實是秦檜,但炮製罪名之後關鍵是有人信,而這個人其實也就是真正的原兇,這個人就是宋高宗趙構。根據史書記載,當時以岳飛的功勳和地位,秦檜是不可能在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下便私自處死岳飛,而且事後皇帝還不追究,這在封建社會集權制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從一事便可看出:秦檜死後,高宗曾為一些人平反,很多大臣上疏要求為岳飛恢復名譽,但高宗始終不予理會,從中便能看出高宗對此案的肯定態度。因此,秦檜只是岳飛冤案的幫兇,而趙構才是真正的主謀。

有人也許會覺得奇怪,岳飛當時可謂是宋朝的軍事支柱,無人可以替代,為何宋高宗非要殺他?原因大致有三。第一,防範武將兵權過大。這是自宋朝開國以來便一直秉承的家法,所謂功高震主,宋高宗寧願無將可用,也不願有人威脅自己的皇權。第二,過於剛直君主失和。宋高宗最惱火的莫過於岳飛堅決抗金的態度,因其剛直的性格多次重申“不可與和”之志而惹怒趙構。公元1139年,宋金講和初定,岳飛憤怒提出辭呈趙構未允。翌年,金國毀約大舉南犯,岳家軍鏖戰初勝,卻又被迫班師,“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飛又憤而辭職趙構未允。高宗雖對岳飛的屢次辭呈都不準,但對岳飛剛直不阿行為的嫉恨在不斷加深。這也表明高宗欲除岳飛之心並非一時興起。秦檜死後,宋高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誡群臣,對金媾和是出於他本人的決策,不允許任何人因秦檜死而對此提出異議,以動搖既定國策。第三,為了表示求和的誠意。當時,宋高宗與秦檜等人都極力想與金國議和,但金國明確提出“必殺岳飛而後可和”的條件,為表明誠意,宋高宗全然不顧岳飛抗金之功,對岳飛痛下毒手。而他這樣做不僅可以做個順水人情,還能殺雞儆猴,以便自己能更自如地駕馭文武百官,控制朝政與軍權。


陌上凡星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與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詞表達了大將軍岳飛自我勉勵,雄心壯志,爭取早日收復河山,以報靖康之恥。對於這樣的忠誠且善戰的將軍為什麼當朝皇帝要將其賜死,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還是岳飛自己的問題。我是夏目愛看書,帶你探究岳飛的死亡原因。

君臣生隙,戰和之爭

岳飛作為經歷過靖康恥的宋人來說,充滿了對於金朝的厭惡之情,在北伐節節勝利的時候,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岳飛請求趙構給自己擴充部隊。在此時秦檜,張浚主和派等人從中作梗,最後在張浚的譏諷之下上奏摺請辭,不等皇帝批示直接離開建康。最後趙構迫於當時的形式勸岳飛回來,岳飛拖了整整七天才重回崗位。

在此之後岳飛收到金國想要放回宋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由於對朝廷的擔憂,於是在覲見趙構的時候體力力氣樣子趙瑗為皇儲,但是這就引起宋高宗的不滿。

小結:

岳飛犯了兩大錯誤,首先擁兵自重,無論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部隊全是皇帝的部隊,你岳飛今天敢負氣辭職,難保他日不會學習趙匡胤陳橋兵變。所以如果岳飛能後得到皇帝的批示之後再離職,恐怕皇帝也無話可說,這一點顯示了岳飛雖然能征善戰,但卻沒有政治頭腦。

在當時宋朝歲時都可能被金朝吞併的時候,岳飛居然指名道姓說出太子的人選,說是應該有宋高宗的樣子繼承皇位。雖然說很多大臣都提議宋高宗趕緊立一位太子,但是大家都是很隱晦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畢竟在宋高宗看來,你這是咒我咒大宋朝。岳飛作為耿直男孩,直接將這一層窗戶紙捅破,皇帝自然不高興,畢竟諸君是最忌諱,皇帝問你你也不一定敢說的好吧。

以上兩點,不管是誰都註定不能活太久。

性格缺陷,無政治頭腦

在合議期間,皇帝以金錢,豪宅田地,美女寶車誘惑,岳飛皆不為所動。以國家沒有光復為由推脫,這就讓那個趙構優點摸不透越岳飛了,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要的話對於帝王來說是不好駕馭的。當年王翦大將軍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慮,直接要田地要封賞。所以說如果這些岳飛都不喜歡的話,那這個人就是想要帝王之位,於是乎趙構就毅然埋下了殺岳飛的種子。

在歷史中多次記載岳飛本人和他人難以交往,脾氣很大。岳飛是樞密副使,在當時可以說是高官了,但是岳飛獨來獨往,基本上不和官員打交道。同時在宋朝本來就是重文輕武,那些文官不但為人圓滑,而且當時的地位普遍比這些武將高,也不大看得起岳飛。在岳飛被冤枉之後,只有韓世忠發過一次脾氣,其他的人都作壁上觀。唯一一個為岳飛求情的文官,還表示自己為岳飛求情完全是害怕因此會打擊抗金的積極性,會失掉人心。

總結:

當時的宋高宗由於自身的經歷導致其只想偏安一隅,而岳飛的雄心壯志是想要收復失地,迎回二聖。這就導致趙構與岳飛產生分歧,同時宋朝重文輕武,岳家軍勢如破竹,唯岳飛命是從。同時岳飛越過人臣的底線,妄圖參加皇儲的選擇。因為宋朝國家建立的不正當,直接導致了趙構是不允許有一位“無私”的將領存在的,所以說岳飛之死是不可避免的。

岳飛去世也註定了宋朝只能偏安一隅,無法再回到開封府了,這也是宋朝的悲哀!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夏目愛看書


岳飛父子被害是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從歷史角度看岳飛父子被害是生不逢時,從君臣關係來看,岳飛確實未處理好臣子該做的,從政治角度看,岳飛缺乏政治頭腦這是武將犯的大忌

岳飛生不逢時,未遇到明君明主

古往今來有明君者必有名將,而有名將卻未必有明君,明君名將都有則必然會有一番大作為,比如王翦 蒙恬 都是名將遇到明君秦始皇則開創六國統一大業,一代兵仙碰到明主劉邦則助劉邦推翻項羽建立大漢王朝,因此名將必須有明君的支持才能成就一番作為


然而岳飛作為一代名將卻未碰到明君,岳飛空有滿腔報復卻無處施展

岳飛是經歷過了靖康之恥,面對國破家亡的恥辱,岳飛立誓收復河山,因此岳飛從嚴治軍,並且迅速提升戰鬥力極差的宋軍,並打造成為岳家軍,岳家軍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悍,同時深的百姓愛戴。

金軍聞岳飛而色變,岳飛一句勢如破竹連克數鎮,最遠打到河南北部,金軍面對岳飛的進攻一敗塗地,眼看岳飛就要“直搗黃龍,迎回二升”,此時宋高宗趙構急招岳飛回京 並殺了岳飛


君臣理念不合 使宋高宗趙構覺得岳飛難以掌控

宋高宗趙構是靖康之恥時逃出來的唯一皇子,汴京淪陷後,北宋皇族被一網打盡,而漏網之魚趙構卻成為金人抓捕對象

趙構一路南逃,金人一路緊追,然後趙構有馬,金人也有馬,而且金人的馬比趙構跑的更快,跟金人比速度遲早要被追上的,無奈趙構只能逃往海上,金人不善於海上作戰,因此金人駐紮在海邊,想逼迫趙構上岸


趙構被金人下破了膽,以大量金銀財寶同時向金稱臣的代價換來金軍的退兵,之後趙構回到健康,再也無心同金人開戰,只想過上安穩的日子,不顧北方淪陷區的百姓生活水深火熱之中

而岳飛確是極力主張北伐的,岳飛畢竟是出身行伍,懂得天下太平必須通過武力解決,但是趙構卻害怕同金人開戰,怕惹惱了金人,因此對主戰派極力打壓,因此岳飛自然不受趙構待見

岳飛缺乏政治頭腦很天真

“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是岳飛畢生心願,同時這也是讓岳飛喪命的政治原因

“直搗黃龍”就是 黃龍府,金人大本營所在,這就意味這殲滅金人,收復失地,而“迎回二聖”就是迎接把金人俘虜的微宗,欣宗

假如岳飛收復了失地 迎回了二聖,這樣一朝就有了三位皇帝,那麼宋高宗趙構的合法地位就會收到挑戰,而且極有可能被迫退位,這是趙構不願意看到的,不僅如此,而且這還傳達了一個信號就是 趙構你的皇位不合法,二聖才是合法的皇帝,所以趙構早就對岳飛動了殺心



岳飛傭兵自重,性格又很執拗

岳飛所領導的岳家軍是整個南宋戰鬥力最強悍的軍事力量,金人對南宋軍不屑一顧,但是對岳家軍非常忌憚,金人對南宋求和條件就是必須殺了岳飛,可見岳飛的勢力非常另金人頭疼


不僅金人忌憚岳飛,宋高宗趙構也同樣忌憚岳飛,試想,一個手握朝廷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而又跟皇帝政見不和,時常不聽皇帝指揮的武將能讓皇帝放心嗎?況且整個宋朝既定國策就是防止武將擁兵自重,趙構也害怕岳飛模仿趙匡胤黃袍加身了,雖然岳飛不會謀反,但是岳飛再迎回二聖後如果站在二聖那一邊,那麼自己皇位就不保了,因此必須殺了岳飛,來穩定自己統治

因此,岳飛父子被殺既有岳飛不懂政治不會處理君臣關係也有趙構一心求和打壓主戰派有關,最根本原因是岳飛生不逢時,沒有碰到明主罷了


朝夕聞道


小時候讀過一個農夫和蛇的故事,說是一條因受凍而快死去的毒蛇,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農。老農見毒蛇可伶,就把它抱進懷裡用自己體溫讓毒蛇慢慢甦醒,醒來後,毒蛇就咬死了救它的恩人。其實在南宋初年,岳飛和宋高宗不也上演了一出“農夫和蛇”的故事嗎?岳飛就是那位善良的老農,而宋高宗就是那條“毒蛇”。其實,宋高宗更狠毒,不光害死了岳飛,還把他的兒子岳雲一併除掉。

岳飛對大宋王朝懷有深厚的感情,他一生參加了四次北伐,收復了大片被金軍佔領的領土,還帶領岳家軍在戰場上把金軍大得望風而逃;岳飛又幫助南宋朝廷剿滅了楊么農民起義軍,成功招降了一部分義軍將士為朝廷所用;岳飛還積極聯絡民間抗金力量,提出“聯接河朔”之謀。可以說岳飛對大宋王朝傾注了一片忠心,從某種意義上看,岳飛就是宋高宗趙構的恩人。可宋高宗又是怎樣對待岳飛的呢?

公元1142年1月27日,趙構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宋高宗為什麼要處死岳飛父子倆呢?我認為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1. 宋高宗趙構與岳飛的政治主張不同。趙構主張與金國議和,偏安一隅,他沒有北伐、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而岳飛力主收復失地,極力維護南宋朝廷尊嚴。

  2. 金朝統治者對岳飛恨之入骨,要議和,殺掉岳飛是先決條件。力主議和、不願迎取徽欽二帝還朝,其實宋高宗真實的目的就是害怕失去皇位,他用一個岳飛換來一個皇位,他覺得值。

宋高宗的確在這件事上有愧於岳飛一家,這也是他比毒蛇還狠毒的原因。1162年,宋高宗的養子(宋孝宗)即位,為岳飛平反了冤案,這也許能讓忠心耿耿的嶽大帥得到些許安慰。南宋版的“農夫和蛇”的故事,值得後人深思!


(小司馬講史文,圖片轉自網絡侵刪!)


小司馬講史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民族英雄岳飛在南宋抗金名將中是最優秀也是最高調的一位,南宋抗金名將很多,比如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吳玠、吳璘、劉錡、楊沂中、曲端等,但只有岳飛高調地提出“迎二聖回朝”、“直搗黃龍府”等口號,因此岳飛成為宋高宗趙構與金朝統治者共同的眼中釘肉中刺。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與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從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可以看出民族英雄岳飛與眾不同的愛國情懷,也正是岳飛這卓爾不群的雄心壯志,使岳飛只考慮為國家報仇雪恨恢復中原,而沒有考慮個人的得失,與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保住皇位的自私自利目標發生根本衝突,最終讓岳飛走上不歸路。


至於宋高宗趙構殺害岳飛的具體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趙構為了讓金朝放回母親韋太后,不得不答應金朝殺害岳飛作為議和的條件。

趙構是一個非常自私自利的皇帝,母親韋太后妻子邢秉懿還有幾個女兒都被金朝強姦凌辱,她們甚至淪為為金軍將士服務的妓女,韋太后甚至為金朝將領完顏宗賢生了兩個孩子,趙構卻不顧她們的死活,自己偏安江南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但趙構對生母韋太后還有一點孝心,為了讓金朝放母親回國享福,趙構必須答應金朝殺害岳飛的條件。

其次,岳飛提出“迎二聖回朝”的口號,嚴重威脅了宋高宗趙構的最高權力。

宋高宗趙構是靖康之恥的最大受益者,也是靖康之恥的製造者,當初趙構手握百萬勤王大軍,卻坐視金朝軍隊把父親宋徽宗大哥宋欽宗押往天寒地凍的北方而見死不救,就是為了自己能登上皇帝寶座。

因此趙構最害怕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回國,自己被迫退位。而金朝使用反間計,說岳飛與宋欽宗有書信往來,更讓趙構對岳飛恨之入骨。

第三,岳飛拒絕執行趙構屠城命令,比趙構更得民心。

公元1132年,趙構傳下密旨給岳飛,要他血洗江西虔城,為隆佑太后在虔城受“震動”洩憤。

岳飛接到密旨,認為無辜之民又有何罪?他拒不執行,上書趙構:“請誅首惡,而赦脅從。”

趙構惡狠狠地批覆:“不許!”

岳飛再次上書,趙構置之腦後。

岳飛持續上書,堅持己見,趙構不得已讓岳飛自個判決。岳飛把彭鐵大、李動天等農人起義首領殺害了,但保住了虔城居民不受殺戮。

贛州百姓為感念岳飛拒旨屠城的恩德,繪岳飛像掛在家中以作留念。八年後,岳飛被害,每當他的忌日,本地百姓則為他佈施錢、飯給寺廟,請和尚為岳飛超度。

第四,岳飛幾次建議趙構立儲君,激怒了趙構。

民族英雄岳飛為何會踩上“議立儲君”這樁頭疼事?都是宋高宗趙構的老毛病惹的禍——好色。

趙構這位風流天子宋徽宗的好兒子,論起“風流”這事,卻是繼承的十分徹底,以《靖康稗史箋證·青宮譯語》裡的原話說:“康王目光如炬,好色如父。”對床笫生活,簡直是熱情高漲。

風雨飄搖時節,趙構的風流熱情卻依舊。哪管外面殺的天昏地暗,成日摟著美貌宮女在揚州行宮裡快活,卻不想招了大災:

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三,金將完顏宗翰的大軍兵鋒呼嘯攻殺揚州,渾然不覺的趙構卻還在床上忙活。

聽說金軍已殺來時,趙構立刻提上褲子騎馬逃竄。可憐數十萬軍民落入金軍屠刀,繁華揚州城就這樣被屠戮毀滅,是為宋金戰爭史上一大慘事:維揚之變。

但比起這生靈塗炭來,另一個悲催後果,才叫趙構痛的腸子悔青:因為是在床頭興奮到極點時,得知金軍殺來的消息,以《朝野遺記》的話說,這瞬間驚嚇過度的後果,就是二十二歲的趙構“遂病痿腐”。生兒育女?那更沒了指望!

但這個時候,還談不上南宋的“絕後”危機,因為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還是個活潑可愛的小萌娃。誰知一個宮女不小心撞到爐子發出巨響,趙構三歲的兒子趙旉竟然被活活嚇死,氣得趙構把宮女與保姆全部殺死。

紹興七年(1137)秋,岳飛得到諜報,金朝準備把被俘的宋欽宗兒子趙諶放出來另立宋朝政府,為了避免一場大禍,岳飛認為只有把正在接受培養的趙伯琮正式立為皇太子,才能粉碎金朝的陰謀。

後來岳飛在面見宋高宗時提出建議:

“乞皇子出閣,以定民心。”

趙構很不高興:

“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意思是說,你手裡帶著兵,這事是該你說的嗎?話不可謂不重。

第五,岳飛自比趙匡胤,引起趙構猜忌。

岳飛當年被封為節度使的時候才30歲,這讓岳飛十分高興。岳飛曾當眾說:“本朝30歲被封為節度使者只有兩個人,一位是太祖皇帝,另一位就是我。”在岳飛自己看來,自己的戰功堪比趙匡胤。

但是在趙構的眼裡意思可就變了。當年趙匡胤在成為了節度使之後,發動了陳橋驛兵變,從而黃袍加身。現在岳飛這樣的舉動,誰也不敢保證歷史會不會重演。趙構因為這個問題十分傷腦筋,他非常忌憚岳飛,畢竟岳飛的岳家軍在南宋軍隊中兵力最多,最多時擁有十幾萬大軍。

第六,岳飛爭取劉光世軍隊的領導權,引起趙構不滿。

紹興六年,金朝冊立的偽齊劉豫王朝出兵攻打南宋,劉豫這次南下軍隊號稱五十萬,南宋淮西首當其衝,負責守衛淮西的劉光世兵團七萬多人當時感到十分吃驚,認為淮西不可守,主動放棄了淮西,防守長江防線馬家渡。

這時幸虧張俊援軍趕到,張俊部下楊沂中與劉豫之子劉猊發生決戰,劉猊大敗而退,劉光世得知劉豫軍隊大敗後也派其部下王德、酈瓊、靳賽等將追趕,劉豫軍隊敗退。

其實,導致劉光世免職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將領與朝廷權利鬥爭劇烈,宰相張浚想以此為藉口收回部分軍權,減少將領對朝廷的壓力。

“初,張浚在相位,以諸大將久握重兵難制,欲漸取其兵屬督府,而以儒臣將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1》

岳飛一聽說劉光世免職,就到朝廷來爭取劉光世軍隊的領導權。朝廷本來感到將領權力太重,有尾大不掉難制考慮,藉機把劉光世給免掉了。

岳飛奉詔詣督府,與張浚議而淮西之兵,猶未有所付,浚意屬呂祉,乃謂飛曰:“王徳為將,淮西軍之所服也。浚欲以為都統制仍命呂祉,以督府叅謀領之,如何?”飛曰:“徳與 酈瓊等夷素不相下,呂尚書雖通材,然書生不習軍旅,不足以服其眾。”浚曰:“張宣撫如何?”曰:“飛之舊帥也,然其人暴而寡謀,且酈瓊之素所不服。”曰:“然。則楊沂中爾。”飛曰:“沂中視徳等耳。”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也?”飛曰:“都督以正問飛,不敢不以正對。”《宋名臣言行録別集巻八》

如把劉光世的軍隊讓給岳飛掌握,岳飛已有軍隊十萬人,如加上劉光世軍隊七、八萬人,更加尾大不掉了,朝廷如何製得了岳飛。所以,趙構不會把軍隊給岳飛。

岳飛擴大部隊是為了北伐中原,赤膽忠心卻被趙構懷疑,提出辭職。

當時宰相張浚想乘機把岳飛給免職了,於是派參議官張宗元去掌管岳飛的軍隊,但遭到了岳飛部將張憲的拒絕。

趙構另一措施催促岳飛任職。

“上命參議官李若虛、統制官王貴詣江州,敦請飛依舊管軍。如違,並行軍法。”《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巻一百十二》

如違,並行軍法,說明趙構對岳飛的措施已到了免職甚至可能處死的地步,由此可見,趙構與岳飛矛盾十分劇烈。岳飛在重大壓力之下,不得不起來帶兵。

“飛然之,遂具表待罪。”《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巻一百十二》

岳飛雖然屈服,但皇帝趙構對岳飛委婉地提出了警告:

“朕實不怒卿,若怒卿,則必有行遣,太祖所謂,犯吾法者惟有劍耳。”

第二天,趙構對輔臣說:

“岳飛舉止已有忿忿之意矣。”

由此可見,趙構與岳飛之間的矛盾已經公開化。

第七,趙構與岳飛在淮西大戰發生嚴重的戰略分歧。

紹興十一年正月,金朝重兵入侵淮西,這次金朝幾乎把能調動的軍隊都調入到淮西戰場,號稱五十萬,其目的是想消滅南宋王朝。

如此同時,南宋也是把全國能調動的重兵全調入淮西戰場抗金。

當時大將張俊、劉錡、王德、楊沂中等都到了,後來韓世忠軍隊也到了。

結果,岳飛軍隊沒有及時投入到淮西戰場,趙構一次又一次寫信催促,岳飛提出圍魏救趙,進攻洛陽開封,與趙構發生戰略分歧。

後來,金軍被張俊軍隊在柘皋打退了,但金軍撤退到濠州又大破楊沂中等南宋軍隊,六萬多宋軍戰死。

等到岳飛軍隊來到舒州一帶地方時,金軍已從淮西退走了。

事實上不僅岳飛軍隊沒有來得及參加淮西大戰,韓世忠軍隊也沒有來得及投入淮西大戰,而淮西大戰南宋由勝轉敗主要是張俊楊沂中等麻痺大意中了金軍的埋伏。

但趙構真的是十分氣憤了,他把淮西大戰慘敗的責任歸咎於岳飛,對岳飛動了殺機,定下了計劃。趙構與岳飛之間的矛盾終於激化了。

趙構謀害岳飛分為四個方面的步驟:

(1) 趙構罷岳飛軍權之前,先將岳飛手下的重要謀士調出岳飛軍中。

“紹興十有一年夏四月庚寅…右文殿修撰、湖北京西宣撫司參謀官朱芾充敷文閣待制;知鎮江府、司農卿李若虛充秘閣修撰,知宣州。二人皆岳飛幕客也,自軍中隨飛赴行在,上將罷飛兵柄,故先出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2) 以獎柘皋之捷名義把岳飛等將騙入朝廷,解除軍權。

柘皋大勝金軍是南宋建立以來從未有過一次大勝,趙構以獎勵柘皋之捷召集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封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以不引起岳飛的猜疑,然後名升實降,給以升官,扣押在朝廷,不到他們勢力範圍。

(3) 指使御史彈劾岳飛,岳飛遭貶官。

岳飛被免軍權後,趙構、秦檜指使御史對所謂淮西逗留之事彈劾岳飛,岳飛不得不提出辭職,接下來岳飛從樞密副使降為節度使。

甲戌,少保、樞密副使岳飛復為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右諫議大夫万俟卨旣劾飛罪未報,御史中丞何鑄、殿中侍御史羅汝檝復交疏論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

(4) 岳飛被誘捕入大理寺殺害。

岳飛被降職後,接下來被把兄弟楊沂中誘捕抓入大理寺。

“戊寅,少保醴泉觀使岳飛下大理寺。先是樞密使張俊言:‘張憲供通為收岳飛處文字後謀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狀。…乃送飛父子於大理獄,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卿週三畏鞫之。”

“癸巳,岳飛賜死於大理寺。…飛以眾證坐嘗自言已與太祖俱以三十歲除節度使,為指斥乘輿,情理切害;及敵犯淮西,前後親受札十三次,不即策應,為擁兵逗遛。當斬!…詔:飛賜死,命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沂中蒞其刑。”

同時,岳雲、張憲也遭殺害:“誅憲、雲于都市。參議官、直秘閣於鵬除名,送萬安軍;右朝散郎孫革送尋州,並編管。”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四十一》


厚德載物49847


岳飛不懂得揣摩聖意

宋朝的一個奇恥大辱就是靖康之恥,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一雪”靖康之恥“迎回“徽欽二帝“是岳飛一直以來的願望。雖然宋高宗皇帝時刻把”迎回徽欽二帝“掛在嘴邊作為自己的政治口號,但是在他心裡根本不是這樣想的。徽欽二帝爛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欽二帝迎回來了,他的位置在哪裡呢?和岳飛同時期的韓世忠等名將看的很明白,雖然也經常跟著喊喊口號,但是怎麼能真去做呢?而岳飛就顯然不懂得政治,揣測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實心思,決意要把徽欽二帝接回來。不光跟自己士兵講話時用這件事鼓舞士氣。跟高宗開會也不斷地講這件事,發現皇帝有片刻的猶豫或思想動搖他就跟皇上急眼,結果就是高宗對岳飛的不滿情緒日漸累計,秋後算賬是遲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傷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時候,宋高宗因為驚嚇過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趙旉還夭折了。為了延續帝位,雖然高宗收養了宋太祖的兩位七世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玖為養子,但內心處還抱有恢復生育功能,生一個親生子的幻想,所以遲遲不肯明立儲君。

這種難言之隱本來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講,大臣也不敢問,這種君臣之間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飛打破了。在紹興8年(1138年),岳飛回朝述職,辦完公事之後,又開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開上書要求皇帝立儲,這一下子可是觸犯了兩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將干政!尤其是第二條武將干政是最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麼來的,是趙匡胤奪來的,為了不重演前朝悲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從此以文官壓制武官,武官干政成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飛卻偏偏去觸碰這個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殺了他麼?

3.岳飛違旨抗命不聽話

對岳飛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岳飛是極力反對議和的。可是,不管議和再怎麼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決定的事情,做大臣的應該果斷執行才是。而岳飛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議和”完成後,岳飛又公開反對,反對無效就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你想岳飛是有多混。

早在被殺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飛因為和張俊有矛盾,就給高宗提了一個辭職報告,不等高宗回覆就直接撂挑子不幹走人了,高宗派人勸了6天才把這位大爺勸回來。兩年後,岳飛不光對“議和”冷嘲熱諷,並再次以辭職威脅高宗皇帝,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無視了。1140年,岳飛回朝述職,又跟高宗提辭職,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給拒絕了。三四年的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皇帝權威,違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氣再好,也動了殺心了。

4、岳飛功高震主,直接威脅皇帝統治

我們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節制武官的,武將的位置其實是很低的,絕對不能幹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戰,也必須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陣圖”,絕對不可以自作主張,一旦戰事結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權,想要培植自己的勢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興四將”的其他3位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馬把兵權交出去,絕不參與政治,讓高宗皇帝對他們100個放心,也讓別人無法找到誣陷他們的藉口。

而岳飛卻偏偏又要去打破這些禁忌。岳飛作為一名武將,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調的很,顯得極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長期把持軍權,他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張膽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啊,你手握兵權、功高震主,對我大宋王朝的統治就是威脅啊。

宋高宗皇帝有殺岳飛的1000個理由,但是岳飛手握兵權、功高震主才是讓高宗下定決心殺掉岳飛的最關鍵的原因。

雖然,岳飛是一個公認的英雄,但是他不會揣測聖意、揭皇上的傷疤、違旨抗命、功高震主,有這麼多致命的地方卻不自知,毫不收斂,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換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秋說歷史


首先,作為封建社會的將領,鎮壓農民起義,保衛封建王朝乃是其基本職能之一,除膽怯而臨陣脫逃或沒有鎮壓任務的將領外,人人都會這樣做,否則就不成其為封建將領了。既然人們沒有給其他鎮壓過農民起義的將領釦上“愚忠”的帽子,對岳飛也不應如此苛求。

其次,岳家軍取得郾城、朱仙鎮等大捷後,北伐中原的形勢確實很好,但在張俊、王德等近鄰友軍已奉詔班師的情況下,岳飛著孤軍深人,前面要遭到金騎兵的分割包圍,後無糧草、人員的補充接濟,處境十分危險,故撤兵也是勢所必然。岳珂在《金佗粹編》卷八中以“議者謂使先臣得乘是機也以往,北虜雖強,不足平也;故土雖失,不足復也。一簣虧戌,萬古遺恨”這樣誇張性的話來表明岳飛的軍威,恰恰成了後人持責岳飛為“愚忠”的根據,可謂是弄巧成拙。

事實證明,雖然岳飛對皇帝與朝廷忠心不二,但並未達到毫無個人主見的“愚忠”程度。相反地,由於他出身貧苦,缺乏官場上那一套圓滑處世的作風和明哲保身的本領,而是剛正不阿,“恃才不自晦”,特別是岳飛從抗擊金兵,收復失地,保衛趙宋王朝的大局出發,常與怯懦、自私、反覆無常和目光短淺的統治者趙構意見相左,甚至發生頂撞,才使趙構與岳飛的矛盾不斷加深,最後反以“不忠”之罪將其殺害。

可是,無論秦檜的黨羽或岳飛子孫和他的同情者,都諱言趙構多年來對岳飛的成見,前者是為了掩蓋趙構殺害岳飛的真實意圖,後者是害怕會給岳飛的“忠君”形象造成損害。這樣,就使後人形成一種錯覺,認為岳飛的遇害純系紹興十一年間兀朮向秦檜進行要挾,從而促使秦檜製造冤獄的結果。實際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趙構與岳飛的矛盾,由來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建炎初年,並隨耆時間的推移,岳飛地位的變迂而逐慚尖銳化。

要放棄山陽的謊言,為在陷害岳飛的罪惡天平上再加上一塊砝碼。

岳飛堅持抗戰,以收復故土為己任,乃是舉國所知的事實,可是趙構對於張俊這種拙劣的謊言,競假裝置信不疑,說什麼:"蓋將士戍山陽厭久,欲棄而之他,飛意在附下以要譽,故其言如此,朕何賴焉!"再次反映了他一定要置岳飛於死地的險惡用心。反之,對於韓世忠,趙構的態度就有所不同。當秦檜一夥指使出任韓家軍總領的胡紡,挾嫌誣告韓世忠官屬耿著"鼓惑眾聽",妄圖將韓世忠也牽連進去時,最後只將耿著"杖脊刺配吉陽軍牢城"了事;當"臣僚累言韓世忠之罪"時,趙構卻"留章不出",不予理會。這些都表明,趙構在達到鉗制韓世忠之口,要他對議和、殺飛等陰謀活動都保持緘默的前提下,對其個人還是持保全的態度。秦檜一夥在沒有得到趙構首肯的情況下,當然就不可能再肆意捏造罪名,加害韓世忠了。

趙構、秦栓‘張俊等人在完成了一系列罪惡的部署後,終於在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向民族英雄岳飛及其子云、部將張憲砍下了屠刀。

綜上所述,岳飛遇害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宋高宗趙構和秦檜一夥為了向金人屈辱求和,千方百計剪除抗戰勢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仍是趙宋王朝長期來推行抑制武人的政策,造成高宗與岳飛之間矛盾日益尖銳化的結果。此外,"飛握重兵,昧保身之策",恐怕也是包括他在內的封建社會中一切不肯媚事權貴、剛正不阿的官員,所以遭到殺身之禍的一個主觀原因。

從歷史上看,任何和議都是雙方力量達到某種平衡的產物。如果當紹興十一年之際,金朝仍有力量消滅南宋政權,是不會提出“必殺飛,始可和”的條款的;趙構與秦檜儘管求和心切,如果認為他們相信只要殺害岳飛,就可以保證狡詐的金人會接受和議,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筆者認為,所謂的"兀朮遺檜書"並不存在,更不能成為趙構、秦檜要殺害岳飛的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