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造成岳飞父子被害?

徐岩松


引言:

金兀术被岳飞打的节节败退,打算北渡黄河时,一个太学士拦住兀术劝说:“太子慢走,京城可守,岳太保可退!”金兀术忙问其故,这位太学士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这句话成功预言了岳飞悲剧的结局。风波亭见证了一代忠烈,“莫须有”的罪名更加彰显“精忠报国”民族精神!

风波亭的千古冤案,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追其根本原因还是封建社会皇室对皇权的维护。小童做了一个思维导图,结合思维导图,听小童一步一步分析。

前线传来捷报,岳飞即将越过黄河,“直捣黄龙府”指日可待!赵高听到消息后,先是很兴奋,多年的耻辱终于可以雪除了。兴奋之余,赵构陷入了深思。

一、岳飞动摇了赵构统治皇权的人心

迎二圣回朝”,这口号赵构可以说,岳飞不能喊。

赵构提出“迎二圣回朝”有其自己的政治考虑,一是可以拉拢人心;二是可以呈现圣德。赵构能够上位,得益于“靖康之耻”。提出“迎二圣回朝”,赵构可以收服忠于“二圣”臣民的心,也可以呈现天子圣德。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此不足喜。若复中原,还二圣,乃可喜耳。

出乎赵构意料的是,岳飞不仅把“迎二圣回朝”做为奋斗目标,还满世界宣扬“迎二圣回朝”。当朝野上下把关注点儿都放在“二圣”上面,赵构将置于何处?

能不能迎回“二圣”先放一边,岳飞“迎二圣回朝”的口号,使朝野上下的人心已经从赵构身上转移到了“二圣”身上!赵构辛苦拉拢的人心,被岳飞击为泡沫!

从人心上来讲,岳飞已经动摇了赵构控制皇权的基础。

二、岳家军潜在威胁着皇室的统治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开拓大宋基业。宋太祖留给子孙们的祖训为,提防武将拥兵自重。由于刘光世引起的淮西兵变,更加刺激了赵构对武将的顾虑。

刘光世,南宋抗金名将刘延庆次子。绍兴七年(1137年),刘光世因抗金不力被人弹劾,解除兵权。刘光世交出兵权后,朝廷无法驾驭其所属的淮西军,最终发生叛变

淮西兵变,很快被平息,其虽然没有给南宋的统治带来大的冲击,却给赵构的心灵上留下很深的伤疤。通过这次事件,赵构更加坚信太祖赵匡胤的祖训,提防武将拥兵自重。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朝的军队在金人眼里成了“岳家军”。这还不是最恐怖的,对赵构来说更加恐怖的是,曾经把自己逼到南洋的金国统帅,既然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赵构对岳家军产生了怀疑,即使岳飞不叛变,如果岳飞有所不测,谁能保证岳飞的部下不叛变。

岳家军是否有动摇赵构统治大宋的可能,是赵构所顾虑的。

三、岳飞触犯了皇室的权威

1、岳飞屡次罢官,要挟赵构。

①赵构曾答应将刘光世所属部队划分给岳飞,由于秦桧从中作梗,赵构变卦。岳飞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就私自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为母守墓了。

赵构闻知岳飞辞职,立即派李若虚去庐山请岳飞归军。李若虚整整劝了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归还军中。

②岳飞不满赵构求和,再上二札子,要求解职回家。赵构、秦桧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③岳飞被十二道金牌追回后,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赵构不允。

2、岳飞多次抗旨。

①朝廷加封岳飞开府仪同三司官衔,岳飞为反抗赵构求和,对其三诏而不受。

②赵构曾给岳飞传密旨,要他血洗江西虔城。岳飞接到密旨后,不忍杀害无辜,拒不执行,上书赵构:“请诛首恶,而赦胁从。

岳飞的种种行为,已经触犯了皇室的权威。

四、岳飞打破了赵构维护皇权的政治平衡。

赵构既不想灭金,以免迎回“二圣”;又需要抵抗金军,保护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赵构在“战”、“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金兵猖狂时,重用主战派;宋军取得胜利后,又重用主和派。赵构的政治理想是宋金共存,以战促和。

赵构召回岳飞需要“十二道金牌”,况且岳飞有抗旨前科,如果有一天岳飞真不听赵构的命令,而直捣黄龙府,赵构所需要的政治平衡,将会被岳飞彻底打破。

五、总结

赵构没有开疆拓土的宏伟帝业,没有北上灭金的志向,只想维护自己脚下的一片江山。赵构首先要做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维护自己的皇权。因此,金兵南侵时,金兀术是赵构的噩梦;金兵北撤时,岳飞就成了赵构的噩梦。

当金国兵败,提出跟宋朝和谈时,这是赵构最想见到的局面,也是赵构理想中的平衡。金国提出杀岳飞当做附加条件时,自然也说到了赵构的心里。

金国的要求,秦桧推波助澜,是构成杀岳飞的表面原因,岳飞对赵构皇权的威胁才是岳飞必死的根本原因!


童眼看世界0


岳飞之死一个重要因素是绍兴党禁

朋党由士大夫结成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称为党争。而一方得势了另一方就失势,引发的后果容易超出想象。

秦桧死后,赵构跟别人说“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

暂且不论宋高宗因害怕秦桧的而常常暗带匕首的事情是真是假,自绍兴十一年(1141年)确立与金和议至绍兴ニ十五年(1155年)秦桧去世的十五年期间,秦桧独揽朝政,权倾一世,是不争之事实。

在此期间,秦桧又肆意交结朋党,不断搭建和巩固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比北宋蔡京党人更盘根错节的相党集团,造成“举朝无非秦之人,高更动不得”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另一表现,就是其政敌“皆摈去之”,并且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出现了自崇宁蔡京“治元祐党人”以来的又一次残酷党祸“绍兴党禁”。 与历史上任何一次朋党之争一样,秦桧为了彻底抑制主战派的势力,消除一切危及自己的因素,首要任务是交结朋党,纠集势力,而且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同时其朋党的区域性和裙带化,也为北宋“熙丰”和“绍述”期间的新党望尘莫及。

秦桧交结朋党,起用亲信,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排击和倾轧异己,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党禁,巩固以自己为核心的势力。秦桧典型就是金国派往南宋的内奸,他的身份不用什么质疑了。而对金国威胁最大的就是岳飞了,在秦桧的投降派集团看来,岳飞的积极北伐恢复中原当然是其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不仅如此,主战派内部的争斗给了秦桧为主的投降派机会,是的投降派迅速崛起,把持朝政。使得岳飞在朝中失去靠山,在这种投降派权倾朝野,皇帝失去权柄。岳飞孤家寡人的情况下,只有死路一条了。

秦桧两次窃踞相位,达十九年之久。他勾结赵构,包藏祸心,首倡与金和议,屈膝投降,误国害民,败坏伦理。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无耻之徒受到秦桧擢用。他操纵权柄,遍布特务,小有议论,即遭捕杀。暗中侦察皇帝动静。南宋军国事务,由他一人独揽。

总之,围绕宋金和战问题,秦桧充分暴露了其投降派罪魁、金国代理人的面目,终成一朝奸相,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3609937212126678"} --}

鄜延路节度使李


导语: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是岳飞的一首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不似《满江红》那么壮怀激烈、豪情万丈;全篇充满了悲壮的情怀,那种忧愤的心情、无言的呐喊,让人充满怜悯。

这还是我们心中那个豪情万丈的岳元帅吗?

岳飞之死,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原因无他,我们不想他这样死去,他不该死在奸臣算计中。

终其一生,为南宋抗金,浴血沙场,赤胆忠心。他应该死在战场上,或许这样,人们才不会那么惋惜。

是因为高喊迎回二圣?

首先,“迎回二圣”是宋高宗自己提出来的,不管是否真心。而岳飞上奏说要迎回二圣,这也算是响应领导的号召,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宋徽宗死后,就不再提“迎回二圣“。

在上书的《乞出师札子》中写到;“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

这里并没有提到宋钦宗,只说迎回太上皇的灵柩,其他人统称为“天眷”。可以说这是明确拥护宋高宗的。

而且宋高宗也不怕宋钦宗回来,所以不会因这个原因杀岳飞。

宋朝政治的一个特点就是重文轻武,以文制武,这是赵匡胤黄袍加身所带来的恶果。

宋朝武将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且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一直都在,只要武将的功劳大、手握重权。必定会引起赵宋的猜疑和打击,自家的皇位怎么来的,他们比别人可清楚的多。

与宋高宗产生隔阂

从绍兴原年到绍兴七年,金朝的主战派掌权,宋高宗祈和不成,只能为战争做起准备。

而岳飞此时是他最器重的武将,一路从统治成为与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列的大将。

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宋高宗对其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而且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岳飞,准备大举北伐。

没想到被张浚和秦桧从中作梗,宋高宗取消了成命,下诏给岳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不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

又加上张浚对岳飞的讽刺,岳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宋高宗批示,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为母亲守墓。

这个举动,可以说引起了宋高宗很深的猜疑,这种脱离古代君臣制度的举动,对宋高宗来说,可是头等大事。

北伐可以停,议和可以谈,武将不听话可是触了赵宋家的逆鳞了。

后来,岳飞听说金朝打算扶立宋钦宗的儿子当傀儡,就上奏建议丧失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设立皇储。结果被当即驳回,说武将不应该干涉朝政。

岳飞与宋高宗的隔阂又加深了一层。

绍兴八年,岳飞要求增添兵力,又被坚定拒绝。回答说:“宁与减地分,不可添

兵,防止尾大不掉”。

此后又围绕着战与和,南北统一还是分裂,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

岳飞的抗金心切,要求增兵,提议立储等行为,本是为国为民的好事,但在宋高宗眼里,可都是大宋的逆鳞,触犯了宋高宗的深忌。

他文采横溢,礼贤下士,一再表示要功成身退,去庐山看经念佛,以度余生。但这些还会让宋高宗疑神疑鬼,因为他心里是不信的,他不会去信任武将,这是他们家的传统。

王夫之在《宋论》中说:“高宗之为计也,以解兵权而急于和;而桧之为计也,则以欲坚和议而必解诸将之兵,交相用而曲相成。”求和和解除武将兵权,是宋高宗和秦桧的当务之急,也是他们与岳飞等主战派之间的矛盾。

于是,在宋高宗的猜忌、秦桧等人的推动下,岳飞被杀,成为这千古奇冤。

而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那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strong>


遨游者


众所周知,人们大多认为是奸臣秦桧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不错,给岳飞炮制无数莫须有罪名的确实是秦桧,但炮制罪名之后关键是有人信,而这个人其实也就是真正的原凶,这个人就是宋高宗赵构。根据史书记载,当时以岳飞的功勋和地位,秦桧是不可能在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下便私自处死岳飞,而且事后皇帝还不追究,这在封建社会集权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从一事便可看出:秦桧死后,高宗曾为一些人平反,很多大臣上疏要求为岳飞恢复名誉,但高宗始终不予理会,从中便能看出高宗对此案的肯定态度。因此,秦桧只是岳飞冤案的帮凶,而赵构才是真正的主谋。

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岳飞当时可谓是宋朝的军事支柱,无人可以替代,为何宋高宗非要杀他?原因大致有三。第一,防范武将兵权过大。这是自宋朝开国以来便一直秉承的家法,所谓功高震主,宋高宗宁愿无将可用,也不愿有人威胁自己的皇权。第二,过于刚直君主失和。宋高宗最恼火的莫过于岳飞坚决抗金的态度,因其刚直的性格多次重申“不可与和”之志而惹怒赵构。公元1139年,宋金讲和初定,岳飞愤怒提出辞呈赵构未允。翌年,金国毁约大举南犯,岳家军鏖战初胜,却又被迫班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又愤而辞职赵构未允。高宗虽对岳飞的屡次辞呈都不准,但对岳飞刚直不阿行为的嫉恨在不断加深。这也表明高宗欲除岳飞之心并非一时兴起。秦桧死后,宋高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诫群臣,对金媾和是出于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任何人因秦桧死而对此提出异议,以动摇既定国策。第三,为了表示求和的诚意。当时,宋高宗与秦桧等人都极力想与金国议和,但金国明确提出“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条件,为表明诚意,宋高宗全然不顾岳飞抗金之功,对岳飞痛下毒手。而他这样做不仅可以做个顺水人情,还能杀鸡儆猴,以便自己能更自如地驾驭文武百官,控制朝政与军权。


陌上凡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了大将军岳飞自我勉励,雄心壮志,争取早日收复河山,以报靖康之耻。对于这样的忠诚且善战的将军为什么当朝皇帝要将其赐死,真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是岳飞自己的问题。我是夏目爱看书,带你探究岳飞的死亡原因。

君臣生隙,战和之争

岳飞作为经历过靖康耻的宋人来说,充满了对于金朝的厌恶之情,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时候,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岳飞请求赵构给自己扩充部队。在此时秦桧,张浚主和派等人从中作梗,最后在张浚的讥讽之下上奏折请辞,不等皇帝批示直接离开建康。最后赵构迫于当时的形式劝岳飞回来,岳飞拖了整整七天才重回岗位。

在此之后岳飞收到金国想要放回宋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由于对朝廷的担忧,于是在觐见赵构的时候体力力气样子赵瑗为皇储,但是这就引起宋高宗的不满。

小结:

岳飞犯了两大错误,首先拥兵自重,无论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部队全是皇帝的部队,你岳飞今天敢负气辞职,难保他日不会学习赵匡胤陈桥兵变。所以如果岳飞能后得到皇帝的批示之后再离职,恐怕皇帝也无话可说,这一点显示了岳飞虽然能征善战,但却没有政治头脑。

在当时宋朝岁时都可能被金朝吞并的时候,岳飞居然指名道姓说出太子的人选,说是应该有宋高宗的样子继承皇位。虽然说很多大臣都提议宋高宗赶紧立一位太子,但是大家都是很隐晦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毕竟在宋高宗看来,你这是咒我咒大宋朝。岳飞作为耿直男孩,直接将这一层窗户纸捅破,皇帝自然不高兴,毕竟诸君是最忌讳,皇帝问你你也不一定敢说的好吧。

以上两点,不管是谁都注定不能活太久。

性格缺陷,无政治头脑

在合议期间,皇帝以金钱,豪宅田地,美女宝车诱惑,岳飞皆不为所动。以国家没有光复为由推脱,这就让那个赵构优点摸不透越岳飞了,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要的话对于帝王来说是不好驾驭的。当年王翦大将军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直接要田地要封赏。所以说如果这些岳飞都不喜欢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想要帝王之位,于是乎赵构就毅然埋下了杀岳飞的种子。

在历史中多次记载岳飞本人和他人难以交往,脾气很大。岳飞是枢密副使,在当时可以说是高官了,但是岳飞独来独往,基本上不和官员打交道。同时在宋朝本来就是重文轻武,那些文官不但为人圆滑,而且当时的地位普遍比这些武将高,也不大看得起岳飞。在岳飞被冤枉之后,只有韩世忠发过一次脾气,其他的人都作壁上观。唯一一个为岳飞求情的文官,还表示自己为岳飞求情完全是害怕因此会打击抗金的积极性,会失掉人心。

总结:

当时的宋高宗由于自身的经历导致其只想偏安一隅,而岳飞的雄心壮志是想要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这就导致赵构与岳飞产生分歧,同时宋朝重文轻武,岳家军势如破竹,唯岳飞命是从。同时岳飞越过人臣的底线,妄图参加皇储的选择。因为宋朝国家建立的不正当,直接导致了赵构是不允许有一位“无私”的将领存在的,所以说岳飞之死是不可避免的。

岳飞去世也注定了宋朝只能偏安一隅,无法再回到开封府了,这也是宋朝的悲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夏目爱看书


岳飞父子被害是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从历史角度看岳飞父子被害是生不逢时,从君臣关系来看,岳飞确实未处理好臣子该做的,从政治角度看,岳飞缺乏政治头脑这是武将犯的大忌

岳飞生不逢时,未遇到明君明主

古往今来有明君者必有名将,而有名将却未必有明君,明君名将都有则必然会有一番大作为,比如王翦 蒙恬 都是名将遇到明君秦始皇则开创六国统一大业,一代兵仙碰到明主刘邦则助刘邦推翻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因此名将必须有明君的支持才能成就一番作为


然而岳飞作为一代名将却未碰到明君,岳飞空有满腔报复却无处施展

岳飞是经历过了靖康之耻,面对国破家亡的耻辱,岳飞立誓收复河山,因此岳飞从严治军,并且迅速提升战斗力极差的宋军,并打造成为岳家军,岳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悍,同时深的百姓爱戴。

金军闻岳飞而色变,岳飞一句势如破竹连克数镇,最远打到河南北部,金军面对岳飞的进攻一败涂地,眼看岳飞就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升”,此时宋高宗赵构急招岳飞回京 并杀了岳飞


君臣理念不合 使宋高宗赵构觉得岳飞难以掌控

宋高宗赵构是靖康之耻时逃出来的唯一皇子,汴京沦陷后,北宋皇族被一网打尽,而漏网之鱼赵构却成为金人抓捕对象

赵构一路南逃,金人一路紧追,然后赵构有马,金人也有马,而且金人的马比赵构跑的更快,跟金人比速度迟早要被追上的,无奈赵构只能逃往海上,金人不善于海上作战,因此金人驻扎在海边,想逼迫赵构上岸


赵构被金人下破了胆,以大量金银财宝同时向金称臣的代价换来金军的退兵,之后赵构回到健康,再也无心同金人开战,只想过上安稳的日子,不顾北方沦陷区的百姓生活水深火热之中

而岳飞确是极力主张北伐的,岳飞毕竟是出身行伍,懂得天下太平必须通过武力解决,但是赵构却害怕同金人开战,怕惹恼了金人,因此对主战派极力打压,因此岳飞自然不受赵构待见

岳飞缺乏政治头脑很天真

“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是岳飞毕生心愿,同时这也是让岳飞丧命的政治原因

“直捣黄龙”就是 黄龙府,金人大本营所在,这就意味这歼灭金人,收复失地,而“迎回二圣”就是迎接把金人俘虏的微宗,欣宗

假如岳飞收复了失地 迎回了二圣,这样一朝就有了三位皇帝,那么宋高宗赵构的合法地位就会收到挑战,而且极有可能被迫退位,这是赵构不愿意看到的,不仅如此,而且这还传达了一个信号就是 赵构你的皇位不合法,二圣才是合法的皇帝,所以赵构早就对岳飞动了杀心



岳飞佣兵自重,性格又很执拗

岳飞所领导的岳家军是整个南宋战斗力最强悍的军事力量,金人对南宋军不屑一顾,但是对岳家军非常忌惮,金人对南宋求和条件就是必须杀了岳飞,可见岳飞的势力非常另金人头疼


不仅金人忌惮岳飞,宋高宗赵构也同样忌惮岳飞,试想,一个手握朝廷战斗力最强悍的军队而又跟皇帝政见不和,时常不听皇帝指挥的武将能让皇帝放心吗?况且整个宋朝既定国策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赵构也害怕岳飞模仿赵匡胤黄袍加身了,虽然岳飞不会谋反,但是岳飞再迎回二圣后如果站在二圣那一边,那么自己皇位就不保了,因此必须杀了岳飞,来稳定自己统治

因此,岳飞父子被杀既有岳飞不懂政治不会处理君臣关系也有赵构一心求和打压主战派有关,最根本原因是岳飞生不逢时,没有碰到明主罢了


朝夕闻道


小时候读过一个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是一条因受冻而快死去的毒蛇,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农。老农见毒蛇可伶,就把它抱进怀里用自己体温让毒蛇慢慢苏醒,醒来后,毒蛇就咬死了救它的恩人。其实在南宋初年,岳飞和宋高宗不也上演了一出“农夫和蛇”的故事吗?岳飞就是那位善良的老农,而宋高宗就是那条“毒蛇”。其实,宋高宗更狠毒,不光害死了岳飞,还把他的儿子岳云一并除掉。

岳飞对大宋王朝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一生参加了四次北伐,收复了大片被金军占领的领土,还带领岳家军在战场上把金军大得望风而逃;岳飞又帮助南宋朝廷剿灭了杨幺农民起义军,成功招降了一部分义军将士为朝廷所用;岳飞还积极联络民间抗金力量,提出“联接河朔”之谋。可以说岳飞对大宋王朝倾注了一片忠心,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飞就是宋高宗赵构的恩人。可宋高宗又是怎样对待岳飞的呢?

公元1142年1月27日,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宋高宗为什么要处死岳飞父子俩呢?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1. 宋高宗赵构与岳飞的政治主张不同。赵构主张与金国议和,偏安一隅,他没有北伐、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而岳飞力主收复失地,极力维护南宋朝廷尊严。

  2. 金朝统治者对岳飞恨之入骨,要议和,杀掉岳飞是先决条件。力主议和、不愿迎取徽钦二帝还朝,其实宋高宗真实的目的就是害怕失去皇位,他用一个岳飞换来一个皇位,他觉得值。

宋高宗的确在这件事上有愧于岳飞一家,这也是他比毒蛇还狠毒的原因。1162年,宋高宗的养子(宋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了冤案,这也许能让忠心耿耿的岳大帅得到些许安慰。南宋版的“农夫和蛇”的故事,值得后人深思!


(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


小司马讲史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民族英雄岳飞在南宋抗金名将中是最优秀也是最高调的一位,南宋抗金名将很多,比如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吴璘、刘锜、杨沂中、曲端等,但只有岳飞高调地提出“迎二圣回朝”、“直捣黄龙府”等口号,因此岳飞成为宋高宗赵构与金朝统治者共同的眼中钉肉中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从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可以看出民族英雄岳飞与众不同的爱国情怀,也正是岳飞这卓尔不群的雄心壮志,使岳飞只考虑为国家报仇雪恨恢复中原,而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与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保住皇位的自私自利目标发生根本冲突,最终让岳飞走上不归路。


至于宋高宗赵构杀害岳飞的具体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赵构为了让金朝放回母亲韦太后,不得不答应金朝杀害岳飞作为议和的条件。

赵构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皇帝,母亲韦太后妻子邢秉懿还有几个女儿都被金朝强奸凌辱,她们甚至沦为为金军将士服务的妓女,韦太后甚至为金朝将领完颜宗贤生了两个孩子,赵构却不顾她们的死活,自己偏安江南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但赵构对生母韦太后还有一点孝心,为了让金朝放母亲回国享福,赵构必须答应金朝杀害岳飞的条件。

其次,岳飞提出“迎二圣回朝”的口号,严重威胁了宋高宗赵构的最高权力。

宋高宗赵构是靖康之耻的最大受益者,也是靖康之耻的制造者,当初赵构手握百万勤王大军,却坐视金朝军队把父亲宋徽宗大哥宋钦宗押往天寒地冻的北方而见死不救,就是为了自己能登上皇帝宝座。

因此赵构最害怕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回国,自己被迫退位。而金朝使用反间计,说岳飞与宋钦宗有书信往来,更让赵构对岳飞恨之入骨。

第三,岳飞拒绝执行赵构屠城命令,比赵构更得民心。

公元1132年,赵构传下密旨给岳飞,要他血洗江西虔城,为隆佑太后在虔城受“震动”泄愤。

岳飞接到密旨,认为无辜之民又有何罪?他拒不执行,上书赵构:“请诛首恶,而赦胁从。”

赵构恶狠狠地批复:“不许!”

岳飞再次上书,赵构置之脑后。

岳飞持续上书,坚持己见,赵构不得已让岳飞自个判决。岳飞把彭铁大、李动天等农人起义首领杀害了,但保住了虔城居民不受杀戮。

赣州百姓为感念岳飞拒旨屠城的恩德,绘岳飞像挂在家中以作留念。八年后,岳飞被害,每当他的忌日,本地百姓则为他布施钱、饭给寺庙,请和尚为岳飞超度。

第四,岳飞几次建议赵构立储君,激怒了赵构。

民族英雄岳飞为何会踩上“议立储君”这桩头疼事?都是宋高宗赵构的老毛病惹的祸——好色。

赵构这位风流天子宋徽宗的好儿子,论起“风流”这事,却是继承的十分彻底,以《靖康稗史笺证·青宫译语》里的原话说:“康王目光如炬,好色如父。”对床笫生活,简直是热情高涨。

风雨飘摇时节,赵构的风流热情却依旧。哪管外面杀的天昏地暗,成日搂着美貌宫女在扬州行宫里快活,却不想招了大灾:

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三,金将完颜宗翰的大军兵锋呼啸攻杀扬州,浑然不觉的赵构却还在床上忙活。

听说金军已杀来时,赵构立刻提上裤子骑马逃窜。可怜数十万军民落入金军屠刀,繁华扬州城就这样被屠戮毁灭,是为宋金战争史上一大惨事:维扬之变。

但比起这生灵涂炭来,另一个悲催后果,才叫赵构痛的肠子悔青:因为是在床头兴奋到极点时,得知金军杀来的消息,以《朝野遗记》的话说,这瞬间惊吓过度的后果,就是二十二岁的赵构“遂病痿腐”。生儿育女?那更没了指望!

但这个时候,还谈不上南宋的“绝后”危机,因为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还是个活泼可爱的小萌娃。谁知一个宫女不小心撞到炉子发出巨响,赵构三岁的儿子赵旉竟然被活活吓死,气得赵构把宫女与保姆全部杀死。

绍兴七年(1137)秋,岳飞得到谍报,金朝准备把被俘的宋钦宗儿子赵谌放出来另立宋朝政府,为了避免一场大祸,岳飞认为只有把正在接受培养的赵伯琮正式立为皇太子,才能粉碎金朝的阴谋。

后来岳飞在面见宋高宗时提出建议:

“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

赵构很不高兴:

“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意思是说,你手里带着兵,这事是该你说的吗?话不可谓不重。

第五,岳飞自比赵匡胤,引起赵构猜忌。

岳飞当年被封为节度使的时候才30岁,这让岳飞十分高兴。岳飞曾当众说:“本朝30岁被封为节度使者只有两个人,一位是太祖皇帝,另一位就是我。”在岳飞自己看来,自己的战功堪比赵匡胤。

但是在赵构的眼里意思可就变了。当年赵匡胤在成为了节度使之后,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从而黄袍加身。现在岳飞这样的举动,谁也不敢保证历史会不会重演。赵构因为这个问题十分伤脑筋,他非常忌惮岳飞,毕竟岳飞的岳家军在南宋军队中兵力最多,最多时拥有十几万大军。

第六,岳飞争取刘光世军队的领导权,引起赵构不满。

绍兴六年,金朝册立的伪齐刘豫王朝出兵攻打南宋,刘豫这次南下军队号称五十万,南宋淮西首当其冲,负责守卫淮西的刘光世兵团七万多人当时感到十分吃惊,认为淮西不可守,主动放弃了淮西,防守长江防线马家渡。

这时幸亏张俊援军赶到,张俊部下杨沂中与刘豫之子刘猊发生决战,刘猊大败而退,刘光世得知刘豫军队大败后也派其部下王德、郦琼、靳赛等将追赶,刘豫军队败退。

其实,导致刘光世免职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将领与朝廷权利斗争剧烈,宰相张浚想以此为借口收回部分军权,减少将领对朝廷的压力。

“初,张浚在相位,以诸大将久握重兵难制,欲渐取其兵属督府,而以儒臣将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1》

岳飞一听说刘光世免职,就到朝廷来争取刘光世军队的领导权。朝廷本来感到将领权力太重,有尾大不掉难制考虑,借机把刘光世给免掉了。

岳飞奉诏诣督府,与张浚议而淮西之兵,犹未有所付,浚意属吕祉,乃谓飞曰:“王徳为将,淮西军之所服也。浚欲以为都统制仍命吕祉,以督府叅谋领之,如何?”飞曰:“徳与 郦琼等夷素不相下,吕尚书虽通材,然书生不习军旅,不足以服其众。”浚曰:“张宣抚如何?”曰:“飞之旧帅也,然其人暴而寡谋,且郦琼之素所不服。”曰:“然。则杨沂中尔。”飞曰:“沂中视徳等耳。”浚艴然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也?”飞曰:“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以正对。”《宋名臣言行録别集巻八》

如把刘光世的军队让给岳飞掌握,岳飞已有军队十万人,如加上刘光世军队七、八万人,更加尾大不掉了,朝廷如何制得了岳飞。所以,赵构不会把军队给岳飞。

岳飞扩大部队是为了北伐中原,赤胆忠心却被赵构怀疑,提出辞职。

当时宰相张浚想乘机把岳飞给免职了,于是派参议官张宗元去掌管岳飞的军队,但遭到了岳飞部将张宪的拒绝。

赵构另一措施催促岳飞任职。

“上命参议官李若虚、统制官王贵诣江州,敦请飞依旧管军。如违,并行军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一百十二》

如违,并行军法,说明赵构对岳飞的措施已到了免职甚至可能处死的地步,由此可见,赵构与岳飞矛盾十分剧烈。岳飞在重大压力之下,不得不起来带兵。

“飞然之,遂具表待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巻一百十二》

岳飞虽然屈服,但皇帝赵构对岳飞委婉地提出了警告:

“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第二天,赵构对辅臣说:

“岳飞举止已有忿忿之意矣。”

由此可见,赵构与岳飞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

第七,赵构与岳飞在淮西大战发生严重的战略分歧。

绍兴十一年正月,金朝重兵入侵淮西,这次金朝几乎把能调动的军队都调入到淮西战场,号称五十万,其目的是想消灭南宋王朝。

如此同时,南宋也是把全国能调动的重兵全调入淮西战场抗金。

当时大将张俊、刘锜、王德、杨沂中等都到了,后来韩世忠军队也到了。

结果,岳飞军队没有及时投入到淮西战场,赵构一次又一次写信催促,岳飞提出围魏救赵,进攻洛阳开封,与赵构发生战略分歧。

后来,金军被张俊军队在柘皋打退了,但金军撤退到濠州又大破杨沂中等南宋军队,六万多宋军战死。

等到岳飞军队来到舒州一带地方时,金军已从淮西退走了。

事实上不仅岳飞军队没有来得及参加淮西大战,韩世忠军队也没有来得及投入淮西大战,而淮西大战南宋由胜转败主要是张俊杨沂中等麻痹大意中了金军的埋伏。

但赵构真的是十分气愤了,他把淮西大战惨败的责任归咎于岳飞,对岳飞动了杀机,定下了计划。赵构与岳飞之间的矛盾终于激化了。

赵构谋害岳飞分为四个方面的步骤:

(1) 赵构罢岳飞军权之前,先将岳飞手下的重要谋士调出岳飞军中。

“绍兴十有一年夏四月庚寅…右文殿修撰、湖北京西宣抚司参谋官朱芾充敷文阁待制;知镇江府、司农卿李若虚充秘阁修撰,知宣州。二人皆岳飞幕客也,自军中随飞赴行在,上将罢飞兵柄,故先出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 以奖柘皋之捷名义把岳飞等将骗入朝廷,解除军权。

柘皋大胜金军是南宋建立以来从未有过一次大胜,赵构以奖励柘皋之捷召集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封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以不引起岳飞的猜疑,然后名升实降,给以升官,扣押在朝廷,不到他们势力范围。

(3) 指使御史弹劾岳飞,岳飞遭贬官。

岳飞被免军权后,赵构、秦桧指使御史对所谓淮西逗留之事弹劾岳飞,岳飞不得不提出辞职,接下来岳飞从枢密副使降为节度使。

甲戌,少保、枢密副使岳飞复为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右谏议大夫万俟卨旣劾飞罪未报,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檝复交疏论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

(4) 岳飞被诱捕入大理寺杀害。

岳飞被降职后,接下来被把兄弟杨沂中诱捕抓入大理寺。

“戊寅,少保醴泉观使岳飞下大理寺。先是枢密使张俊言:‘张宪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后谋反,行府已有供到文状。…乃送飞父子于大理狱,命御史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

“癸巳,岳飞赐死于大理寺。…飞以众证坐尝自言已与太祖俱以三十岁除节度使,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敌犯淮西,前后亲受札十三次,不即策应,为拥兵逗遛。当斩!…诏:飞赐死,命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沂中莅其刑。”

同时,岳云、张宪也遭杀害:“诛宪、云于都市。参议官、直秘阁于鹏除名,送万安军;右朝散郎孙革送寻州,并编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


厚德载物49847


岳飞不懂得揣摩圣意

宋朝的一个奇耻大辱就是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一雪”靖康之耻“迎回“徽钦二帝“是岳飞一直以来的愿望。虽然宋高宗皇帝时刻把”迎回徽钦二帝“挂在嘴边作为自己的政治口号,但是在他心里根本不是这样想的。徽钦二帝烂在北方才是高宗皇帝最大的希望,你想啊,真把徽钦二帝迎回来了,他的位置在哪里呢?和岳飞同时期的韩世忠等名将看的很明白,虽然也经常跟着喊喊口号,但是怎么能真去做呢?而岳飞就显然不懂得政治,揣测不出高宗皇帝的真实心思,决意要把徽钦二帝接回来。不光跟自己士兵讲话时用这件事鼓舞士气。跟高宗开会也不断地讲这件事,发现皇帝有片刻的犹豫或思想动摇他就跟皇上急眼,结果就是高宗对岳飞的不满情绪日渐累计,秋后算账是迟早的事情。

2.揭皇上的伤疤

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兵第一次南渡的时候,宋高宗因为惊吓过度,竟然失去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赵旉还夭折了。为了延续帝位,虽然高宗收养了宋太祖的两位七世孙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为养子,但内心处还抱有恢复生育功能,生一个亲生子的幻想,所以迟迟不肯明立储君。

这种难言之隐本来是皇帝的家事,皇帝不讲,大臣也不敢问,这种君臣之间默契的沉默偏偏又被岳飞打破了。在绍兴8年(1138年),岳飞回朝述职,办完公事之后,又开始管起皇帝的家事,公开上书要求皇帝立储,这一下子可是触犯了两大禁忌:皇帝不能生育的秘密以及武将干政!尤其是第二条武将干政是最为致命的,大家都知道宋王朝是怎么来的,是赵匡胤夺来的,为了不重演前朝悲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从此以文官压制武官,武官干政成为大宋朝廷的禁忌,岳飞却偏偏去触碰这个禁忌,你想高宗皇帝能不想杀了他么?

3.岳飞违旨抗命不听话

对岳飞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岳飞是极力反对议和的。可是,不管议和再怎么不合理,那也是皇帝拍板决定的事情,做大臣的应该果断执行才是。而岳飞偏偏任性的很,先是对皇帝的决策指手画脚、冷嘲热讽。“议和”完成后,岳飞又公开反对,反对无效就以辞职威胁高宗皇帝,你想岳飞是有多混。

早在被杀害的前5年(1137)年,岳飞因为和张俊有矛盾,就给高宗提了一个辞职报告,不等高宗回复就直接撂挑子不干走人了,高宗派人劝了6天才把这位大爷劝回来。两年后,岳飞不光对“议和”冷嘲热讽,并再次以辞职威胁高宗皇帝,这一次高宗皇帝直接无视了。1140年,岳飞回朝述职,又跟高宗提辞职,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给拒绝了。三四年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皇帝权威,违旨抗命,就算皇帝脾气再好,也动了杀心了。

4、岳飞功高震主,直接威胁皇帝统治

我们都知道,宋朝一向是以文官节制武官的,武将的位置其实是很低的,绝对不能干政。即使在外面出兵作战,也必须要按照皇帝授予的“阵图”,绝对不可以自作主张,一旦战事结束就要立刻交出兵权,想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中兴四将”的其他3位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就做的非常好,一旦打完仗就立马把兵权交出去,绝不参与政治,让高宗皇帝对他们100个放心,也让别人无法找到诬陷他们的借口。

而岳飞却偏偏又要去打破这些禁忌。岳飞作为一名武将,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一向高调的很,显得极其特殊。最致命的是,他长期把持军权,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这在皇帝眼中就是明目张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啊,你手握兵权、功高震主,对我大宋王朝的统治就是威胁啊。

宋高宗皇帝有杀岳飞的1000个理由,但是岳飞手握兵权、功高震主才是让高宗下定决心杀掉岳飞的最关键的原因。

虽然,岳飞是一个公认的英雄,但是他不会揣测圣意、揭皇上的伤疤、违旨抗命、功高震主,有这么多致命的地方却不自知,毫不收敛,被弄死是早晚的事情。就算换了你在高宗的位置上,也未必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秋说历史


首先,作为封建社会的将领,镇压农民起义,保卫封建王朝乃是其基本职能之一,除胆怯而临阵脱逃或没有镇压任务的将领外,人人都会这样做,否则就不成其为封建将领了。既然人们没有给其他镇压过农民起义的将领扣上“愚忠”的帽子,对岳飞也不应如此苛求。

其次,岳家军取得郾城、朱仙镇等大捷后,北伐中原的形势确实很好,但在张俊、王德等近邻友军已奉诏班师的情况下,岳飞著孤军深人,前面要遭到金骑兵的分割包围,后无粮草、人员的补充接济,处境十分危险,故撤兵也是势所必然。岳珂在《金佗粹编》卷八中以“议者谓使先臣得乘是机也以往,北虏虽强,不足平也;故土虽失,不足复也。一篑亏戌,万古遗恨”这样夸张性的话来表明岳飞的军威,恰恰成了后人持责岳飞为“愚忠”的根据,可谓是弄巧成拙。

事实证明,虽然岳飞对皇帝与朝廷忠心不二,但并未达到毫无个人主见的“愚忠”程度。相反地,由于他出身贫苦,缺乏官场上那一套圆滑处世的作风和明哲保身的本领,而是刚正不阿,“恃才不自晦”,特别是岳飞从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保卫赵宋王朝的大局出发,常与怯懦、自私、反复无常和目光短浅的统治者赵构意见相左,甚至发生顶撞,才使赵构与岳飞的矛盾不断加深,最后反以“不忠”之罪将其杀害。

可是,无论秦桧的党羽或岳飞子孙和他的同情者,都讳言赵构多年来对岳飞的成见,前者是为了掩盖赵构杀害岳飞的真实意图,后者是害怕会给岳飞的“忠君”形象造成损害。这样,就使后人形成一种错觉,认为岳飞的遇害纯系绍兴十一年间兀术向秦桧进行要挟,从而促使秦桧制造冤狱的结果。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赵构与岳飞的矛盾,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建炎初年,并随耆时间的推移,岳飞地位的变迂而逐惭尖锐化。

要放弃山阳的谎言,为在陷害岳飞的罪恶天平上再加上一块砝码。

岳飞坚持抗战,以收复故土为己任,乃是举国所知的事实,可是赵构对于张俊这种拙劣的谎言,竞假装置信不疑,说什么:"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再次反映了他一定要置岳飞于死地的险恶用心。反之,对于韩世忠,赵构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当秦桧一伙指使出任韩家军总领的胡纺,挟嫌诬告韩世忠官属耿著"鼓惑众听",妄图将韩世忠也牵连进去时,最后只将耿著"杖脊刺配吉阳军牢城"了事;当"臣僚累言韩世忠之罪"时,赵构却"留章不出",不予理会。这些都表明,赵构在达到钳制韩世忠之口,要他对议和、杀飞等阴谋活动都保持缄默的前提下,对其个人还是持保全的态度。秦桧一伙在没有得到赵构首肯的情况下,当然就不可能再肆意捏造罪名,加害韩世忠了。

赵构、秦栓‘张俊等人在完成了一系列罪恶的部署后,终于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向民族英雄岳飞及其子云、部将张宪砍下了屠刀。

综上所述,岳飞遇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一伙为了向金人屈辱求和,千方百计剪除抗战势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基本原因仍是赵宋王朝长期来推行抑制武人的政策,造成高宗与岳飞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化的结果。此外,"飞握重兵,昧保身之策",恐怕也是包括他在内的封建社会中一切不肯媚事权贵、刚正不阿的官员,所以遭到杀身之祸的一个主观原因。

从历史上看,任何和议都是双方力量达到某种平衡的产物。如果当绍兴十一年之际,金朝仍有力量消灭南宋政权,是不会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款的;赵构与秦桧尽管求和心切,如果认为他们相信只要杀害岳飞,就可以保证狡诈的金人会接受和议,也是不可思议的。因而,笔者认为,所谓的"兀术遗桧书"并不存在,更不能成为赵构、秦桧要杀害岳飞的一个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