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对电视机的回忆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对电视机的回忆

21世纪的今天,彩色电视机已经进入寻常人家。许多人家中还不止一台,象笔者这样的普通家庭就有3台之多。电视机的品牌也名目繁多,什么液晶、超薄、平板等等,大有叫人眼花潦乱之势。实际上电视机的普及,为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事。笔者花甲年纪,对电视的记忆竟有50~60年之多,现将其中自觉有趣的叙述如下。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对电视机的回忆

现在普通人家的夹板电视机图片

第一次对电视有映像是,上世纪五十代末读小学时,电影院看国庆节十周年的新闻加片电影中。有北京小学生坐在学校教室观看电视中,天安门广场游行庆祝的画面。当时的感受是北京人好幸福啊!现在回想未必北京所有小学生,都能坐在教室里看上电视。

第二次真正看到电视机,那是1966年都江堰前称灌县某厂搞展览,摆放出了一部没有画面、也没有音响的外国电视机。当时所有的参观者,都希望这电视能能播放点什么?但全中国、全四川都没有转播系统。那台电视机实际上,是国外亲戚送给厂里人的,因为无用放在家中已经成为废物。

第三次看到电视画面,是1970年在幸福公社当知青的时候。公社广播站的女广播员很能干,她居然说服县广播站,带我们几个知青去看了一场黑白电视。电视晚上7时正点播出,之前5分钟现四角上有些像螺帽的调机图。然后是北京电视台的字幕,也是播半个小时新闻再播文艺节目,现在回忆内容大概是一场歌舞表演。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对电视机的回忆

液晶彩色电视机图片

第四次是在灌县县委机关工作,1973年的时候机关上,购买一台北京产16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平常很少放也很容易坏,到了有重要节目需用时反而放不起。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告诉说,电视机要每天通电预热,排除机件沾染空气中的湿气,然后才能正常使用。有关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规定一是每天开10分钟,二是星期六、星期天晚上可以放。于是我便成了机关上孩子们的核心,每到周末他们就成群结队,候在我寝室门口等着看电视。有重要新闻、重大比赛、好看节目,县领导和其他同志也来看。

第五是1974年我在县广播局,见到首批国产20英寸彩色电视机。放映前广播局的介绍说,这是某某单位自主开发、研究制造国产的。整个都江堰区一共分了3台,省专单位2台,县上争取到1台。每台研发费5万元,但销售价只1万元。真正放映时却大失所望,画面上所谓彩色,只是黑白图象周围一圈红色的边。广播局调机的同志累得满头是汗,最后也毫无办法。

第六次1979年县委机关领导,派我去县五金公司;购买一台日本产《日立》牌20英寸彩色电视机,花费人民币3020元。这是真正的彩色电视机,这台电视在机关上用了许多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全县委机关住户都没有电视。只有县委谢书记家,才有第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

1982年市面上有北京产,《金星》牌16英寸彩色电视机,售价900多元一台。灌县县委宣传部,因为要了解时事政治,县委领导特批他们买一台。放在宣传部的小会议室,由宣传部的同志,自己开关使用保管。此后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家电,像大江滚滚奔流向前。势不可挡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大家都看到的一切。

大约1984年的时候,笔者自己家里花费400多元,购买一台成都产16寸黑白电视机。自己还星期天白天在家中半天,似懂非懂看了中日第一届围棋擂台赛,聂卫平执黑3目半胜藤泽秀行那场比赛。当主持人解释说,围棋下到这里,应该说胜利属中方聂卫平!电视机画面中,满是拍巴巴掌的声音。我也独自一人,跟着拍了几下手掌。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对电视机的回忆

电视机家庭享受图片

1988年用1030元,买过一台重庆产18寸彩色电视机。1995年掏6000多元,购一台长虹28寸彩色电视。再后来什么平板、液晶、超薄电视也有了,电视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看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庙山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