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感覺明明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表述成魏在前晉在後?具體如何?

暀逅於笙


你歷史是體育老師教的吧?晉是司馬氏代魏的啊,那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講的就是這段歷史。


俊190277973


有這種感覺非常好!研究歷史就要有這種良好的歷史感覺!

明明是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說成魏在前晉在後呢?下面就給理順一下: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是前秦。前秦是由秦惠武帝苻洪開始,在秦景明帝苻健時建立前秦,然後歷經秦厲王苻生、秦宣昭帝苻堅、秦哀平帝苻丕、秦高帝苻登、秦末帝苻崇六世。

秦末帝苻崇被東晉十六國所殺,嬴政趁機篡取了前秦的帝位,然後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奮前秦六世之餘烈,滅了東晉十六國,建立了秦朝。

項羽滅掉了秦朝之後,就開始屠殺嬴氏一族。僥倖逃脫的嬴氏後人,就改名為姚萇,建立了後秦。

項羽滅掉秦朝之後建立了西晉,自稱西晉霸王。項羽考慮到秦始皇因為沒有采取分封,從而導致秦朝的滅亡,所以項羽就分封了眾多的諸侯王。最終又引起了八王之亂。

漢王劉邦最終打敗了項羽,又把其他諸侯王給消滅了,建立了漢朝。劉邦吸取了秦朝和項羽的教訓,就採取了郡縣和分封共存的方式。劉邦自己採用郡縣制,然後又建立了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四大諸侯國,守護在自己的周圍。

最先建立的西漢是在母元202年,最後滅亡的北漢截止到公元979年,先後共歷時1181年!所以漢朝就成了歷史上最長的大統一王朝。

西漢被王莽所滅就此消失。東漢被前秦苻堅的玄孫孫堅所滅建立了東吳。劉備滅掉南漢之後派關羽鎮守,自己又去打益州。結果關羽被孫權殺了,南漢那塊兒地盤也歸了孫權。劉備只好在益州建立了蜀漢。

北漢被曹操挾持,最終曹操建立了魏國,統一了整個北方。

司馬懿奪取了曹魏的政權,最後由司馬炎統一了三國,建立了晉朝!

這段歷史有點太亂,司馬遷由於受到宮刑的影響,所以也就寫得不太清楚!

以上是時空錯亂版的歷史,僅供娛樂!

對於歷史朝代產生混亂的感覺,主要原因是有好多朝代國號都是相同的。

這也怪當初那些開國皇帝,都沒有意識到專利的重要性!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晉國,後來分成了趙魏韓三個國家。歷史上稱為三家分晉!

三國時期是魏蜀吳三個國家,後來司馬炎重新統一天下,建立了晉朝。歷史上稱為三國歸晉!

看歷史還真是要看感覺的。

如果對春秋戰國比較有感覺,當然就會覺得晉在前魏在後;如果對三國時期比較有感覺,當然就會覺得魏在前晉在後。

晉朝之後,南北朝的北朝又有個北魏,後來北魏又分為了東魏和西魏。如果對這段時期比較感興趣,自然又會感覺是晉在前魏在後了。

晉朝之後的北魏、東魏和西魏,已經歸到南北朝裡面了!這個“魏晉南北朝”裡的魏晉,是指三國時期的魏。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魏晉南北朝”感覺明明晉在前魏在後,為什麼要表述成魏在前晉在後?具體如何?


這是個歷史問題,但正好和我這段時間感興趣的魏晉南北朝詩歌史有關,就斗膽回答一下。

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常見,只要是個國人,就應該對三國後期曹魏的地位是清楚的。無論是從歷史地位,還是文學史、詩歌史來說,三國曹魏時期的輝煌都是要遠高於晉之後的魏朝,我們為了區分這兩個政權,稱後來者為“北魏”,再到後期分裂成為“西魏”、“東魏”,然後又合併成齊,因為在北方,稱“北齊”,齊滅建立了周,歷史上稱為“北周”。

最終成就了楊堅的天下,隋朝結束了南北對峙的狀態,使得東漢末年開始的天下分崩離析的狀態終於結束。在這整個亂世期間,晉朝曾經統一了天下,所以又叫“三分歸晉”。

而我們歷史記載,是跟隨著政權中心移動的。中國人幹什麼都講究個正統,雖然在這亂世中,以下叛上、巧取豪奪是司空見慣,但越是缺乏的東西,這些人越是希望找點東西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那麼,魏晉南北朝這一段亂世,到底哪個政權才有資格稱自己為正統的中華文明呢?

首先自然是曹魏。我們知道曹操是漢室丞相,到了曹丕才廢漢立魏。而曹丕的行為甚至還遭到了曹植的質疑,因為當時雖然勢力在大家族手中,但是文人和老百姓心中還是認漢朝皇帝的。曹植就認為咱們曹家世代漢臣,廢漢自立不合適,這兩兄弟的樑子也是到這個時候才真正結下的。

劉備在成都稱帝,也號稱是漢室正統。雖然小說寫得好像天下歸心,但是當時的老百姓可未必這麼看,至少中原的老百姓是承認曹魏才是從漢朝皇帝手上接的班。實際上整個北方才稱得上正宗的中原文化,中華文明的正統傳承,自然是在曹魏朝廷。

就算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做的事情再不地道,也只是上層皇權的轉化,對老百姓來說並沒有多大的的影響,無非就是換了個皇帝。影響最大的還是文人士子階層,為漢守節吧,被曹魏殺,為曹魏守節吧,被司馬晉殺,不守節吧,又被罵作“三姓家奴”。所以這個時期才會出現那麼多“瘋子”文人、“酒鬼”文人,你以為他們是神仙做派,其實都是形勢逼人,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在老百姓和文人心中,司馬家的晉朝雖然得之不正,但是朝堂還是東漢——曹魏一脈相傳下來的正統。

然後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之亂,晉最開始首都在河南洛陽,後來遷到了南京,歷史上稱之為“衣冠東渡”。北方的、西邊的河南洛陽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都投奔了在南京稱帝的司馬睿。這些人到了南京之後,和當地的文化人和在一處,把南朝的文化、東晉的文化發展起來了。北方則進入了少數民族統治時期。這其中鮮卑有個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魏朝,即北魏。

少數民族雖然前期對北方漢人進行了毀滅性打擊(五胡亂華),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後,逐漸意識到自己文化方面的不足,特別是衣冠東渡,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都遷到了南京。所以北方後來特別注重經學,講究儒家學識,這也是後來發展到隋朝出現王通這類大儒的基礎。

不論天下形勢是如何你攻我守,此消彼長,由於衣冠東渡,文化人和天下百姓都認為皇權正統已經遷移到了南京的東晉。

而北魏,即使再強大,也沒有資格在中國朝代史上佔據一個字的類別。後期朝代不斷更替,東晉滅亡,劉裕建立劉宋,他完了之後,就是“南齊”替代。齊又被梁替代,然後是陳。南北朝的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代,然後被隋所滅。

而北方經歷了西、東魏、北齊、北周、隋,最終一統天下。

那麼,當隋朝一統天下了,自然就是天下正朔了,然後就是大中華最引以為傲的盛唐,其實李淵也是胡人,但是誰敢說唐朝不是漢文化?

很明顯,這個文化正統因為天下的統一又沒有了爭議。

但是不管是誰,在討論南北朝紛擾亂變的天下形勢之時,都認為中華正統在南朝更替。華夷之辨,一直就在歷代史官、歷代百姓,包括我們今天人的心中存在。

所以,“魏晉南北朝”,實際上指的是“曹魏、司馬晉、南北朝對峙”這三個階段。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在時間和層次上,就混在“南北朝”這三個字裡面了。

這個階段在歷史上混亂紛雜,但是在文化史、詩歌史上非常重要,為盛唐飛歌的到來做好了音律和形式方面的準備,為整個中國詩歌史最燦爛時期打下了最堅硬的奠基石。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東漢和隋朝之間有四個以“魏”為國號的政權:

1,三國時期的曹魏,由曹操奠基,曹丕所建立。


2,結束十六國時期,一統北方的拓跋魏,為了與曹魏區分,又稱北魏,或者後魏。

3,拓跋魏在六鎮之亂後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即東魏和西魏。

東魏,後來演變為北齊;

西魏,後來演變成北周。


之後,北周滅北齊,重新一統北方。

最後,楊堅篡位,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因此,魏晉南北朝的“魏”顯然指的是曹魏,而不是拓跋鮮卑的北魏。

之所以稱“魏晉南北朝”,就是以“曹魏”為正統之意。


心向青山


“魏晉南北朝”中的“魏”,指得是“曹魏”。也就是三國時期的魏國。

晉之後的魏,指得是“北魏”。北魏已經包含在南北朝的北朝裡面了。

其實“魏晉南北朝”還有一個說法,叫“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兩種說法都代指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之間的歷史。

至於為什麼曹魏能與兩晉南北朝並立,是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裡,曹魏政權都被後世王朝奉為“正統王朝”,而蜀漢和東吳則只被視為割據性質的政權。



東吳被視為割據政權的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東吳割據江南,且不思北伐,本來就是割據性質的政權。

另一方面,東吳皇室出身草根,將其列為正統王朝的法理性不足。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東吳太草根,後世皇帝都不願意攀這門親戚。

相比於東吳,蜀漢的情況複雜一點。

蜀漢不被承認為正統王朝也是兩個原因。

首先,劉備繼承漢朝正統的法理不足。

雖然歷史上的東晉、南宋也是偏安政權,但晉元帝司馬睿是西晉的琅琊王兼丞相,他在長安城被攻破,晉懷帝遇難後,於江南稱皇帝,具備承繼西晉正統的合法性。

宋高宗趙構本來就是宋徽宗的皇子,是康王兼天下兵馬大元帥,當宋徽宗、宋欽宗連同其他所有皇子親王都被金軍俘虜後,他承繼北宋的正統,當然也具有合法性。

相對來說,劉備就不行了。他與東漢皇室的關係過於疏遠,而且他在東漢朝廷內,也不是關鍵人物。


第二點原因是“成王敗寇”。

蜀漢政權偏居益州之地四十三年,始終未能統一天下,實現光復漢室的理想。雖說東漢光武帝劉秀也是遠支宗室出身,他的法理性也不比劉備強多少。但是劉秀最終統一了全國,這就使得東漢王朝的正統性變得毫無疑義。而蜀漢未能統一,這就導致蜀漢在繼承東漢法理性上變得不那麼有理。

另外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亮承認了孫權帝位的合法性,搞“二帝並尊”,這也嚴重打擊了蜀漢自稱正統的合法性。因為天子只有一個,沒有哪個正統王朝會承認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皇帝的存在。諸葛亮承認孫權的法理,等於自廢武功。(諸葛亮也知道承認孫權正統性的後果,所以他在晚年破釜沉舟式的發動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所以從西晉到北宋,曹魏政權一直都被奉為中原正統王朝,得以與兩晉南北朝並列。

不過在南宋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兒子,他繼位有很強的法理性。但是,趙構恬不知恥的奉金國皇帝為正朔(南宋皇帝早期只能以江南國主自居,以臣禮侍奉金帝),自廢武功的否定了自己法理性,所以南宋不甘於理虧的儒家士大夫就推翻了流傳了將近一千多年的“曹魏正統論”,提出了“蜀漢正統論”。

比如當時的朱熹就說,曹魏不是正統,即便曹丕的皇位是從漢獻帝那裡禪讓來的,也不是正統。而蜀漢雖然沒有正統法理性,但蜀漢皇帝姓劉,這就夠了,所以蜀漢應該才是當時的正統。(暗指金國代取北宋不具備正統性,趙構因為姓趙,所以他和南宋就具有天然正統性)


當時的南宋老百姓對朱熹這一觀點是比較認同的,畢竟皇帝恬不知恥,不給力,居然奉金國為正朔,老百姓也只能自己求心理安慰了。於是在南宋時期,民間文人就創作出了各種“尊劉抑曹”的三國題材的戲劇、平話。

元末明初時期,儒家士大夫承襲了朱熹提出的蜀漢正統論觀點,羅貫中以此為題材寫出了著名的《三國演義》,流傳甚廣,對明清兩朝老百姓造成了巨大影響,於是“曹魏正統論”就被淡化,“蜀漢正統論”成為了當時社會的共識。(清朝皇帝也支持蜀漢為正統)

由於有了民意基礎,“魏晉南北朝”就有了一個新的稱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國兩晉南北朝”。

把“魏”換成“三國”,其用意就是削弱“曹魏正統論”,強調曹魏不是正統王朝,魏國只是與蜀漢和東吳平起平坐的割據政權。


不過由於“蜀漢正統論”有理論缺陷,比如朱熹完全否認曹魏正統性,把曹魏視為和王莽的新朝、武則天的周朝一樣的僭偽政權,認為晉朝的正統是通過滅亡蜀漢得來的,而這一觀點無法修改蜀漢是被曹魏滅亡,劉禪是向魏國投降的事實;還比如朱熹認為蜀漢自稱漢朝延續,尊奉兩漢諸帝,理應為正統,但他又無法解釋匈奴漢國的劉淵也尊奉漢朝諸帝,卻不被認為是正統王朝,不被認為是漢朝的延續。

所以近現代的很多學者普遍認為,誰是正統純粹就是打嘴炮而已,沒有強辯的意義。


Mer86


在我的記憶裡面,這個順序應該是沒有錯的。一般意義上的理解這個應該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朝,這個政權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後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地方政權。在三國之中,曹氏的魏朝最為強大,後來魏朝消滅了蜀漢政權。但在魏朝的延續過程中,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權力,最早的是司馬懿,司馬懿去世後,最終由司馬炎在公元265年廢魏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公元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史稱西晉。

但西晉國運很衰,僅僅存續51年就滅亡了,公元316年,司馬氏南渡建立東晉,東晉存續時間較長,於公元420年滅亡,魏晉南北朝的說法中晉包括有西晉和東晉。東晉滅亡後中國進入南北朝時代。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被打扮的歷史


魏晉南北朝沒錯啊。從哪看到的晉在魏前?

東漢末,軍閥混戰,天下三分。分別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國。

司馬氏篡奪了曹魏江山,滅蜀平吳,建立西晉。

然後,八王之亂,連年大戰,使中國強兵猛將皆喪於內耗。各引胡騎助戰,引出了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從此為東晉。再以後,就是十六國南北朝了,直到西魏變北周,西魏軍功貴族漢將楊忠之後,楊堅政變奪權,又將北周變成了隋,重新混一南北~

怎麼叫晉在前,而魏在後的?




風去了無痕D


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看著大段的回答不知說什麼好。我簡明扼要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原因,是沒理解對魏晉南北朝的含義,漏掉了一個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指東漢亡國到隋朝統一中國這一歷史時期,細化又可分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這段歷史中分裂、民族交流、外來文化的傳播,導致段歷史即使政治上的大混亂,民族上的大融合,中華文化上的大發展階段,因此歷史上習慣將其放在一起研究,因此才會有這個概念。

而魏晉南北朝因此又被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因為上面太長,又簡化為魏晉南北朝。

而這個魏是指三國時期的曹魏,他代表這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晉國以後的北魏屬於南北朝時期。


歷史小知


魏晉南北朝,時間順序就是這樣的啊,指的是曹魏、西晉、東晉、南北朝這一段時期,直到隋朝統一,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戰亂割據,三十多個大小王朝更替,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非常大。

有人說魏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實在不知道腦子裡想的什麼,這裡吐個槽,無其他意思。

魏晉

魏,實際上就是漢末之後的三國時期,曹操崛起於北方,他的統治思想、整治措施以及文化,都影響了整個三國時代,曹操死後,曹丕篡漢,建立魏朝,故稱魏。

晉朝分東晉和西晉。

公元266年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晉滅吳統一全國,三國曆史告一段落,這是漢末以來第一次大統一,但好景不長,晉武帝死後發生了八王之亂,而曹魏時期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也趁機當起了攪屎棍,剛剛統一的晉朝再次陷入分裂。

公元317年,司馬睿南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此時的晉朝已經不是大統一王朝了,只是偏安一隅。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經歷了15帝,156年的晉朝滅亡。

南朝

南北朝是一段亂得不能再亂的歷史了,很難梳理清晰。

南朝分宋、齊、梁、陳四代,宋就是劉裕代晉後所建立的政權,史稱劉宋。在南朝四個政權中,劉宋是疆域最大的政權,劉裕確實是雄才大略的雄主,只可惜後代不給力,疆土逐漸被北魏蠶食,辛棄疾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到的寄奴、佛狸就是講的這段歷史。

蕭道成搞定劉宋之後,建立了齊,這是北方政權也有個齊國,所以為了區分,史稱南齊,或蕭齊。

南齊好日子沒過幾年,蕭衍橫空出世,取而代之,建立梁,史稱蕭梁。

56年後,陳霸先又取代梁,建立了陳,是南朝4政權中版圖最小的,被為隋所滅,享國33年。

北朝

北朝比南朝還要複雜,主要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幾個政權。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建國,國號魏,史稱北魏。北魏實力強大,長期與南朝劉宋對峙,併成功打得劉義隆滿地找牙。可惜後來因為文化運動,引起了內部鬥爭,北魏王朝迅速瓦解。

北魏解體後,以黃河為界,分東魏、西魏。後又分別被北齊、北周替代。捎帶提一嘴,東魏權臣高歡他們家如同起名,歡樂無比,一家子神經病,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下那段歷史,這裡就不贅述了。

高歡的兒子高洋取代了東魏,建立齊國,史稱北齊或高齊,在他的神經病統治下,北齊很快被北周所滅。

北周是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篡位後所建立,史稱北周,也稱宇文周。

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受禪稱帝,建立大隋,隨後厲兵秣馬,南下滅陳,陳後主陳叔寶在《玉樹後庭花》的曲調中,迎來了滅亡。

至此,漢末以來數百年的亂世(晉朝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太短暫)終於結束了,在無數飽受戰亂折磨的百姓的歡呼聲中,國家終於再度統一。

大家都累了,誰也不想再打下去,休養生息吧,眼看一個盛世即將來臨,只可惜,隋朝看不到了,很快唐朝就會到來,真正的盛世也會到來。



也可自話


“魏晉南北朝”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三國兩晉南北朝”,說的是東漢之後、隋朝之前的事情(跟別的時代無關)。

  ◆這裡的“魏”,就是三國裡面“曹魏”(三國裡面,曹家的魏國最牛叉,就作為三國的代表啦)。跟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魏國”、跟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北魏”、“東魏”、“西魏”,沒半毛錢關係。

  ◆這裡的“晉”,就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馬食槽”接力篡奪了曹魏江山,建立的“晉朝”。(五胡亂華“晉朝”被滅,司馬睿跑到南方又建立一個“晉朝”。為了區分,前面的史稱“西晉”,後面的史稱“東晉”,合起來就叫“兩晉”)。跟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晉國”也沒半毛錢關係。

  後來,北魏統一北方,南方的東晉被“劉宋”取代。北方的朝廷就叫“北朝”、南方的朝廷就叫“南朝”,於是乎“南北朝”就出現啦。(北魏、東魏、西魏都算在南北朝的“北朝”裡面了。北魏分裂後,一分為二就生出來東魏、西魏)

◆歷史上,戰國七雄的“魏國”算是“魏”的老祖宗。

  按時間排列,之後出現過好幾個“魏國”:曹魏、冉魏、翟魏、北魏、東魏、西魏、瓦崗魏。

  老祖宗“魏國”怎麼來的?春秋與戰國怎麼分界呢?春秋時期,東周列國最強諸侯國之一“晉國”分裂。三家分晉之後,出現魏國、趙國、韓國,與齊、秦、燕、楚並稱“戰國七雄”。以此為界限,之後就是戰國時代。

  “曹魏”都知道,就是東漢末年分三國,亂世奸雄曹操統一北方,建立“魏國”(史稱“曹魏”);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建立“漢國”(史稱“蜀漢”);生子當如孫仲謀,那個孫權建立“吳國”(史稱“東吳”)。

  “冉魏”、“翟魏”是怎麼回事?西晉滅亡,南北朝還沒來得及形成,那段時期全國大亂,草莽英雄隨便就建一個國,也叫“十六國時期”。

  北魏統一北方之前,羯族人石勒的“後趙”短暫統一過北方,氐族人苻堅的“前秦”也短暫統一過北方。“後趙”垮掉後,“武悼天王”冉閔建立“魏國”,存活不到三年(史稱“冉魏”)。“前秦”垮掉後,丁零人翟斌建立“魏國”,存活不到四年(史稱“翟魏”)。這倆“魏”都在河北一遍做個草頭王,沒啥影響力。

  後來,鮮卑人的北魏,把北方的勢力統統收拾掉,一統北方,存活了將近150年,開啟“北朝”。後來,宇文泰、高歡分裂北魏,東西各分一片,大家都叫“魏”,歷史書為了稱呼方便,劃分為“東魏”、“西魏”。東魏再進化就是“北齊”,西魏進化為“北周”。楊堅就是搶了外孫的北周皇位,建立了“隋朝”一統天下。

“瓦崗魏”就是隋朝末年,瓦崗軍政權的正式名稱就是“魏國”,李密稱“魏公”(史稱“瓦崗魏”)。這個政權叫瓦崗的時候多,一般人想不起它叫魏國。

◆歷史上,西周是的諸侯國“晉國”,算是“晉”的老祖。

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唐叔虞,封地是“唐國”,後來唐國改名叫“晉國”(春秋時期的晉國很牛,主要在山西,還包括大部分河北,少部分陝西、河南、內蒙)。

  後來叫“晉”的不多,司馬家的“晉朝”(包括西晉、東晉)。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李存瑁建立過“後晉”。

  司馬炎建立國家,為啥取名叫“晉”?

  這是因為,曹魏時代,司馬懿的封地就包括山西大部分和陝西少部分,正好在西周、春秋時期晉國的舊地,所以司馬懿的封國也叫“晉國”。這不,他孫子司馬炎改朝換代直接就叫“晉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