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感觉明明晋在前魏在后,为什么要表述成魏在前晋在后?具体如何?

暀逅於笙


你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吧?晋是司马氏代魏的啊,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的就是这段历史。


俊190277973


有这种感觉非常好!研究历史就要有这种良好的历史感觉!

明明是晋在前魏在后,为什么要说成魏在前晋在后呢?下面就给理顺一下: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是前秦。前秦是由秦惠武帝苻洪开始,在秦景明帝苻健时建立前秦,然后历经秦厉王苻生、秦宣昭帝苻坚、秦哀平帝苻丕、秦高帝苻登、秦末帝苻崇六世。

秦末帝苻崇被东晋十六国所杀,嬴政趁机篡取了前秦的帝位,然后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奋前秦六世之余烈,灭了东晋十六国,建立了秦朝。

项羽灭掉了秦朝之后,就开始屠杀嬴氏一族。侥幸逃脱的嬴氏后人,就改名为姚苌,建立了后秦。

项羽灭掉秦朝之后建立了西晋,自称西晋霸王。项羽考虑到秦始皇因为没有采取分封,从而导致秦朝的灭亡,所以项羽就分封了众多的诸侯王。最终又引起了八王之乱。

汉王刘邦最终打败了项羽,又把其他诸侯王给消灭了,建立了汉朝。刘邦吸取了秦朝和项羽的教训,就采取了郡县和分封共存的方式。刘邦自己采用郡县制,然后又建立了东汉、西汉、南汉、北汉四大诸侯国,守护在自己的周围。

最先建立的西汉是在母元202年,最后灭亡的北汉截止到公元979年,先后共历时1181年!所以汉朝就成了历史上最长的大统一王朝。

西汉被王莽所灭就此消失。东汉被前秦苻坚的玄孙孙坚所灭建立了东吴。刘备灭掉南汉之后派关羽镇守,自己又去打益州。结果关羽被孙权杀了,南汉那块儿地盘也归了孙权。刘备只好在益州建立了蜀汉。

北汉被曹操挟持,最终曹操建立了魏国,统一了整个北方。

司马懿夺取了曹魏的政权,最后由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

这段历史有点太乱,司马迁由于受到宫刑的影响,所以也就写得不太清楚!

以上是时空错乱版的历史,仅供娱乐!

对于历史朝代产生混乱的感觉,主要原因是有好多朝代国号都是相同的。

这也怪当初那些开国皇帝,都没有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晋国,后来分成了赵魏韩三个国家。历史上称为三家分晋!

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个国家,后来司马炎重新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三国归晋!

看历史还真是要看感觉的。

如果对春秋战国比较有感觉,当然就会觉得晋在前魏在后;如果对三国时期比较有感觉,当然就会觉得魏在前晋在后。

晋朝之后,南北朝的北朝又有个北魏,后来北魏又分为了东魏和西魏。如果对这段时期比较感兴趣,自然又会感觉是晋在前魏在后了。

晋朝之后的北魏、东魏和西魏,已经归到南北朝里面了!这个“魏晋南北朝”里的魏晋,是指三国时期的魏。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魏晋南北朝”感觉明明晋在前魏在后,为什么要表述成魏在前晋在后?具体如何?


这是个历史问题,但正好和我这段时间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诗歌史有关,就斗胆回答一下。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常见,只要是个国人,就应该对三国后期曹魏的地位是清楚的。无论是从历史地位,还是文学史、诗歌史来说,三国曹魏时期的辉煌都是要远高于晋之后的魏朝,我们为了区分这两个政权,称后来者为“北魏”,再到后期分裂成为“西魏”、“东魏”,然后又合并成齐,因为在北方,称“北齐”,齐灭建立了周,历史上称为“北周”。

最终成就了杨坚的天下,隋朝结束了南北对峙的状态,使得东汉末年开始的天下分崩离析的状态终于结束。在这整个乱世期间,晋朝曾经统一了天下,所以又叫“三分归晋”。

而我们历史记载,是跟随着政权中心移动的。中国人干什么都讲究个正统,虽然在这乱世中,以下叛上、巧取豪夺是司空见惯,但越是缺乏的东西,这些人越是希望找点东西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那么,魏晋南北朝这一段乱世,到底哪个政权才有资格称自己为正统的中华文明呢?

首先自然是曹魏。我们知道曹操是汉室丞相,到了曹丕才废汉立魏。而曹丕的行为甚至还遭到了曹植的质疑,因为当时虽然势力在大家族手中,但是文人和老百姓心中还是认汉朝皇帝的。曹植就认为咱们曹家世代汉臣,废汉自立不合适,这两兄弟的梁子也是到这个时候才真正结下的。

刘备在成都称帝,也号称是汉室正统。虽然小说写得好像天下归心,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可未必这么看,至少中原的老百姓是承认曹魏才是从汉朝皇帝手上接的班。实际上整个北方才称得上正宗的中原文化,中华文明的正统传承,自然是在曹魏朝廷。

就算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做的事情再不地道,也只是上层皇权的转化,对老百姓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的影响,无非就是换了个皇帝。影响最大的还是文人士子阶层,为汉守节吧,被曹魏杀,为曹魏守节吧,被司马晋杀,不守节吧,又被骂作“三姓家奴”。所以这个时期才会出现那么多“疯子”文人、“酒鬼”文人,你以为他们是神仙做派,其实都是形势逼人,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在老百姓和文人心中,司马家的晋朝虽然得之不正,但是朝堂还是东汉——曹魏一脉相传下来的正统。

然后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晋最开始首都在河南洛阳,后来迁到了南京,历史上称之为“衣冠东渡”。北方的、西边的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都投奔了在南京称帝的司马睿。这些人到了南京之后,和当地的文化人和在一处,把南朝的文化、东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北方则进入了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这其中鲜卑有个拓跋氏,在北方建立了魏朝,即北魏。

少数民族虽然前期对北方汉人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五胡乱华),但是在建立北魏之后,逐渐意识到自己文化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衣冠东渡,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都迁到了南京。所以北方后来特别注重经学,讲究儒家学识,这也是后来发展到隋朝出现王通这类大儒的基础。

不论天下形势是如何你攻我守,此消彼长,由于衣冠东渡,文化人和天下百姓都认为皇权正统已经迁移到了南京的东晋。

而北魏,即使再强大,也没有资格在中国朝代史上占据一个字的类别。后期朝代不断更替,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刘宋,他完了之后,就是“南齐”替代。齐又被梁替代,然后是陈。南北朝的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然后被隋所灭。

而北方经历了西、东魏、北齐、北周、隋,最终一统天下。

那么,当隋朝一统天下了,自然就是天下正朔了,然后就是大中华最引以为傲的盛唐,其实李渊也是胡人,但是谁敢说唐朝不是汉文化?

很明显,这个文化正统因为天下的统一又没有了争议。

但是不管是谁,在讨论南北朝纷扰乱变的天下形势之时,都认为中华正统在南朝更替。华夷之辨,一直就在历代史官、历代百姓,包括我们今天人的心中存在。

所以,“魏晋南北朝”,实际上指的是“曹魏、司马晋、南北朝对峙”这三个阶段。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在时间和层次上,就混在“南北朝”这三个字里面了。

这个阶段在历史上混乱纷杂,但是在文化史、诗歌史上非常重要,为盛唐飞歌的到来做好了音律和形式方面的准备,为整个中国诗歌史最灿烂时期打下了最坚硬的奠基石。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东汉和隋朝之间有四个以“魏”为国号的政权:

1,三国时期的曹魏,由曹操奠基,曹丕所建立。


2,结束十六国时期,一统北方的拓跋魏,为了与曹魏区分,又称北魏,或者后魏。

3,拓跋魏在六镇之乱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即东魏和西魏。

东魏,后来演变为北齐;

西魏,后来演变成北周。


之后,北周灭北齐,重新一统北方。

最后,杨坚篡位,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因此,魏晋南北朝的“魏”显然指的是曹魏,而不是拓跋鲜卑的北魏。

之所以称“魏晋南北朝”,就是以“曹魏”为正统之意。


心向青山


“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得是“曹魏”。也就是三国时期的魏国。

晋之后的魏,指得是“北魏”。北魏已经包含在南北朝的北朝里面了。

其实“魏晋南北朝”还有一个说法,叫“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两种说法都代指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之间的历史。

至于为什么曹魏能与两晋南北朝并立,是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曹魏政权都被后世王朝奉为“正统王朝”,而蜀汉和东吴则只被视为割据性质的政权。



东吴被视为割据政权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东吴割据江南,且不思北伐,本来就是割据性质的政权。

另一方面,东吴皇室出身草根,将其列为正统王朝的法理性不足。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东吴太草根,后世皇帝都不愿意攀这门亲戚。

相比于东吴,蜀汉的情况复杂一点。

蜀汉不被承认为正统王朝也是两个原因。

首先,刘备继承汉朝正统的法理不足。

虽然历史上的东晋、南宋也是偏安政权,但晋元帝司马睿是西晋的琅琊王兼丞相,他在长安城被攻破,晋怀帝遇难后,于江南称皇帝,具备承继西晋正统的合法性。

宋高宗赵构本来就是宋徽宗的皇子,是康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当宋徽宗、宋钦宗连同其他所有皇子亲王都被金军俘虏后,他承继北宋的正统,当然也具有合法性。

相对来说,刘备就不行了。他与东汉皇室的关系过于疏远,而且他在东汉朝廷内,也不是关键人物。


第二点原因是“成王败寇”。

蜀汉政权偏居益州之地四十三年,始终未能统一天下,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虽说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是远支宗室出身,他的法理性也不比刘备强多少。但是刘秀最终统一了全国,这就使得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变得毫无疑义。而蜀汉未能统一,这就导致蜀汉在继承东汉法理性上变得不那么有理。

另外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诸葛亮承认了孙权帝位的合法性,搞“二帝并尊”,这也严重打击了蜀汉自称正统的合法性。因为天子只有一个,没有哪个正统王朝会承认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皇帝的存在。诸葛亮承认孙权的法理,等于自废武功。(诸葛亮也知道承认孙权正统性的后果,所以他在晚年破釜沉舟式的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所以从西晋到北宋,曹魏政权一直都被奉为中原正统王朝,得以与两晋南北朝并列。

不过在南宋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他继位有很强的法理性。但是,赵构恬不知耻的奉金国皇帝为正朔(南宋皇帝早期只能以江南国主自居,以臣礼侍奉金帝),自废武功的否定了自己法理性,所以南宋不甘于理亏的儒家士大夫就推翻了流传了将近一千多年的“曹魏正统论”,提出了“蜀汉正统论”。

比如当时的朱熹就说,曹魏不是正统,即便曹丕的皇位是从汉献帝那里禅让来的,也不是正统。而蜀汉虽然没有正统法理性,但蜀汉皇帝姓刘,这就够了,所以蜀汉应该才是当时的正统。(暗指金国代取北宋不具备正统性,赵构因为姓赵,所以他和南宋就具有天然正统性)


当时的南宋老百姓对朱熹这一观点是比较认同的,毕竟皇帝恬不知耻,不给力,居然奉金国为正朔,老百姓也只能自己求心理安慰了。于是在南宋时期,民间文人就创作出了各种“尊刘抑曹”的三国题材的戏剧、平话。

元末明初时期,儒家士大夫承袭了朱熹提出的蜀汉正统论观点,罗贯中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著名的《三国演义》,流传甚广,对明清两朝老百姓造成了巨大影响,于是“曹魏正统论”就被淡化,“蜀汉正统论”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共识。(清朝皇帝也支持蜀汉为正统)

由于有了民意基础,“魏晋南北朝”就有了一个新的称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

把“魏”换成“三国”,其用意就是削弱“曹魏正统论”,强调曹魏不是正统王朝,魏国只是与蜀汉和东吴平起平坐的割据政权。


不过由于“蜀汉正统论”有理论缺陷,比如朱熹完全否认曹魏正统性,把曹魏视为和王莽的新朝、武则天的周朝一样的僭伪政权,认为晋朝的正统是通过灭亡蜀汉得来的,而这一观点无法修改蜀汉是被曹魏灭亡,刘禅是向魏国投降的事实;还比如朱熹认为蜀汉自称汉朝延续,尊奉两汉诸帝,理应为正统,但他又无法解释匈奴汉国的刘渊也尊奉汉朝诸帝,却不被认为是正统王朝,不被认为是汉朝的延续。

所以近现代的很多学者普遍认为,谁是正统纯粹就是打嘴炮而已,没有强辩的意义。


Mer86


在我的记忆里面,这个顺序应该是没有错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这个应该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朝,这个政权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三国之中,曹氏的魏朝最为强大,后来魏朝消灭了蜀汉政权。但在魏朝的延续过程中,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权力,最早的是司马懿,司马懿去世后,最终由司马炎在公元265年废魏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公元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史称西晋。

但西晋国运很衰,仅仅存续51年就灭亡了,公元316年,司马氏南渡建立东晋,东晋存续时间较长,于公元420年灭亡,魏晋南北朝的说法中晋包括有西晋和东晋。东晋灭亡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代。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被打扮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没错啊。从哪看到的晋在魏前?

东汉末,军阀混战,天下三分。分別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

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江山,灭蜀平吴,建立西晋。

然后,八王之乱,连年大战,使中国强兵猛将皆丧于内耗。各引胡骑助战,引出了五胡乱华,晋室南渡,从此为东晋。再以后,就是十六国南北朝了,直到西魏变北周,西魏军功贵族汉将杨忠之后,杨坚政变夺权,又将北周变成了隋,重新混一南北~

怎么叫晋在前,而魏在后的?




风去了无痕D


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看着大段的回答不知说什么好。我简明扼要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原因,是没理解对魏晋南北朝的含义,漏掉了一个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指东汉亡国到隋朝统一中国这一历史时期,细化又可分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

这段历史中分裂、民族交流、外来文化的传播,导致段历史即使政治上的大混乱,民族上的大融合,中华文化上的大发展阶段,因此历史上习惯将其放在一起研究,因此才会有这个概念。

而魏晋南北朝因此又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因为上面太长,又简化为魏晋南北朝。

而这个魏是指三国时期的曹魏,他代表这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晋国以后的北魏属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小知


魏晋南北朝,时间顺序就是这样的啊,指的是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这一段时期,直到隋朝统一,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乱割据,三十多个大小王朝更替,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非常大。

有人说魏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实在不知道脑子里想的什么,这里吐个槽,无其他意思。

魏晋

魏,实际上就是汉末之后的三国时期,曹操崛起于北方,他的统治思想、整治措施以及文化,都影响了整个三国时代,曹操死后,曹丕篡汉,建立魏朝,故称魏。

晋朝分东晋和西晋。

公元266年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历史告一段落,这是汉末以来第一次大统一,但好景不长,晋武帝死后发生了八王之乱,而曹魏时期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也趁机当起了搅屎棍,刚刚统一的晋朝再次陷入分裂。

公元317年,司马睿南迁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此时的晋朝已经不是大统一王朝了,只是偏安一隅。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经历了15帝,156年的晋朝灭亡。

南朝

南北朝是一段乱得不能再乱的历史了,很难梳理清晰。

南朝分宋、齐、梁、陈四代,宋就是刘裕代晋后所建立的政权,史称刘宋。在南朝四个政权中,刘宋是疆域最大的政权,刘裕确实是雄才大略的雄主,只可惜后代不给力,疆土逐渐被北魏蚕食,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寄奴、佛狸就是讲的这段历史。

萧道成搞定刘宋之后,建立了齐,这是北方政权也有个齐国,所以为了区分,史称南齐,或萧齐。

南齐好日子没过几年,萧衍横空出世,取而代之,建立梁,史称萧梁。

56年后,陈霸先又取代梁,建立了陈,是南朝4政权中版图最小的,被为隋所灭,享国33年。

北朝

北朝比南朝还要复杂,主要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几个政权。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建国,国号魏,史称北魏。北魏实力强大,长期与南朝刘宋对峙,并成功打得刘义隆满地找牙。可惜后来因为文化运动,引起了内部斗争,北魏王朝迅速瓦解。

北魏解体后,以黄河为界,分东魏、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替代。捎带提一嘴,东魏权臣高欢他们家如同起名,欢乐无比,一家子神经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下那段历史,这里就不赘述了。

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了东魏,建立齐国,史称北齐或高齐,在他的神经病统治下,北齐很快被北周所灭。

北周是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位后所建立,史称北周,也称宇文周。

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建立大隋,随后厉兵秣马,南下灭陈,陈后主陈叔宝在《玉树后庭花》的曲调中,迎来了灭亡。

至此,汉末以来数百年的乱世(晋朝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太短暂)终于结束了,在无数饱受战乱折磨的百姓的欢呼声中,国家终于再度统一。

大家都累了,谁也不想再打下去,休养生息吧,眼看一个盛世即将来临,只可惜,隋朝看不到了,很快唐朝就会到来,真正的盛世也会到来。



也可自话


“魏晋南北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三国两晋南北朝”,说的是东汉之后、隋朝之前的事情(跟别的时代无关)。

  ◆这里的“魏”,就是三国里面“曹魏”(三国里面,曹家的魏国最牛叉,就作为三国的代表啦)。跟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魏国”、跟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北魏”、“东魏”、“西魏”,没半毛钱关系。

  ◆这里的“晋”,就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马食槽”接力篡夺了曹魏江山,建立的“晋朝”。(五胡乱华“晋朝”被灭,司马睿跑到南方又建立一个“晋朝”。为了区分,前面的史称“西晋”,后面的史称“东晋”,合起来就叫“两晋”)。跟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晋国”也没半毛钱关系。

  后来,北魏统一北方,南方的东晋被“刘宋”取代。北方的朝廷就叫“北朝”、南方的朝廷就叫“南朝”,于是乎“南北朝”就出现啦。(北魏、东魏、西魏都算在南北朝的“北朝”里面了。北魏分裂后,一分为二就生出来东魏、西魏)

◆历史上,战国七雄的“魏国”算是“魏”的老祖宗。

  按时间排列,之后出现过好几个“魏国”:曹魏、冉魏、翟魏、北魏、东魏、西魏、瓦岗魏。

  老祖宗“魏国”怎么来的?春秋与战国怎么分界呢?春秋时期,东周列国最强诸侯国之一“晋国”分裂。三家分晋之后,出现魏国、赵国、韩国,与齐、秦、燕、楚并称“战国七雄”。以此为界限,之后就是战国时代。

  “曹魏”都知道,就是东汉末年分三国,乱世奸雄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史称“曹魏”);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建立“汉国”(史称“蜀汉”);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个孙权建立“吴国”(史称“东吴”)。

  “冉魏”、“翟魏”是怎么回事?西晋灭亡,南北朝还没来得及形成,那段时期全国大乱,草莽英雄随便就建一个国,也叫“十六国时期”。

  北魏统一北方之前,羯族人石勒的“后赵”短暂统一过北方,氐族人苻坚的“前秦”也短暂统一过北方。“后赵”垮掉后,“武悼天王”冉闵建立“魏国”,存活不到三年(史称“冉魏”)。“前秦”垮掉后,丁零人翟斌建立“魏国”,存活不到四年(史称“翟魏”)。这俩“魏”都在河北一遍做个草头王,没啥影响力。

  后来,鲜卑人的北魏,把北方的势力统统收拾掉,一统北方,存活了将近150年,开启“北朝”。后来,宇文泰、高欢分裂北魏,东西各分一片,大家都叫“魏”,历史书为了称呼方便,划分为“东魏”、“西魏”。东魏再进化就是“北齐”,西魏进化为“北周”。杨坚就是抢了外孙的北周皇位,建立了“隋朝”一统天下。

“瓦岗魏”就是隋朝末年,瓦岗军政权的正式名称就是“魏国”,李密称“魏公”(史称“瓦岗魏”)。这个政权叫瓦岗的时候多,一般人想不起它叫魏国。

◆历史上,西周是的诸侯国“晋国”,算是“晋”的老祖。

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封地是“唐国”,后来唐国改名叫“晋国”(春秋时期的晋国很牛,主要在山西,还包括大部分河北,少部分陕西、河南、内蒙)。

  后来叫“晋”的不多,司马家的“晋朝”(包括西晋、东晋)。五代十国时期,沙陀人李存瑁建立过“后晋”。

  司马炎建立国家,为啥取名叫“晋”?

  这是因为,曹魏时代,司马懿的封地就包括山西大部分和陕西少部分,正好在西周、春秋时期晋国的旧地,所以司马懿的封国也叫“晋国”。这不,他孙子司马炎改朝换代直接就叫“晋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