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哲學家?

洪浩江蘇南通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有: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王充、張載、朱熹、王守仁、王夫之、王陽明。


自由客Xuxinwei


一、伏羲

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是目前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八卦的創立者,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發明了最原始的漁獵,馴養野獸,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是人類婚姻、文字、樂器的發明者。

二、周文王

《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歷史上普遍認為《周易》為周文王的著作,這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巨大貢獻。《周易》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三、老子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四、朱熹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五、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一樽墨趣


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哲學家?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這不是偶然的。

一種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如果沒有強大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強大精神內核,它一定不能夠經歷五千年,不僅沒有斷絕,而且越來越強大。

換句話說,在中國歷史發展的端口和整個過程中,有一大批偉大的哲學家在凝練和豐富中華文明,並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文化,併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

筆者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整理,更能夠梳理清楚這些哲學思想的脈絡。介於提問者要求的“偉大”兩個字,就選取對現在影響較大來列舉說明。

周文王《周易》:一陰一陽謂之道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而可能的情況是,《周易》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從洛書河圖到“三易”再到最後形成的包括了《易經》和《易傳》的《周易》,所以,《周易》思想的主要作者應該是伏羲,文王和孔子。

《周易》包含著唯物主義思想精髓。它最有名的哲學命題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以他為中心範疇形成了“三才之道”: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整個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無窮地變化著的,這種變化的根源不在神靈,不在物外,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事物內部的陰陽屬性,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對立統一的物質組成。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應該說,《易經》架構了中國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

《周易》還包含相當豐富而深刻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它反對“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世界觀,強調“見幾而作”,要注意“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也就是說得與失,進與退,好與壞,存與亡,都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所以,漢代鄭玄在《易贊》中,總結了《易經》的核心思想:

《易》之為名也,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對於《周易》,歷來評價都非常高,也承認了這本書的哲學價值和崇高地位。毛澤東評價到:“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而上學是一點論……”德意志哲學家黑格爾這樣說:“《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就人類心靈所創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業。”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談到世界人類惟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

老子《道德經》: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德經》是中國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學體系的古代典籍,兩千多年來,對中國人的人格品質和思想品質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本體論上,“道”生萬物。“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概念,這個字在書中出現了七十多次。老子的“道”至少包括三層意思:一是宇宙之本原的“道”;而是自然規律之“道”;三是人事法則之“道”。

老子心中的“道”,先是說不清道不明、看不見摸不著的宇宙混沌之“道”,通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後,就變成了自然之“道”,再然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成為人事之“道”。

《道德經》富含辯證法智慧。在老子的思想裡,事物都是由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組成的,所以在第二章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相比較而顯現,相對應而依存,無為而無不為。而且,它們還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通過發展進行轉化,最典型的論述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的思想一度在世界上掀起軒然大波。美國成爾•杜蘭評價老子是孔子前最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

這樣評價老子:“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性——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

孔子及弟子《論語》: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論語》中的仁、義、禮、智、信,中庸、樂知天命、出世有為等哲學思想,影響著中國全社會的思維習慣和倫理道德。錢穆說:“《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但是,孔子思想的哲學價值界定,一直以來爭論不休。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寫得:

“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參照這個關於哲學的界定,中山大學哲學系馮達文教授在《孔子思想的哲學解讀》一文中的說法很有道理:

孔子讓價值哲學、價值意識迴歸日常生活日常情感,似是凡俗的;但是他從凡俗中指點出神聖所在。

哲學應該是有普遍關照的。以孔子為主包括孟子、荀子以及朱子建構起的中國倫理道德體系,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孔子在世時已被譽為“千古聖人”,被後世尊稱為至聖。

孔子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在前面杜蘭有所評價,美國愛默生這樣評價:“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

王陽明《傳習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王陽明在繼承宋明理學道統的基礎上,創立了“心學”體系,在《傳習錄》中的這句話就能夠看出他們之間的思想邏輯關係:

朱子所謂格物雲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於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為二矣。

王陽明想要實現“合心與理而為一”,而後達到“致良知”,這對明朝和後世的思想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以致把王陽明並稱為“孔孟朱王”。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命題。王陽明認為,宇宙萬物皆會被主體本心所關照,當主體進入“大我”之境的時候,這時的宇宙萬物已經不再是客觀存在的了,而是融入到了主體主觀世界之中,並且和主體完全融為一體,就是所謂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傳習錄》記載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非常有利於理解什麼是“心外無物”。

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讚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蔡元培這樣評價王陽明: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在日本,王陽明的影響深遠,東鄉平八郎說:一生低首拜陽明。

總結: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在晚清和民國時期,中國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哲學家,比如王國維、胡適、梁漱溟、馮友蘭、杜維明等,但是,是否偉大?還需要時間沉澱,待後人評說吧。


詩經語


老子

(約) 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孔子 Confucious

( ) 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

〖春秋魯國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者。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鄧析

( ) 公元前545 - 公元前501

〖春秋〗

春秋末法家先驅,名家。鄭國人。曾任鄭國大夫,並創 辦私學,以所作《竹刑》(寫在竹簡上的法律)教人,宣傳法治,“民之……學訟者不可勝數”(《呂氏春秋·離謂》)。他“操兩可之說,設無究之詞”,對後來辯者頗有影響。《漢書·藝文志》著錄《鄧析》,系後人託名所作。

曾子

( ) 公元前505 - 公元前436

〖春秋·魯〗

(前--前) 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名參,字子輿。 孔子學生。以孝行著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又主張“慎終(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等。《大戴禮記》中多記載其言行,相傳《大學》亦為其所著。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宗聖”。

3 回覆:中國古代哲學家簡介

莊、孟、墨。

子思

( ) 公元前483 - 公元前402

〖戰國〗

戰國初哲學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受業於 曾子。宣揚儒家道德觀念“誠”,以為“誠”是世界本原,以“中庸”為其學說核心。孟子曾受業於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後世封建統治者尊其為“述聖”。《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等,相傳為其所著。

墨子

(約) 公元前468 - 公元前376

〖戰國〗

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名翟。相 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其“天志”、“明鬼”學說,承襲殷周傳統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與“兼愛”等內容,反對儒家的“天命”和“愛有差等”說,以為“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愛,交相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處世奉行“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當時人民反對戰爭的意向,其“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為反對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又重視生產,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


紫韻壺藝


一、老子——生命的大智者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二、孔子——永遠的“至聖先師”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三、莊子——積極而瀟灑的退守者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四、孟子——民本思想的先驅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五、荀子——不是“醇儒”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時人尊稱“荀卿”。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六、董仲舒——“大一統”的設計者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學取得正統地位作出巨大貢獻。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

七、朱熹——理學集大成者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八、王守仁——“致良知”說的宣導者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

九、黃宗羲——民主思想的啟蒙者

宗羲(1610-1695) 漢族,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

十、王夫之——被遺忘的隱居思想家

(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溳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解答文化問題


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2、永遠的”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3、積極而瀟灑的退守者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4、民本思想的先驅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時人尊稱“荀卿”。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統”的設計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學取得正統地位作出巨大貢獻。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

7、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8、“致良知”說的宣導者王守仁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

9、民主思想的啟蒙者黃宗羲

宗羲(1610-1695) 漢族,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

10、被遺忘的隱居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溳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道藝2


第一: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相傳是活了130多歲,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享譽全球的五千言的《道德經》。

第二:永遠的”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Kung Tze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第三:積極而瀟灑的退守者莊子

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第四:民本思想的先驅者孟子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第五: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時人尊稱“荀卿”.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第六:“大一統”的設計者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學取得正統地位作出巨大貢獻.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

第七: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

第八:“致良知”說的宣導者王守仁

王陽明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陽明已逝,心學仍存。陽明先生的心學是哲學,更是治國良方。心學的“知行合一”直到現在還是學術界、思想界的一顆璀璨明珠。曾國藩、嚴復、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蔡元培、郭沫若、三島毅、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等中外名人,幾乎都對王陽明有很高的評價。而整個日本近代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王陽明思想的影響,甚至說在日本侵華戰爭的時候,也幾乎人手一部王陽明的《傳習錄》。

第九:民主思想的啟蒙者黃宗羲

黃宗羲

宗羲(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61010-1610-1610-1695) 漢族,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

第十:被遺忘的隱居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溳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希望採納,打字不易,感謝


塗鵬


中國古代是沒有哲學這個提法的。從科學學與科學史的意義上來說,哲學家是指:擁有自已的哲學範式,有原創的哲學基礎理論與哲學思想體系的哲學學人。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輝煌。被後人推崇的哲學家有;

1。老子。(公元前600年—470年右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傳說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著作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被後人稱頌為“生命的大智者”。

2。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被後人稱頌為“至聖先師”。

3。莊子,(約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人(今河南商丘)。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後世將他與老人並稱為“老莊”。

4。孟子,(公元前372年—289年),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道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5。荀子,(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今山西新絳)。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需家學派代表人物。戰國末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董仲舒,〈公元前179年—104年),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是西漢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經學大師。他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採納。

7。朱熹,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意境深遠,有不少詞作廣泛傳誦。

8。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世稱陽明先生,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

9。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晚年自稱梨洲老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其學問淵博,思想澡遂,著作宏富,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

10。王夫之,字而農,步溳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用戶言午澤群


哲學含義簡單說就是智慧之說,它是指導人類和諧發展的一種產物。它可以是道德、可以是仁義,也可以是思想。只要是能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就是好的,也是大家願意學習的。

歷史上比較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多如牛毛,留存後代經常提起的,伏義,文王,老子,孔子,墨子,旬子,王陽明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道家思想一直以來崇尚自然,他們主張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他們喜歡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孔子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不止對中國,對世界影響都很大。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時人尊稱“荀卿”。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學取得正統地位作出巨大貢獻。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人影響也比較大,他的學說對明代影響深遠。他推崇知行理論,在知與行的關係上,我們要知道,也要行動,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

黃宗羲(1610-1695) 漢族,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溳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按年代來排列如下:

一、 春秋戰國

1、 儒家:孔孟荀

2、 道家:老莊

3、 法家:韓非、商鞅、李斯

二、漢

1、 董仲舒

2、 王充

三、 唐

1、 韓愈

2、 柳宗元

3、 劉禹錫

四、宋

1、 二程

2、 朱熹

3、 陸九淵

五、明

1、 王守仁

六、清

1、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2、 王夫之

3、 顧炎武(日知錄)

4、 龔自珍(己亥雜詩)

歷史上的哲學家還是有很多的,他們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


皓月Lh2088


哲學永遠是超越現實的大膽思想。現實中摸不到她的肉感,但卻有種讓你仰視的力量,好像是穿越歷史隧道打到現實的一束光,讓你看到光明原來在頭頂上,世界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霧霾或黑暗。

中國歷史上的哲學家應該很多,只是他們當時可能還有現實的身份,所以哲思都是碎片。具有系統性哲學思想的恐怕只有老子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

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現實,老子的思想折射出東方文明高度的智慧,未來人類的哲學思考恐怕都難以逾越這種文明。超越人性的光輝將點燃人類未來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