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制度”,《國語》中的理想政區,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直到今天,人們在論及親屬關係,尤其是在舉辦喪葬時,仍然常常提到“五服”。

“出了五服了”,意思是關係遠了,算不上親戚了,自然也不用為死者披麻戴孝了。一般來說,“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這五代。

實際上,中國的家族觀念,大都源於周朝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

“五服制度”,《國語》中的理想政區,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五服”也是這樣。它最初是指以周天子的封地為中心,以五百里為劃分標準,分成五個不同等級的政區。

《國語》記載: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幫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服。

其中“賓服”又叫“綏服”。這五服有什麼含義?如何劃分?怎麼管理?且聽我細細道來。

“五服制度”,《國語》中的理想政區,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甸服

邦內甸服。邦內,並不是指天子的都城之內,而是指國都外方圓五百里的城郊之內。這一片地方稱為“甸服”。

“甸”是什麼意思呢?跟田地有關。生活在甸服的百姓,主要任務是耕作田地,為周天子提供直接的糧食和祭祀品。

《國語》說:甸服者祭。平民百姓是不參與王室的祭祀活動的,這是對諸侯的要求。“祭”有什麼含義呢?

實際上,祭奠天子的父親、祖父,叫“祭”,祭是每天都要進行的,稱“日祭”

如果甸服內的諸侯沒有參與這項祭祀,會怎麼樣呢?《國語》說:

刑不祭。就是說,要用刑法懲治這些人。

侯服

邦外侯服。甸服以外方圓五百里的地方,稱為侯服。

“侯”,也就是諸侯國,一般都是天子的直系親屬。注意,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在最開始,只有侯服內的國家才有資格叫諸侯國。

《國語》說:侯服者祀。

祭奠天子的高祖、曾祖稱為“祀”。“祀”是每月一次,又叫“月祀”。也就是說,侯服的諸侯王,每月都要進行一次“祀”。

如果沒有參與,會怎麼樣呢?《國語》說:伐不祀。周王室就要派出軍隊去討伐這些人了。

“五服制度”,《國語》中的理想政區,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賓服

侯衛賓服。“侯衛”也就是諸侯國的外衛,同樣是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稱作“賓服”。

“賓”就是賓客。前文也說過,侯服以外的地方不叫諸侯國,這些國家相當於諸侯的“賓客”。

《國語》說:賓服者享。

祭祀“天子始祖,稱為“享”。“享”是每個季度一次的,又叫“時享”。也就是說,賓服內要每個季度進行一次“享”。

如果沒有做到,有什麼懲罰呢?《國語》說:徵不享。徵,不是周天子出兵,而是諸侯出兵。

賓服實際上是諸侯國的外衛,如果他們不按時祭祀,就要命令諸侯出兵去討伐。

要服

夷蠻要服。賓服之外方圓五百里,屬於蠻夷之地,主要是一些邊遠民族,稱為“要服”。

“要”通“邀”,有“約定、盟約”之意。要服的國家,距離國都非常遙遠,所以通常以“立約結盟”的方式,向周天子稱臣。

國語說:要服者貢。

“貢”,就是上貢,為天子的遠祖或天地之神提供貢品。“貢”每年一次,又叫“歲貢”。

從祭祀活動就可以看出來,這些“蠻夷”,實際上跟周王室仍然有較近的關係。至少是有同樣的信仰:信天地之神;又或者,他們和周王室有共同的遠祖。

如果要服不上貢,周王室要怎麼對待他們呢?《國語》說:

讓不貢。讓,就是責備。

對待不貢的人,周天子會派使者去責備他們。可見,要服之地,周天子已經不能直接管轄了,只能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去震懾。

並且,周王室是不提倡出兵攻打少數民族的。一方面是勞師動眾,另一方面是難以征服和教化。

“五服制度”,《國語》中的理想政區,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荒服

戎翟荒服。再往外五百里,就是荒服了。荒服裡的,主要是戎翟這些遊牧民族。他們生活的地方,一般是荒野草原,所以稱為“荒服”

戎翟這些民族,基本上跟中原民族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他們有自己的祖先。因此,他們不用參與周王室祭祀。

《國語》說:荒服者王。

王,就是說戎翟這些部落,承認周朝的正統地位,定期朝見周天子。這種朝見,一生只要一次就夠了,又叫“終王”。

如果這些人不來朝見,周王室連使者也不派遣了。《國語》說:

告不王。就是寫一篇告辭,通告天下,表示我周王室不再罩著你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五服制度”,《國語》中的理想政區,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總結

從以上的五服制度,我們至少可以總結出兩點經驗,對於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

第一:慎用兵。

《國語》記載: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則修文;有不貢,則脩名;有不王,則修德。

這是在告誡君王,如果各個地區出現了不守規定的現象,天子首先要反省自身。看看自己各方面,從行為到言論,有沒有不恰當的地方。

反省之後,如果認為自己沒有問題,才可以對五服施加懲罰。

懲罰措施的規定也非常細緻。自己管轄範圍內的,動用刑法就可以了;稍遠一點的,就出兵討伐;再遠一點,就讓諸侯出兵,自己不動;更遠的地方,甚至連兵都不出了。

能不打仗就不打仗,即使要打仗,也不勞師遠征。不要妄想征服所有的地方,要抓大放小,管好自己的核心地區。

歷史上多少帝王,都是因為勞師遠征,而丟掉了自己的江山呢?商紂王、隋煬帝,都是如此。

《國語》的這篇文章叫做《祭公諫徵犬戎》,描寫的就是祭公勸周穆王不要出兵攻打犬戎的故事。周穆王不聽,勞師動眾,後來只擒獲了幾隻狼和幾隻鹿,一點便宜也沒得到。

第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的思想,最早就可以追溯到周朝的“五服制度”。

對待蠻夷和戎翟,只需要他們上貢、朝見,承認中央政府的地位就可以了。周王室從來沒有想過征服他們,更沒有想過統一他們的文化。

事實上,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漢化,基本都是他們主動學習漢文化,很少有漢人強迫他們。

這種尊重多民族、多文化的包容心,早在周朝時期,就在中國人心中紮下了跟。由此成就了我們今天一個海納百川的泱泱大國。

“五服制度”,《國語》中的理想政區,至今仍然有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