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16世紀中期,日本進入了南北朝混戰時期,最終北朝征服南朝,失業的武士和流民、奸商勾結,聚集在琉球群島上,在每年清明節之後的三四五月份和重陽節前後,順著季風,來到明朝邊境燒殺搶掠。

一開始,倭寇是在山東登陸,在那裡遭到了剛剛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的戚繼光的沉重打擊,沒撈到便宜,倭寇遂改變進攻方向,轉向東南沿海,而此時的大明王朝,腐敗不堪,衛所士兵遭到當地豪強和將官的盤剝和奴役,多數成了逃兵,有的還與倭寇相互勾結,殘殺平民,東南倭寇終成大患。


嘉靖三十四年,在張居正的舉薦下,朝廷調戚繼光去浙江出任都司僉事,守衛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在浙江,戚繼光訓練士兵,改進兵器,招募戚家軍,發明鴛鴦陣,使明軍戰鬥力大大增強,在上司胡宗憲的支持下,戚繼光和好友譚綸、俞大猷密切配合,先後取得岑港大捷、台州大捷,後轉戰福建、廣東沿海,取得林敦大捷、平海衛大捷,最終肅清了東南倭寇之患。

戚繼光,字元敬,山東濟寧魯橋鎮人,祖籍安徽定遠。元朝末年,其六世祖戚祥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建國後,出任應天衛。後來,戚祥跟隨大將傅友德出征雲南,戰死沙場,朱元璋封他兒子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刀法精湛,箭術高超,好讀書。戚繼光自幼在父親的教導下,進步很快,十五六歲即刀法嫻熟,臂力驚人,有百步穿楊之功。

嘉靖二十三年,72歲的戚景通讓兒子戚繼光進京辦理了襲職手續,從此步入軍事生涯。從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七年,戚繼光力主抗倭;從隆慶元年到萬曆十三年這十六年,戚繼光主要在薊州抗擊北蠻子韃靼的進攻。

戎馬生涯四十年,為了大明朝的邊境安全,戚繼光付出了畢生心血。但是在萬曆十年和萬曆十一年朝中的靠山張居正和譚綸相繼去世以後,戚繼光遭到了給事中張鼎思和張希翱的彈劾,認為戚繼光在北方無建樹,放在南方才能有用武之地。於是,在萬曆十年,戚繼光被任命為廣東總兵,調任南方,此時南方已無戰事,戚繼光明顯感覺到這是明升暗降。

三年之後,戚繼光向萬曆上表,祈求告老還鄉,萬曆帝即刻批准,明廷這種棄之如蔽履的態度,讓戚繼光非常心寒。在58歲那一年,萬曆十五年,突發疾病,病死在山東蓬萊故鄉。

至此,明朝的三大支柱——張居正、戚繼光、李成梁,已去其二,只剩李成梁在遼東苦苦支撐。

戚繼光雖然走了,但是他的戚家軍還在北方,沒有了主帥的戚家軍,處處受到北軍的刁難和欺凌,處境越發危險。

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軍侵略朝鮮,朝廷調北方軍隊入朝作戰,戚家軍也在被徵之列。此時的遼東經略宋應昌是浙江人,考慮到浙軍北來,甚為辛苦,比較照顧戚家軍,他規定:在原來響銀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倍,達到年餉40兩。而北軍的年響銀才17兩。這就埋下了爭鬥的種子。

在進攻平壤前,主將李如松規定:先破城者,獎勵一萬兩銀子。

戚家軍作戰勇猛,黃惟忠第一個登城,平壤之戰順利結束。但是,李如松平衡南北兩軍的利益,對於一萬兩獎勵隻字不提。

賞金沒有了,雙俸總該兌現了吧!實際上沒有,反而時常欠薪,苦戰數月,家裡老婆孩子度日如年,戚家軍找到總兵王保討要兵餉。結果被王保以發薪為由騙到石門寨演武場,一陣箭雨,射殺數百人,其餘人等盡數南遣。而劊子手王保受到朝中同黨庇護,反而升官。史稱“薊州兵變”。


對於這件事情,朝鮮人都看不下去,在《兩朝平壤錄》中這樣記載:“人心氣憤,故有招募,鮮有應者”。

二十年後,遼東的努爾哈赤殺奔而來,等待明朝、等待戚家軍的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大戰,無能統帥楊鎬把十二萬大軍分為四路,圍攻努爾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戚家軍的一部分和朝鮮兵被整編到遼陽總兵劉鋌率領的右翼南路軍中。

在手持狼筅、身著藤甲的浙江兵到達阿布達岡的時候,遇到了努爾哈赤率領的親兵衛隊的伏擊,由於地獄狹小,無法展開鴛鴦陣法,三千浙兵死在了八旗軍鐵蹄之下。

當戚繼光的族子戚兵率領浙軍主力和川軍白桿兵趕到時,戰鬥已經結束,戚家軍的鮮血染紅了整個山谷。


天啟元年,一萬戚家軍駐防遼陽城外,努爾哈赤率軍三萬猛攻遼陽,兩軍在渾河遭遇,一場惡戰隨即展開。戰至最後,只剩下統帥戚兵和手下幾十名士兵,然而強悍的八旗軍也被打怕了,不敢上前。於是,他們使出了卑鄙的手段,撤出陣地,合圍戚家軍,萬箭齊發,戚家軍全軍覆沒。

對於此戰,明熹宗身為震撼,他說:“自奴酋發難,我兵帥望風而逃,未有迎其鋒者。獨此戰,以萬人擋擄數萬,殺數千人,力屈而死,至今凜凜有生矣!”

名將隕落之後,戚家軍煙消雲散,這是戚繼光的悲哀還是明朝的悲哀?


品讀春秋001


萬曆23年,地表最強軍隊戚家軍,在一場內訌中,為明朝政府無情地絞殺,看上去原因是因為這些官兵因為長期拖欠軍餉,士兵鬧餉,譁變,當地軍事主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

但是這只是我們看得到的原因,我們只要深入的想一想,就會發現這個事情不簡單,其中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就是欠薪

前兩年每逢年關的時候,農民工欠薪的問題,甚至驚動了中央。在明朝的時候,欠薪問題也存在,這主要集中在軍隊。那時候,這些戚家軍,北上去朝鮮,打日本鬼子,他們的表現可圈可點。

當時的經略宋應昌,大嘴一張,答應給所有的士兵,一年43兩左右的軍餉。這可是一筆大數字,在這些軍餉的刺激下,入朝明軍打得異常的精彩。宋應昌也是好樣的,他在位置上,這筆錢能夠按時發放,沒有寒了將士們的心。

但是人走茶涼,宋應昌離開了這個位置之後,他說過的話,自然就不管用了,軍餉就出現了拖欠,沒有及時發放。還有一點就是打仗的時候,為了鼓舞士氣,軍官會開出賞格,但是由於戰後沒有兌現,這也讓戰士們非常的不爽,不過怪只能怪那些文官,他們的臉皮太厚,說過的話,換一個人來就不承認了!

第二,就是地方保護主義

戚家軍是南軍,在北方打仗,主帥李如松也是一個北方人,或多或少存在偏袒北方軍隊,北方將領的事情。比如說平壤之戰,明明是吳惟忠率領戚家軍,奮勇爭先,率先登上平壤。在理論上,這個首功肯定逃不掉,可是在中國理論上的事情基本上都不會實現,這個功能對李如松偏心的安排給了北方將領楊元。

如此種種,讓軍隊中的南方士兵和北方士兵,產生了極大的矛盾,這也是造成戚家軍,最後悲劇的一個原因。而在朝堂上,原本主政的張居正,軍隊的統帥戚繼光,都是南方人,他們自然能夠罩著自己的小弟。

但是,隨著他們兩人相繼的去世,整個南方勢力在朝廷中失勢,再也沒有人為南方的士兵們撐腰。所以,當兵變爆發的時候,北方軍官王保,就採取了辣手摧花的方式,自毀長城。

總結

其實這件事情的爆發並非沒有積極意義,他給整個大明王朝敲響了警鐘,只要當時的大佬能夠注意,及時緩解這些情況,大明朝也不至於在幾十年後,被流寇所滅。可惜當時的人們都忙著爭權奪利,沒有人願意做這個實事了,這才造成了大明朝最後的覆亡,所以明萬曆也是有道理的。


歷史評說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

縱觀歷朝,軍功越高的“私人武裝”,大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比如南宋的岳家軍,明代的戚家軍。戚繼光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將領,也是一位卓越的軍事科研人才,在士兵選拔、訓練、武器裝備、排兵佈陣上,戚繼光都做了大膽改良,戚家軍也成為一支幾無敗績的強軍。

在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兩年後,原本隸屬戚繼光的“南兵”,卻被血腥剿殺。三千三百名戚家軍死於非命,也就是說這些士兵沒有死在敵軍戰場,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劇朝鮮史料記載:

“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戚家軍由戚繼光訓練組建,嘉靖年間在浙江、福建等地抗擊倭寇,之後在隆慶年間調入薊州,戍衛邊疆,立下赫赫戰功。朝鮮戰爭爆發後,吳惟忠率領幾千戚家軍參加了抗日援朝戰爭,在攻克平壤戰役中立下大功,不論戚繼光在與不在,戚家軍依舊延續著不敗的記錄。

那麼為何到了萬曆二十三年,強悍的戚家軍卻被自己人痛下殺手?

缺糧缺餉,引起士兵不滿

萬曆中期總體狀況基本上延續著平穩,但這其中也開始暴露很多問題。當兵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他也是保命的飯碗,很多人當兵是為了吃上飯,如果軍隊不給飯吃,不給發工資,那麼必定會引發士兵不滿,甚至造成兵變。

作為一名卓越的軍事家,戚繼光很清楚提高戰鬥力的辦法,為何戚家軍戰力如此之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戚繼光給他的士兵開出了相當優厚的待遇。在戚繼光治下,士兵的基本工資一年大致只有十兩,這個工資不算高,但殺敵獎金極高。

以十二人小隊為例,殺十個倭寇就能得三百兩,殺得越多獎金越高,當然其分配到個人也是相對公平的。這些獎金和福利,戚繼光還在職的時候,是可以保證的,但隨著張居正去世,戚繼光被調離薊州,餉銀的問題也就開始出現。

糧餉問題是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在萬曆二十三年,拖欠工資的現象已經開始顯露。在朝鮮戰爭中,因為是出國作戰,且行軍路途遙遠,士兵的年薪也不少,基本能到達四十餘兩。雖然無法達到之前的戚家軍水平,但養家餬口是肯定夠用的。

李如松在朝鮮戰役前曾經承諾過相應的獎賞,只是戰後由於兵部侍郎宋應昌和尚書石星意見相左,於是宋應昌被罷免,領導更替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當時承諾的工資獎金,並沒有及時兌現給戚家軍。

雖說戚家軍紀律嚴明,但這事情安到誰頭上都得上火,於是軍中牢騷頻起,有引發兵變的跡象。兵變這件事可大可小,在天啟年間,遼東也經常發不出軍餉,但一般朝廷都以安撫為主,畢竟當時形勢緊急。

而在萬曆中期,尚沒有到達國之危難的境地,兵變就成了大事,朝廷得知後,令人剿殺了三千戚家軍,至此戚家軍也是名存實亡了。

失去後臺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半年後,戚繼光被調任廣東,此時戚繼光的兵權就沒有了,戚家軍也就成了沒孃的孩子。戚繼光是張居正的左膀右臂,張居正位居首輔,甚至可以控制皇帝,權勢之大明代罕有,作為張居正的親信,戚繼光的待遇自然不薄。

張居正用各種手段保護、支持戚繼光,所以戚繼光的權力有保證,軍隊有保障,後勤糧餉自不必說。甚至只要是戚繼光的奏摺,張居正都會第一時間打開,哪怕是夜晚也不例外。所有人都知道戚繼光的後臺是張居正,在這個強力的保護傘下,戚家軍自然也風光無限。

張居正倒臺,戚繼光同樣被罷免,手下的部隊也會受到牽連,張居正已經成為反叛,新來的領導也就不會再給戚家軍面子。

史料記載:

“薊三協南營兵,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以反聞。”

在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的頂頭上司是薊州總兵王保,假如戚繼光還在,哪怕是總督也不敢動戚家軍,而此時一個總兵就敢直接誘殺幾百戚家軍。想來一個總兵不敢擅自殺掉這麼多人,這其中一定有人主使,也就是說王保是有後臺的,有可能就是兵部尚書石星。

吳惟忠雖然跟隨戚繼光多年,萬曆十九年,負責南兵,也就是戚繼光訓練的部隊,在朝鮮戰爭前是參將之職。第一次朝鮮戰爭後,才升任副總兵,但他也無法護住戚家軍,之後還被罷官。沒有了後臺庇護,加上有兵變嫌疑,隨即成為被剿殺的對象。

剔除不安定因素

在薊州之時,戚家軍有培訓官軍的職責,一方面戚家軍是為了守衛薊門,另一方面,是為了訓練薊州的部隊,提高其戰力。戚繼光曾要求訓練十萬戚家軍,但被朝廷否決,也就是說朝廷只希望戚家軍作為利刃或者尖刀,但不希望戚繼光做大做強。

戚繼光直屬的部隊不過四千人,這些全部由戚繼光一人選拔、訓練,所以引發的問題也不小。明朝是很不喜歡武將專權的,朱元璋為了限制武將的權力,設置了兵部、五軍都督府、衛所制度,統兵權、調兵權分離。從土木之變後,五軍都督府權力下降,武將的權力有些許升高,但依舊是文官掌握大權。

戚家軍是明代少數以將領命名的軍隊,這就意味著戚繼光和士兵們關係密切,並且他人無法調動這支部隊,這就是朝廷最不想看到的事。萬曆皇帝廢掉了張居正的一切功勳,雖然戚繼光的結果比張居正好不少,但朝廷對戚家軍也是有所顧忌的。

另外戚家軍以義烏兵為主,士兵間關係密切,有很多都是親屬關係,極其團結。而萬曆年間的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軍隊中的將領,常常會吞併士兵的土地,於是這些南兵就成了腐敗將領的絆腳石。

既然無法從中撈到好處,那麼設法瓦解戚家軍,也可能是很多將領的迫切想法,朝廷的不信任,加上軍隊領導的歪心思,戚家軍就成了異類。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是朝廷的文官和地方將領聯合起來剿滅戚家軍,兵變的真假並不重要了,或許是有人暗中搗鬼,密謀暗殺。

萬曆中期的明軍早已大不如前,貪腐、兼併土地時有發生,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怠政引發多重問題,軍餉常常落實不到位,士兵開始從“精兵”蛻化為“賊兵”。一系列問題影響著明朝的走勢,戚家軍的覆滅也許只是冰山一角,隨著建州女真南侵,明朝的衰亡也就再也無法挽回。

只是可惜了這支勁旅,沒有死在跟後金的戰鬥中,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下,嗚呼哀哉……


楊角風發作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為何被殘酷剿殺?這其中由淺及深有三個原因,它們既有表面的政治原因,也有深沉的明朝的制度原因。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原因。



一、南北軍的集團矛盾

戚家軍是因為軍餉不到位,所以聚眾鬧事而被誘殺的,大家都知道,戚家軍頭上的光環很多,立下無數赫赫戰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非常優良的裝備,一支裝備優良的軍隊聚眾鬧事,而不是武裝叛亂,而且是在欠餉的情況下,這麼看也是合理的,可是這樣一個合理的舉動,卻為他們招來了殺身之禍,戚家軍來自南方,各方面難免有隔閡,加上戚家軍軍紀嚴明,而當時明朝軍隊軍官腐敗成性,所以南軍的到來難免觸及他們的利益,總兵王保是北方軍的,居然借這個機會把兩千戚家軍誘騙到練武場,全數絞殺,事後他還升了官。



二 、戚家軍背後的政治矛盾

戚繼光建立戚家軍,與張居正的鼎力支持分不開,但隨著張居正的去世,戚家軍的後臺支持就已經沒有了,半年之後,連戚繼光都被調離,失去了兵權,所以,戚家軍其實已經喪失了所有的優勢,而且,由於萬曆對張居正的反感,戚家軍還有在黑名單的風險。


三、明朝軍隊政策的腐敗

在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時,實行的屯兵制,軍隊平時種地,戰時打仗,這固然為朝廷省去了許多的經費,但時間一久,戰鬥力自然不堪,以致到了明朝後期,打仗都成了募兵制,朝廷還是要出錢打仗。而以前屯兵制的土地,只方便了那些貪汙的軍官。一方面是土地被軍官兼併,國家沒有收入,另一方面是龐大的軍費開支,國家入不敷出,欠餉就是難免的問題,再加上戚家軍北上,觸及北方軍利益,成了軍官謀求利益的絆腳石,被絞殺也就不奇怪了。

這三個原因固然是戚家軍被絞殺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句題外話,在大明的年代,所有的軍隊都該叫朱家軍,所以,戚家軍的名字就不對。


以史正衣冠


戚家軍是戚繼光一手打造的一支軍隊,從將士的軟實力和裝備的硬實力在當時的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戚家軍為明朝抗擊倭寇,擊退外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有著非常漂亮的戰績。但是兇猛的戚家軍沒有敗在敵人手中,卻被自己忠心侍奉的君主給消滅和絞殺了,明朝為什麼要對這支中流砥柱的軍隊下手,歷史漫談君將在下文詳細道來。

戚家軍的實際情況

戚家軍的建立者是戚繼光,在戚家軍的身上有很多榮譽稱號,其中地表最強軍便是一個。戚家軍的前身的軟弱的浙軍,當時的人形容:

“往日浙江等處兵士,未練無膽,執之臨敵,每每棄之,反以截阻我兵馬,幾乎棄而不用。”

這樣的浙兵根本無法抵禦不要命的倭寇,所以戚繼光便開始組建一支新的可用的軍隊。

戚家軍在選人和訓練士兵上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因人而異十分科學,在他撰寫的《練兵實紀》、《紀效新書》等作品裡就可以窺見一二。戚繼光注重將士所用的兵器,他研究了很多種作戰器具,挑選自己最為得意的最後還要加以改造,使戚家軍可以用到殺傷力最強且最得手最便於掌控的工具。

戚家軍最著名的武器就是狼筅,是專門對付倭寇的日本刀的,最開始是竹子做的,後來又鐵做的,能卡住鋒利的日本刀,配合鴛鴦陣使用效果更佳。千里馬需要伯樂去發現,戚繼光就是軍營中的伯樂,他給每一個士兵最大的尊重和潛力最大的發掘,讓他們自己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武器,然後士兵更有興趣和毅力去練習。

戚繼光在陣法的排列和對作戰地區地形以及當地人性格的分析上也是十分的到位,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利益是第一推動者,激發士兵的作戰動力光靠口號是不對的,戚繼光依靠張居正給自己的神兵帶來了雙倍的糧餉,這樣一支什麼都有的軍隊怎麼可能會不神武。

戚家軍的光輝戰績

戚家軍在任何時候都有整齊的軍容,有一天,已經非常疲憊的戚家軍迎面遇到了前來燒殺劫掠的倭寇,倭寇以為這也是一個紙糊的軍隊,但戚家軍剛出手的氣勢便給了倭寇當頭一棒,最後戚家軍以死3個人的代價擊退了這1500多人組成的倭寇隊。

戚家軍的作戰也是非常的靈活,戚家軍最常用的陣就是鴛鴦陣,鴛鴦陣也幫戚家軍贏得了很多次的勝利,但戚家軍並不迷信鴛鴦陣,在遇到不同敵人的時候也能及時更改。戚家軍曾和蒙古軍對戰,蒙古是遊牧民族,弓馬十分的嫻熟,和步行作戰的倭寇不同,鴛鴦陣在蒙古軍面前危機就很微小。

為此,戚繼光組建了車營,意在遭遇敵人騎兵時,戰車迅速組成防線,保護步兵和騎兵。在激戰過程中,戰車上配備有的弗朗機炮、火箭等火器向敵人開火。當敵人靠近時,步兵結成鴛鴦陣保護車陣。當敵人潰退時,騎兵前往追擊。這樣“立體化”的作戰,在中國古代實屬罕見。

戚家軍為明朝南北征戰,參加了無數場戰役,根據歷史統計戚家軍共計剿滅了15萬的敵軍,但自己的損失才不過200餘人,數據永遠都是最有力的證明,戚家軍牛逼!

戚家軍的結局

這樣一支地表神兵為國家立功無數,為何會死在自己人的手裡呢,這恐怕是戚家軍到死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明實錄》曾經記載:“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

這裡面的防海兵就是指的戚家軍,戚家軍因為神勇一直都是雙餉制,這是戚繼光為他們爭取的福利。

戚家軍依靠的官員主要是戚繼光和戚繼光之上的張居正。張居正去世以後戚繼光就連連被彈劾,最後在家抑鬱而亡。但是戚家軍也不能一直無人管理,所以它就到了後孃王保手中。王保是北方軍的將領,他對這個南方的神勇之兵一直有忌憚,他還一直爭搶本屬於戚家軍的榮耀。

平壤之戰中戚家軍立頭工,但這個功勞最後被歸入到北方軍手中。王保對待戚家軍的手法也是很殘酷,包圍並絞殺了沒有帶武器的1300多名戚家軍,這應該是戚家軍人員最大的一次傷亡,戚家軍在歷史上也就落下了帷幕。

這就是沒有靠山在人手中養著的戚家軍,為朝廷征戰2000多次,立下無數神功,連本應有的待遇都成了奢望最後還被無情絞殺,何處話悲涼。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漫談君


歷史漫談君


一個政權久了,內部也就漸漸出現了問題,正如民間流傳劉伯溫那句預言所說的“明朝到萬子萬孫(萬曆年間)為止”,果然到了萬曆年間,鎮守東北邊境重鎮,驍勇善戰的戚家軍最終被自家人剿殺,所以,這其實是統治集團內部問題所在而致。

戚繼光的戚家軍是由當時在朝廷掌握著大權的張居正為支持戚繼光抗擊東南沿海一帶的倭寇花重金組建的,而張居正和戚繼光死後,戚家軍就幾乎成了明朝統治高層眼裡的“異類”,受到了張居正反對派的排擠。

平定倭寇之亂後,公元1567年,抗倭英雄戚繼光率領軍隊被朝廷委派到當時大明王朝東北最重要的軍事重鎮薊縣駐守,以防止蒙古軍和後金的南侵。戚家軍的鳥銃以及獨特的戚家軍陣法使得北方騎兵膽戰心驚,不敢南下一步。而戚繼光在《辨請兵議》裡上奏朝廷時也說“且鳥銃一技,乃戰虜長器。北人不習,北匠造亦不如法,此為南兵慣熟。”直接指出了北方軍隊的不足之處。

但是,隨著明朝後期嚴重的地域黨派之爭,北官看不慣戚家軍,而戚家軍也覺得北兵傻逼,從而導致南北兵之間發生矛盾。

隨著張居正死後,戚繼光也被調往南方,北方的戚家軍被剋扣軍餉一事,便把南北兵之間的爭鬥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原來,由於南兵戚家軍都是義烏等地人,當初招募時,朝廷許諾的各種薪銀加起來總和大約有43兩的年薪。這是戚繼光和宋應昌在職時給抗倭士兵的薪水。也正是有這麼高的薪水,戚家軍才答應北上。而當時北兵的傳統薪水是每年18兩。後來戚繼光被派南下,宋應昌也在黨爭中卸任後,戚家軍不但被嚴重拖欠軍餉,而且經常受到北兵的欺負。

於是,英勇無畏的戚家軍紛紛請求朝廷趕緊照常發放軍餉,但是這樣一來,就被有意欺負南兵的北方官員給利用了。北官御史馬經綸上書說:“南兵屢噪乃薊鎮痼疾……今則漸成逆亂,若復過為姑息,不行盡數驅逐,貽患必深。”這就明擺著要致戚家軍於死地,從此陰謀一直在醞釀中,直到有一天終將發生。

萬曆23年(公元1595年10月12日),當時駐紮於薊鎮的三千戚家軍,由於在東征朝鮮的戰爭中立下首功,副將吳惟忠更是第一個登上城樓。可是,北官王保為了平衡南北兵,於是分吃了戚家軍的軍功。許諾給吳惟忠的賞銀也只打發了20兩,為此,戚家軍集體向總兵王保討要說法。

王保假裝著笑臉,拍著吳惟忠的肩膀說:“吳老弟啊,你們戚家軍這麼英勇,這次你們奪得了首功,上面不會虧待你的。這樣吧,你率領你們的三千兄弟全部到校武場集合去,我這就派人把拖欠你們的薪水和賞銀全都給補上。”一邊說一邊朝身邊的親衛使了個眼色。

哪知,當吳惟忠帶著三千戚家軍集合在校武場後,卻遲遲等不到王保,反而突然之間,無數支箭矢射向戚家軍,頓時,無數的吶喊和咒罵聲響徹天空,一個個齊家軍紛紛倒地,3300多戚家軍就這樣被屠殺殆盡。戚家軍絲毫沒有料到竟然會遭到自己人的屠殺。

幾天後,王保上奏朝廷:“已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折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這只是簡單的被記載於《明神宗實錄》中,明史並無記載,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微不足道之事。而《朝鮮宣祖實錄》也說:“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錢糧不加,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這就是所謂的“萬曆23年薊州兵變”。可以說,戚家軍被剿殺,加快了明朝滅亡的步伐。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要想說清楚戚家軍為何慘遭剿殺,不得不說歷史上最黑暗的“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看過電影《繡春刀2:修羅戰場》的,大家應該會記得這樣一幕場景,薩爾滸之戰後,陸文昭在慘淡的夕陽下看著屍橫遍野的戰場,悲涼地說了一句:“幾萬條人命,說沒就沒了。要想不這麼死,就換一種活法。”

無論陸文昭還是他的師妹丁白纓,實際都是戚家刀傳人——也就是戚繼光一手創制的戚家軍餘脈。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作為戚家軍的餘脈,為何在這部電影中會刀口向內,參與到一個“善惡不分是非不明”的政治陰謀中? 當帶著這些疑問翻開記載戚家軍的歷史的文獻後,我們會發現:真是黑暗啊——真實的歷史比電影中更黑暗!

“薊州兵變”--一場朝廷縱容的陰謀


話說萬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明朝北方九大邊鎮(類似今天的軍區)薊鎮發生了一件事,在歷史上很不起眼。這一年正是萬曆朝鮮戰爭的第三年,由於前線戰事趨緩,明軍將第一階段入朝的部分士兵調回國內,駐紮在山海關、石門等地。他們的人數約3700人。

戚家軍這支部隊被稱為“南兵”,都是從義烏、處州等地招募,按戚繼光兵法訓練和作戰的軍隊。主將是跟隨戚繼光數十年的老將吳惟忠,也就是說這是不折不扣的戚家軍。

戚家軍在朝鮮的表現非常出色,在平壤戰役中他們奮勇登先,連吳惟忠本人都被鳥銃射穿肚腸,但戚家軍還是第一批登上了城牆,一天一夜就拿下了被日軍佔領了多日的平壤城。

按說遠赴異國,收復一國之都的功勞可以載入史冊,但等待他們的結果卻讓人意想不到。

新任的上司薊鎮總兵官王保,把他們叫到演武場上,然後他們被已經武裝好的明軍友軍包圍、屠殺,最終死亡人數是1700人。

隨後,戚家軍被冠以兵變的罪名上報,雖然有熱血御史為之鳴不平,但是在當時兵部尚書石星的擔保下,總兵王保不但無罪,甚至還因“平定變難”得賞。史稱“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戚家軍罪名之一是趁亂搶劫殺戮附近的商戶居民,但從朝鮮君臣對這支部隊的評價“功最廉操”,“一路皆立碑頌之”來看,這支部隊軍紀極佳,在朝鮮時是少有的不搶劫不擾民的軍隊,朝鮮當年所立碑到兩百年後還看得見。 在國外戰區尚且如此,到國內反而會搶劫商戶殺戮自己人民? 那原因是什麼呢?他們因何被殺戮?在戰場上他們不過犧牲數百,回國後倒在友軍刀下卻有上千?

戚家軍是一支高薪酬的職業士兵

雖然戚家軍很強調愛國保民教育,但士兵們確確實實是為了高報酬而來,戚繼光也並不諱言這一點,他只是教育士兵們:養貓是為了抓老鼠,養狗是為了看家,你拿著朝廷和百姓的銀子,出力殺賊乃是本分。 在朝鮮期間他們更是雙餉待遇,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達到約43兩,遠遠超過明朝軍隊一般水平。更何況在平壤之戰中,明軍李如松曾經許諾:先登上城牆的賞賜300兩。 但平壤之戰過了接近兩年了,不但先登賞銀沒有兌現,連應該拿的雙餉也有拖欠。冒死和他們一起登城的副總兵吳惟忠也只得了個可笑的20兩賞銀了事。忍無可忍的士兵們鼓譟著要討個說法,

於是,本來就和他們有宿怨的北軍軍官們趁機發難,用兵變的名義殺人,從而節省了這筆費用。 朝廷財政本就捉襟見肘,根本無力支撐大規模軍費開支,此時看到這樣一個可以一筆勾銷的機會,朝廷的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了對戚家軍的剿殺。


上千的人命,就這麼沒了,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你會不會想換一種活法?

像陸文昭那樣攀援權貴做政治投機是一種活法,像後來的關寧軍那樣留起辮子向原本該保護的人民舉起屠刀也是一種活法,活法還有很多很多。

可他們是戚家軍,至少在歷史記載上來看,哪怕是到最後時刻,他們也沒有去改變自己的“活法”。

渾河之戰----戚家軍最後的榮光

薩爾滸大戰結束後,後金攻佔瀋陽。原定計劃增援瀋陽的一支明軍得知消息後,仍然執著地向著瀋陽開進。這支明軍由川兵與浙軍組成,合計人數不到萬人,幾乎都是步兵。 三千浙軍由戚繼光的同族宗親——戚金率領,他曾經因英勇和治軍廉潔(朝鮮人驚奇的發現這些人居然不吃空餉)在朝鮮被一致稱讚。

明軍遠道而來,而後金在瀋陽城以逸代勞,倚城而戰

明軍合計不到萬人,後金軍隊人數估計達到8萬

對方有步兵、騎兵,甚至還能用瀋陽城上的大炮居高臨下射擊明軍軍陣

雖然結局早已註定,但不到萬人的明軍仍然讓佔據了一切優勢的八旗付出了“死傷亦相當”的代價。 在戚家軍的最後時刻,戚金拉住本來準備騎馬逃走的上級童仲揆,讓其留下繼續戰鬥。 “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

歷史書上,對戚家軍最後的記載是“.......力盡矢竭,揮刀殺十七人。大清兵萬矢齊發,仲揆與戚金、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死焉”。


歷史的小卷毛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在薊鎮被殘酷剿殺了。表面原因是薊鎮三協的南兵由於被長期欠軍餉,導致士兵群情激奮。而薊鎮總兵官王保將他們騙到演武場誘殺。

《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兩朝平攘錄》:平壤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譟於石門寨。總兵王保與南兵有小忿,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表面的原因是“要賞結聚”“挾增月餉”,就是說索要欠餉,聚眾鬧事。然後總兵官就設計殺了鬧事的人。但究其根本,還是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1. 軍隊財政制度的缺失:

軍餉:明朝軍事從起初的軍戶制到後面的募兵制。萬曆晚期的財政很難支持軍費的支出。當時一般士兵軍餉是每年十八兩,而當時經略軍務的宋應昌答應東征援朝士兵一年43兩左右。宋應昌在位時,都得以實行。而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前,宋應昌被解職了,軍餉未能按期發放,這就埋下了隱患。

賞金:入朝作戰大家都是出生入死,提著腦袋拼命去打仗。戰前答應的賞金一直沒有兌現,這讓士兵們寒心,也是引起兵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宋英昌為了能提高士氣,激發戰鬥力,優待入朝作戰士兵的初衷是好的。但他離職後一切都不能兌現,這反而成了士兵的情緒失控,引起兵亂的原因。

2. 內鬥南北之爭:

軍中:戚家軍都是浙江人--南方人。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吳惟忠率領3700多戚家軍參戰,戰功卓著。軍隊統帥李如松(北軍的靈魂人物),在軍功分配上,偏向北軍,把南軍的戰功分到北軍頭上。比如平壤的“首敘”之功,是吳惟忠奮勇先登,結果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功勞卻被北軍將領楊元佔了。李如松這做法引起南兵的憤怒。南兵沒有得到公正對待,事先許諾的獎賞也不到位,明軍內部北兵與南兵之爭愈演愈烈。

朝中:南北之爭,在朝堂上,也是表現得非常明顯。南方的靈魂人物張居正、戚繼光去世後,繼任者多是北方人。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罷官後,南兵更沒有話語權了,之前一切的承諾都找不到兌現的人。薊鎮總兵王保就是北方人,薊鎮兵變的爆發,就是南北矛盾的爆發,南兵被北方軍官誘殺,隨後扣上個謀反的罪名。

薊鎮之變這樣的事情肯定是哪些制度、哪些環節上出了問題,可惜萬曆皇帝和群臣選擇性忽略了。不去解決財政和內鬥的根本原因導致明朝最終的倒塌!

萬曆皇帝


沙雅筆記


萬曆二十三年,最後一個戚家軍在擊敗日本倭寇入侵後,死在了隊友刀下。

1、練兵

薊鎮是大明朝沿邊九鎮中對抗女真、蒙古部族的重要防線,戚繼光到任總理練兵事務節制四鎮兼薊鎮總兵官後,他發現與自己手下常年和倭寇拼殺的戚家軍相比,這些薊鎮兵鬥志鬆懈、紀律渙散。

為了完成朝廷交代的練兵職責,戚繼光從浙江調來了三千人左右的戚家軍,用來當作 “ 師範”訓練薊鎮兵。

這支戚家軍由於是從南方調來,所以,又被稱作薊鎮三協南兵。

別看人數看上去只有三千人,要知道戚家軍的總人數也只有4000人,他們卻在戰場上完成了身兼百戰,無一敗的傳奇記錄,可謂是精兵中的精兵。

2、征戰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率大軍進攻朝鮮,想要一舉兼併朝鮮,朝鮮急忙嚮明王朝求救。

萬曆皇帝大手一揮,立馬抽調北方邊軍前去救援,其中薊鎮去的,就包括曾經戚繼光手下的戚家軍。

【注,戚繼光已在四年前病逝。】

戚家軍到達朝鮮後,明軍領軍的提督李如松曾許諾:

“先上城者與銀三百兩 , 或授以都指揮僉使。”

“先登平壤者給銀萬兩。”

戚家軍聽到這獎勵標準後,激動得不得了,要知道當時他們的年薪不過18兩銀子,這300兩、一萬兩,已經可以讓他們下半輩子和家人過上幸福生活了。

所以,戚家軍將士們在戰場上表現得非常英勇,最先登上平壤城的便是他們。

據《萬曆三大徵考》考證,此戰結果: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

本來,這場戰爭論功勞,戚家軍與楊元當屬第一:“門下與戚將軍等冒險先登 ,功居第一 。”

事後,在分配功勞時,由於李如松素來不喜這些南方來的戚家軍,卻把功勞都給了楊元一人。

由此,戚家軍和北方將領的矛盾,便由原來的不滿,激化到了抹殺功績、斷人前程的地步。

3、最後一個戚家軍死在了隊友刀下

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作為抗倭功臣歸國後,不僅沒有得到該有的戰功榮譽,他們就連自己的工資都幾個月沒發了。

實在氣不過的戚家軍,每天就在軍營中,拿出戰鼓使勁敲擊,討要軍餉。

朝鮮都監大臣李德馨提到 :以月銀不給事 ,人多怨詈。而李提督以我慶州安康之戰敗, 歸罪於南人, 罷斥吳惟忠。

吳惟忠是戚家軍的組建者之一,他是戚繼光的左膀右臂,因為要軍餉一事,當時吳惟忠被罷官放回鄉里。

主將走了,餘下的戚家軍就成了一盤散沙,這一下子,北將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對戚家軍的憎恨。

於是,昌平總兵官王保把戚家軍騙到演武場上,然後埋伏在此的明軍立馬殺了出來,打了戚家軍一個措手不及。

《 朝鮮宣祖實錄》: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 , 以備倭之緩急。 而十月間 , 以離家日久 , 錢糧不加 , 含忿謀作亂 。事覺 ,殺三千三百餘口 。

《明史》: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以反聞。

萬曆二十三年,最後一個戚家軍死了,死在了對友的刀下。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1】《明史·王保列傳》

【2】《明史·戚繼光列傳》

【3】《兩朝平攘錄》

【4】《明神宗實錄》

【5】《 朝鮮宣祖實錄》


腦洞趣味歷史


戚家軍,毫無疑問的明軍精銳,但說戚家軍就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倒也部隊,畢竟戚家軍只是在抗倭上表現亮眼,雖然也北上抗擊後金,進軍朝鮮,但都算不得一支不敗之師。

戚家軍,作為明軍精銳之一,結局如何?

史冊記載中,戚家軍的結局是被屠殺殆盡的,為何戚家軍會被誅殺?因為朝廷欠了戚家軍的糧餉,對待戚家軍,朝廷並沒有第一時間出錢安撫,而是直接命薊州總兵王保帶人將這支部隊屠戮殆盡。

說到底,戚家軍就像是宋朝的岳家軍一般,都是一種私人性質的武裝部隊,雖然也是隸屬於朝廷,但在戚繼光手下的時候,戚家軍就已經是一支百戰之師,抗擊倭寇,戚家軍靠的僅僅是一個字“莽”嗎?自然不可能,最初的戚家軍,因為是南方人組建的部隊,未經歷過戰火的洗禮,面對慘忍的日本武士,大多也懷揣一種怯懦心理,但在戚繼光的重金懸賞之下,戚家軍氣勢大振,再加上戚家軍武器裝備上天生剋制倭寇,因此,戚家軍越打越生猛,越打越強,直到後來正式成為了一支百戰之師。

戚家軍的工資大概有多少?簡單來講,戚家軍中的每一人每年能夠獲得大概十兩銀子的工資,這筆錢看起來並不多,但這不過是戚家軍收入的一小部分,戚家軍的基礎工資低,但殺敵的收益卻很高,一小隊的戚家軍,每殺掉十個倭寇,就能得到數百兩的賞銀,這也註定了,戚家軍想要拿到更多賞銀,就只能不斷的斬殺敵軍。

所謂戚家軍忠心耿耿之類的話,其實在某種層面上也是名不副實的,戚家軍是由戚繼光一手組建出來的,組建之初,戚繼光就決定了戚家軍是一支以抗倭為主,賺錢為輔的半僱傭形式的部隊,激起戚家軍血性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刀光劍影,還有戰後的豐厚報酬。

為何戚家軍會被殘酷殺害?

而在張居正去世以後,以張居正為後臺的戚繼光也隨之垮臺,戚家軍可以說是一支隸屬於戚繼光個人的軍隊,戚繼光一走,戚家軍換了領導,戚家軍自然最終是要崩潰的。

雖然戚家軍參與了平壤戰役,在抗日援朝中做出過不小貢獻,但因為萬曆二十三年的時候,明朝財政已經開始捉襟見肘,參與平壤戰役之前,李如松就曾經對戚家軍誇下海口,只要打勝了仗,會給足夠的獎賞,承諾是真的,但現實卻又不允許,因為高層變動,李如松曾經承諾戚家軍的糧餉也遙遙無期,因此,戚家軍開始為自己討薪。

因為資金捉襟見肘,於是乎,亂軍之中,薊州總兵王保就將三千餘名戚家軍一網打盡,自此戚家軍成為了歷史。

一個總兵王保就敢直接鎮壓戚家軍嗎?自然不可能,不用想,王保上面肯定還有人,雖然戚家軍已經消失了,但戚家軍的威武形象卻永遠的留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