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三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为何被残酷剿杀?


16世纪中期,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混战时期,最终北朝征服南朝,失业的武士和流民、奸商勾结,聚集在琉球群岛上,在每年清明节之后的三四五月份和重阳节前后,顺着季风,来到明朝边境烧杀抢掠。

一开始,倭寇是在山东登陆,在那里遭到了刚刚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戚继光的沉重打击,没捞到便宜,倭寇遂改变进攻方向,转向东南沿海,而此时的大明王朝,腐败不堪,卫所士兵遭到当地豪强和将官的盘剥和奴役,多数成了逃兵,有的还与倭寇相互勾结,残杀平民,东南倭寇终成大患。


嘉靖三十四年,在张居正的举荐下,朝廷调戚继光去浙江出任都司佥事,守卫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在浙江,戚继光训练士兵,改进兵器,招募戚家军,发明鸳鸯阵,使明军战斗力大大增强,在上司胡宗宪的支持下,戚继光和好友谭纶、俞大猷密切配合,先后取得岑港大捷、台州大捷,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取得林敦大捷、平海卫大捷,最终肃清了东南倭寇之患。

戚继光,字元敬,山东济宁鲁桥镇人,祖籍安徽定远。元朝末年,其六世祖戚祥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建国后,出任应天卫。后来,戚祥跟随大将傅友德出征云南,战死沙场,朱元璋封他儿子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刀法精湛,箭术高超,好读书。戚继光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进步很快,十五六岁即刀法娴熟,臂力惊人,有百步穿杨之功。

嘉靖二十三年,72岁的戚景通让儿子戚继光进京办理了袭职手续,从此步入军事生涯。从嘉靖二十三年到三十七年,戚继光力主抗倭;从隆庆元年到万历十三年这十六年,戚继光主要在蓟州抗击北蛮子鞑靼的进攻。

戎马生涯四十年,为了大明朝的边境安全,戚继光付出了毕生心血。但是在万历十年和万历十一年朝中的靠山张居正和谭纶相继去世以后,戚继光遭到了给事中张鼎思和张希翱的弹劾,认为戚继光在北方无建树,放在南方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在万历十年,戚继光被任命为广东总兵,调任南方,此时南方已无战事,戚继光明显感觉到这是明升暗降。

三年之后,戚继光向万历上表,祈求告老还乡,万历帝即刻批准,明廷这种弃之如蔽履的态度,让戚继光非常心寒。在58岁那一年,万历十五年,突发疾病,病死在山东蓬莱故乡。

至此,明朝的三大支柱——张居正、戚继光、李成梁,已去其二,只剩李成梁在辽东苦苦支撑。

戚继光虽然走了,但是他的戚家军还在北方,没有了主帅的戚家军,处处受到北军的刁难和欺凌,处境越发危险。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军侵略朝鲜,朝廷调北方军队入朝作战,戚家军也在被征之列。此时的辽东经略宋应昌是浙江人,考虑到浙军北来,甚为辛苦,比较照顾戚家军,他规定:在原来响银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达到年饷40两。而北军的年响银才17两。这就埋下了争斗的种子。

在进攻平壤前,主将李如松规定:先破城者,奖励一万两银子。

戚家军作战勇猛,黄惟忠第一个登城,平壤之战顺利结束。但是,李如松平衡南北两军的利益,对于一万两奖励只字不提。

赏金没有了,双俸总该兑现了吧!实际上没有,反而时常欠薪,苦战数月,家里老婆孩子度日如年,戚家军找到总兵王保讨要兵饷。结果被王保以发薪为由骗到石门寨演武场,一阵箭雨,射杀数百人,其余人等尽数南遣。而刽子手王保受到朝中同党庇护,反而升官。史称“蓟州兵变”。


对于这件事情,朝鲜人都看不下去,在《两朝平壤录》中这样记载:“人心气愤,故有招募,鲜有应者”。

二十年后,辽东的努尔哈赤杀奔而来,等待明朝、等待戚家军的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无能统帅杨镐把十二万大军分为四路,围攻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戚家军的一部分和朝鲜兵被整编到辽阳总兵刘铤率领的右翼南路军中。

在手持狼筅、身着藤甲的浙江兵到达阿布达冈的时候,遇到了努尔哈赤率领的亲兵卫队的伏击,由于地狱狭小,无法展开鸳鸯阵法,三千浙兵死在了八旗军铁蹄之下。

当戚继光的族子戚兵率领浙军主力和川军白杆兵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戚家军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山谷。


天启元年,一万戚家军驻防辽阳城外,努尔哈赤率军三万猛攻辽阳,两军在浑河遭遇,一场恶战随即展开。战至最后,只剩下统帅戚兵和手下几十名士兵,然而强悍的八旗军也被打怕了,不敢上前。于是,他们使出了卑鄙的手段,撤出阵地,合围戚家军,万箭齐发,戚家军全军覆没。

对于此战,明熹宗身为震撼,他说:“自奴酋发难,我兵帅望风而逃,未有迎其锋者。独此战,以万人挡掳数万,杀数千人,力屈而死,至今凛凛有生矣!”

名将陨落之后,戚家军烟消云散,这是戚继光的悲哀还是明朝的悲哀?


品读春秋001


万历23年,地表最强军队戚家军,在一场内讧中,为明朝政府无情地绞杀,看上去原因是因为这些官兵因为长期拖欠军饷,士兵闹饷,哗变,当地军事主官王保将他们骗到演武场诱杀。

但是这只是我们看得到的原因,我们只要深入的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事情不简单,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就是欠薪

前两年每逢年关的时候,农民工欠薪的问题,甚至惊动了中央。在明朝的时候,欠薪问题也存在,这主要集中在军队。那时候,这些戚家军,北上去朝鲜,打日本鬼子,他们的表现可圈可点。

当时的经略宋应昌,大嘴一张,答应给所有的士兵,一年43两左右的军饷。这可是一笔大数字,在这些军饷的刺激下,入朝明军打得异常的精彩。宋应昌也是好样的,他在位置上,这笔钱能够按时发放,没有寒了将士们的心。

但是人走茶凉,宋应昌离开了这个位置之后,他说过的话,自然就不管用了,军饷就出现了拖欠,没有及时发放。还有一点就是打仗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军官会开出赏格,但是由于战后没有兑现,这也让战士们非常的不爽,不过怪只能怪那些文官,他们的脸皮太厚,说过的话,换一个人来就不承认了!

第二,就是地方保护主义

戚家军是南军,在北方打仗,主帅李如松也是一个北方人,或多或少存在偏袒北方军队,北方将领的事情。比如说平壤之战,明明是吴惟忠率领戚家军,奋勇争先,率先登上平壤。在理论上,这个首功肯定逃不掉,可是在中国理论上的事情基本上都不会实现,这个功能对李如松偏心的安排给了北方将领杨元。

如此种种,让军队中的南方士兵和北方士兵,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这也是造成戚家军,最后悲剧的一个原因。而在朝堂上,原本主政的张居正,军队的统帅戚继光,都是南方人,他们自然能够罩着自己的小弟。

但是,随着他们两人相继的去世,整个南方势力在朝廷中失势,再也没有人为南方的士兵们撑腰。所以,当兵变爆发的时候,北方军官王保,就采取了辣手摧花的方式,自毁长城。

总结

其实这件事情的爆发并非没有积极意义,他给整个大明王朝敲响了警钟,只要当时的大佬能够注意,及时缓解这些情况,大明朝也不至于在几十年后,被流寇所灭。可惜当时的人们都忙着争权夺利,没有人愿意做这个实事了,这才造成了大明朝最后的覆亡,所以明万历也是有道理的。


历史评说


万历二十三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为何被残酷剿杀?

纵观历朝,军功越高的“私人武装”,大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比如南宋的岳家军,明代的戚家军。戚继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科研人才,在士兵选拔、训练、武器装备、排兵布阵上,戚继光都做了大胆改良,戚家军也成为一支几无败绩的强军。

在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结束两年后,原本隶属戚继光的“南兵”,却被血腥剿杀。三千三百名戚家军死于非命,也就是说这些士兵没有死在敌军战场,却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剧朝鲜史料记载:

“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以备倭之缓急。而十月间,以离家日久,钱粮不给,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

戚家军由戚继光训练组建,嘉靖年间在浙江、福建等地抗击倭寇,之后在隆庆年间调入蓟州,戍卫边疆,立下赫赫战功。朝鲜战争爆发后,吴惟忠率领几千戚家军参加了抗日援朝战争,在攻克平壤战役中立下大功,不论戚继光在与不在,戚家军依旧延续着不败的记录。

那么为何到了万历二十三年,强悍的戚家军却被自己人痛下杀手?

缺粮缺饷,引起士兵不满

万历中期总体状况基本上延续着平稳,但这其中也开始暴露很多问题。当兵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他也是保命的饭碗,很多人当兵是为了吃上饭,如果军队不给饭吃,不给发工资,那么必定会引发士兵不满,甚至造成兵变。

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家,戚继光很清楚提高战斗力的办法,为何戚家军战力如此之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戚继光给他的士兵开出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在戚继光治下,士兵的基本工资一年大致只有十两,这个工资不算高,但杀敌奖金极高。

以十二人小队为例,杀十个倭寇就能得三百两,杀得越多奖金越高,当然其分配到个人也是相对公平的。这些奖金和福利,戚继光还在职的时候,是可以保证的,但随着张居正去世,戚继光被调离蓟州,饷银的问题也就开始出现。

粮饷问题是导致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万历二十三年,拖欠工资的现象已经开始显露。在朝鲜战争中,因为是出国作战,且行军路途遥远,士兵的年薪也不少,基本能到达四十余两。虽然无法达到之前的戚家军水平,但养家糊口是肯定够用的。

李如松在朝鲜战役前曾经承诺过相应的奖赏,只是战后由于兵部侍郎宋应昌和尚书石星意见相左,于是宋应昌被罢免,领导更替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当时承诺的工资奖金,并没有及时兑现给戚家军。

虽说戚家军纪律严明,但这事情安到谁头上都得上火,于是军中牢骚频起,有引发兵变的迹象。兵变这件事可大可小,在天启年间,辽东也经常发不出军饷,但一般朝廷都以安抚为主,毕竟当时形势紧急。

而在万历中期,尚没有到达国之危难的境地,兵变就成了大事,朝廷得知后,令人剿杀了三千戚家军,至此戚家军也是名存实亡了。

失去后台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半年后,戚继光被调任广东,此时戚继光的兵权就没有了,戚家军也就成了没娘的孩子。戚继光是张居正的左膀右臂,张居正位居首辅,甚至可以控制皇帝,权势之大明代罕有,作为张居正的亲信,戚继光的待遇自然不薄。

张居正用各种手段保护、支持戚继光,所以戚继光的权力有保证,军队有保障,后勤粮饷自不必说。甚至只要是戚继光的奏折,张居正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哪怕是夜晚也不例外。所有人都知道戚继光的后台是张居正,在这个强力的保护伞下,戚家军自然也风光无限。

张居正倒台,戚继光同样被罢免,手下的部队也会受到牵连,张居正已经成为反叛,新来的领导也就不会再给戚家军面子。

史料记载:

“蓟三协南营兵,戚继光所募也,调攻朝鲜,撤还,道石门,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

在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的顶头上司是蓟州总兵王保,假如戚继光还在,哪怕是总督也不敢动戚家军,而此时一个总兵就敢直接诱杀几百戚家军。想来一个总兵不敢擅自杀掉这么多人,这其中一定有人主使,也就是说王保是有后台的,有可能就是兵部尚书石星。

吴惟忠虽然跟随戚继光多年,万历十九年,负责南兵,也就是戚继光训练的部队,在朝鲜战争前是参将之职。第一次朝鲜战争后,才升任副总兵,但他也无法护住戚家军,之后还被罢官。没有了后台庇护,加上有兵变嫌疑,随即成为被剿杀的对象。

剔除不安定因素

在蓟州之时,戚家军有培训官军的职责,一方面戚家军是为了守卫蓟门,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蓟州的部队,提高其战力。戚继光曾要求训练十万戚家军,但被朝廷否决,也就是说朝廷只希望戚家军作为利刃或者尖刀,但不希望戚继光做大做强。

戚继光直属的部队不过四千人,这些全部由戚继光一人选拔、训练,所以引发的问题也不小。明朝是很不喜欢武将专权的,朱元璋为了限制武将的权力,设置了兵部、五军都督府、卫所制度,统兵权、调兵权分离。从土木之变后,五军都督府权力下降,武将的权力有些许升高,但依旧是文官掌握大权。

戚家军是明代少数以将领命名的军队,这就意味着戚继光和士兵们关系密切,并且他人无法调动这支部队,这就是朝廷最不想看到的事。万历皇帝废掉了张居正的一切功勋,虽然戚继光的结果比张居正好不少,但朝廷对戚家军也是有所顾忌的。

另外戚家军以义乌兵为主,士兵间关系密切,有很多都是亲属关系,极其团结。而万历年间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军队中的将领,常常会吞并士兵的土地,于是这些南兵就成了腐败将领的绊脚石。

既然无法从中捞到好处,那么设法瓦解戚家军,也可能是很多将领的迫切想法,朝廷的不信任,加上军队领导的歪心思,戚家军就成了异类。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是朝廷的文官和地方将领联合起来剿灭戚家军,兵变的真假并不重要了,或许是有人暗中捣鬼,密谋暗杀。

万历中期的明军早已大不如前,贪腐、兼并土地时有发生,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怠政引发多重问题,军饷常常落实不到位,士兵开始从“精兵”蜕化为“贼兵”。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明朝的走势,戚家军的覆灭也许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建州女真南侵,明朝的衰亡也就再也无法挽回。

只是可惜了这支劲旅,没有死在跟后金的战斗中,却死在了自己人手下,呜呼哀哉……


杨角风发作


万历二十三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为何被残酷剿杀?这其中由浅及深有三个原因,它们既有表面的政治原因,也有深沉的明朝的制度原因。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原因。



一、南北军的集团矛盾

戚家军是因为军饷不到位,所以聚众闹事而被诱杀的,大家都知道,戚家军头上的光环很多,立下无数赫赫战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非常优良的装备,一支装备优良的军队聚众闹事,而不是武装叛乱,而且是在欠饷的情况下,这么看也是合理的,可是这样一个合理的举动,却为他们招来了杀身之祸,戚家军来自南方,各方面难免有隔阂,加上戚家军军纪严明,而当时明朝军队军官腐败成性,所以南军的到来难免触及他们的利益,总兵王保是北方军的,居然借这个机会把两千戚家军诱骗到练武场,全数绞杀,事后他还升了官。



二 、戚家军背后的政治矛盾

戚继光建立戚家军,与张居正的鼎力支持分不开,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家军的后台支持就已经没有了,半年之后,连戚继光都被调离,失去了兵权,所以,戚家军其实已经丧失了所有的优势,而且,由于万历对张居正的反感,戚家军还有在黑名单的风险。


三、明朝军队政策的腐败

在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时,实行的屯兵制,军队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这固然为朝廷省去了许多的经费,但时间一久,战斗力自然不堪,以致到了明朝后期,打仗都成了募兵制,朝廷还是要出钱打仗。而以前屯兵制的土地,只方便了那些贪污的军官。一方面是土地被军官兼并,国家没有收入,另一方面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国家入不敷出,欠饷就是难免的问题,再加上戚家军北上,触及北方军利益,成了军官谋求利益的绊脚石,被绞杀也就不奇怪了。

这三个原因固然是戚家军被绞杀的原因,另外还有一句题外话,在大明的年代,所有的军队都该叫朱家军,所以,戚家军的名字就不对。


以史正衣冠


戚家军是戚继光一手打造的一支军队,从将士的软实力和装备的硬实力在当时的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戚家军为明朝抗击倭寇,击退外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着非常漂亮的战绩。但是凶猛的戚家军没有败在敌人手中,却被自己忠心侍奉的君主给消灭和绞杀了,明朝为什么要对这支中流砥柱的军队下手,历史漫谈君将在下文详细道来。

戚家军的实际情况

戚家军的建立者是戚继光,在戚家军的身上有很多荣誉称号,其中地表最强军便是一个。戚家军的前身的软弱的浙军,当时的人形容:

“往日浙江等处兵士,未练无胆,执之临敌,每每弃之,反以截阻我兵马,几乎弃而不用。”

这样的浙兵根本无法抵御不要命的倭寇,所以戚继光便开始组建一支新的可用的军队。

戚家军在选人和训练士兵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因人而异十分科学,在他撰写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等作品里就可以窥见一二。戚继光注重将士所用的兵器,他研究了很多种作战器具,挑选自己最为得意的最后还要加以改造,使戚家军可以用到杀伤力最强且最得手最便于掌控的工具。

戚家军最著名的武器就是狼筅,是专门对付倭寇的日本刀的,最开始是竹子做的,后来又铁做的,能卡住锋利的日本刀,配合鸳鸯阵使用效果更佳。千里马需要伯乐去发现,戚继光就是军营中的伯乐,他给每一个士兵最大的尊重和潜力最大的发掘,让他们自己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武器,然后士兵更有兴趣和毅力去练习。

戚继光在阵法的排列和对作战地区地形以及当地人性格的分析上也是十分的到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利益是第一推动者,激发士兵的作战动力光靠口号是不对的,戚继光依靠张居正给自己的神兵带来了双倍的粮饷,这样一支什么都有的军队怎么可能会不神武。

戚家军的光辉战绩

戚家军在任何时候都有整齐的军容,有一天,已经非常疲惫的戚家军迎面遇到了前来烧杀劫掠的倭寇,倭寇以为这也是一个纸糊的军队,但戚家军刚出手的气势便给了倭寇当头一棒,最后戚家军以死3个人的代价击退了这1500多人组成的倭寇队。

戚家军的作战也是非常的灵活,戚家军最常用的阵就是鸳鸯阵,鸳鸯阵也帮戚家军赢得了很多次的胜利,但戚家军并不迷信鸳鸯阵,在遇到不同敌人的时候也能及时更改。戚家军曾和蒙古军对战,蒙古是游牧民族,弓马十分的娴熟,和步行作战的倭寇不同,鸳鸯阵在蒙古军面前危机就很微小。

为此,戚继光组建了车营,意在遭遇敌人骑兵时,战车迅速组成防线,保护步兵和骑兵。在激战过程中,战车上配备有的弗朗机炮、火箭等火器向敌人开火。当敌人靠近时,步兵结成鸳鸯阵保护车阵。当敌人溃退时,骑兵前往追击。这样“立体化”的作战,在中国古代实属罕见。

戚家军为明朝南北征战,参加了无数场战役,根据历史统计戚家军共计剿灭了15万的敌军,但自己的损失才不过200余人,数据永远都是最有力的证明,戚家军牛逼!

戚家军的结局

这样一支地表神兵为国家立功无数,为何会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呢,这恐怕是戚家军到死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明实录》曾经记载:“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

这里面的防海兵就是指的戚家军,戚家军因为神勇一直都是双饷制,这是戚继光为他们争取的福利。

戚家军依靠的官员主要是戚继光和戚继光之上的张居正。张居正去世以后戚继光就连连被弹劾,最后在家抑郁而亡。但是戚家军也不能一直无人管理,所以它就到了后娘王保手中。王保是北方军的将领,他对这个南方的神勇之兵一直有忌惮,他还一直争抢本属于戚家军的荣耀。

平壤之战中戚家军立头工,但这个功劳最后被归入到北方军手中。王保对待戚家军的手法也是很残酷,包围并绞杀了没有带武器的1300多名戚家军,这应该是戚家军人员最大的一次伤亡,戚家军在历史上也就落下了帷幕。

这就是没有靠山在人手中养着的戚家军,为朝廷征战2000多次,立下无数神功,连本应有的待遇都成了奢望最后还被无情绞杀,何处话悲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漫谈君


历史漫谈君


一个政权久了,内部也就渐渐出现了问题,正如民间流传刘伯温那句预言所说的“明朝到万子万孙(万历年间)为止”,果然到了万历年间,镇守东北边境重镇,骁勇善战的戚家军最终被自家人剿杀,所以,这其实是统治集团内部问题所在而致。

戚继光的戚家军是由当时在朝廷掌握着大权的张居正为支持戚继光抗击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花重金组建的,而张居正和戚继光死后,戚家军就几乎成了明朝统治高层眼里的“异类”,受到了张居正反对派的排挤。

平定倭寇之乱后,公元1567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领军队被朝廷委派到当时大明王朝东北最重要的军事重镇蓟县驻守,以防止蒙古军和后金的南侵。戚家军的鸟铳以及独特的戚家军阵法使得北方骑兵胆战心惊,不敢南下一步。而戚继光在《辨请兵议》里上奏朝廷时也说“且鸟铳一技,乃战虏长器。北人不习,北匠造亦不如法,此为南兵惯熟。”直接指出了北方军队的不足之处。

但是,随着明朝后期严重的地域党派之争,北官看不惯戚家军,而戚家军也觉得北兵傻逼,从而导致南北兵之间发生矛盾。

随着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调往南方,北方的戚家军被克扣军饷一事,便把南北兵之间的争斗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原来,由于南兵戚家军都是义乌等地人,当初招募时,朝廷许诺的各种薪银加起来总和大约有43两的年薪。这是戚继光和宋应昌在职时给抗倭士兵的薪水。也正是有这么高的薪水,戚家军才答应北上。而当时北兵的传统薪水是每年18两。后来戚继光被派南下,宋应昌也在党争中卸任后,戚家军不但被严重拖欠军饷,而且经常受到北兵的欺负。

于是,英勇无畏的戚家军纷纷请求朝廷赶紧照常发放军饷,但是这样一来,就被有意欺负南兵的北方官员给利用了。北官御史马经纶上书说:“南兵屡噪乃蓟镇痼疾……今则渐成逆乱,若复过为姑息,不行尽数驱逐,贻患必深。”这就明摆着要致戚家军于死地,从此阴谋一直在酝酿中,直到有一天终将发生。

万历23年(公元1595年10月12日),当时驻扎于蓟镇的三千戚家军,由于在东征朝鲜的战争中立下首功,副将吴惟忠更是第一个登上城楼。可是,北官王保为了平衡南北兵,于是分吃了戚家军的军功。许诺给吴惟忠的赏银也只打发了20两,为此,戚家军集体向总兵王保讨要说法。

王保假装着笑脸,拍着吴惟忠的肩膀说:“吴老弟啊,你们戚家军这么英勇,这次你们夺得了首功,上面不会亏待你的。这样吧,你率领你们的三千兄弟全部到校武场集合去,我这就派人把拖欠你们的薪水和赏银全都给补上。”一边说一边朝身边的亲卫使了个眼色。

哪知,当吴惟忠带着三千戚家军集合在校武场后,却迟迟等不到王保,反而突然之间,无数支箭矢射向戚家军,顿时,无数的呐喊和咒骂声响彻天空,一个个齐家军纷纷倒地,3300多戚家军就这样被屠杀殆尽。戚家军丝毫没有料到竟然会遭到自己人的屠杀。

几天后,王保上奏朝廷:“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折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这只是简单的被记载于《明神宗实录》中,明史并无记载,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微不足道之事。而《朝鲜宣祖实录》也说:“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钱粮不加,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

这就是所谓的“万历23年蓟州兵变”。可以说,戚家军被剿杀,加快了明朝灭亡的步伐。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要想说清楚戚家军为何惨遭剿杀,不得不说历史上最黑暗的“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

看过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的,大家应该会记得这样一幕场景,萨尔浒之战后,陆文昭在惨淡的夕阳下看着尸横遍野的战场,悲凉地说了一句:“几万条人命,说没就没了。要想不这么死,就换一种活法。”

无论陆文昭还是他的师妹丁白缨,实际都是戚家刀传人——也就是戚继光一手创制的戚家军余脉。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戚家军的余脉,为何在这部电影中会刀口向内,参与到一个“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政治阴谋中? 当带着这些疑问翻开记载戚家军的历史的文献后,我们会发现:真是黑暗啊——真实的历史比电影中更黑暗!

“蓟州兵变”--一场朝廷纵容的阴谋


话说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明朝北方九大边镇(类似今天的军区)蓟镇发生了一件事,在历史上很不起眼。这一年正是万历朝鲜战争的第三年,由于前线战事趋缓,明军将第一阶段入朝的部分士兵调回国内,驻扎在山海关、石门等地。他们的人数约3700人。

戚家军这支部队被称为“南兵”,都是从义乌、处州等地招募,按戚继光兵法训练和作战的军队。主将是跟随戚继光数十年的老将吴惟忠,也就是说这是不折不扣的戚家军。

戚家军在朝鲜的表现非常出色,在平壤战役中他们奋勇登先,连吴惟忠本人都被鸟铳射穿肚肠,但戚家军还是第一批登上了城墙,一天一夜就拿下了被日军占领了多日的平壤城。

按说远赴异国,收复一国之都的功劳可以载入史册,但等待他们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

新任的上司蓟镇总兵官王保,把他们叫到演武场上,然后他们被已经武装好的明军友军包围、屠杀,最终死亡人数是1700人。

随后,戚家军被冠以兵变的罪名上报,虽然有热血御史为之鸣不平,但是在当时兵部尚书石星的担保下,总兵王保不但无罪,甚至还因“平定变难”得赏。史称“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

戚家军罪名之一是趁乱抢劫杀戮附近的商户居民,但从朝鲜君臣对这支部队的评价“功最廉操”,“一路皆立碑颂之”来看,这支部队军纪极佳,在朝鲜时是少有的不抢劫不扰民的军队,朝鲜当年所立碑到两百年后还看得见。 在国外战区尚且如此,到国内反而会抢劫商户杀戮自己人民? 那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因何被杀戮?在战场上他们不过牺牲数百,回国后倒在友军刀下却有上千?

戚家军是一支高薪酬的职业士兵

虽然戚家军很强调爱国保民教育,但士兵们确确实实是为了高报酬而来,戚继光也并不讳言这一点,他只是教育士兵们:养猫是为了抓老鼠,养狗是为了看家,你拿着朝廷和百姓的银子,出力杀贼乃是本分。 在朝鲜期间他们更是双饷待遇,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达到约43两,远远超过明朝军队一般水平。更何况在平壤之战中,明军李如松曾经许诺:先登上城墙的赏赐300两。 但平壤之战过了接近两年了,不但先登赏银没有兑现,连应该拿的双饷也有拖欠。冒死和他们一起登城的副总兵吴惟忠也只得了个可笑的20两赏银了事。忍无可忍的士兵们鼓噪着要讨个说法,

于是,本来就和他们有宿怨的北军军官们趁机发难,用兵变的名义杀人,从而节省了这笔费用。 朝廷财政本就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支撑大规模军费开支,此时看到这样一个可以一笔勾销的机会,朝廷的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对戚家军的剿杀。


上千的人命,就这么没了,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不会想换一种活法?

像陆文昭那样攀援权贵做政治投机是一种活法,像后来的关宁军那样留起辫子向原本该保护的人民举起屠刀也是一种活法,活法还有很多很多。

可他们是戚家军,至少在历史记载上来看,哪怕是到最后时刻,他们也没有去改变自己的“活法”。

浑河之战----戚家军最后的荣光

萨尔浒大战结束后,后金攻占沈阳。原定计划增援沈阳的一支明军得知消息后,仍然执着地向着沈阳开进。这支明军由川兵与浙军组成,合计人数不到万人,几乎都是步兵。 三千浙军由戚继光的同族宗亲——戚金率领,他曾经因英勇和治军廉洁(朝鲜人惊奇的发现这些人居然不吃空饷)在朝鲜被一致称赞。

明军远道而来,而后金在沈阳城以逸代劳,倚城而战

明军合计不到万人,后金军队人数估计达到8万

对方有步兵、骑兵,甚至还能用沈阳城上的大炮居高临下射击明军军阵

虽然结局早已注定,但不到万人的明军仍然让占据了一切优势的八旗付出了“死伤亦相当”的代价。 在戚家军的最后时刻,戚金拉住本来准备骑马逃走的上级童仲揆,让其留下继续战斗。 “大丈夫报国就在今日!”

历史书上,对戚家军最后的记载是“.......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戚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


历史的小卷毛


万历二十三年,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在蓟镇被残酷剿杀了。表面原因是蓟镇三协的南兵由于被长期欠军饷,导致士兵群情激奋。而蓟镇总兵官王保将他们骗到演武场诱杀。

《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两朝平攘录》:平壤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表面的原因是“要赏结聚”“挟增月饷”,就是说索要欠饷,聚众闹事。然后总兵官就设计杀了闹事的人。但究其根本,还是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1. 军队财政制度的缺失:

军饷:明朝军事从起初的军户制到后面的募兵制。万历晚期的财政很难支持军费的支出。当时一般士兵军饷是每年十八两,而当时经略军务的宋应昌答应东征援朝士兵一年43两左右。宋应昌在位时,都得以实行。而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前,宋应昌被解职了,军饷未能按期发放,这就埋下了隐患。

赏金:入朝作战大家都是出生入死,提着脑袋拼命去打仗。战前答应的赏金一直没有兑现,这让士兵们寒心,也是引起兵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宋英昌为了能提高士气,激发战斗力,优待入朝作战士兵的初衷是好的。但他离职后一切都不能兑现,这反而成了士兵的情绪失控,引起兵乱的原因。

2. 内斗南北之争:

军中:戚家军都是浙江人--南方人。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中,吴惟忠率领3700多戚家军参战,战功卓著。军队统帅李如松(北军的灵魂人物),在军功分配上,偏向北军,把南军的战功分到北军头上。比如平壤的“首叙”之功,是吴惟忠奋勇先登,结果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功劳却被北军将领杨元占了。李如松这做法引起南兵的愤怒。南兵没有得到公正对待,事先许诺的奖赏也不到位,明军内部北兵与南兵之争愈演愈烈。

朝中:南北之争,在朝堂上,也是表现得非常明显。南方的灵魂人物张居正、戚继光去世后,继任者多是北方人。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罢官后,南兵更没有话语权了,之前一切的承诺都找不到兑现的人。蓟镇总兵王保就是北方人,蓟镇兵变的爆发,就是南北矛盾的爆发,南兵被北方军官诱杀,随后扣上个谋反的罪名。

蓟镇之变这样的事情肯定是哪些制度、哪些环节上出了问题,可惜万历皇帝和群臣选择性忽略了。不去解决财政和内斗的根本原因导致明朝最终的倒塌!

万历皇帝


沙雅笔记


万历二十三年,最后一个戚家军在击败日本倭寇入侵后,死在了队友刀下。

1、练兵

蓟镇是大明朝沿边九镇中对抗女真、蒙古部族的重要防线,戚继光到任总理练兵事务节制四镇兼蓟镇总兵官后,他发现与自己手下常年和倭寇拼杀的戚家军相比,这些蓟镇兵斗志松懈、纪律涣散。

为了完成朝廷交代的练兵职责,戚继光从浙江调来了三千人左右的戚家军,用来当作 “ 师范”训练蓟镇兵。

这支戚家军由于是从南方调来,所以,又被称作蓟镇三协南兵。

别看人数看上去只有三千人,要知道戚家军的总人数也只有4000人,他们却在战场上完成了身兼百战,无一败的传奇记录,可谓是精兵中的精兵。

2、征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率大军进攻朝鲜,想要一举兼并朝鲜,朝鲜急忙向明王朝求救。

万历皇帝大手一挥,立马抽调北方边军前去救援,其中蓟镇去的,就包括曾经戚继光手下的戚家军。

【注,戚继光已在四年前病逝。】

戚家军到达朝鲜后,明军领军的提督李如松曾许诺:

“先上城者与银三百两 , 或授以都指挥佥使。”

“先登平壤者给银万两。”

戚家军听到这奖励标准后,激动得不得了,要知道当时他们的年薪不过18两银子,这300两、一万两,已经可以让他们下半辈子和家人过上幸福生活了。

所以,戚家军将士们在战场上表现得非常英勇,最先登上平壤城的便是他们。

据《万历三大征考》考证,此战结果: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

本来,这场战争论功劳,戚家军与杨元当属第一:“门下与戚将军等冒险先登 ,功居第一 。”

事后,在分配功劳时,由于李如松素来不喜这些南方来的戚家军,却把功劳都给了杨元一人。

由此,戚家军和北方将领的矛盾,便由原来的不满,激化到了抹杀功绩、断人前程的地步。

3、最后一个戚家军死在了队友刀下

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作为抗倭功臣归国后,不仅没有得到该有的战功荣誉,他们就连自己的工资都几个月没发了。

实在气不过的戚家军,每天就在军营中,拿出战鼓使劲敲击,讨要军饷。

朝鲜都监大臣李德馨提到 :以月银不给事 ,人多怨詈。而李提督以我庆州安康之战败, 归罪于南人, 罢斥吴惟忠。

吴惟忠是戚家军的组建者之一,他是戚继光的左膀右臂,因为要军饷一事,当时吴惟忠被罢官放回乡里。

主将走了,余下的戚家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一下子,北将再也按捺不住心中对戚家军的憎恨。

于是,昌平总兵官王保把戚家军骗到演武场上,然后埋伏在此的明军立马杀了出来,打了戚家军一个措手不及。

《 朝鲜宣祖实录》: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 , 以备倭之缓急。 而十月间 , 以离家日久 , 钱粮不加 , 含忿谋作乱 。事觉 ,杀三千三百余口 。

《明史》: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以反闻。

万历二十三年,最后一个戚家军死了,死在了对友的刀下。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1】《明史·王保列传》

【2】《明史·戚继光列传》

【3】《两朝平攘录》

【4】《明神宗实录》

【5】《 朝鲜宣祖实录》


脑洞趣味历史


戚家军,毫无疑问的明军精锐,但说戚家军就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倒也部队,毕竟戚家军只是在抗倭上表现亮眼,虽然也北上抗击后金,进军朝鲜,但都算不得一支不败之师。

戚家军,作为明军精锐之一,结局如何?

史册记载中,戚家军的结局是被屠杀殆尽的,为何戚家军会被诛杀?因为朝廷欠了戚家军的粮饷,对待戚家军,朝廷并没有第一时间出钱安抚,而是直接命蓟州总兵王保带人将这支部队屠戮殆尽。

说到底,戚家军就像是宋朝的岳家军一般,都是一种私人性质的武装部队,虽然也是隶属于朝廷,但在戚继光手下的时候,戚家军就已经是一支百战之师,抗击倭寇,戚家军靠的仅仅是一个字“莽”吗?自然不可能,最初的戚家军,因为是南方人组建的部队,未经历过战火的洗礼,面对惨忍的日本武士,大多也怀揣一种怯懦心理,但在戚继光的重金悬赏之下,戚家军气势大振,再加上戚家军武器装备上天生克制倭寇,因此,戚家军越打越生猛,越打越强,直到后来正式成为了一支百战之师。

戚家军的工资大概有多少?简单来讲,戚家军中的每一人每年能够获得大概十两银子的工资,这笔钱看起来并不多,但这不过是戚家军收入的一小部分,戚家军的基础工资低,但杀敌的收益却很高,一小队的戚家军,每杀掉十个倭寇,就能得到数百两的赏银,这也注定了,戚家军想要拿到更多赏银,就只能不断的斩杀敌军。

所谓戚家军忠心耿耿之类的话,其实在某种层面上也是名不副实的,戚家军是由戚继光一手组建出来的,组建之初,戚继光就决定了戚家军是一支以抗倭为主,赚钱为辅的半雇佣形式的部队,激起戚家军血性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还有战后的丰厚报酬。

为何戚家军会被残酷杀害?

而在张居正去世以后,以张居正为后台的戚继光也随之垮台,戚家军可以说是一支隶属于戚继光个人的军队,戚继光一走,戚家军换了领导,戚家军自然最终是要崩溃的。

虽然戚家军参与了平壤战役,在抗日援朝中做出过不小贡献,但因为万历二十三年的时候,明朝财政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参与平壤战役之前,李如松就曾经对戚家军夸下海口,只要打胜了仗,会给足够的奖赏,承诺是真的,但现实却又不允许,因为高层变动,李如松曾经承诺戚家军的粮饷也遥遥无期,因此,戚家军开始为自己讨薪。

因为资金捉襟见肘,于是乎,乱军之中,蓟州总兵王保就将三千余名戚家军一网打尽,自此戚家军成为了历史。

一个总兵王保就敢直接镇压戚家军吗?自然不可能,不用想,王保上面肯定还有人,虽然戚家军已经消失了,但戚家军的威武形象却永远的留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