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怎樣自學書法?

手機用戶60285741279


60歲就不要再學了,鍛鍊身體陶冶情操的方法很多學書法意義不大,建議做個美食家。享受天倫之樂。



向野書畫


人到六十,便進入老年人的行列。凡是這個年紀還想自學書法,可想而知都不是出於一時衝動,或多或少此前都己埋下喜好書法的種子,甚至具有較好的天質和基礎,因此,六十歲起步自學書法並不晚。

我是近七十的人。從小就痴迷寫字,一天不寫心裡癢癢。五十年自學書法,我想把自學的體驗與你分享,或許對你的自學有所幫助。我至今自學書法,最突出的一點,從沒求過師,進過培訓班,是個至純至清的“原生態”。(當然我也不反對求師)

我的自學體會:

一是讀帖。讀帖就等於同書法大家的面授。將讀帖再輔以古代書論的學習,在邊“悟”邊讀的過程中,達到無師自學的效果。

二是選帖。選帖可視為求師的過程。現在求一位一對一的書法不僅價格不菲,而且與你合拍的不多,要想物美價廉,最實用的是從網上下載,這樣的老師靠譜。選帖要取法乎上。儘量選擇魏晉以來“”資歷深,水平高”的老師,離源頭越近越好。六十歲視力和精力都有所不及,選帖還是應從兼顧愛好和身體條件出發,以自學楷書和寫大字為主,現在網上專有供老年人自學書法的系列和單字高清大圖,為老年人選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三是臨帖。把臨帖視為同老師實操切磋的過程。這是關係自學是否成功的關健環節。臨帖要專注、專一,鑽研。六十學書,時不我待,要發揮年紀大,辦事老成,有韌勁的長處,茆住選準的帖子不放手,不練出點模樣不鬆手,不到火候不換手的韌勁,努力做到人書俱老的境界。

四是賞帖。賞帖等於是老師批改和點評作業的過程。不時將臨帖作品拍成照片發到網上,同廣大書友建立起交流鑑賞平臺,虛心聽取大家的批評和建議。假以時日,你還可以把習作發到網上秀上一把,即填補未能參展的遺憾,又能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以下是我自學書法的部分作品,供你參考,不足之處請指正。











申正義文


我是一位剛從國企退休的位職工,剛退休的那段日子心情,身體感覺都非常高興和輕鬆,總覺得以後自己可以每天在家可以多睡會覺,平時也會有很多時間去緞煉身體等。可是呢,時間長了確發現每天做這就厭倦了。因為自己平時喜歡書法,上班沒時間從此開始練習書法,堅持每天5點半起床,吃完早餐正式煉習我的書法。半年過去把我寫的發到朋友圈,朋友們都給我奌贊。當我看到這贊,心裡特別高興。功到自然成。


健康是福1818


60來歲學書法,不同於小學生初學者,因為有幾十年的書寫經驗,以及長期以來形成了固定的書寫定式和格式,寫字有了自己的習氣,難以糾正,所以,我建議最好選擇一種最接近自己日常書寫風格的字體。

具體來說:

1、寫字目的。60歲左右的朋友學書法,不同於年輕人的追求,不是為了入國展,他們最大的目的可能一是休閒娛樂,二是養生鍛鍊,三是陶冶情操。所以,這一階段的學書法,主要要開心,寫得快樂就是好。

2、寫字基礎。60歲左右的朋友,寫字寫了幾十年,沒有寫毛筆至少也寫過鋼筆,而且很多以前就有書法基礎,只是限於以前工作忙,沒有功夫寫。所以這個年齡階段的,不必要一定要從楷書開始練,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寫。

3、手寫定式。由於長期以來形成了固定的書寫定式和格式,寫字有了自己的習氣以後,不管是好是壞,都很難改正了。鑑於此,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一種接近自己日常書寫風格的字帖進行訓練,那樣會比較順手,不會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覺。

我身邊有一位中老年朋友,我看過他寫的鋼筆字,寫得非常瀟灑流利,後來也想練習書法,開始練了一段時間柳公權,寫得非常苦惱,非常枯燥,沒有什麼進展,後來在我的建議下,改學文徵明行書,因為跟他日常的書寫接近,所以寫起來非常順手,現在每天寫得其樂融融。

4、書寫形式。60歲練書法,也可以與鍛鍊相結合,不必拘泥於坐在書桌前,典型的公園地書就是很好的方式,既是健康有氧運動,又能練字,還能與更多的中老年朋友一起交流,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以上回答對書友們有所幫助。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四川著名書法家李小龍大師來回答您:

  • 60歲學書法,確實有點晚,但也不必灰心喪氣,只要持之以恆同樣會很快出成果的!60歲時,經歷幾十年的人世滄桑,已經對萬事萬物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對漢字的結構已經有了大致的理解,故自學書法大可不必如懵懂孩童般照貓畫虎地摹字帖。可以先習筆法次練結構再瞭解章法,最後結合自己對漢字的認知,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字體。
  • 學書法必須從楷書學起,楷書以歐楷為上,歐楷以初唐拓本《九成宮醴泉銘》為最精妙。
  • 握筆姿勢宜用五指執筆法,指實掌虛。初練蠅頭小楷宜用枕腕,中楷宜用懸腕,大楷宜用懸肘,榜書大字宜站立懸肘書寫。

下面講學楷書的步驟:

  • 筆法無非就是點、橫、豎、撇、捺、豎折、橫折、豎彎勾等幾種筆法。王羲之的“永”字八法,有更詳細的解釋。每一筆都要逆鋒起筆回鋒收筆,即使不紙面回鋒也要空中有那意思。“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即此理也。
  • 行筆要求中鋒運筆,筆尖始終處於筆畫的中央。提、按、頓、挫,八面出鋒八面玲瓏顧盼生姿首尾呼應氣勢連貫,力由臂膀通過毛筆直達紙面。行筆時氣定神閒,成竹在胸不瞻前顧後。誠若是,則筆力渾厚,力透紙背而不臃腫,端莊而不失雅趣,渾然天成!
  • 結構有上下、左右、半包圍、全包圍、上中下、左中右等,無論何種結構都要重心平穩,布排合理,符合美學原則。
  • 章法要注意字距行距,一筆管一字,一字管一行,一行管通篇,哪裡寫標題?何處寫正文?何處落款?鈐印在哪裡?等都要預先謀劃好!猶若排兵佈陣,謀定而後動,方無敗事!

最後強調一點學書法最好從唐楷入手,歐楷是最好的選擇!歐楷字帖最好者有四種,分別是《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化度寺碑》《皇甫君碑》,將這四種學透,以後再旁及它,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沒有不成功者!

以上是四川書法家李小龍大師的親口述說,如果朋友們覺得他講得好,就請點贊關注收藏分享一下!我會經常給朋友們上傳李小龍大師的講課。


儒學代言人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林散之這位草書大師那麼就說一下這位大家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林散之從60歲開始練習草書卻被稱為當代草聖。

在60歲之前,他並沒有學習草書,而是在行書楷書上有著長時間的練習。對於草書,林散之當時是很陌生,他能在書法上取得一定的成就,首先是他博學多才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其次人品高潔,對待書法始終是一顆平常的心態。

他曾說過:學書法就是學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好做人字也容易寫好。很多人以為林散之在60歲的時候,拿起毛筆就成為了草書大家,真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因為在60歲之前他已經具備了深厚的書法基礎,在行書和楷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所以他能在草書上取得成就是厚積薄發的結果,並不是他60歲突然成為草書大家。

其次,林散之深厚的文學修養滋養了他的草書,尤其是他對詩歌的創作超過50年,所以說林散之的草書是一種語言,是一種詩的語言,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情感。

從林散之的草書可以看出具有天真老辣之風,與他詩的風格一脈相承。他雖然也學過趙子昂、董其昌的書法,但是他並不喜歡這種甜俗的書風,而是將古拙老辣融入到了書法之中,尤其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書風也逐漸發生變化,晚年的字給人一種平淡天真之氣。

對於學習草書林散之曾經說過:有些人看到草書很神氣,一開始學草書就寫得很潦草,並不知道草書是經過多少年的甘苦得來的。草書要在規矩中下苦功夫才是正道,寫字並沒有什麼秘訣,也沒有什麼捷徑。而是要多臨帖,多學習。林散之的草書造詣不僅僅表現在書法的表面形式上,而是他能夠把自己的詩句融入到書法之中。把草書闡釋的深刻透徹,他的草書是品、文學、技法三者合一。

雖然有些筆畫縱橫舒展,但是仍然遵循著古人的規矩,並不做作和過分誇張。草書自文徵明、王鐸、王寵等大家之後,有所成就者寥寥數人,而林散之的出現恰恰讓草書又回到書壇的主流審美之中,這是他對草書的一大貢獻。從他那草書之中,可以看出意在筆,充滿靈動之感,每一筆都是剛勁有力。他學到了王羲之草書之中的濃淡不拘,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藝術精髓。

雖然他的草書並不能超越懷素、張旭等書法大家,但是在當時的書壇可謂是首屈一指。尤其是在草書處於一種頹勢的狀態下,他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藝術審美,這一點難能可貴。

不論是林散之的書法,還是他的品格,都值得學習。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博主有所幫助!











任秋山


對於60歲的朋友來說,女的已經退休了,男的在工作上也會輕鬆些了。如果有想練習書法修身養性,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總比打麻將好多了。那麼,對於60歲以上的朋友怎麼自學書法呢?首先,我們從選字帖開始,學好書法離不開老師更離不開字帖,在沒有老師指點的情況下必須選一本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字帖。60歲的朋友眼睛都已經老花了,選帖上應該選放大版的墨跡字帖,如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趙孟頫的《膽巴碑》《三門記》巜湖州妙嚴寺》等。在練習時也要注意幾點:1.、儘量不要用廢報紙練習,影響視覺,來的容易,不會認真練習。2、每次練習的時間不要過長,容易引起頸椎和腰椎的毛病。3、經常出去跟懂書法的人多交流。4、多參加一些社區及單位組織的活動。

堅持臨帖,持之以恆,60歲一樣可以把書法練好!





李年榮


老年人學書法能修身健體,是很好的一項藝術活動

首先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

古人執筆分兩種,坐著寫字用五指執筆法,站著寫字用三指執筆法,可是70年代上海沈尹默在全國推廣書法時,只推廣了五指執筆法,三指執筆法瀕臨失傳,好在有林散之等巨匠的成功實踐,當前全國搞書法的70%只會五指執筆法,包括部分已成名的老書家。

學會三指執筆法對中鋒用筆起了決定性作用。目前國內書法傳承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執筆問題。廣大書法愛好者應該及時掌握兩種執筆法。

初學書法者,先要選好老師。

擇師的標準不在於長幼,而在於他是否是真正的行家,主要看他的創新能力,字外功夫,綜合素質,影響力及人品,找對老師就能事半功倍。

選好字帖和筆墨紙硯。

現在出版業十分發達,古代的所有碑帖都有很多不同版本供大家選用。北京琉璃廠一條街,書畫專業書店文房四寶店到處林立,應有盡有,有的還配了示範光盤。

筆分羊毫、狼毫、兼毫三大類,羊毫軟,狼毫硬,兼毫軟硬適度,初學者應選用兼毫,廠家比較出名的湖州善璉湖筆系列、宣州宣筆系列和江西產的各類毛筆,均可選用。

字體可按書體選購:

篆書有《甲骨文》、《石鼓文》、《散氏盤》、秦篆、楚篆等;隸書可選用《張遷碑》、《乙瑛碑》、《史晨碑》、《石門頌》、《好大王碑》等;

楷書可選用《張猛龍碑》、《張黑女碑》、《九成宮》、《顏勤禮碑》、《褚遂良楷書》等;

行書可選《聖教序》、《米芾行書》、《王鐸行草》;

草書可選《十七帖》、《書譜》、《智永千字文》、《平復帖》,懷素、張芝草書。

對於初學者,可以從以下三步練起:

先練線,每天用三指執筆法在舊報紙或毛邊紙上畫兩尺長的橫線、豎線和直徑為一尺左右的圓線各20個,行筆要慢,起筆要藏鋒,線條一樣粗,剛勁有力,力透紙背為好。堅持15天即可。中鋒運行習慣基本養成。

練習點,每天練5鐘不同走勢的點各20個,堅持15天。

練字,先從字體或書法大字典中選臨1—2個你比較喜歡的字,看準比例,反覆練,練得和字帖對照一模一樣後,再從頭到尾通臨一遍。

寫不好的字請老師當面示範,細看每個點劃細節的運筆方法。

多參加一些書畫筆會交流,現場細看每位名家的執筆技巧,只要有興趣真下決心,方法正確,心誠力到


水石畫畫


我已過花甲,退出歷史舞臺也有六個年頭了。在職的四十多年裡,整日忙於工作,疲於奔波,儼然成為了一個機器人。

當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隨風而去的時候,忽然感覺內心深處是那樣的空虛。彎腰撿起喜歡的東西,捧在手心是那麼的珍貴。書法,是我的最愛。小時候總是喜歡文字,那四四方方美麗的字體,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從甲骨文到現在文字的生成和演變,唯有我們中國人才會理解其深刻內涵。

行草隸篆,是書法愛好者的喜愛,我由衷地偏向隸書。退休以後,我備齊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別人臨帖,我則讀帖,吸收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人說“書法不臨帖,猶如無爹”。我卻隨心隨性,信馬由韁,堅持經常,收效明顯。

書法,使我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實。書法,使我的身心得到愉悅。書法,讓我享受到了美感。幾年下來,我的書法水平得以提升,許多書法作品獲得獎項。六十歲以後至七十歲這個年齡段,是人生中最好的黃金時期,只要是有毅力,有興趣,一定會有好的收穫。

人的閒靜逸緻應該從退休生活開始,我的人生態度是從六十歲開始改變的,我的書法愛好是從六十歲開始形成的。人,年齡不是侷限,心態決定生存質量。

親愛的老年朋友們,六十歲學習書法,那是正當年。


楊林海825


學習書法,不分年齡大小,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去實踐。小張老師非常鼓勵退休的大爺大媽拿起毛筆,練練書法,不僅舒筋活血,還能活躍思維。

學習書法的妙處多不勝數,從小孩子到老年人都有非常好多的,可以參考張老師之前發的文章去了解。

對於60歲自學書法,張老師給出幾點建議:

1、依然從寫字姿勢和拿筆手勢開始,當然這個年紀的人久站久坐都不好,那就適當轉換,時間不宜太長,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為了調節情操,老有所為而想。

2、選擇字帖臨習,楷書比較適合練習專注力和穩定性,入手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容易疲勞。小張老師建議,老年人學書法,從隸書入手,男同志可以選擇張遷碑、石門頌等,女同志可以選擇曹全碑入手。隸書較楷書要輕鬆一些,心情也比較放鬆。

3、心態平和,由於大半輩子的書寫習慣,可能很難改正,學習效果有可能會受影響,照比小年紀會慢一些,這就需要我們老年人,要有一顆平常心,慢慢來,不能著急,本來這個年紀學習書法就是為了陶冶情操,為了身體健康所為。

對於這件事小張老師就簡單回答到這裡,有不懂的地方,比如,筆墨紙硯的選擇,座椅板凳的選擇和練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給小張留言,我們共同解決。希望,每一位學習書法老年朋友都能身體健康,心情舒暢,活過百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