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萬卷,筆無點塵,看辛棄疾是如何分析宋金雙方的態勢

前言

公元1162年,趙眘繼位,是為宋孝宗。年輕的宋孝宗繼位後,立馬對金國採取強硬措施,一時間舉國上下充滿了恢復中原報仇雪恨的主戰氣氛。宋孝宗平反岳飛,啟用主戰派領袖張浚,統領全國軍隊,北伐金國收復故土洗雪國恥。

南歸不久在鎮江的辛棄疾向張浚上疏指出了戰勝金國的計謀,他建議要從關陝、西京、淮北、海道一帶實行佯攻,分散金國的兵力,然後宋軍主力進入金國防守薄弱的山東地區,與當地義軍聯合穩定山東局勢,然後迂迴包抄金國的中原地區,趁勢佔領中原等到中原穩定之後直搗燕京。

辛棄疾的這個建議是非常恰當的,自建炎南渡之後,南宋當局都把收復河南和陝西作為恢復中原的終極目標。所以,南宋所謂的“主戰派”歷來的議論也都集中在這一地區上的得失。而宋金對立以來,南宋同金國曾多次在川陝和河南一帶發生戰鬥,結果都不成功。金國也完全清楚南宋的戰略意圖,就在關陝和河南一帶屯聚重兵,而在山東一帶卻疏於防守。

胸有萬卷,筆無點塵,看辛棄疾是如何分析宋金雙方的態勢

隆興北伐

主戰派張浚這人志大才疏,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能力不咋地。雖然聽取了部分辛棄疾分兵佯攻的意見,但是主要還是以主力部隊進攻河南之地,與金國硬拼。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張浚集結八萬精兵出師北伐,不宣而戰,遣李顯忠、邵宏淵兩路出師北伐,李顯忠自濠州出發,直驅靈壁,邵宏淵自泗州進發,進擊虹縣。

戰爭最初對宋軍十分有利,宋軍攻下了靈壁、宿州等地,但李顯忠與邵宏淵不和,張浚又統帥無方,再加上李顯忠分配軍資不公,導致軍隊士氣低下。當金兵攻打宿州時,邵宏淵沒有出兵相救。最後宋軍退出宿州,在符離這個地方被金軍追趕上,宋軍大敗,物資丟失殆盡。金軍一路南下,一直打到長江邊上。符離大敗,震動南宋朝野,主和派崛起。

撰寫要點,挽回局勢

辛棄疾對這次北伐事先就沒有抱很大的希望,但是北伐結局如此狼狽悽慘也出乎他的預料。和議之後,南宋朝野上下,被失敗的情緒所籠罩。所謂“符離之役,舉一世以咎任事將相帥”

,而宋孝宗卻也受主和派的迷惑,在戰、守、和方針上猶豫不決,同樣不能擺脫悲觀情緒的影響,最終不得不“甘為伏弱”後退到屈己求和的立場上。主戰派的軟弱,恰似“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胸有萬卷,筆無點塵,看辛棄疾是如何分析宋金雙方的態勢

符離之敗後,辛棄疾上疏分析宋金雙方態勢,回擊主和派的挑釁

在這種情況下,抗金局面的喪失,就是不可避免的直接結果。辛棄疾意識到這種嚴重後果,就不能繼續使自己處於一種憂傷頹廢的情緒中,必須首先振作起來,オ能力挽狂瀾,把人們從悲觀失望中解脫出來。

因此,正確認識完顏亮入侵以來的宋金形勢,特別是正確認識和評價隆興北伐,乃是當務之急。經過一番思索,辛棄疾痛感到,符離失利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用兵決策的錯誤,而應當是作戰方針上的失誤。所以,在當前這個悲觀的時期,辛棄疾必須為張浚、李顯忠等人辯解,堅持從正面肯定這次北伐在鼓舞軍心士氣方面的積極作用。


從隆興二年(1164年)開始,辛棄疾動手寫作一組討論恢復大計的文章,起名叫《御戎十論》,寫完之後,又改名為《美芹十論》。“美芹”兩字來源於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有“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的話。

在對金國分析中,辛棄疾說出了金國不可怕,北伐能成功的論證

《美芹十論》中辛棄疾從軍事理論是角度對形勢進行了一系列的比較,指出“虜人雖有嵌巖可畏之形,無矢石必可用之勢。”這裡的“形”,他指的是金國在疆域、資財、兵力方面的狀況。金國雖然疆域遼闊,但不行郊祀,再加上橫徵暴斂和歲幣相助,財政收入豐厚;北地多產戰馬,士兵又擅長騎射,兵員眾多。因而金國表現出強大的外表。

胸有萬卷,筆無點塵,看辛棄疾是如何分析宋金雙方的態勢

女真士兵

辛棄疾經過分析認為:金國疆域雖大,民族矛盾激烈複雜,內部極易發生叛亂事件;財富雖豐,但政魔官史,財狼遍地,官員往往中包私囊;兵員雖多,但其他民族籤軍調動起來非常麻煩。因而導致金國的實力大打折扣。北伐之前,辛棄疾會見張浚時便已經看到這個趨勢了,可見他對金國兵力不足畏的認識,在其南歸之初就已經形成。

完顏南侵導致眾叛親離、兵敗身亡的歷史正好證明了這一認識的正確。金世宗即位後,金朝內部各方用事物之間的矛盾並未緩和,其諸子為爭奪儲君之位互相讒毀,互相攻擊,故金國必須將主要力量用於自保,很難如完顏亮時期那樣的大舉南侵。後來形勢的發展也證實了辛棄疾論斷的正確。

同樣,辛棄疾討論了金國對南宋戰略,他認為金國曆來交替使用戰爭威脅和議和誘騙的兩手策略。這個計謀從當初的完顏宗弼(金兀朮)到金熙宗、海陵王、再到金世宗,無不根據其需要,時而誘和,時而兵戎相見。

胸有萬卷,筆無點塵,看辛棄疾是如何分析宋金雙方的態勢

金世宗完顏雍

當時金國形勢不好,金世宗雖然不想繼續打仗,但也不是一個吃虧的人。所以,辛棄疾敢於斷定金人虛張聲勢,蓋欲以戰為和。南宋的對策應當是堅持以守為戰,寓勝於戰,以宋金兩國長期相持為條件,在對抗中求勝利,決不可“觀彼之虛聲詭勢以為進退”,受敵人的迷惑,經常處於被動應付狀態。

他又論述了金國的弱點:金國統治者在訴訟、土地佔有、孳畜牧養、兵丁籤徵、賦役攤派等方面無不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漢人受到比其他少數民族更多的歧視和虐待,可以說民族壓迫問題是金國在北方統治不穩的根源,這個同題無法解決,所以是導致完顏亮晚期北方大亂的因素。

所以說,金國不動則已,如輕舉妄動,就是桀紂為湯武驅民,更將加快中原民心的轉移。

胸有萬卷,筆無點塵,看辛棄疾是如何分析宋金雙方的態勢

秦檜的“南自南,北自北”策略對南宋的傷害幾乎無法彌補

對於南宋,辛棄疾認為,自宋室南渡以來,最高當局者怕畏敵如虎,散佈“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之說。賣國賊秦檜更是提出“南自南,北自北”“南北之俗有異,因其君長而臣屬之則可”的謬論。此後的主和派皆附和其說,至紹興末隆興初,湯思退、錢端禮、王之望等人更堅持此說。

悲觀情緒瀰漫朝野上下,首先就從精神上解除了武裝。所以,辛棄疾在分析了金國的形勢、策略、弱點之後,即著手破除南宋各階層人士的畏敵情緒。他指出,東晉、南朝所以不能戰勝北方的強敵,以其內部矛盾複雜不能一致對外的緣故,是由當時的形勢決定的,並不說明南方一定不敵北方。

而今日的金國卻是矛盾交徵不可克服,其勢遠不能同東晉和南朝時期的北方強敵相比。他批評那些主張“南北有定勢”的人是擁有千金之壁卻賣不上好價錢;真的是

“懲蝮蛇之毒不能詳核真偽。”

對於南宋最高統治者口稱恢復,而實際上並無破敵制勝、鼓舞士氣的決心和韜略,辛棄疾深感痛惜,向金人求和,不僅不能與敵人長期並存,且還將使敵人更加猖,外患也終難平息。辛棄疾雖認為必須反對與金議和,但在實際操作時,卻還不能同意當時所謂“主戰派”先事遷都金陵、立即與金開戰的主張。

他斷言,不出二三年,金人必以戰要我,屆時我應變而絕歲幣,都金陵,則主動權在我。可知辛棄疾所確定的立規劃,堅持與金國的對峙,如東晉之對付北方強敵,絕不納幣退讓,同時積蓄力量,準備在時機成熟時用兵恢復。所以他提出的策略,實為南宋立國以來所堅持的政治綱領。

在對金作戰的策略中,辛棄疾堅持和完善了北伐前向張浚提出的計策

在《美芹十論》中,辛棄疾一反南宋之前的傳統防守戰略,提出“出兵以戰敵之地”。他在文中重複了兩年前他向張浚提出的攻山東,出奇制勝的決策建議。他認為恢復失地非出兵山東不可。山東民風彪悍,一旦天下發生變化,山東馬上響應。

胸有萬卷,筆無點塵,看辛棄疾是如何分析宋金雙方的態勢

在辛棄疾的構想中,先取山東乃是重中之重

他又說山東與幽雲一帶距離近,由山東直下河北,其間無險可守,從這裡出兵,可直搗金國首都燕京,這是山東“勢重”的兩條理由。所以他得出結論:出兵山東,必舉震動河北,而“使燕山塞南門而守”。為達此目的,還必須有全局的配合。

辛棄疾指出,金國東起淮陽西到隴西,女真、勃海、契丹之兵不足十萬,而又集中在關中、洛陽、汴京三地。南宋在敵人屯聚重兵的地方,自應相應地集結力量,實行佯攻。例如揚言“是秦漢故都,形勢險要,不能不攻”,“汴京是社稷宗廟所在地,必須收復”等言論。使金人十萬之眾全被牽制於邊境一帶,其中原守軍終被相應調往沿邊,使其“無所不備,無所不寡”,則山東之地固虛邑也。

同時派戰船騷擾山東沿海地區,使山東守軍也“於屯守”,到這時才可派出一支奇兵,步騎五萬,堂堂正正地攻入山東。金國的戰略縱深既已空虛,宋軍直插山東,應當是無人可以為敵的。佔領山東後,厲兵秣馬,然後,傳檄河北諸郡,山東百姓必“潰裂四出”,契丹諸國必“相軋而起”。到這時,金國三路守邊的兵,欲北歸自衛,後路已斷,欲逃竄北去,又恐我方追襲,則其主力也非崩潰不可。

這些論述,同他之前向張浚提出的建議雖然相同,論證卻更縝密。其中有兩個論點值得關注:

  • 第一,不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從戰略全局上有計劃地部署各個戰役。他說:
    “地有險易,有輕重,先其易者,險有所不攻;破其重者,輕有所不取。”在論及敵軍主力因腹背受敵而陷困境時,他又說:“當此之時,陛下築城降其兵亦可,驅而之北,反用其鋒亦可,不虞而後擊之亦可。”這些話語,充分體現了他研究戰爭規律時能夠分清主次矛盾的辯證思維。
  • 第二,決戰應攻擊敵人的要害。舍山東而由河南、陝西等地取中原,決不會成功。他對《孫子兵法》中有關用兵和“常山之蛇”的說法進行了批判。指出打蛇不僅僅是打七寸,而是直接剁頭。就是我們現代戰爭中常說的斬首行動,因為頭一旦被擊破,身子和尾巴再扭動也沒什麼作用了,這實在是深知戰爭規律的至理名言。

點評

辛棄疾的這些戰略構想,是一個高瞻遠矚而又卻是可以實行的計劃,雖然他提出乃堅持不變的那個歷史時期。能夠從皇帝和宰執大臣們那裡獲得的支持幾乎為零。但這隻能說明了當時統治階層中的思想還是傳統的失敗主義和無所作為,卻不是這個計劃缺乏實踐的客觀可能。

從辛棄疾的這個計策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所要求的恢復不僅僅是北宋故土,而是要收復漢唐時期以來丟失的領土為己任。他的終極目標顯然是要把包括燕京在的前唐五代舊疆幽雲十六州等戰略要地一併收歸祖國版圖,比照前代疆域完成國家統一事業的偉大使命。

胸有萬卷,筆無點塵,看辛棄疾是如何分析宋金雙方的態勢

辛棄疾的策略沒有被南宋最高當局採納,後來被運用最成功的是朱元璋

《美芹十論》雖然沒有得到南宋最高層的認可,但是其傳播來開之後,對於抗金派人士中引起強烈反響。對於後世的仁人志士所提出的恢復計劃,以及對於南宋以來戰略失誤的某些議論,可以看出明顯受到辛棄疾的影響。後世朱元璋北伐的時候策略“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籓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可見吸取了很多辛棄疾的策略。


《宋史·辛棄疾列傳》

《美芹十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