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万卷,笔无点尘,看辛弃疾是如何分析宋金双方的态势

前言

公元1162年,赵眘继位,是为宋孝宗。年轻的宋孝宗继位后,立马对金国采取强硬措施,一时间举国上下充满了恢复中原报仇雪恨的主战气氛。宋孝宗平反岳飞,启用主战派领袖张浚,统领全国军队,北伐金国收复故土洗雪国耻。

南归不久在镇江的辛弃疾向张浚上疏指出了战胜金国的计谋,他建议要从关陕、西京、淮北、海道一带实行佯攻,分散金国的兵力,然后宋军主力进入金国防守薄弱的山东地区,与当地义军联合稳定山东局势,然后迂回包抄金国的中原地区,趁势占领中原等到中原稳定之后直捣燕京。

辛弃疾的这个建议是非常恰当的,自建炎南渡之后,南宋当局都把收复河南和陕西作为恢复中原的终极目标。所以,南宋所谓的“主战派”历来的议论也都集中在这一地区上的得失。而宋金对立以来,南宋同金国曾多次在川陕和河南一带发生战斗,结果都不成功。金国也完全清楚南宋的战略意图,就在关陕和河南一带屯聚重兵,而在山东一带却疏于防守。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看辛弃疾是如何分析宋金双方的态势

隆兴北伐

主战派张浚这人志大才疏,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能力不咋地。虽然听取了部分辛弃疾分兵佯攻的意见,但是主要还是以主力部队进攻河南之地,与金国硬拼。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张浚集结八万精兵出师北伐,不宣而战,遣李显忠、邵宏渊两路出师北伐,李显忠自濠州出发,直驱灵壁,邵宏渊自泗州进发,进击虹县。

战争最初对宋军十分有利,宋军攻下了灵壁、宿州等地,但李显忠与邵宏渊不和,张浚又统帅无方,再加上李显忠分配军资不公,导致军队士气低下。当金兵攻打宿州时,邵宏渊没有出兵相救。最后宋军退出宿州,在符离这个地方被金军追赶上,宋军大败,物资丢失殆尽。金军一路南下,一直打到长江边上。符离大败,震动南宋朝野,主和派崛起。

撰写要点,挽回局势

辛弃疾对这次北伐事先就没有抱很大的希望,但是北伐结局如此狼狈凄惨也出乎他的预料。和议之后,南宋朝野上下,被失败的情绪所笼罩。所谓“符离之役,举一世以咎任事将相帅”

,而宋孝宗却也受主和派的迷惑,在战、守、和方针上犹豫不决,同样不能摆脱悲观情绪的影响,最终不得不“甘为伏弱”后退到屈己求和的立场上。主战派的软弱,恰似“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看辛弃疾是如何分析宋金双方的态势

符离之败后,辛弃疾上疏分析宋金双方态势,回击主和派的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抗金局面的丧失,就是不可避免的直接结果。辛弃疾意识到这种严重后果,就不能继续使自己处于一种忧伤颓废的情绪中,必须首先振作起来,オ能力挽狂澜,把人们从悲观失望中解脱出来。

因此,正确认识完颜亮入侵以来的宋金形势,特别是正确认识和评价隆兴北伐,乃是当务之急。经过一番思索,辛弃疾痛感到,符离失利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用兵决策的错误,而应当是作战方针上的失误。所以,在当前这个悲观的时期,辛弃疾必须为张浚、李显忠等人辩解,坚持从正面肯定这次北伐在鼓舞军心士气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隆兴二年(1164年)开始,辛弃疾动手写作一组讨论恢复大计的文章,起名叫《御戎十论》,写完之后,又改名为《美芹十论》。“美芹”两字来源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的话。

在对金国分析中,辛弃疾说出了金国不可怕,北伐能成功的论证

《美芹十论》中辛弃疾从军事理论是角度对形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指出“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无矢石必可用之势。”这里的“形”,他指的是金国在疆域、资财、兵力方面的状况。金国虽然疆域辽阔,但不行郊祀,再加上横征暴敛和岁币相助,财政收入丰厚;北地多产战马,士兵又擅长骑射,兵员众多。因而金国表现出强大的外表。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看辛弃疾是如何分析宋金双方的态势

女真士兵

辛弃疾经过分析认为:金国疆域虽大,民族矛盾激烈复杂,内部极易发生叛乱事件;财富虽丰,但政魔官史,财狼遍地,官员往往中包私囊;兵员虽多,但其他民族签军调动起来非常麻烦。因而导致金国的实力大打折扣。北伐之前,辛弃疾会见张浚时便已经看到这个趋势了,可见他对金国兵力不足畏的认识,在其南归之初就已经形成。

完颜南侵导致众叛亲离、兵败身亡的历史正好证明了这一认识的正确。金世宗即位后,金朝内部各方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并未缓和,其诸子为争夺储君之位互相谗毁,互相攻击,故金国必须将主要力量用于自保,很难如完颜亮时期那样的大举南侵。后来形势的发展也证实了辛弃疾论断的正确。

同样,辛弃疾讨论了金国对南宋战略,他认为金国历来交替使用战争威胁和议和诱骗的两手策略。这个计谋从当初的完颜宗弼(金兀术)到金熙宗、海陵王、再到金世宗,无不根据其需要,时而诱和,时而兵戎相见。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看辛弃疾是如何分析宋金双方的态势

金世宗完颜雍

当时金国形势不好,金世宗虽然不想继续打仗,但也不是一个吃亏的人。所以,辛弃疾敢于断定金人虚张声势,盖欲以战为和。南宋的对策应当是坚持以守为战,寓胜于战,以宋金两国长期相持为条件,在对抗中求胜利,决不可“观彼之虚声诡势以为进退”,受敌人的迷惑,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他又论述了金国的弱点:金国统治者在诉讼、土地占有、孳畜牧养、兵丁签征、赋役摊派等方面无不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受到比其他少数民族更多的歧视和虐待,可以说民族压迫问题是金国在北方统治不稳的根源,这个同题无法解决,所以是导致完颜亮晚期北方大乱的因素。

所以说,金国不动则已,如轻举妄动,就是桀纣为汤武驱民,更将加快中原民心的转移。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看辛弃疾是如何分析宋金双方的态势

秦桧的“南自南,北自北”策略对南宋的伤害几乎无法弥补

对于南宋,辛弃疾认为,自宋室南渡以来,最高当局者怕畏敌如虎,散布“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之说。卖国贼秦桧更是提出“南自南,北自北”“南北之俗有异,因其君长而臣属之则可”的谬论。此后的主和派皆附和其说,至绍兴末隆兴初,汤思退、钱端礼、王之望等人更坚持此说。

悲观情绪弥漫朝野上下,首先就从精神上解除了武装。所以,辛弃疾在分析了金国的形势、策略、弱点之后,即着手破除南宋各阶层人士的畏敌情绪。他指出,东晋、南朝所以不能战胜北方的强敌,以其内部矛盾复杂不能一致对外的缘故,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并不说明南方一定不敌北方。

而今日的金国却是矛盾交征不可克服,其势远不能同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北方强敌相比。他批评那些主张“南北有定势”的人是拥有千金之壁却卖不上好价钱;真的是

“惩蝮蛇之毒不能详核真伪。”

对于南宋最高统治者口称恢复,而实际上并无破敌制胜、鼓舞士气的决心和韬略,辛弃疾深感痛惜,向金人求和,不仅不能与敌人长期并存,且还将使敌人更加猖,外患也终难平息。辛弃疾虽认为必须反对与金议和,但在实际操作时,却还不能同意当时所谓“主战派”先事迁都金陵、立即与金开战的主张。

他断言,不出二三年,金人必以战要我,届时我应变而绝岁币,都金陵,则主动权在我。可知辛弃疾所确定的立规划,坚持与金国的对峙,如东晋之对付北方强敌,绝不纳币退让,同时积蓄力量,准备在时机成熟时用兵恢复。所以他提出的策略,实为南宋立国以来所坚持的政治纲领。

在对金作战的策略中,辛弃疾坚持和完善了北伐前向张浚提出的计策

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一反南宋之前的传统防守战略,提出“出兵以战敌之地”。他在文中重复了两年前他向张浚提出的攻山东,出奇制胜的决策建议。他认为恢复失地非出兵山东不可。山东民风彪悍,一旦天下发生变化,山东马上响应。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看辛弃疾是如何分析宋金双方的态势

在辛弃疾的构想中,先取山东乃是重中之重

他又说山东与幽云一带距离近,由山东直下河北,其间无险可守,从这里出兵,可直捣金国首都燕京,这是山东“势重”的两条理由。所以他得出结论:出兵山东,必举震动河北,而“使燕山塞南门而守”。为达此目的,还必须有全局的配合。

辛弃疾指出,金国东起淮阳西到陇西,女真、勃海、契丹之兵不足十万,而又集中在关中、洛阳、汴京三地。南宋在敌人屯聚重兵的地方,自应相应地集结力量,实行佯攻。例如扬言“是秦汉故都,形势险要,不能不攻”,“汴京是社稷宗庙所在地,必须收复”等言论。使金人十万之众全被牵制于边境一带,其中原守军终被相应调往沿边,使其“无所不备,无所不寡”,则山东之地固虚邑也。

同时派战船骚扰山东沿海地区,使山东守军也“于屯守”,到这时才可派出一支奇兵,步骑五万,堂堂正正地攻入山东。金国的战略纵深既已空虚,宋军直插山东,应当是无人可以为敌的。占领山东后,厉兵秣马,然后,传檄河北诸郡,山东百姓必“溃裂四出”,契丹诸国必“相轧而起”。到这时,金国三路守边的兵,欲北归自卫,后路已断,欲逃窜北去,又恐我方追袭,则其主力也非崩溃不可。

这些论述,同他之前向张浚提出的建议虽然相同,论证却更缜密。其中有两个论点值得关注:

  • 第一,不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从战略全局上有计划地部署各个战役。他说:
    “地有险易,有轻重,先其易者,险有所不攻;破其重者,轻有所不取。”在论及敌军主力因腹背受敌而陷困境时,他又说:“当此之时,陛下筑城降其兵亦可,驱而之北,反用其锋亦可,不虞而后击之亦可。”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研究战争规律时能够分清主次矛盾的辩证思维。
  • 第二,决战应攻击敌人的要害。舍山东而由河南、陕西等地取中原,决不会成功。他对《孙子兵法》中有关用兵和“常山之蛇”的说法进行了批判。指出打蛇不仅仅是打七寸,而是直接剁头。就是我们现代战争中常说的斩首行动,因为头一旦被击破,身子和尾巴再扭动也没什么作用了,这实在是深知战争规律的至理名言。

点评

辛弃疾的这些战略构想,是一个高瞻远瞩而又却是可以实行的计划,虽然他提出乃坚持不变的那个历史时期。能够从皇帝和宰执大臣们那里获得的支持几乎为零。但这只能说明了当时统治阶层中的思想还是传统的失败主义和无所作为,却不是这个计划缺乏实践的客观可能。

从辛弃疾的这个计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要求的恢复不仅仅是北宋故土,而是要收复汉唐时期以来丢失的领土为己任。他的终极目标显然是要把包括燕京在的前唐五代旧疆幽云十六州等战略要地一并收归祖国版图,比照前代疆域完成国家统一事业的伟大使命。

胸有万卷,笔无点尘,看辛弃疾是如何分析宋金双方的态势

辛弃疾的策略没有被南宋最高当局采纳,后来被运用最成功的是朱元璋

《美芹十论》虽然没有得到南宋最高层的认可,但是其传播来开之后,对于抗金派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对于后世的仁人志士所提出的恢复计划,以及对于南宋以来战略失误的某些议论,可以看出明显受到辛弃疾的影响。后世朱元璋北伐的时候策略“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可见吸取了很多辛弃疾的策略。


《宋史·辛弃疾列传》

《美芹十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