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你十萬雄兵,佔據荊襄九郡,如果任選十名三國名仕幫你,你會選誰?

稻草人說歷史


東漢時候荊州領南陽、南郡、江夏、長沙、桂陽、武陵、零陵七郡,後來又增加了襄陽郡成為荊襄九郡。簡言之就是當今湖南湖北一帶。這一地區物產豐富,人才濟濟,此處要衝,能攻宜守,是魯肅和諸葛亮版“隆中對”首推之地。歷史上沒有以此地為基礎而奪取天下實為遺憾。若選10位人物,以此地為依託統一天下,我選荀彧、諸葛亮為丞相,郭嘉、賈詡為謀主,陳登為外交;我自己就是統帥,以文鴦為中護軍。分張遼、太史慈、關羽以鎮荊襄。以于吉為軍師。聽我一一道來。

丞相比的的綜合實力。首先別人可以無德,但丞相不可以無德。荀彧和諸葛亮都可以稱為當世之楷模,諸葛亮尤其可以稱為萬世之師表。其次二人的行政的能力和在後方守城的能力也是無人能比。荀彧尤其也是在輔佐曹操的時候,在中原許都,四面受敵之地為曹操守住三個城,保住了曹操最後的根本。第三二人的戰略規劃能力都尤為出眾,諸葛亮的出師表不用說了,荀彧也在早期時候,替曹操出謀劃策,預取預奪,何時戰何時守,與何人盟等,都舉棋若定。兩人對自己的主公都絕對忠誠,諸葛亮必要時候還可以提一隻軍,北伐東進。兩人年齡上還非常互補,諸葛亮更可以側重帝國的未來。

謀主,郭嘉是三國第一妖人,賈詡被稱為毒士,這兩個人的出謀劃策準確率最高,也最關健。這兩個人其實就是我的張良和陳平。謀主主要就是用他們審時度勢,出謀劃策的能力了。這兩人常有驚天不俗之計,往往出人意表,但卻又恰執其中。比如郭嘉的不追袁譚袁熙,而公孫度自送頭來;比如賈詡的勸李珏等先攻長安。這些人不要求道德水準有多麼高,只要求有改變形勢的關鍵計策。

整個三國,不像春秋戰國,在外交的合縱連橫上相對弱一些。實際上也有很多謀士四處求和、謀戰,但效果顯著的不多。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也。如果我主導三國,在這方面將做更多的努力。這方面最合適的人選,合縱連橫,一張不爛之舌,說人心動,就是陳登。

陳登原是徐州陶謙的謀士,家有老父親,陳珪,父子二人都機變百出,頭腦清晰,口齒伶俐。三國演義裡面,主要表的就是,陳登如何在呂布和劉備兩邊來回說辭,最後將呂布忽悠迷糊,自己反而及時脫險的。可以出謀畫冊的謀士很多,但是可以以詭道說服對方,給對方製造混亂的謀士不多,陳登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襄陽這樣八面受敵之地,進行合縱連橫,遠交近攻是非常有必要的。

軍師于吉。給於吉封一個軍師的官,就是為了留住他為我所用。三國裡面的謀略和打打殺殺已經夠多了。但是襄陽作為四面受敵之地,尤其需要戰爭的恢復。恢復的好,就在跟別人競爭上更加有優勢。像于吉這樣的神品人物,還有左慈和管鉻,左能通神,而管善於預測。但是于吉卻擁有法寶《太平清領道》。首先於吉可以呼風喚雨,可以讓襄陽風調雨順,其次他不是一個簡單的醫生,他的《太平清領道》可以治癒眾生。最終,他可以給與軍民以精神上的鼓舞和安慰,穩定軍心。這樣的作用,比一般的謀略有用多了。

戰將方面,荊襄九郡,有三個重點城市。一是襄陽,易首難攻,又守著漢江平原,物產豐富,人文鼎盛。可以作為首都,並向北防禦曹操,並向北作戰。取張遼做這一方面軍的領袖再合適不過了。

荊州的二個戰略要點就是江陵。江陵在整個三國地圖上,也有著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其實他是長江中游的題眼,即是順流而下攻吳的要塞,又是溯流而上伐蜀的重鎮,也是撫略南蠻的機關。這一地取關羽鎮守非常合適。關羽本身是個驕傲的人,實力沒問題,劉備和諸葛亮把他捧殺了。就應該把他壓在張遼之後,才能激發他的鬥志。而且關羽和張遼的關係也非常好,不會產生什麼矛盾。

第三要地為夏口,為鎮江東的戰略要地。由太史慈把手非常合適。太史慈是什麼人物,是和小霸王孫策廝殺幾百個回合不分勝負的人物。估計江東眾將看到他都畏懼。江東的天下就是孫策打下來的,能跟他在勇武上平分秋色的,只有太史慈了。

這三員大將共同的特點還在於都非常忠誠,為人也非常好。另外就是都有領兵的才能,不僅僅是個人的勇武,可以擔當一個方面軍的重任。

選文鴦為中護軍,讓他隨我東南西北征戰,也可以當前鋒、側翼。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調教,鍛鍊,因為他很年輕,選他是為了考慮帝國的未來。三國演義裡面,專門有一章寫文鴦單騎敗曹魏雄師。把他的勇武比作關羽、趙雲。在三國後期武將凋敝的時代,他的確是後三國時代首屈一指的領軍人物。

有了以上的搭配,可先由關羽、諸葛亮提一隻軍徵蜀,平定蜀國後,諸葛亮留守;關羽、太史慈與我大軍一起,順江而下,平定江東。再往後,張遼出宛洛、關羽出關中、太史慈出合肥,三路大軍共同剿滅曹魏。不出十年,天下定鼎。就此我就可以退隱江湖,出沒煙波。


洗雲忘言


如果我是一個男人的話,我還是選蔡夫人當老婆,就能得到士族的支持。

武將嘛當然是大舅哥蔡瑁了,他專門負責訓練水軍。

然後是高順,他專門給我訓練陷陣營。我要五萬人的陷陣營。

諸葛亮,荀彧,他們兩人專門給我搞外交和內政。

賈詡,龐統,荀攸專門出謀劃策。

呂布,馬超,張飛,專門給我衝鋒陷陣。

我先裝幾年的孫子,等我的荊州九郡鐵板一塊的時候,我第一個要滅的是袁術,他小子可是三國中最富裕的一個。在滅他之前,和其它的諸侯搞好關係。

等袁紹和曹操乾的時候,我先把阿瞞的老窩給端了,以後曹操投降誰,我就打誰,我把阿瞞打得跟劉備似的。

曹操是一隻鳳凰,我就專門拔他的羽毛,我也不想當皇帝,就打著曹操玩,我要七擒曹孟德。

讓他變成第二個孟獲。

哈哈哈哈哈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如果是我,謀臣五人:諸葛亮,荀彧,賈詡,郭嘉,魯肅。諸葛武侯是必選的,即使三國演義有點神話了他,但真實的武侯也是歷史頂級謀臣,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等。荀彧,王佐之才,曹操之所以那麼強,和他有直接的關係。賈詡,毒士,對人心的把握非常厲害,這樣的謀士絕對不能放給敵人。郭嘉,軍師奇才,有了他,對外作戰幾乎百戰百勝。魯肅,大智若愚,戰略眼光非常獨到,外交能力也非常出色。這五個人配合起來,能裡能外,幾乎不可能會中敵方的計謀,無論是戰略戰術還是人心大勢,都是無敵的。

接下來五個人我選武將:周瑜,趙雲,典韋,張飛,張遼。周瑜不用說了,統帥,總不成讓我這個主公天天出去帶兵打仗吧,而且周瑜的統帥能力也是頂尖的。趙雲,又衷心,武力值又高,大將之才。典韋,忠心耿耿的保鏢,個人安全問題得到了保證。張飛,雖然缺點有點大,但配上幾個好點的副將,也不是大問題,而且張飛絕對是衝鋒陷陣的王牌,偶爾時不時的還能出點計謀。張遼,也不用多說,就憑一個逍遙津之戰,放給別人就不太放心。有這五個武將,無論是統帥,戰場衝鋒,單挑,個人安全都不是問題了。

不僅如此,因為佔領了荊州,黃忠,文聘,甘寧,霍峻,蔡瑁,張允,龐統,馬良,剻越,剻良等人大概率也會聚集在我的手下。就這個陣容,只要身為主公的我不出大問題,幾乎是無敵的,就算漢高祖和唐太宗帶著他們旗下所有文臣武將來,我也不蹙。


總有幸福在等你145201430


要我隨便選的話,那我可就真隨便選了:

1.曹操。估計不出意外的話,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曹彰、曹休、曹純、典韋、許褚、于禁、樂進、李典、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司馬懿、楊修等人就都跟著過來了。

2.劉備。自然就圈了關羽、張飛、趙雲、關平、關興、張苞等。

3.孫堅。肯定自帶孫策、孫權、周瑜、魯肅、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呂蒙、淩統、徐盛、丁奉、張昭、諸葛瑾等人。

4.袁紹。順帶就有了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麴義、田豐、許攸、審配、郭圖……

5.劉表。同時就有了蔡瑁、張允、黃祖、蒯越、蒯良、馬良、黃忠、魏延、文聘等,最關鍵的讓他老婆喊上她外甥女婿諸葛亮。

6.馬騰。自然就有了馬超、馬岱、馬鐵、馬休、龐德。

7.董卓。肯定帶上呂布、華雄、張遼、臧霸、高順、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張繡、賈詡、李儒等。

8.張角。

9.王允。主要是帶上他乾女兒貂蟬。

10.老喬。主要是帶上他兩個女兒大小喬。

這樣,文武齊備,美女全收,歐了。


叄把刀客


如果只是名仕的話,那就只能從文人謀臣裡面挑了。

第一個,諸葛亮。個人認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在三國亂世中屬於頂級存在,但是若是論軍事才能,出謀劃策這方面,他還不是最優的。但是綜合各方面來看,三國亂世中,若論文臣的價值,第一名,當屬諸葛亮。

第二個,龐統。龐統雖然跟諸葛亮齊名,但個人認為他的能力被高估了。龐統缺少的是戰略思維和大局意識。但是就他本身的計謀方面,無疑是極高的,龐統尤其擅長兵行險道。打仗的時候時不時讓龐統來這麼一下,夠刺激。但是絕對不能讓龐統作為領兵人,他並不具備統帥能力。

第三個,賈詡。號稱毒士。三國時期一大奇人。他對政壇的把控能力可以說是三國裡面數一數二的了。不僅如此,賈詡極其擅長陰謀詭計,算無遺策。兩次用計擊敗曹操,定下烏巢計,離間馬超韓遂,都是妙絕巔峰的手筆。個人以為,賈詡和龐統很像,但是在政治領域的大局觀上,賈詡要強出龐統一大截。

第四,周瑜。周瑜是漢末極為出色的政治戰略天才,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他協助孫氏兄弟謀略江東、打贏赤壁、力挫曹仁,功不可謂不大,智不可謂不深。更重要的是,周瑜😎帥啊!而且精通音律,這樣的男人哪兒找去!(不好意思,偏題了)

第五,司馬懿。能夠和諸葛亮掰手腕的人,而且不落下風,足以證明司馬懿在領兵方面的能力。司馬懿極其擅長政治觀察力和隱忍力。輕易不出手,一旦出手就是致人死地的招數。

第六,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且還有傳言說“奉孝不死,臥龍不出。”雖是有誇張想象的虛分,但足以證明郭嘉的大才。

第七,陳琳。文筆極佳,適合當個秘書[呲牙]

第八,田豐。極具政治見地。謀略智慧一直被低估了,若是遇到明主,成就絕對不會低於荀彧荀攸等人。可惜自己情商不是很高,而且愚忠。

第九,程昱。程昱也被低估了,“人脯代糧”的事兒極大的影響了他的地位。但程昱也確實是很有能力的,關鍵是冷靜,遇事不慌。沉著可靠。

第十,魯肅,老好人一個,大智若愚的典範。有了他,非常有利於內部團結。[笑哭]

最後著重強調一下,上面排名不分先後。只是挑選出了十個人而已。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丞相:諸葛亮,治理內政,修理兵甲,不給軍權。

大將軍:司馬懿,給予節制三軍的,

護衛軍:許褚,專門負責保護我。

水軍大都督:周瑜,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不歸大將軍管轄

大司馬,荀彧,全軍參謀長。且赤膽忠心。

鎮北將軍,曹仁,鎮守荊州北邊以距曹操,

鎮東將軍,魯肅,鎮守荊州東邊以和孫權。

鎮南將軍,魏延,鎮守荊州南邊防止蠻中入侵。

鎮西將軍,關羽,鎮守荊州西邊,伺機進攻西川。

全軍先鋒官,馬超,武力值絕不輸頂級良將,且手下西涼鐵騎無比驍勇。適合衝鋒陷陣[大笑]


才通天命丶仲達


首先,要治理好荊州和獲得本地的人才資源,必先得到當地士族的支持。而“諸葛亮(字 孔明)”就是一個最佳人選,因為孔明的家族遷徙到荊州後就和當地幾大士族聯姻(就連“劉表”也是孔明親戚),這也是值得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出山的原因之一,得到了荊州士族的支持還愁沒人才嗎!到時候,“善長水軍的蔡帽和張允、鳳雛·龐統、徐庶、伊籍、馬良與馬謖、黃忠……等人才歸我己用何愁治理不了荊州。

才能方面,諸葛亮擅長“內政、外交”,另外還有老成持重的“魯肅”輔助,軍事上猶其在出謀劃策方面有“鬼才·郭嘉”相助,素有傳聞“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足見其才華是多麼[贊],在歷史上,他是曹操極為器重的謀士,他的“軍事謀略建議”在曹操平定北方的過程中十分重要(例如:十勝十敗論),史書上稱郭嘉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武:周瑜、關羽、魏延、趙雲、張飛、張郃、張遼

周瑜

孫策的託孤重臣之一,臨終前跟孫權說“內事不決找張昭,外事不決找周瑜”,足見孫策對他的“能力與信任”認同,而赤壁之戰、荊州爭奪戰(跟曹仁打)也顯出他作為統帥能力[贊]。而且同時他擅長水軍

關羽、魏延、張飛、趙雲

關羽號稱萬人敵,同時魏延的勇猛也不差。,劉備跟曹操一樣素有知人之明,選擇他們擔當蜀漢兩大軍事防線“荊州、漢中”的指揮官,能看得出他們的統兵能力不錯。

想當年奪取漢中後,眾人都以為會選擇張飛把守,但劉備反而把魏延提拔上來為漢中太守,而他的漢中防禦手段也被後來“孔明、王平”所沿用,當年王平以劣勢兵力成功防禦曹爽的進攻正是沿用了魏延的防守策略。

關羽雖然後來失了荊州,但他的統兵能力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只是性格上跟同事上不太合得來,剛而自矜,誤中了陸遜、呂蒙的計和傅士仁、糜芳的背叛才失掉荊州,但是有其他人(我選的十人)在就能相互取長補短,“諸葛亮、魯肅、周瑜”坐鎮,通過他們管理好團隊關係能彌補一下他性格上的不足(張飛也是)。

張飛的勇猛也同樣是萬人敵,而張飛的統兵作戰能力體現於“入蜀之戰、漢中之戰”,而他的“據水斷橋、義釋嚴顏、大破張郃”也體現出作為優秀將領的能力體現。

趙子龍“一身是膽”,他的勇猛令他在曹操百萬大軍的重重圍困中救出“劉禪”、截江救阿斗,並且雖然不曾委以重任鎮守過一方,但他在入川之戰、漢中之戰、孔明“徵南中與北伐”戰中的表現能證明他也能統率軍隊。而子龍“掌內事、保鏢特性”放在身邊正合適,有需要時也可以😊統兵作戰

張遼、張郃

兩人均為曹操的五子良將,能徵會戰

張遼“威震逍遙津”、“大破烏桓”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 衝擊東吳十萬大軍 ,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 ,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又率領追兵,大破孫權、淩統、甘寧等人 ,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

張郃

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從諸葛亮起的蜀國大將都非常忌憚他。而他同時作戰也不失勇猛

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歡迎😊留言


C布萊恩特129


很榮幸能回答這樣有趣的問題。

如果三國選擇十名名仕。會這麼選擇:

首先是諸葛亮,不為其他就為蜀國後主鞠躬盡瘁累死的氣節。

再者是趙雲,白馬銀槍趙子龍,兒時最喜歡的英雄。再則武力與統率能力還是不錯的。

再者是徐庶,徐庶絕對是三國中最被埋沒的智者,從曹操不惜損害自己的名譽,就可以看出。

再者是荀彧,王佐之才在歷史上不是浪得虛名的。

再者是華佗,華佗的醫術神乎其神,擁有他,自身的安全得到保障,也可以選擇像眾多的穿越小說一樣,為其開辦一個醫學院培養大量的醫者,即便不能提高戰鬥力,對後代百姓都是很好的。

再者是張遼、高順,軍隊戰鬥力不僅僅體現在武將的勇猛,士卒的訓練尤為重要,張遼的騎兵,高順的陷陣營,也是成就呂布威名的一部分。

再者是甘寧,甘寧不僅僅是一員猛將,而且統領水軍的本領很厲害,尤其佔據的是荊襄九郡,周圍的水戰是必須要下手準備的。

再者是張昭,張昭在《三國演義》中,出場很少,但其內政才華絕對不低,從其治理的東吳之地就可以看出,孫權穩固的後方,張昭功不可沒。

最後是蒯越,蒯越所在的世家在荊襄九郡具有很高的聲望,在那個年代世家的支持比曹操那種殺光世家的行為更容易穩固地方政治,要知道那個年代九成九的官員都是出自世家。


似乎大家都忘記了三國沒有醫保

仔細看了前面回答的朋友們似乎都沒有提及那個神乎其神的華佗,沒有醫保在那個衛生條件差的三國時代,生病了咋辦?萬一碰到一個庸醫怎麼辦?


爭霸三國,不要想著帶著一堆謀士就可以取勝,

尤其現代人更應該明白團隊配合的重要性。諸葛亮、龐統、司馬懿、周瑜毫無疑問是三國頂級久負盛名的謀士,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大家應該都懂。龐統為何急功近利的立功表現?周瑜的被諸葛亮氣死的,那麼周瑜能和諸葛亮和平相處?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針鋒相對少嗎?郭嘉雖好,但身體先天太弱。賈詡是三國謀士中唯一一個能夠獨善其身的,可是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牆頭草。

請不要忽視內政

荊襄九郡在南方,可沒有那麼多的世家大族,也沒有多的古墓。打仗打的首先是經濟,為何曹操一次次敗仗很快就能恢復元氣?曹操內政做的好,經濟強,人口多,才這麼有底氣。

獲得士族的認可

在唐朝實行科舉制度以前,統治下的地方官員幾乎都是世家豪門的人,為什麼呢?在三國時代,紙張的價格是十分高昂的,一本書不下一部華為手機。要麼借讀在書院,要麼豪門世家的支持。那麼獲得地方的支持,就是獲得了一定的治安穩定。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將是兵的魂,好的武將,成倍的提升隊伍的戰鬥力,不要指望一個望風而逃的武將能帶領頂尖的虎豹騎打什麼勝仗。張遼、高順的訓練能力在演義中可圈可點。更難得可貴的是那種同風雨共進退的品質。


煮酒看茶說歷史


先看荊襄九郡所在位置,一般認為,東漢時期荊州原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襄九郡是原有荊州七郡加上先後新置的章陵郡和南鄉郡的合稱。

荊州是三國時期的軍事戰略要地。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因失荊州而使統一中國的霸業不能實現;劉備得荊州而立,最終入主西蜀而與曹魏、東吳三分天下,但由於荊州的歸屬問題,導致孫吳偷襲荊州,吳蜀聯盟破裂,形成長期與魏對峙的局面,終被曹魏所滅;吳國藉由背盟,得到荊州南部全境,達成‘全據長江’的戰略目的,使東吳成為最晚滅亡的國度,也奠定了未來幾百年的南北朝乃至中國歷史上南北之爭的基礎。

假如我穿越回到三國,在擁兵十萬,並佔據荊襄九郡的前提下,我希望有以下十人來輔佐於我,才能成就霸業:

隨軍謀士有三:1、賈詡,2、郭嘉,3、法正;

內政人才有三:1、諸葛亮,2、荀彧,3、沮授;

軍事人才有三:1、周瑜,2、陸遜,3、司馬懿;

外交人員有一:魯肅


一、隨軍謀士有三:

1、賈詡:可以做為“謀主”,時人稱之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賈詡的“毒”,在於觀事準確,眼光犀利,出人意料,並切中要害,不計後果。其目光遠大,算無遺策。賈詡用謀,直指人心,且完全不講究什麼道義虛名,就是純粹的就事用謀,頗有“我且安好,哪管洪水滔天”的意思。

2、郭嘉: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善當機立斷,出奇制勝,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敢出險招。郭嘉謂之鬼才,早期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絕世功勳,比如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勢大曹操未有敢決戰之心,郭嘉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機具說服力,鼓舞了曹的軍心。

3、法正:三國志記載法正,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法正堪稱全能,他在參謀戰略的能力上能與郭嘉一較高下,政治能力上能管理一州的首府蜀郡,最為關鍵的是,法正曾參與到當時蜀漢律法,也就是《蜀科》的制定之中。諸葛亮則稱法正“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


二、內政人才有三:

1、諸葛亮:主內政。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內政上,陳壽認為諸葛亮有管仲與蕭何之才,張輔認為諸葛亮有王佐之才,傅玄認為諸葛亮“治國有分”,“積功興業”,足見諸葛亮內政能力之強。

2、荀彧:王佐之才。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3、沮授:凝眸知陣法,仰面識天文。是當時三國除了諸葛亮唯一一個懂天文的謀士。在袁紹征戰中原期間,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成功助袁紹統一河北之地。沮授曾向袁紹提出過奉迎漢帝號令天下的戰略構想,官渡之戰中沮授曾勸袁紹實施緩進政策,主張三年疲曹,也未能得到袁紹採納。


三、軍事人才有三:

1、周瑜:江東周郎,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心胸寬廣,忠君愛國。早期輔佐孫策打下了江東基業。心胸開闊,並審時度勢,替孫家立下了北拒操,西聯蜀的正確方針戰略。赤壁之戰,一把火直接把曹操的幾十萬大軍燒了個精光,也是赤壁之戰的勝利才讓天下促成了三足鼎立之格局,可以說三國鼎立,全是周瑜一人之功。

2、陸遜:被贊為”社稷之臣“,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軍事上陸遜經歷了大部分事關東吳生死攸關的大事件:東吳領土北擴,山越之戰,夷陵之戰以及石亭之戰,禦敵於外,力保東吳的局面穩定。政治上陸遜上表孫權,希望他能夠廣施恩德、減輕刑罰,放寬田賦的徵收,停止收取戶稅,所表政見都沒有不安國利民的。

3、司馬懿:號“冢虎”,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


四、外交人員有一:

魯肅:主外交。三國第一縱橫家,最早預見三國鼎立。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時,與孫權合榻對飲時,對孫權提出了“榻上策”的治國對策。魯肅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所以“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然後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最終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巴陵人說歷史


三國時期如果佔據荊襄九郡,手握十萬精兵,擁有十位名士,足已取天下了,五位謀士諸葛亮,荀彧,郭嘉,陳宮,田豐,五位將領,孫策,張遼,夏侯敦,典韋,徐晃,

諸葛亮作為三國第一謀士,被神化很多,但是不得不承認諸葛亮有搞後勤還有內政管理上是把好手,對於諸葛亮而言善外交,勤勉政事,懂謀略,知人善用,治國方略很突出。

荀彧有王佐之才,卓越的誤判力和洞察能力,料事如神,從荀彧守兗州,勸說曹操堅守官渡與袁紹決戰,多方面的體現其才能,韜略。

郭嘉算是三國早期的謀士,腹藏經史、深通兵法、足智多謀。郭嘉十分聰敏一身謀略,但是英年早逝,沒有跟諸葛亮,周瑜,之類的名士較量過,但是能力可以肯定,郭嘉的出名,完全是藉助了曹操這棵大樹。

個人比較欣賞陳宮,的確是一位非常了不得的實力派謀臣。自從他輔佐呂布以後,就等於給這隻猛虎插上了翅膀,讓呂布有了一番作為。甚至引起了曹操的恐慌。只是三國中戲份太少,一閃而過,實力毋庸置疑。

田豐敢仗義直言,而且較為有遠見卓識,且比較有遠略的一流謀士,考慮到的問題和判斷力都有能力,就是不懂圓滑,剛而犯上,但是田豐最大的特點就是忠心,揣摩主上的心思,並積極地幫出主意。

孫策在三國軍事實力比較突出不僅指揮能力一流,而且還能衝鋒陷陣,小霸王一點都不錯綜合能力比較強,在袁術軍營中夾縫裡崛起,前後短短六年佔有整個江東。

張遼作為武將,既能領兵打仗又擁有智謀,武藝高強,而且智謀周全的將領在三國很多但是品行端正的很少,能征善戰作為先鋒可以身先士卒,又能統軍出征撫慰將士,合肥之戰名聲大振,貫穿整個三國是不可多的的

夏侯惇能力應該說是非常出色且全面的。早期就有組織部隊的能力,拉起了一支隊伍讓曹操有了基礎,並且擅長在前線廝殺,夏侯惇能打打硬仗而且守住了局勢,軍事指揮能力優越,無論是調兵還是指揮亦或者衝陣,都有優秀表現。

典韋以其勇武之名著稱,以一敵百同樣是天下無敵。在沒有武器的情況下大戰張繡的大軍。讓曹操平安脫險,雖然寡不敵眾最後戰死,性格忠厚謹慎強壯勇於,作為中軍宿衛更好不過,從《三國志》:初平中,張邈舉義兵,韋為士,屬司馬趙寵。牙門旗長大,人莫能勝,韋一手建之,寵異其才力。

徐晃的軍事能力非常突出,執行力比較強的人,他早年跟隨曹操的十字軍東征,經常向曹操提出正確的建議。既勇敢又聰明,對軍隊有很好的指揮能力,徐晃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好將軍,“好將軍”一詞是恰當的。事實上,“好將軍”永遠不等於“英勇將軍”。個人軍事勇氣只是其中之一,領導和指揮戰鬥的能力是“好將軍”應該擁有的最專業的才能。

其實三國形形色色的人物很多但是很多有自己的性格缺陷,還有特點,以上十位名士從多方面去考慮的,從領兵出征,到四處征戰,疆土防務,保障供給,攻城掠地多,內政外交,大後方鞏固發展,多方面來講屬於比較中肯的謀士將領,也是綜合實力稍強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