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僅出場一次的典韋,為何武將排名在關羽、張飛之前?

Luck依


三國中最被高估的人物,就是典韋。

關於三國英雄的排行,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鏽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的說法。

這其中,呂布排名第一,三國第一勇將毫無爭議。

趙雲一身都是膽,排第二是毛他老人家欽點,也爭議不大。

問題是典韋的排名太高,竟然排在關羽張飛馬超之前,這就不合情理了。

典韋當然也是猛將。三國志還記載他擅長使用鐵戟,重達八十斤。大家注意,這是正史的記載,不是小說演義。將近一千年後,岳飛的兒子岳雲,擅長使錘。一雙鐵錘也是重達八十斤!使用八十斤重的兵器,說明典韋確實非常勇猛。但還有沒到超越關張的地步。

首先從戰績看,典韋沒有斬殺地方大將的記錄。他殺的都是無名小輩。關羽斬了顏良文丑華雄車胄,張飛斬了紀靈,這都是著名的大將。

典韋在宛城被小兵圍攻而死,張飛領二十人在長板橋喝退曹兵!誰高誰低一目瞭然。

其次從職責來看,典韋是曹操的保鏢兼突擊隊長。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獨當一面。張飛領精兵一萬,蜀漢集團除了關羽,就數他的人馬多!典韋與關羽張飛的地位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上將噯福斯




答:按照民間流傳的“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黃孫許太兩夏候”的順口溜,典韋的武力值在《三國演義》裡排在了第三名,是在關羽、張飛之前了。

不過,這個順口溜也只是來自民間,並非作者羅貫中的權威設定。

作為讀者,您也可以有自己的排法。

也有人認為趙雲比馬超厲害,把趙雲和馬超調換了位置,定為“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孫許太兩夏候”。

但大家也看到了,這麼調換,並沒有影響到典韋的名次,還是排第三。

這說明,典韋的武力值是很高的,排第三,並沒有太多爭議。

實際上,典韋在《三國演義》中,也的確是天神一般的人物呵。

典韋並非在《三國演義》僅出場一次,而是有多次亮瞎人眼的神操作、神表現。

而最令人抓狂的,《三國演義》裡的這些描寫,基本都有史實依據。

如《三國演義》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中寫夏侯惇給曹操推薦典韋——這是典韋在書中的第一次出場。

夏侯惇提到了典韋的一件英雄事蹟:典韋曾為友報仇殺人,提人頭直出鬧市,數百人不敢近。

《三國志·典韋傳》中是有記載的:典韋當時殺人後,步出,“一市盡駭,追者數百,莫敢近”。

還有,《三國演義》裡,夏侯惇對曹操說典韋所使兩枝鐵戟,重八十斤,挾之上馬,運使如飛。

《三國志·典韋傳》也記:“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這裡補一句,典韋那一雙戟重八十斤,可是正史記載。

而關羽的八十一斤青龍郾月刀只是《三國演義》所寫,正史所無。

單從這一點來說,歷史上的典韋就已經神力蓋世了。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寫曹操與呂布交戰時被困於濮陽西寨,典韋以十餘枝短戟刺殺敵軍,一戟一人墜馬,並無虛發,又挺雙鐵戟驅趕呂布手下四將。

這段故事完全是從《三國志·典韋傳》搬來的,而且,《三國志·典韋傳》寫得更有威勢:當時的典韋帶領數十名身披兩層鎧甲的猛士衝鋒陷陣,“賊弓弩亂髮,矢至如雨”,而典韋熟視無睹,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

典韋慘死於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非常壯烈,當時,降兵夜反,無數軍馬步兵殺入營門,槍如葦列。典韋武器被盜,身無片甲,上下被數十槍,兀自死戰。缺少了慣用的重兵器,換成了一把輕飄飄的腰刀,非常不得勁,因砍人過多,刀口鈍卷,他一怒之手,一手提起一個敵人迎敵,擊死者八九人。群賊不敢近,只遠遠以箭射之,箭如驟雨,典韋中箭中槍,大叫數聲,血流滿地而死。而死了半晌,還無一人敢從前門而入。真是虎死雄風猶在,殺氣沖天,無人敢冒犯。

而這一過程,還是照搬自《三國志·典韋傳》,傳中寫“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我的天哪!一手提起一個敵人迎敵,還不得有幾百斤的神力啊?!

當然,除了這些,《三國演義》還不斷為典韋加戲,寫他曾驅猛虎過澗;曾單手舉起被快被勁風吹颳倒地的千斤旗杆;曾不費吹飛之力殺跑郝萌、成廉、曹性、宋憲四員大將;曾輕而易舉地打敗侯成、高順;曾秒殺了何儀的副元帥;曾與許褚雙鬥天下第一猛將呂布……

看這些神勇表現,典韋的武力值根本不容懷疑。

之所以有人覺得他不應該排在關、張之前,主要是他與許褚自晨至昏,不分勝負。

而在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的漢中之戰中,許褚曾是張飛手下敗將。

其實,書中在這兒已經寫得很明確了,許褚被張飛所敗,全因酒醉。

而典韋與許褚之戰,典韋是有意收復許褚,沒有出必殺技,不下死手,不出全力。

退一步說,在“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黃孫許太兩夏候”的順口溜,許褚排位雖然遠遠低於馬超,但大家也不可忘了,在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裡,許褚與馬超大戰了二百三十多回合不分勝敗。而在第六十五回《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裡,馬超又和張飛從白天寫到黑夜,挑燈夜戰,不分勝負。

所以,“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黃孫許太兩夏候”順口溜的排位,只是一個大致的印象,並不精密。

並且,一員武將的武力值,也不是總一成不變的,和他的年齡、身體健康情況、精神狀態、所處環境等等,都會有一定關係。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美國職業拳王泰森曾經打敗過霍利菲爾德,但他不也同樣敗倒於霍利菲爾德的拳下?


覃仕勇說史


《三國演義》中,典韋的出場不止一次,但幾乎每一次他的出現都是高光時刻。與這些輝煌相比,關羽、張飛都要遜色一點。

軍中舉纛,古之惡來

典韋的綽號就是“古之惡來”,這也是他最能表現其個人素質的一次事件。

話說有一次曹操的中軍大纛被風吹斷了。這杆大旗是整個軍營最重要的一面旗幟,也是最沉重、最龐大的旗幟,象徵著三軍主帥所在。可想而知,這面大旗連帶著旗杆有多大的重量。曹操手下猛將如雲,兵士無數,但是竟然沒有人能把它扶起來。

這個時候典韋出場了,單手直接把它重新立起,並且舉著這杆旗幟,任憑風吹都不動絲毫。可能有人感覺舉個旗沒什麼難度,但別說這種重量的旗幟,就是用長竹竿掛麵彩旗,絕大部分人也很難做到風吹手不抖的。這個重量就有點像很高的大樹被風吹著,上面樹冠東倒西斜,但下面樹幹紋絲不動。

所以曹操直接稱讚典韋是“古之惡來”,說只有商紂王手下那個以勇力著稱的“惡來”才能和典韋相匹敵。單是這份力氣可以說在《三國演義》裡鮮有人能相提並論了。

濮陽死局,力保曹操

濮陽城中,曹操曾經被呂布殺得大敗,這是曹操軍旅生涯當中為數不多的幾次生死危機之一,危險程度還要比赤壁之敗更嚴重。

這一次曹操被敵軍圍困,身邊也沒什麼能幫得上忙的人。不出意外幾乎是必死的局面了。這個意外就是典韋來了。典韋的武器也很有意思,關羽青龍偃月刀重八十斤,典韋的雙戟也是這個重量,但是他還會暗器,懷裡揣著一大堆的小戟。

從結果來看,典韋是一個暗器高手。他就說了兩句話:“賊來十步乃呼我”;“賊來五步乃呼我”,接到曹操喊的“五步矣”之後,小戟出手,沒有敵人能踏入曹操五步之內。

當時趙雲懷抱著阿斗跑路,典韋這次是保著曹操突圍,估計差了一點就是曹操比阿斗武藝要高強得多。

張繡反叛,一夫當關

曹操還有一次生死危機,是因為張繡聽從了賈詡的建議,投降之後突然反叛,殺入曹操的中軍。在此之前是先盜走了守帳大將典韋的雙戟,以為沒有武器就能突破親兵防守斬殺曹操。不得不說還是太天真。

典韋直接抓了兩個士兵當武器,一個人的重量加上盔甲估計最低得有個一百五六十斤,兩個士兵超過三百斤的重量,典韋硬是殺得沒有人能踏入營帳一步。不僅如此,他還多次發起反衝鋒,直接突擊張繡本人。

這次危機也是典韋的最後一戰,其結果就是力竭而死之後,還沒有人敢靠近他。所以曹操事後痛哭,說:

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這個事件可以和張飛長坂橋頭據曹兵有一比,張飛當時是有預謀的,也是有很多便利條件。

先是關羽給他在曹軍裡面吹牛,他殺了顏良之後和曹操說張翼德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他殺顏良根本就不是個事兒。結果曹操嚇了一跳,讓諸位將領把這句話寫在衣襟下面,不能輕敵;再有張飛提前設了疑兵之計;客觀條件是有一座橋,曹軍也不好過去。

這麼來看,張飛的長板橋實在是比不上典韋這種短兵相接的遭遇戰。

除了這些事蹟,典韋和許褚大戰過,許褚和馬超、馬超和張飛都曾經大戰過。但是典韋看許褚有點像趙雲看姜維一樣,都是看後輩的眼光。

從這些對比就能看出來,不論是武藝、兵刃、力氣還是勇猛戰績,典韋排在關羽、張飛之前都是實至名歸的。如果不是死得早了一點,和趙雲單挑的話也說不準勝負。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關於典韋在三國中,武藝排名第三這個說法,可能是主要參照了三國24名將這首打油詩。在這24位名將中,首當其衝的自然是三國扛把子呂布,而典韋排名第三,武聖人關羽和張飛都屈居其後,很多人不服氣。

原因就在於典韋和許褚打成平手,而不爭氣的許褚曾經和徐晃聯手,被關公殺退。面對顏良文丑之時,許褚不敢請戰,而最終關羽乾淨利落的殺掉了顏良,如此兩相比較,不把被認為和許褚武力持平的典韋給比下去了。不過我認為這對於典韋來說並不公平。

典韋吃虧就吃虧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出場次數太少,死的太早,他的戰績相對來說也比較少,這影響了人們對他的觀感。其實典韋的每次出場都帶有天崩地裂的騷操作。

典韋第一次出場是通過夏侯惇之口向曹操介紹,夏侯惇在偶然間發現了逐虎過澗的典韋,一個能夠追著老虎打的男人,牛不牛?百獸之王,像一隻小鹿一樣,被一個人追著打,他此時一定能夠體會到那些被他吃掉的小鹿,小羊臨死時絕望的心情吧。

把老虎打成老鼠,在整個三國中,只有典韋能夠做到,充分展現了典韋的勇猛與強大的個人武力。典韋力大無窮,他的一對鐵戟重達80斤,這可不是關於那段青龍偃月刀出自羅貫中的杜撰,而是他照搬三國志中的記載,史書上就曾經明確的記載典韋武器的重量。

在力量上很顯然典韋也是勝過關羽張飛的。俗話說得好,一力降十會,更何況典韋能夠把如此重的兵器運用的揮舞如風,說明典韋的力量非常大。在冷兵器時代,力量大,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典韋他的出手次數並不多,但是他經常面對以一敵多的場面,在曹操濮陽大戰呂布時,典韋奮起神威,面對呂布的四大健將,毫無懼色,將這四人殺敗。

當然,和典韋的成名之戰相比這都是些小場面,典韋人生的最高光時刻,就是他臨死前誓死保衛曹操。那個時候,他的兵器被敵人偷走,由於事發突然,他也來不及穿上盔甲,抄起兩把刀,就發瘋似和潮水般湧來的敵人打了起來。典韋就如同一座黑鐵塔一樣,橫亙在敵人面前,使敵人無法越雷池一步。

由於典韋殺的太瘋狂,兩把刀都鈍了,他索性扔掉雙刀,掄起兩個敵人的屍體,奮起神威和敵人周旋。

可是人終究不是神,典韋在敵人的輪番攻擊,終於體力不支,黑鐵塔似的身體倒了下來。典韋一個人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敵人潮水般的攻擊,從這一點看,典韋的武力在關羽和張飛之上,也算是有理論依據的。

所以我認為這個排名還算是比較合理的。


歷史評說



“三國演義”典韋僅出場一次嗎?難道是我記錯了,在我的記憶裡,前期典韋出場率應該不低吧!

  • 濮陽之戰,有典韋;
  • 定陶之戰,有典韋;
  • 收許褚的是典韋;
  • 殺退呂布四健將的,也是典韋;
  • 典韋救曹操的戰役,都不止一次;

所以,典韋的出場,絕對不止一次,前期還是比較活躍的;

這邊,我們重點說一下,為什麼典韋的排名,會在關羽、張飛之前;

  • 首先,得說典韋與許褚一戰,典韋與許褚,兩個莽大漢,從辰時戰至黃昏,不分勝負;
  • 這邊就有一個問題,典韋明明和許褚打平,為什麼他的排名會在關羽、張飛之上呢?
  • 實際上典韋不是打不贏許褚,他是想收復許褚,為曹操所用,所以他並沒有出全力;
  • 而且典韋的手戟重八十斤,還是單手短柄武器,相當於一隻手要拿四十斤的武器,來與許褚對戰;八十斤的單手短柄武器,遠比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難度高,對體力的消耗,也更加巨大;
  • 有如此巨大的體力消耗,典韋依然能與許褚戰至黃昏,不落下風;足以證明,典韋在體力充沛的時候,實力絕對上風於許褚;

濮陽之戰,曹操偷襲呂布西寨,被援軍趕到,打得大敗;郝萌、成廉、曹性、宋憲四將領兵追擊,曹操生死存亡之際,大呼“誰人救我!”只見典韋大叫“主公勿慮!”,取短戟數十支,待敵人靠近時,全部飛將出去,一人一戟,並無虛發,十餘人應聲而倒;典韋提起雙戟,衝入敵陣,殺跑郝萌、成廉、曹性、宋憲四員大將,不費吹飛之力;
  • 第二次濮陽之戰,侯成、高順出戰,典韋手提雙戟出陣,侯成、高順雙雙敗走;這邊連回合數都不提,可見是速敗;
  • 大軍進入城中,方知中了陳宮之計,倉促中,避之不及,只好應戰,典韋在曹操馬前拉開陣勢;東巷張遼殺出,西巷臧霸殺出,這邊郝萌、曹性、高順、侯成,皆來圍堵;典韋怒目咬牙,奮死殺將出去;慌亂之中,不見了曹操,典韋再度奮不顧身,殺入重圍,去找尋曹操的蹤跡;左衝右突,殺將進去,正撞著李典,急忙問時,亦下落不明;典韋著急,著李典先衝出去,搬取救兵,自己再往裡衝,急尋曹操;然後又遇到樂進,問時,尋覓不見;兩人再往裡殺,城門起火,烽煙滾滾,樂進坐騎進不去;典韋獨自殺將進去,救得曹操,殺出一條血路而走;

首先,典韋輕鬆擊敗呂布四員健將,足見其實力不容小覷;然後,擊敗高順、侯成,秒贏,高順雖然不是什麼高手,但也能與夏侯惇打四五十合;最後,把呂布的城池當自己家一樣,橫衝直撞,想殺到哪就殺到哪,什麼八健將,張遼、臧霸、高順,誰攔得住典韋;能在呂布軍營幾進幾齣,整個“演義”中,都找不出第二人,況且當時呂布還在;

再看張繡造反一節,典韋中計,喝得大醉,在軍帳中睡覺;迷迷糊糊,聽到喊聲四起,知道中計了;忙起來找尋武器,武器也被偷走了,隨便撿了一把腰刀,奔曹操營寨就去了;一把腰刀,能有什麼殺傷力,面對四寨成千上萬的士兵,典韋拼死護住營門,奮力殺散騎兵,這邊步兵又至;典韋絲毫不怯,一直到腰刀砍缺鈍;典韋丟掉腰刀,雙手提起兩個軍人做武器,又殺死軍漢八九個;這什麼概念,不但要提起兩個幾百斤重的軍人,還要拿他們作武器,施展招式打敗敵人;試問,這陣仗,除了典韋,誰還能做到?誰還敢上前找死,四寨兵馬,皆不敢上前,只敢站得遠遠的,用弓箭射典韋;可惜典韋獨木難支,如何擋得住成千上萬的弓箭;

提一把腰刀,對戰四寨人馬;提兩個士兵,對戰四寨人馬;若不是死命護住曹操寨門,典韋可以施展得更好,絕不至於身死;——趙子龍的七進七出,也不過如此!


愛尚文史


民間流傳三國演義中的武將有一個按武力值從大到小的排名,頭兩句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這話的意思就是一個排名表,記錄下來就是:第一呂布,第二趙雲,第三典韋,第四關羽,第五馬超,第六張飛。

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天下第一沒有爭議,常勝將軍趙雲第二基本上也能接受,但是典韋排在第三,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典韋何德何能,有何功績,為何能排在第三,比關羽、馬超、張飛這樣的猛將排名還要高呢?

今天就來聊一聊三國演義中的典韋武力為何能排在第三,僅次於呂布和趙雲?

典韋之所以被介紹給曹操成為曹操的貼身警衛,是因為曹操當時在兗州招攬人才時,夏侯惇曾在一次山澗打獵時發現了“逐虎過澗”的典韋,當時夏侯惇就驚呆了,然後就將典韋推薦給了曹操。

什麼叫“逐虎過澗”?字面上的解釋就是:追逐老虎于山澗之中,注意看清楚了,不是老虎追典韋,而是典韋追逐老虎,說明了啥?說明老虎被典韋揍得到處跑,要知道老虎可是百獸之王,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老虎何曾怕過誰?

三國演義中記載與老虎搏鬥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曹操的兒子曹彰,另一個就是典韋,但曹彰只是“手能縛虎”,意思就是徒手能與老虎搏鬥,而典韋卻是能把老虎攆得到處跑,能把老虎追逐得到處跑的前提就是把老虎打敗了、打痛了。

見過勇猛的,但沒有見過像典韋這樣勇猛的,光是典韋與老虎搏鬥的這份勇猛,整個三國之中無人能敵吧,這就是典韋的勇猛,關羽、馬超、張飛可沒有這個本事吧!

再來看典韋的“力”,三國有很多力氣非常大的勇士,比如倒拖兩頭牛尾巴能走百步的許褚,再比如能單手挾死一將的孫策,還有馬超與張飛這樣大戰二百三十回合仍不知疲倦的戰神,典韋的力大顯得格外的另類。

典韋能夠單手執定一杆大旗,也就是牙門旗,牙門旗是古代帝王或將相出征使用的大旗,因為大旗經常樹立在營門處,且大旗多用象牙裝飾,所以稱為牙門旗,牙門旗不僅高而且重,高約3到4米,重約二三百斤。

典韋可以單手舉起牙門旗,並且還能屹立在風中紋絲不動,要知道這麼高、這麼重的旗幟在風中被吹動後會產生極大的力量,二三百斤的旗幟被風吹過之後,會產生四五百斤的阻力,想想看,典韋這個力氣是有多大,放在整個三國之中呢,說典韋力氣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吧。

典韋的兵器是一對大鐵戟,重達80斤,雖然不是三國最重的兵器,但典韋帶著兵器上馬,運用得心應手,像飛起來一樣,完全不把80斤的兵器當成重物,雖然比典韋重的兵器有不少,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但關羽使用兵器的速度絕對不如典韋,典韋舉旗和手執鐵戟如飛,就代表著典韋的力氣大。

除了勇猛與力氣,典韋的武力絕對不低,而且典韋一直是以一敵多的好手,比如典韋在鬧市中為人報仇,被近百人圍攻,典韋一個人手殺數十人,近百人不敢靠近典韋,典韋輕鬆離開。

曹操與呂布的濮陽之戰時,曹操被呂布手下八健將之四的郝萌、曹性、成廉、宋憲四將圍攻,又是典韋一個人以一敵四,擊敗了呂布手下的四將,救出了曹操,這是典韋武力高強的絕好證明,呂布手下的健將都是武力不弱的將領,又多次跟隨呂布征戰,而典韋能夠以一敵四,還打敗了他們,本身就說明典韋武力超強。

比如說呂布,其實呂布也沒有殺過名將,呂布最善長的就是以一敵多,比如呂布戰三英,以一敵三,雖敗猶榮,還有呂布以一敵曹營六將:典韋、許褚、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以一敵六,雖敗猶勝,典韋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對戰的敵人越多還處於不敗的境界,越能說明這個人的武力高強,呂布是如此,典韋也是如此。

曹操中了呂布的計謀被困在濮陽城時,典韋曾經三次殺出城去尋找曹操,又三次殺進城內找曹操,最終保護曹操平安而歸,這是不是很像常勝將軍趙子龍七進七出長坂坡的故事?同樣是千軍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典韋與趙雲其實是差不多的。

然而典韋一生最輝煌的戰役就是宛城之戰為保護曹操成功逃離,典韋在兵器被盜的情況下,手持雙刀,身無護甲,獨自一個抵抗張繡大軍,張繡的數千大軍因為典韋的死戰不能前進一步,典韋在戰鬥中身受十幾處創傷,刀砍鈍了,典韋就拿起兩個敵人的屍體作為武器,典韋面前的敵人屍體都已經堆得老高了,搞得張繡軍不敢上前交戰,只得在遠處放箭。

最終典韋身受重傷,力竭而死,死了半天敵軍都不敢上前,這一次典韋是以一敵千,如此勇猛、如此忠心、如此武力高強的典韋,如果武力不能排前三,天理難容。

當然了,關羽、馬超、張飛等將領也很勇猛,比如關羽千軍萬馬斬顏良,馬超一人獨鬥楊阜等七人而不敗,張飛與呂布鬥個百十回合不分勝負,但與典韋的以一敵多戰績比起來,似乎還差了一點點火侯,所以典韋應該排在關羽、馬超、張飛之前,名列第三。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題主所問典韋排在關張之前,想是依據民間流傳的三國24將排名歌訣,而產生此問。

三國24將排名訣: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 二張徐龐甘周魏,

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三國二十四名將, 打末鄧艾和姜維。

還有民國時流傳簡版:一呂二馬三典韋,四關五趙六張飛,七許八黃九姜維。

歌訣中前兩句一直鮮有變化,在喜歡讀三國的書友中,流傳度與認同感是相當高的。


為什麼典韋排在第三呢?先不必引證史傳、例舉演義點評,首先破題的第一點應是:

歌訣是為了合轍押韻!!!

歌訣每句字尾用的是韻母ei聲韻。讀來讓人朗朗上口,便於記憶。這是一首歌訣,也就是`順口溜‘的優勢所在。倘若少了韻角,流傳性必定大打折扣。本身三國武勇除了呂布第一(演義角度,三英聯手才能勝他),再排後面前矛者不相伯仲,各有所見。用了合轍押韻的形式後,給人印象就凸顯‘高端大氣’’了許多,一經在古時文化普及率低的百姓中傳播,極易讓人入心入腦。這是民間智慧的藝術化提煉。

有人說了,感覺演義中張飛比典韋戲多,把張飛前調為三,典韋放於第六,不也押韻嗎。看著是可行,但把張飛置於關羽之前,一是習慣兄比弟強的百姓可能不大好接受。二是前五名,若蜀漢一下佔了四席,結果還最先失國,也不好圓。三是尾三字若是三張飛,平仄上是三連平,詩謠上較為禁忌。把典韋排在第三,且是早亡,對第四的關武聖影響不大,也就順理成章了。

簡版三句的版本有好幾種,主要在第七名和第八名上變換,第九名一直是姜維,要的也是押韻。姜維在演義後半卷出場,因為掛了個好維字,可沾光了不少哦。

民間素來不缺高手,24將排名口訣,出處不好考證,想來是哪位慧聰的民間評話藝人編寫,或是幾代藝人在說書中不斷完善歌訣,至後來深入到世間廣傳。

古時文化知識面窄,古文言累篇的經傳史籍,受眾面極低。百姓瞭解些古史無非是評話文藝或鄉間學究講說。看到臺上說書人繪聲繪色的表演,村中文化分子的引經據典,百姓們大都是崇敬和篤信的,想當噴子也沒那個底貨。就算有什麼疑議爭議,往往也會以說書人或老學究的最終評判為準繩。而說書人為博‘流量’,取聽眾所好,信口講講誰比誰厲害,誰又與誰誰大戰了二三百回合,不分勝負,已為常態。這種現象尤為在《說唐》中大為盛行。

現代社會人們閱知力突飛猛進,大學生遍佈,已不是古時一村二三學究的景象。三國武將排名,只是個娛樂性、街談式的歌訣,做不得教條。一本書,每個人有每個人對英雄、猛將的見解。你認馬超,他認趙雲,不必苛求什麼誰誰就是神武靠前。 真實的兩將比武,哪來得了百十合。真刀長矛在手,都是碰著就見血掛彩利刃,絕不出十分鐘,必有勝負。甲比乙武藝高,但武器不稱手或睡眠、心氣不佳,被勢氣高運氣好的乙放到,尤若體育競技勝負難測,也是符合邏輯之道。

人們知道武俠小說是假,卻把古之大將交馬百合以為實有。應該是武俠書類盛行較晚,時人思維已經豐富開化。其實蓋一理也。不同的是,古武將不惜性命,熱血陷陣的種種事例確是真實的。

衝入到敵陣,能否這次凱旋、保全性命,就不是某位大將排第幾所決定的了。上次對陣敵鋒更強,沒事。這次敵鋒偏弱,卻丟了性命,也保不齊。戰場,拼得是氣勢、實力。力量武技差不多情況下,斷不會有排第二的就打不過第一的鐵律。


排名雖不可較真,但呂布、典韋、關張之猛確實非比常人。《三國志.典韋傳》中記載,典韋曾任過敢死隊長,身披雙層重甲,一手持長矛,一手持短戟數枝,不避敵之弓弩,冒死衝陣,接敵即大呼,數戟飛擲,長矛奮擊,敵無不膽寒,應聲倒。象這樣的悍將,真的對上同樣的悍將,按排名定勝負就顯得玩笑話了。因為是性命相博,當時的狀態、年紀、兵器、運氣等因素太多了。排名看好的或許藝高,捅了不看好的六七刀,而對方就出了一矛,卻在要害處送了命,也不是不會發生。

三國鋒煙,金戈鐵馬。可以敬佩衝鋒陷陣、不畏矢石的血勇之士。但要細化個誰誰厲害,整個排名,就屬娛樂化性質了,僅可做為參考、談資而已,較不得真兒。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古事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這種排序方法只是為了合轍押韻,並沒有實際效果,典韋的武藝在演義中應該是最被高估的一個,他的經典之戰也不過與許褚大戰一天不分勝負而已,至於許褚的武藝倒是挺符合這個排名,在演義中,許褚起碼在八九名之後。

在演義中對於典韋的介紹是,逐虎過澗,單手擎旗,善使鐵戟重80斤,這是典韋出場時的介紹,但是實際戰績與其名聲相比,卻相差甚遠,典韋交手的名將很少,曹操在收復許褚時曾讓典韋與其大戰,

兩個從辰至午,不分勝負。各自少歇,壯土又出搦戰,典韋又出,從申直戰到黃昏,各自馬乏少歇。

仔細分析一下與許褚對戰的結果,從早上打到中午,又從中午戰到晚上,這就說明了典韋一點上風都佔不到,兩人的實力不是相近,而是相同。

而許褚雖說是典韋死後曹操手下的第一猛將,但是許褚的戰績並不搶眼,敗績甚至大於勝績,尤其是擅長跑路,躲避,關羽戰顏良,文丑的時候,許褚在場,卻不敢出聲,張飛獨斷長坂坡時,許褚也在場,同樣畏不敢出。

許褚的巔峰之戰是大戰馬超,但是仔細看一下戰鬥經過,曹操與馬超的初戰中曹軍大敗,而在曹操被馬超殺割須棄袍時,擔任護衛的許褚卻不知所蹤了,這有兩種可能:一許褚知道馬超的目標是曹操,所以先自己逃走了,二是撇下曹操各自逃命的人裡包括許褚,但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可以證明許褚畏於馬超的威名而不敢迎戰,只能先自己逃命,之後曹操逃回大營後,馬超一路追擊直至曹營,這時許褚主動出戰馬超,但卻是在許褚撇下曹操,自己逃命後提出的,很明顯是為了挽回曹操信任而不得不拼死一戰,結果是坦胸赤膊,不披戰甲,仍然勝不了身負重甲的馬超半招,最後混戰中身中兩箭,被曹操派人救回,假如換做和許褚戰鬥力相同的典韋,結果恐怕也是如此吧。

許褚先後三次敗與張飛之手,20回合不敵呂布,許褚和徐晃聯手被關羽殺退,但是好在每次都能保住性命,按照排名順序,與許褚武力相同的典韋怎麼能排在關羽和張飛的前面,顯然有些矛盾。


一個老男人歷史


當然如果只看演義的話,典韋排名的確是太高了,但是如果參考《三國志》的話,典韋的排名還低了。

演義到處是單挑,但事實上兩軍對壘,單挑的機會很少,小說這麼寫比較精彩,但是忽略了事實。演義中典韋的戰績的確不夠亮眼,既沒有殺名將,也沒有敗名將的記錄,僅有一次和許褚的單挑還是平手,6個人圍毆了呂布一次,證明不了武力,而最出彩的就是死守門讓曹操逃跑那一次了,但是並沒有殺大將或者突圍出去,自己也戰死了,所以對典韋能排第三很多人是不服的。不用說後面的關羽張飛,即便是許褚和黃忠也未必服。難道排名的人就這麼傻麼?為何把典韋排這麼高?看下正史對典韋的記載就明白了。

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

這一幕給後代的電視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一個悲劇無敵將軍的形象躍然紙上,其英豪之氣令人動容。一戟掃出,十幾根長矛齊斷,身受數十創,一手拎一個人步步上前擊殺,徹底唬住人眾,但是受傷太重,自知不能逃脫了,你們不敢來上,我再衝殺上去,多殺一個是一個,仍然再擊殺數人,仰天長嘆,瞋目而死。

《三國志》號稱惜字如金,對典韋之死描述如此詳盡,連交戰打鬥場面都描述清楚,本身就是比較罕見的,也能看出陳壽對典韋感慨。而其他人的打鬥基本無所記載,裴松之注引呂布和郭汜單挑,呂布也只是刺傷郭汜,而沒有殺掉,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也只有關羽做到了,其他的五虎上將、五子良將也根本沒有這種打鬥記錄,但是並不是說其他人的武力就不行,我認為除了關羽、還有三人可以超過,分別是張遼、曹仁、趙雲。

張遼衝陣孫權,劈鋒而進,突圍成功後,反身再進拔出餘人。打的東吳奪氣,威震逍遙津,止啼小兒。

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曹仁也是同樣,救出牛金,再入圍救出其他人。被嘆“將軍真天人也”!

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衝入賊圍,金等乃得解。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

趙雲漢水之戰,十幾個人迎黃忠,衝陣、突圍,反身,救張著,再突圍。正史長坂坡沒有七進七出,但漢水之戰,算得上三進三出,沒有武力是不敢這麼玩的。

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偪,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

而演義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呂布馬超,如果和典韋交換位置,宛城這一戰,呂布或者馬超哪一個能做到典韋這樣呢?沒有馬,步戰,讓呂布馬超放到那裡真心未必有典韋的戰績,所以典韋能排到第三,一定是參考了正史的,正史上這樣一個猛人,如果按演義弄到不入流那典韋就太冤了。而如果按正史上來說,典韋排名到此就可以理解了,畢竟張遼、曹仁、趙雲都是帶隊衝鋒,只有關羽可以壓典韋一頭。所以如果按正史來看,個人武力我認為關羽和典韋可以排前二。

個人見解,不喜輕拍!


胡侃解密三國


武將排名那都是小說、演義、評書中的一些說法,史書是不會有這些東西的。

既然是《三國演義》的說法,那就借這個題目說說吧。

喜歡看三國的友友都知曉一個說法: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先說一呂: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老羅的意思就是,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之所以把呂布塑造為第一好漢,就是要突出劉關張三兄弟的團結義氣。單打獨鬥玩不過你,我們兄弟一起上,打群架的話,你呂布再牛叉也不行了吧。

延伸一點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打天下就需要團結一心,並肩作戰。

如果呂布不排第一,那就說明關羽、張飛太菜了。

如果關羽、張飛天下無敵,劉備又沒有統一天下,說明劉備太菜了。

因此,必須有呂布這麼個人來鋪墊一下。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真正要擺擂臺,分出一個一二來,未必就是呂布第一。

戰爭是你死我活,不是擺擂臺,無法所有戰將都一對一對決。

史實也說明,呂布勇猛無比,排在第一也就順理成章。

次說二趙:

趙雲一身是膽,體現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出幼主阿斗;漢中之戰,趙雲大戰曹軍,以少勝多。趙子龍膽量、武藝沒得說。但絕對稱不上第二。

為何是趙雲排在第二呢?

忠義二字,忠在前。桃園結義那是兄弟之情義,而長坂坡救幼主,那是對主人的忠誠。忠誠這一點要在義氣之上。所以,趙雲排在了第二。

再說三典韋:

無論史書還是演義,典韋都不是特別出彩,但他的老闆是大佬。

曹操徵張繡,張繡因為曹操霸佔了其嬸嬸而反叛。典韋為了保護曹操,赤手空拳,最後戰死。

這裡似乎不像是要說明典韋多麼忠誠,更像是要醜化曹操。就因為曹操行為不檢點,把一個忠心耿耿、武功高強的典韋給搭進去了。這是為貶低曹操的需要,如此了得的典韋就這麼窩囊的掛了,才顯示出曹操的愚蠢。

接下來就該輪到關張上場了,再不上場就不好安排了。

為何馬超排在關羽之後、張飛之前呢?

關羽是二哥,張飛是三弟,前後順序沒問題。哥倆打一仗的話,不好說誰勝誰負,但這麼排名,大家可以接受。

為何馬超就夾在了關張中間哪?

馬超也是一方諸侯,把曹操整得灰頭灰腦,儘管是被曹操打跑了,但其武功是不可否認的。

如此牛叉的人,甘願替劉備打工。那麼,劉備何德何能哦,不就遠在曹操之上了嗎?

這跟典韋的排名有點類似。典韋是沾了曹操的光,馬超是沾了劉備的光。

典韋越厲害,曹操越窩囊;馬超越厲害,劉備越風光。

這都是褒劉貶曹的因素在起作用。

再看三國二十四將,除了被劉關張殺死的,幾乎都是劉備集團的人。

前六名大將,除了呂布、典韋,都是跟著劉備混的。

這好像是在誇讚劉備有德望,能把天下豪傑集聚在自己身邊。

可回頭一想,不對哦。天下英雄都在你這裡,你倒是打個勝仗給大家看看哦。

這是在給劉備擦粉嗎?越描越難看啊。

這個民間的排名,很大程度是受演義的影響。

演義的確也想把劉備的形象樹立起來。

可是,歷史史實就在那裡,這個是無法更改的。

結果就是,劉備集團啥也很厲害,開始都很牛,最後都吃敗戰。

實力不行,這是根本的原因,劉備已經很厲害了。

老羅不承認劉備實力不行,想盡辦法為劉備的失利找藉口,結果是越弄越不爽,反而是毀掉了劉備的形象。

諸葛亮也是,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就很了不起啦。再弄出些借東風之類、裝神弄鬼的東西來,叫人感覺近似妖,反而毀掉了諸葛亮的形象。

同樣的道理,老羅出於寫作的需要,著意刻畫一些戰將的武功值,也就不奇怪了。

不要說許多戰將沒有一對一打過,即便是面對面打,還需要三局兩勝。世界重量級拳王爭霸,都是十二回合,除非KO為止,也就是幾回合直接挑於馬下,自然勝負已出。

看到許多人喜歡,根據誰誰誰對戰幾百回合,誰落在下風,就得出誰比誰高,簡直就是笑話。

幾百回合佔了上風,好比是數點數,這場比賽你贏了。

換一下場地,再來三百個回合,結果會如何哪?

不要說戰場,就算是擂臺上比賽,還有個臨場發揮的問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之所以體育比賽,比了再比,就是臨場發揮看成績。否則,按照排名,到時候發獎杯就是,還忙活啥呢?

排名就是個娛樂,沒必要去較真,開心一樂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