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孤獨終老”,你必須從現在就培養自己的性格

我的一位阿姨,今年八十歲,一生未婚。很多人知道我有這麼一位阿姨時,都會好奇這樣一位獨居老人會過得有多孤獨。

其實不然。

就在前幾天我去看她時,她告訴我她告訴我:"從這幾年,能一起聊天和遊玩的老姐妹越來越少,不是這個去了,就是那個病著。這些年一起玩慣了,現在一個人待久了會覺得有點孤單。"

“孤單”,這個連很多中青年人都掛在嘴邊,表現自己生活狀態的詞,獨居的阿姨到了七十多歲才後知後覺。並且只是“一個人待久了”,才“有點孤單”。在我看來,她的老年生活很幸運!

阿姨的幸運,並不是老天爺隨手甩給她的大餅,而是從青年時期就注重自己的性格培養得到了屬於她的好運氣。

遠離“孤獨終老”,你必須從現在就培養自己的性格


1“好奇心”讓生活充滿樂趣,與晚輩少了代溝

有這種好運氣的老人,是不管多大年齡,永遠對生活充滿好奇心的人。到了老年猶為如此!

阿姨在電腦對家庭還不是太普及時,就果斷買了電腦安裝了寬帶,她學會了最早推廣的五筆打字輸入法用。智能手機普及後,阿姨對很多app 快速解鎖。

還因為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她總在學習。九十年代股票和基金相繼風靡一時的時候,她雖然沒投資多少,卻能通過對股票、基金的學習,掌握了大量金融知識。當金融行業的表兄與他聊起外匯期貨行情時,她用自己獨到的見解讓表兄大吃一驚。

對於表情包和比較時髦的網絡詞彙,她也能信手拈來,嫻熟程度有時讓我們這青年人也自嘆不如。

由於“有趣”,我們晚輩非常喜歡與她交流溝通。我們會把網絡上精彩的東西轉發給她,也會找一點小旅遊讓她與我們一起玩,我們知道她不會像其他老人那樣一臉茫然。這是良性的互動!

說這種互動是“良性”,因為雙方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和語言,雙方少了輩分間的隔膜,在親情間又多了層友誼。

能與時俱進的人,頭腦裡的事物一定是豐富多彩的。哪怕是獨處,也善於發現別人眼裡平淡生活中的樂趣。這種“與時俱進”的好奇心總被人忽視,而這卻是決定老年人看上去無所事事的一天中,精神生活或貧乏或豐富的關鍵要素。

老年生活可以有多豐富,是由老人的個性和經濟狀況做出選擇,但供選擇的品種有很多。立刻想到的團體活動有:跳舞、麻將、下棋、唱K、義工、聚餐聚會;

個人活動有:讀書看報、網絡、看電影、看電視。哪怕只是愛看電視,當前的電視節目也百花齊放選擇繁多。

本可以很開心的老年生活,就怕你從年輕時就習慣於把自己封閉。

遠離“孤獨終老”,你必須從現在就培養自己的性格


2 好奇心重的人,不容易產生“孤獨感

很多老人把老年生活是否孤獨“直接與子女的陪伴打包。

我一鄰居大媽大爺在兩個女兒家輪流居住。女兒女婿孫子都對他很孝順,她有很貴的衣服穿,還有很多零花錢可以輸在麻將桌上。

但,不能總坐在麻將桌上啊!

回家對著子女孫子是自己最大的樂趣,卻也包含著無可奈何的”孤獨感“。大媽總向我媽抱怨“回到家都沒話與我聊,基本上我一開口,他們就閉上了嘴,我老兩口過得很無聊也孤單。”

對於他們老兩口的生活,我媽勸過:“你不要總盯著他們的生活指責這不對,指責那要改。也不要因為哪一個一天不見,就急燥得守著電話打。……”勸得多了,在這老兩口眼裡,我媽成了對後人不盡責的典型。

同樣的,女子也無數次向我父母吐槽:“整天盯著家人,一時少了誰都會追著打奪命CALL。回到家不按他們的規矩行事也不行,好累,好壓抑!”

不單是老兩口在有子女陪伴的情況下也覺得孤單,這性格連帶著讓子女也“陪”得很辛苦。可見,有人陪伴的孤單,卻是無可救藥。

我的叔叔嬸嬸也在兩個子女之間輪流住,但他們的相處方式不但受子女喜歡,在隔代的孫輩那裡還能收割到崇拜。子女上班忙,他們更忙。打理完家務,一個練字練太極,一個就去研究攝影和養花草。向孩子們爭取到時間不用幫忙帶孫子了,老兩口就攜手走天涯,用這十幾年的時間扛著相機拍遍了大半個中國的美景。

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是有自己生活的老人,不用子女太為他們的生活操心。於孫輩來說,活到老學到老的兩位老人就是自己可以學習的榜樣!

可見,照顧後人是人類的天性,這種前後輩之前的感情牽絆,讓生活有了溫情。

但一味的把自己生活意義定位於“以後代為中心”,這種牽絆就轉化成了壓力。壓力越大與子女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越遠。於是有些老人哪怕是子孫成群,卻活成了孤家寡人的模樣。

遠離“孤獨終老”,你必須從現在就培養自己的性格


3 善於交朋結友的老人,不會孤獨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人口老齡化也越來越嚴重。子女因為工作的原因也許在另一個城市居住,不能隨時出現在老人身邊照顧到老人。“獨居老人在家身故”的報道也越來越頻繁的在媒體上出現,也出現了”孤獨死”一詞。

“孤獨死”也許已成為很多突然失去老人,還沒來得及花時間給老人盡孝的子女後半輩子心中永遠的痛,有些突發疾病也是發病初期能被救治而因發現得晚了,被耽誤了。

在這樣的死亡面前,再豁達的人,心裡也難免悲涼

孤獨死最出名的是藍潔瑛。據說:“藍潔瑛的死亡是由於她在家裡的浴室裡暈倒,但是因為她獨自在家,所以沒有人來救她。”撇開造成藍潔瑛精神問題的原因。

雖然曾經她是公眾人物,有一定關注度。但因為性格怪異,讓不少人迴避了與她的接觸,也讓她遇到困難時,少了一些保障。

與外界的聯繫可以是社區團體、可以是親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鄰居。一個性格開朗,有親和力的老人。如果社區遺忘了你,朋友又住得太遠,哪怕只要鄰居關係處理得好,經常受到鄰居們的關注,老人不但在獨居時可以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還能讓在外艱苦謀生的子女對老人的生活放心。

在親人沒來得及照顧他們時,他們並沒有與社會保持相關的聯繫。沒有讓旁人習慣於他們“經常”出現在自己的視野裡。

居住在農村的奶奶,她們老年團的閨蜜就走得比較親密。每天精力好的時候,相互走動一下,精力不好就打個電話或視個頻,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老人因為突發老人病而讓自己與外界完全失去聯繫。

她們中就有過一位老人因為了摔倒在地,無法動彈拿到手機,被聯繫不到的老姐妹察覺到,及時送醫才保住了性命,這才躲開了“孤獨死”。

而就在那天我與阿姨不算長的聊天的過程中,她就接了兩個約她飯後散步的電話。她玩笑著告訴我:“與我散步是要預約的!今天你先來,就是你先預定了我。”

多有趣、多有親和力的阿姨啊,你的餘生一定不會孤獨!

性格不是一朝一夕養成,明白了孤獨感的成因後,我們需要從年輕便開始培養自己的個性。培養個性,請從“好奇心”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