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上下同欲 穩住就業 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

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後,在黨中央的堅強有力領導下,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進,疫情蔓延的勢頭得到控制。與此同時,經濟正常運行和企業復工復產刻不容緩,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較低,受本次疫情影響較大,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出臺切實有效的政策舉措予以應對。

近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主辦《經濟要參》刊發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院長、企業管理創新研究所所長,發現雜誌社社長,北京碼頭智庫創始人陳貴《上下同欲,穩住就業,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文章,針對中小企業在疫情影響下的現狀和關切,及時傳達了智庫政策建議,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方法,相信對各企業應對疫情影響,順利度過難關有較大幫助和參考。全文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由於對疫情局勢還沒有看到明確的預期,造成的心理影響打亂了企業經營節奏,也對我國經濟正常運行造成了現實影響。當下,全國人民正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為應對疫情付出全力,確保疫情蔓延勢頭不再進一步擴大,確保把對企業經營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

與疫情防治關聯較大的醫藥、物資、運輸等企業已經投入疫情阻擊戰中,多數這類企業在虧本或無利的抗災精神鼓舞下滿負荷運營。一些生產型、服務型企業也在積極組織復工。但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很多行業的企業都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尤其是餐飲、文旅等行業,不僅在春節假期損失巨大,經營發展面臨極為嚴峻的困境。

在當前眾多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面臨疫情衝擊的不利局面下,各級政府、社會、企業和員工應該共同努力,發揮合力,確保企業在疫情徹底結束之前“活下去”,撐過這段艱難時期,就能打贏疫情阻擊戰,迎來轉機,重新邁上正常發展的軌道,不至於引起大面積企業倒閉裁員次生災害。

各級政府應多舉措幫扶企業應對難關,關鍵是要有務實、有效和問責機制保障

民營企業和廣大中小企業解決了我國80%以上的城鎮就業,事關幾億家庭的收入飯碗和社會穩定。當前各級政府工作的著力點就是儘可能保障企業生存,不破產,不倒閉,只要企業能夠維持住,待到疫情過去,就可迎來轉機。

我們欣喜地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做出了快速反應。2月1日,央行發佈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受困的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2日,財政部也發佈通知,幫助受疫情影響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爭取儘快放貸、不抽貸、不壓貸、不斷貸。

2月2日,蘇州市率先出臺《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十條政策意見》,從加大金融支持、穩定職工隊伍、減緩企業負擔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給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遇到困難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吃下“定心丸”。

2月5日,北京市針對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影響出臺了16條措施,通過停徵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延期納稅、補貼研發成本、降低融資成本、加大政府採購力度等措施緩解中小微企業困難。上海也推出了推遲調整社保繳費基數、延長社保繳費期、實施培訓費補貼等政策;山東提出了包括降低企業擔保費率、加強應急轉貸基金使用以及實施貸款風險補償等20條中小企業支持政策。

本次疫情與2003年“非典”疫情所處的的宏觀經濟形勢有別,疫情恰巧發生在經濟下行趨勢加大、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及疫情造成國際社會過度反應等諸多因素疊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企業投資信心打擊嚴重而且深遠。當前,陸續看到各省市出臺了支持中小企業專門政策。可以說,政策的出臺較為及時,針對性也很強,有利於恢復信心。下一步的重點就是在政策相關的各部門間加強貫徹,使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真正解決企業困境和難題。建議不要選擇性人為鑑別慣性思維,要本著不分行業、不分產業、不分大小,全面覆蓋所有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全面扶持,在稅收減免、研發補貼方面要加快進度,甚至對於社保補貼、工資補貼等非常舉措也應考慮在內,切實幫助一批解決就業多、當下困難大的企業渡過難關。目前看到的措施基本也僅僅是延期緩繳、象徵性少繳和感情上關懷,必須綜合施救大幅度緩、減、免、補等簡單明快可執行措施落地才會有真療效。政府要充分認識到這次疫情時間點、破壞力和壓死企業的最後一棵稻草期,讓政策扶持企業一次就救活,避免第二次救援的尷尬。

在徹底阻斷疫情傳播途徑,政府應出臺更加有利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再延遲開工一週,讓企業和員工安心居家避免大範圍流動和聚集。

引導鼓勵勞資雙方甘於奉獻共渡難關的抗災精神,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和職工主人翁精神

面對突發的、全國範圍的疫情,對很多企業業務影響不是局部的,而且大範圍的,不是短時間的,而是跟疫情的演變緊密相關。所以,很多企業一方面業務收入銳減,甚至瞬間降至冰點,另一方面基本支出並未較少,兩相對沖,現金流可能會急速下滑,加之疫情何時結束很難預測,面臨的風險就將日漸積累。社會上對有些城市出臺的“3-5倍工資”、不開學家長在家看孩子要企業照發“看孩子錢”等過度保障員工利益生硬做法表示不解,這些不切合實際看似溫暖的措施,完全與弘揚抗擊一線人員生死不吝英雄主義的精神背道而馳。此時,應該倡導形成眾志成城,共渡難關成為一種時代的精神,調動企業家和企業廣大職工與企業共存亡的社會氛圍也許是恢復經濟最大的信心。

其實,工資是企業最大成本,緩發、少發、甚至是不發成為全體企業職工的義舉,成為一種社會蓬勃的力量,調動起全社會穩住經濟積極性,總說的“多難可以興邦”就找到為啥的證據。因此對各類企業來說,當務之急都是保住現金流,維持基本盤直至疫情順利結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假如企業沒有保住,或者倒在了黎明前,那麼疫情之後就算市場再好,就算業務回來,卻丟失了發展的根本,還談何東山再起?因此企業必須嚴格控制成本,除基本必要開支外,其他支出能砍掉就砍掉,能暫且推遲就推遲。

同時,企業也要與員工共同面對疫情和暫時的困難,鼓勵員工不逃避、不拆臺、不喪氣。員工也要多為企業現狀考慮,多盡一份心力,按照企業部署,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顧全大局服從指揮安排,同心協力共同應對。對企業面臨的困難也許不是短期急性問題,也許會持續全年慢性問題甚至下半年會可能更加困難,政策試錯空間不大,開局爭取就要準確有力有效。

1月30日,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企業管理創新研究所、北京碼頭智庫和發現雜誌社率先提出:應對疫情阻擊戰,“保企業、保生產、保就業、保穩定”“不裁員、不倒閉、不破產、不失信”的“四保四不”倡議,得到了很多企業和企業家的積極響應。在倡議中我提出的“我們一定要保住我們的企業”“我一定要讓我們的員工一個也不能少”,得到了眾多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的的認可,燃起了無數企業員工內心的熱情,激發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共識,煥發強烈的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

困難再大,保住企業就有希望;局面再艱難,員工都在就有轉機。越是在關鍵時期,越是面對困難和壓力的挑戰,越需要足夠的戰略定力、堅定的發展信心。

當前我國上下均高度重視疫情發展,黨中央多次召開會議部署應對,全國多地醫務人員和各類物資馳援武漢和湖北各地,相信在確認病例全部入院、疑似病例得到排查之後,疫情將逐步穩定甚至逐漸減弱。疫情是暫時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不變的。穩住當下,就是在為未來蓄勢,挺過這一波危機,就一定能迎來更大的發展。

弘揚激發企業家擔當精神,提升企業危機處置應急和數字化管理體系和能力

疫情是暫時的危機,但另一方面,疫情也是對企業應急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種考驗。當年“非典”疫情之後,阿里巴巴、京東、新東方等一大批企業經歷了生死考驗,直至絕地而後生,成長為各行業的領軍企業。危機不僅僅只是困難,也是推動企業思考和蛻變的催化劑,有利於企業反思發展模式,提升應變能力。

困難時刻是對企業和企業家的考驗,也是優秀企業家精神發揮作用的時候。世界上任何一家有影響、有規模的企業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危機時刻,企業家的睿智、堅毅和當機立斷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發揚堅定、沉著、擔當、負責的優秀企業家精神,凝聚起全體員工的智慧和定力,就一定能戰勝疫情,走出暫時的困難。

同時,為了克服疫情帶來的工作困難,企業應該加強創新,加強對新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運用,充分利用5G、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技術便捷,嘗試增加遠程辦公的時間和比例,甚至嘗試推動某些業務和人員遠程辦公、視頻會議的常態化,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辦公成本。

在此次疫情發展過程中,一些高科技企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勢實現了物資的快速流通和分發,實現了疫情信息的精準分類和發佈,這種數字化運用、數字化管理的能力是未來企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多數企業在疫情之後,應該加強企業自身利用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提升數字化的系統能力,實現創新發展。

企業還應加強對疫情與本行業發展演變影響的觀察,除了重視疫情的短期影響,還應評估疫情結束之後可能帶來的變革性影響。任何一次危機都將帶來原有既得利益階層的鬆動和原有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這次疫情也不例外,企業應對這些變化進行研判,並制定相應對策,以便把握新生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上下同欲者勝,政府積極有為,企業使命擔當、全員顧全大局,應對此次疫情需要釋放全社會共渡難關的正能量,發揮全社會捨己為公奉獻精神。抗擊疫情進入下半場,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給予企業家和員工穩住經濟信心比金子還珍貴。

好政府,給企業以暖心;好老闆,為社會穩定以信心;好房東,助企業一臂之力;好員工,就是以主人翁精神保企業。當下,我們要以這“四好”精神,共同抗擊疫情,上下同欲,必定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