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滅商,封建親戚:“三監”的命運各不相同

文|郭曄旻

武王去世後,繼位的周成王年紀還很小。當時周朝的形勢,就是後世歷史書上常見的“主少國疑”,也是一個王朝的脆弱時刻。所以“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暫時代替成王治理周朝天下,歷史上稱為“周公攝政”。

周公旦因自身居於宗周的地利之便取得了“攝政”的資格,而且攝政之初,實際上就是周公“專王室”。其權力地位的急劇上升,無疑打破了西周統治集團內部的平衡。同是武王胞弟的管叔、蔡叔由於遠戍在外而未能入朝主政,當然極端不滿,也有理由懷疑周公獨攬大權,將對年幼的天子(成王)不利。當時生疑的還不僅僅是遠在殷地的管、蔡等人,就連周人起家的“西土亦不靜”。“(周公)當國踐祚,召公疑之”,與周公一起近侍武王的召公同樣懷有不滿情緒。甚至連年幼的成王亦對自己的叔叔有所疑懼,“王亦未敢誚(周)公”。

周室內部不穩,剛剛被征服的殷人趁機萌生復國之念。“東夷”中的兩個大國,薄姑與奄也向武庚進言,周武王已經死了,“今王尚幼矣,周公見疑矣,此百世之時也,請舉事!”身為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當然也想乘機擺脫周王朝的控制。於是,他與管叔、蔡叔、霍叔勾結起來,並糾合了“東夷”各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

二次滅商,封建親戚:“三監”的命運各不相同

彩繪插圖《周公像》

這是周朝初年的大事變。如果叛黨得勢,不要說文王、武王兩代幾十年苦心經營向東發展的成果將完全喪失,周室原有的關中地區恐怕也很難保全。所以《毛詩序》就將周公臨危東征,稱為“救亂”。

這場東征,絕不是輕而易舉的。《尚書大傳》說,“周公先謀於同姓。同姓從,然後謀於朋友。朋友從,然後謀於天下”。首先,周公努力彌補與召公之間的罅隙。具體而言,就是在權力分配上做出巨大讓步,以“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而東,周公主之”的代價,換取了召公的合作態度。緊接著,周公便以統帥的身份出居東國,積極組建和整頓軍隊,準備東征平叛——實際上相當於第二次伐商。

與第一次伐商一樣,周公指揮的大軍,大體仍然沿著武王伐商的路線前進。儘管這一次並不是奇襲作戰,周軍還是在戰場上取得了徹底勝利。《今本竹書紀年》在記成王二年周公“伐殷”後,又記次年“王師滅殷,殺武庚祿父”,還有說法是武庚向北逃亡,不知下落。“三監”的命運也各有不同,管叔身死,蔡叔也被流放,霍叔則被貶為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