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灭商,封建亲戚:“三监”的命运各不相同

文|郭晔旻

武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年纪还很小。当时周朝的形势,就是后世历史书上常见的“主少国疑”,也是一个王朝的脆弱时刻。所以“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暂时代替成王治理周朝天下,历史上称为“周公摄政”。

周公旦因自身居于宗周的地利之便取得了“摄政”的资格,而且摄政之初,实际上就是周公“专王室”。其权力地位的急剧上升,无疑打破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平衡。同是武王胞弟的管叔、蔡叔由于远戍在外而未能入朝主政,当然极端不满,也有理由怀疑周公独揽大权,将对年幼的天子(成王)不利。当时生疑的还不仅仅是远在殷地的管、蔡等人,就连周人起家的“西土亦不静”。“(周公)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与周公一起近侍武王的召公同样怀有不满情绪。甚至连年幼的成王亦对自己的叔叔有所疑惧,“王亦未敢诮(周)公”。

周室内部不稳,刚刚被征服的殷人趁机萌生复国之念。“东夷”中的两个大国,薄姑与奄也向武庚进言,周武王已经死了,“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身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当然也想乘机摆脱周王朝的控制。于是,他与管叔、蔡叔、霍叔勾结起来,并纠合了“东夷”各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二次灭商,封建亲戚:“三监”的命运各不相同

彩绘插图《周公像》

这是周朝初年的大事变。如果叛党得势,不要说文王、武王两代几十年苦心经营向东发展的成果将完全丧失,周室原有的关中地区恐怕也很难保全。所以《毛诗序》就将周公临危东征,称为“救乱”。

这场东征,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尚书大传》说,“周公先谋于同姓。同姓从,然后谋于朋友。朋友从,然后谋于天下”。首先,周公努力弥补与召公之间的罅隙。具体而言,就是在权力分配上做出巨大让步,以“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的代价,换取了召公的合作态度。紧接着,周公便以统帅的身份出居东国,积极组建和整顿军队,准备东征平叛——实际上相当于第二次伐商。

与第一次伐商一样,周公指挥的大军,大体仍然沿着武王伐商的路线前进。尽管这一次并不是奇袭作战,周军还是在战场上取得了彻底胜利。《今本竹书纪年》在记成王二年周公“伐殷”后,又记次年“王师灭殷,杀武庚禄父”,还有说法是武庚向北逃亡,不知下落。“三监”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管叔身死,蔡叔也被流放,霍叔则被贬为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