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清沒有像印度一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是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老兵東雷


西方列強並不是不想將清國變為殖民地,而是不能,我認為恰恰是有了英國殖民印度極不順利的前車之鑑,才保全了近代中國的半獨立狀態。

首先,中國幅員遼闊,西方人無法施行有效的軍事控制。


清朝疆域有1300萬平方公里,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整個歐洲幾十個國家面積加起來才剛過一千萬平方公里,而清王朝比幾十個西方國家加起來面積還要大很多,這也就意味著想要殖民清帝國,西方各國就必須要派出大量的武裝力量來駐軍中國控制局面。而西方列強雖然裝備精良,但是各國人口卻很少,軍隊規模更是偏小,再加上西方列強本國需要相當的軍力保持穩定,還在全球搞軍事擴張,並在很多國家都有駐軍殖民,而且各殖民地動亂頻頻,所以他們派遣不出足夠能控制住中國局勢的武裝力量,這是由西方各國國力所限制的客觀原因。

而此時的清王朝雖然腐朽,但財政尚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權,利用傳統的農業稅和進出口關稅這筆財富,晚清時期統治階級內部也大搞新政改革試圖自救。雖然清末新政以失敗而草草告終,但在軍事、教育方面也確確實實有所建樹,比如在軍事領域,清軍的陸軍與水師武裝更加現代化,北洋艦隊和北洋新軍甚至在國際上也小有威名,並且晚清有了自成體系的兵工廠可自產自供簡單的軍需用品,這也是西方列強所忌憚的,而印度則不具備這些硬件條件,所以殖民清國比印度的難度要大的多。

其次,中國有人口有優勢,列強強行殖民政治阻力很大,財政也吃不消。


晚清人口約有四億之眾,雖然裝備落後,但可謂全民皆兵。西方人除了要面對擁兵上百萬的清軍武裝外,還有不少的民間組織自發抗擊外來侵略,如義和團,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還是會不遺餘力的團結清政府驅逐外來侵略,這是傳統中國統一的文化使然。而西方若是強力殖民,不僅會在中國戰場上損重兵折大將,還將會深陷財政危機的泥潭,這和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賺取利潤的資本化初衷背道而馳,而且列強也不願更無力供養如此規模的戰俘。

印度與中國國情恰恰相反,國內上下分崩離析,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集權政府凝聚人心,導致了各地武裝心懷鬼胎都想著搞分裂,給了英國人可乘之機一舉擊破,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


納蘭談史


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將印度吞併,1840年進入“大一統”的中國時,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欲殖民對象和新的國際環境。

(1)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徹底吞併“一盤散沙”的印度

英國在1600年代逐步入侵印度。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在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政府取消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管理殖民地,印度莫臥兒王朝也正式結束。

在250年的歷史中,英國通過與部分土邦合作打倒另外一批的方式,逐漸控制印度。印度歷史統一時間較短,更多的只是文化統一,歷史共同記憶不多。

再加上,種姓制度的桎梏導致精英階層臣服國家也就臣服了。印度相對更容易佔領。

(2)中國則具有“儒家思想下的大一統思想”基礎,對於外敵有著天然地抗拒

與印度不同,中國則因為有儒家思想兩千年的統一流傳,使得民眾對清廷的認同感要比印度強得多。雖然,清朝也是少數民族政權,但自康熙中後期,清廷就繼承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傳統統治方式——漢人聚居地採用儒家、各少數民族採用原有宗教的思想統治。在乾隆朝開始就已經對清廷具備認同感。

義和團運動就是典型代表,還有如“捻軍”也僅是傳統的反官府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受到眾多人的認同,但在曾國藩等人看來“民族是沒有儒家思想”重要的。

(3)中國人的反抗,各列強間難以達成統一意見,使得我國免於印度的悲劇

1840年進入中國之後,各列強相繼而入,英國已經沒有時間在殖民中國了。加上英俄法德美日等國令人眼花繚亂地權力合作與戰爭,其各方矛盾正可以成為我方利用。

美日兩國在當時都屬於新興帝國,其實力都還不行。例如美國主要實力放在拉美地區,日本更是在打贏了沙俄才真正成為只有區域地位的世界級列強。因此,在殖民問題上兩國都是以英國馬首是瞻。

中國的統治階層雖然以妥協投降苟安為主,但底層民間的反抗卻有思想領導者。還要說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雖然他們的問題不少,但在反對外敵侵略上卻高度統一。由此,使西方侵略者認為:與其自身殖民倒不如清政府“以夷制夷”。

由此,英法等既得利益國家願意維持清廷的一定統治。特別是英國,在經濟上,獲得了最大的蛋糕因此不希望打破這種平衡。而“平衡”是英國維持“國際秩序主導權”的主要方法,而這使其與德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坐古談今




如今這個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鄰居印度,兩個國家在世界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但在一百多年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大清則是帝國列強的半殖民地,都是亞洲大國,命運卻為何不同?

大清及以前,基本上是統一的國家,不好直接控制。而印度,以前不是國家,只是地理概念,所以容易完全控制



華夏五千年曆史,自秦以後,大部分時間處於大一統時間,雖說也有五胡亂華南北朝,也有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時間相對較短。二千年左右的統一,讓國人對國家概念,統一概念理解更深。對於外族入侵,很多中國人都有本能地反對和抵抗。所以反抗意識更強烈。

八國聯軍入侵後,曾經有國家提出瓜分大清土地,但被另外一些國家持以反對態度,理由是:瓜分容易,控制和改造很難。因此,對於大清,間接控制,帝國列強選擇了半殖民地方式。

而印度,在英國侵入之前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區域概念,並不算是一個整體。印度的古代歷史,就是一部分裂的歷史,小王國到處都是,各地區長時間依靠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至於語言,則是多達幾十種,而宗教更是遍地林立,數目眾多。

有人說了,那麼印度的各個統治王朝是怎麼回事?其實,這並不複雜,所謂侵入的各帝國王朝,非常表面,佔了幾個城市,幾條商道,就開始稱王稱霸了。實際上,帝國在印度就是孤島。



從十八世紀開始後,大英帝國侵入印度地區,戰勝莫臥兒帝國,開始逐漸滲入。英國人很有耐心,一個州一個州慢慢吞併,花了整整二百多年,終於統一了印度,叫“英屬印度”。

對於英國,早期的印度人並不排斥,因為這個“來客”,幫助建立經濟秩序,幫助建立政治體制,幫助軍事建設,而所謂的暴力行為卻不多,於是印度各地先後就“從”了英國。

英國統一印度,其實就是“溫水煮青蛙”,直到二十世紀,印度的民族主義精神的民族自尊感才提升。

正是因為,早期印度對於英國排斥度很低,因此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印度沒有統一的文化,好統一。中國文化太深厚,難控制



印度阿三們,各小王國之間,各自為政,各過各的。語言是互相獨立的,文化也是互相獨立的,曾經的印度區域沒有統一的文化,這就導致了面對外來入侵,互不干涉,互不幫忙,因此印度這片大地,先後被雅利安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英國人等控制。

沒有統一的文化,就很難有整體凝聚力,就很難形成戰鬥力,所以眼睜睜看著外族人一遍遍地侵入。

隨著被不同的帝國侵入,印度人早就見慣不怪了,誰當政都不要緊,只要有飯吃就可以。



而中國,自秦始皇以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慢慢的就有了統一的文化,有了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

雖說後面也有蒙古、滿族的入侵,但兩者很快就被淹沒在了中華浩瀚的文化當中。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元朝、清朝採取和使用了漢族文化,採取了儒家思想。

這是戰爭失敗的民族影響了戰爭勝利的民族,這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同化。

即使這樣,元朝統治不足百年,而清朝統治雖然有二百多年,但康乾盛世時,基本全盤漢化了。到今天為止,實在看不出,滿族和漢族有何大的區別。

外國人無疑是會研究的,對於早期印度,英國採取了逐步蠶食,慢慢控制,讓其成為了殖民地。而對於中國,外國列強很清楚,中國文化深厚,打敗容易,控制卻難,因此外國列強採取了間接控制,讓大清成為了帝國列強的半殖民地。



綜合來看,印度曾經不是統一的國家,所以成為了純粹的殖民地,而中國不管如何,是個統一國家,所以成了半殖民地;印度的文化曾經不統一,所以統一更容易,因為抵抗少,而中國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導致想整體控制,難上加難。


藍風破曉


我想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清朝。

清朝在很多方面完成了古典中國的總結和歸納。他把華夏地區的領土,人口,文化,政治制度進行了一次最為完善的資源整合,這個任務在乾隆時期已經完成,華夏文明的中國進行了最後一次方方面面的統一和沉澱,而當英國從廣州登錄之時,這個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華夏各民族已經基本形成了自有的一個文明系統,這個系統從古典意義上講,幾乎是無懈可擊,甚至堪稱完美的。

首先,清朝第一次形成五族共和的理念,東北,蒙古,新疆,西藏,西南,臺灣等邊疆地區,第一次穩固的圍繞在漢地十八省周圍。不像以前,這些邊疆地區是非常不穩定的,特別是北方地區,蒙古往西顏河西走廊直到新疆,都是彪悍的少數遊牧民族,他們作戰能力非常強大,時常對漢地十八省形成威脅,中原哪怕短期佔領這幾個邊疆地區,但是到了中後期,卻經常連中原地區也無法保住,可以說,歷史發展到最後,只有清朝建立的八旗制度和八旗軍隊,能夠對這些地區的勢力進行整合。相比之下, 印度到了近代,沒有出現像清朝這樣一個強有力特別在軍事方面,武功如此鼎盛的大一統朝代。

特別要提出的是,在1912年,清廷退位之時,退位詔書中特別強調: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交付於中華民國。這就避免了過渡時期分裂和獨立的命運,至少,民國時期,政府再軟弱,軍閥再混戰,可是形式上仍是全國統一。

其次,清朝完成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成熟和人口維持增長的歷史任務。清朝到了雍正年間,傳統的農耕和紡織業,也就是“男耕女織”的傳統經濟模式已經發展到最高峰,全國很多地區得到了開發。康乾期間,清政府,提出了“永不加賦”理念,這在以前的古典朝代裡,可是絕無僅有的。宋朝以後,中心開始南移,而在清朝,南方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已經全面得到開發。另外,番薯,玉米等作物的引進,使得康乾時期大部分時間裡,大部分清朝國民,不必為吃發愁,而我國古代的人口也在這個時期實現爆發式的增長,直接飆到了4億,也就是“四萬萬同胞“,清朝是繼宋朝之後,人口增長的又一次高峰期~

可以說,正是清朝奠定了古典農耕經濟的成熟,以及奠定了華夏大國的人口基礎,這兩個相結合,避免了像印度一樣,淪為殖民地的命運,相比之下,印度並未在西方殖民到來之前,形成完善的經濟體系和人口基礎。所以,任人宰割也是理所當然了。

最後,清朝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皇帝基本都比較勤政,官僚制度也很成熟,哪怕到了鴉片戰爭以後,官僚統治系統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和維持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1840年以後,清朝歷經了國內動盪,北方少數民族叛變,海上資本主義列強的威脅,依然仍夠屹立不倒70多年,可見滿清統治階級的政治手腕算是比較高明的了。清朝入關以後,繼承和總結了中土王朝以前的制度缺點和錯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統治手法,這套手法可以說是古典王朝裡面最完美的吧,他既不會像唐朝那樣形成藩鎮割據,也不會像宋朝那樣重文輕武,也就是說,如果到了1840年,清朝如果還是沒有解決唐宋時期這些制度的問題,那就有很大的概率像印度一樣, 分崩離析,分裂,甚至徹底淪為殖民地。


只讀帖不評論


因為都是我們自己說的!


用戶50354867763


中國和印度是兩種社會,中國不會像印度一樣被侵略者變成殖民地。

原因有兩點: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不同

對於侵略者來說,印度簡直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殖民地。

為什麼呢?

因為在英國人之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歷史上,印度從未統一過,南亞次大陸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統一過印度,直到英國人的出現。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國”一樣,是若干個小國的幾個。什麼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錯,互相沒有統屬關係,也不認為對方跟自己是一個國家。

從17世紀英國勢力進入印度開始,英國人用了超過兩百年,才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將“印度”首次作為一個統一的概念帶到了歷史舞臺上。


而英國人的殖民政策也非常高明,英國人並非鯨吞,而是步步蠶食。而且,英國人也沒有一味依靠武力,而是通過拉攏印度的上層階級又打又拉。從整體上看,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沒有爆發什麼波瀾壯闊的戰爭,始終處於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狀態,這和印度的分裂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而且印度人對英國人也並不反感,因為對於印度人來說,殖民者真是太多了。

印度在歷史上始終處於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什麼雅利安人、莫臥兒人、大月氏人、塞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等等,基本處於誰見誰打的狀態,對於中亞和西亞的勢力,要是沒打過幾次印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亞洲強國。

而英國人相比於其他殖民者來說,已經算是文明多了,至少大規模屠殺比較少。而且英國人為了讓印度的資源外運,還下血本給印度建立了基本官僚體系和鐵路系統,所以很多印度人對英國人真的是感恩戴德。

而中國,跟印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人就接受了大一統的基本觀念,統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由於統一,讓中國擁有了統一的政府,無論這個政府有多麼孱弱,多麼腐敗,他終究有一個底線——維護自己的統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敗,如果列強要徹底推翻他,他也一定會和列強拼命的。

所以,當列強進入中國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這就意味著步步蠶食佔領中國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遠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種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種姓,就等於控制了印度。而中國人從來就富有反抗精神。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義和團,中國人對於強權和壓迫的反抗從未停歇。

尤其是義和團,義和團雖然戰鬥力很差,卻讓列強深深的看到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知道了靠武力政府這個大國是不可能的,八國聯軍的首領,德國的瓦德西元帥就曾經跟各國公使說——“先生們,除了現在的中國政府之外,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統治這樣一個四萬萬人的國家”。

中國和印度的外部環境不同

中國之所以沒被征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這隻羊,面對的狼太多了。

還真別笑,殖民者太多,也是一種優勢。

英國人入侵印度時,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屈指可數,踏入印度的只有英國一個。英國人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沒有人阻攔,沒有人掣肘。

而鴉片戰爭之後,盯上中國這塊肥肉的國家太多,誰也不允許對方多吃一塊。

僅僅一個東北,就有俄羅斯、日本兩個大玩家,英國、法國兩個小玩家。日本想佔領遼東半島,還要被英、俄、法三國干涉,強行讓日本退出。

想要在中國身上割塊肉,需要其他幾個玩家的統一,而分贓不均是世界上所有的犯罪團伙都要面臨的問題。

李鴻章就是靠著八國聯軍內部的矛盾,才能讓《辛丑條約》只賠款不割地的,中國在列強的雞蛋上跳舞,才能一直堅持到二戰。如果當時中國身邊只有一個侵略者(比如日本)的話,恐怕中國很難挺過那場殖民大潮的。


小約翰



西方列強敲開清朝閉關鎖國的國門是在1840年,1914年第一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結束。盛興殖民主義的西方列強開始衰弱。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5年結束。世界格局大變,西方列強元氣大傷,殖民主義成為過去式,不久世界各地殖民地開始紛紛獨立,代表著殖民主義體系的崩盤。

清朝在西方列強壓榨的幾十年年裡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而只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原因是複雜化的,主要在於文明體系的不同,殖民的困難。還有西方列強的互相對立,清廷藉以拉攏牽制平衡,才造成了一種脆弱平衡。然後熬到了民國。文明體系的不同。

西方列強對於被殖民地的土著一般都是比較殘忍的,像當年英國殖民北美洲,結果印第安人幾乎絕種。而且還要殘忍改變其文明,像英語在今天世界上是通用語言,背後卻是血淋淋的殖民時代成果之一,英國殖民全盛時期全球統治面積大概3400萬平方公里,而這些殖民地區當地土著大部分種族要麼滅絕要麼最後化為英語體系之內。

清朝是封建社會,百姓思想是守舊的,像西方列強殖民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統治難度極其大,像西方列強數次侵略中國,你打朝廷可以,但是你在鄉下橫行霸道肆意妄為,那麼就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殖民代價太大的情況之下,清廷就起了中間商的作用,清廷要的是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西方列強要的是利益,然後就形成一種默契,西方列強通過清庭壓榨中國,而且效果還不錯,所以深化殖民就慢下來了。西方列強相互牽制。

清朝遼闊的國土不是任何一個西方列強可以消化的了或者說列強不會看著任何一個國家獨享這塊大蛋糕的。

清廷對於權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就利用過西方列強這種心理來拉攏一方打壓一方,如三國干涉還遼。

甲午戰爭後,清廷與日本籤馬關條約,割的不止是臺灣還有遼東半島,割讓遼東半島讓列強深感利益受損,而且日本在華勢力會更加之大,於是沙俄、德國、法國三國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了清政府。


在這種詭異平衡之下,中國沒有成為西方列強殖民地,但是西方列強的胃口不止於此,開始慢慢吞併中國領土。

在清末西方列強實際上控制了大半個中國了,像滿清龍興之地東北就成為日本與沙俄的實際控制地,1904年東北爆發第一次日俄戰爭,清廷卻只能選擇中立,說明清廷實際控制的地方真的不多了。

至清亡大半個中國盡陷於西方列強之手,像長江當時在對於西方列強來說就好像自家內河一般隨意進出。瓜分已經差不多了,就差一個宣告了,但清亡以後隨之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使殖民主義的西方列強元氣大傷,新興的美國並不提倡殖民,而且英法為代表的列強也無力維持殖民地,最終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紛紛獨立,殖民體系開始崩潰,中國也在解放軍的努力之下徹底獨立,清除了西方列強勢力,開始了復興崛起之路。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千年歷史說明一切,任何想殖民我們的人,到了這片土地久了,發現自己被我們的文化同化洗腦了,感覺自己成了本地人,成了入鄉隨俗。


職業閒人1


因為已經被滿洲韃靼殖民200年了


人瑞4


印度也是那麼認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