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一幢老樓的覺醒


「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我熱衷於鄉村旅遊,喜歡用樸實的文字,簡單的圖片記錄鄉村的發展變化,鄉村是共和國的最末端,它的發展變化真實地反映著國家政策的落實和影響。
疫情防控時期,宅居陋室,翻閱記憶。川北水鄉水磨古鎮又來眼前。
去年十月,應朋友之約,又去了一趟水磨,走訪了幾個自然村。群花村裡成傾斜‘品’字形(準確的說應是三幢樓房組合的是‘唱’字)的三幢樓房所展示的特殊韻味讓人回味無窮。

「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左邊的樓房是幢古樓,經歷百年風霜,雖然有些破敗,但依舊透露出當年的氣派。正房三間,兩邊各有三間廂房對稱,土木結構,上下兩層,石板天井,九級階梯直達正房大門,大門兩扇對開,門頂成圓拱形,漆染成藏青色,又以白色線條勾刻成規矩的小方塊,修飾為青磚所造,土牆厚度足有一米,廂房的牆面和正門上方的裝飾相同,並築有射擊孔,象是用青磚砌成的碉樓。歲月流逝,牆面脫落斑駁露出漆面下的黃泥,象一塊塊燒傷的皮膚。牆上的槍彈擦痕隱約可尋。這就是九十多年前,旺蒼最出名的巨匪陳庭輝、陳庭煌的老宅。

九十年前水磨陳家山的陳氏兄弟在旺蒼乃至整個廣元都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他們盤據在水磨的陳家山,佔山為王,掌控著水磨的財政,欺壓當地百姓,盤剝過往客商,儼然是水磨的土皇帝。這座土樓就是他們的皇宮大院,風光無限,它是當時權力和富有的象徵。但這座土樓卻是當地貧苦山民,過往客商的禁地,他們只能在土樓子彈有效射程之外謹慎觀望或貓身而行。日復一日,土樓就這樣在陳家山群花村“驕傲”地挺立著,俯視著大山褶皺裡低矮破舊的草房,“卑微”“弱小”的山民。春雷一聲震天響,它的主人被人民政府剿滅,這座土樓就低下了它那高傲的頭顱,成了它主人罪惡的展示物,成了飽受陳匪欺凌的山民對陳匪對舊社會聲討的代罪羊,沉寂在發展前進的步伐中。

「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近幾年來,山區的變化有著‘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迅速,讓土樓驚歎不已,先是轟隆的炮聲把硬化了的水泥路像章魚的觸角伸進大山褶子裡的千家萬戶,天塹變通途。爾後褶子裡那些低矮破舊的草房被撥地而起的紅瓦粉牆的小樓所代替,像一朵朵永不凋謝的花朵點綴在青翠的崇山峻嶺之中。那些比過去省長、縣長才能坐的,更為氣派的小汽車也悄然無聲地進入了尋常百姓之家。更讓土樓想象不到,也是土樓無法容忍的是村民陳明才竟在它旁邊,僅一小溝相隔建起了一座與大都市不相上下的別墅樓。不說那別緻的造型,大氣的擺設,單是那面日迎豔陽,夜承明月的百多平米的裝飾大牆,就能讓土樓黯然失色,自慚形穢。

「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土樓怎麼也想不明白,當年那些受它主人欺詐壓迫,視為草芥的泥腿子和泥腿子的後人咋變化得這麼快?難道人人都成“土匪”了?可又沒見他們動槍動炮,月黑殺人風高放火的。見面時總是說說笑笑,誰家有難,眾人還傾力相幫。是什麼人把這些“土匪”調教得如此和善友愛?土樓百思不得其解。
再後來,在陳明才別墅下面又出現了一幢橫臥的‘7’字形二層小樓,樓前的空地上,添制了許多土樓以前沒有見過的設施,村民們經常三三兩兩在這些設施上,甩一甩,轉一轉,靠一靠,滿臉寫滿了享受。小樓裡住著幾個外地人,他們早出晚歸,爬山穿林,又組織村民學習政策,商量出路。有爭議,有民主,熱鬧如過年。久而久之,土樓終於明白,那些泥腿子迅速發展的靠山是一個英明政黨,一個把人民裝在心裡的政黨,一個不改初心,不忘使命的政黨,一個大眾擁護熱愛的政黨。

「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老樓很慚愧,很悲哀它主人所在那個政黨,從上到下欺哄搶騙,只為自己或某一個小團體的利益爭得你死我活,最終土崩瓦解。它曾經目睹過共產黨在剿陳匪時,那些貧苦百姓不計報酬,義無反顧給解放軍送情報當嚮導,哪怕獻出性命也在所不惜的壯烈,足見人心背向。
老樓心服口服了,在一個月光如水的晚上,嘩啦的一聲,射擊孔的簷邊塌了,露出了足有一米的土牆,訴說著過去和現在。第二天,住在‘7’字形小樓裡的外地人召集幾個年輕力壯的村民不僅修補好了老樓新傷,還醫治了老樓的舊傷。那個外地中年人韻味深長地說:“陳匪的老土樓 、農民陳明才的別墅、群花村的村委會辦公樓,這三幢建築是歷史的符號,是歷史的記錄,意義不凡呀,值得我們去追古惜今。”

「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關上記憶的閥門,難平思緒的潮湧。炎黃至今五千餘年,不乏聖賢明君,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雄才大略,但他們所建立的政權不能至始至終以民為本,還政於民,在歷史的長河免不了曇花一現的結局。
中國共產黨是華夏文明五千餘年裡最為優秀的政黨,為民謀利是它的初心,予民造福是它的使命。非常時期所具備的擔當、坦誠和勇氣把民心凝聚成鋼鐵長城。非典、地震、新型冠狀肺炎又奈我何!

「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END---------------

「文藝戰“疫”」何大堯:一幢老樓的覺醒

何大堯,男,生於1966年7月,廣元市旺蒼縣金溪鎮江長村一組人。高中畢業,當過代課教師,從事運輸職業二十餘年。他愛好廣泛,喜歡讀書、書法、根雕,特別是對文學情有獨鍾。2014年進入川煤集團石洞溝煤業有限公司上班後,他閱讀不止,筆耕不輟,現有數十篇散文、詩歌、小說、新聞發表在《陽光》《川煤文藝》《廣旺能源報》等報刊雜誌。他的許多作品獲得石洞溝煤業公司、四川廣旺集團公司等次獎,本人多次被評為“優秀通訊員”。2018年,其家庭榮獲第三屆全國“書香之家”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