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在元代,松潘、黎、雅地區藏族所需茶葉已經單獨形成一個品種,稱為“西番茶”,以區別於其它各種川茶。忽思慧《飲膳正要》:“西番茶,出本土,味苦澀,煎用酥油”。其實“西番茶”就是現所稱的“邊茶”,其產自天全、雅州、漢源等地區,後擴大至邛州、名山、峨眉、夾江等地。元代川茶的製法仍以末茶、餅茶為主,民間茶飲繼承宋代遺風,散茶有較大發展。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進入明代,四川有保寧、夔州、邛雅、敘州四大產茶區,所產茶葉多調運西北藏族地區互市。在我國茶葉製法和飲用史上,元末明初是從末茶到葉茶,從烹煮到沖泡的轉折時期。明代的四川已普遍推行雅茶和葉茶,團茶漸被淘汰。政府課茶有四個品種,即:雅茶、葉茶、烏茶和剪刀粗茶。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明高濂《遵生八箋·論茶品》就列舉了全國各地名茶,其中屬於四川傳統名茶的有劍南蒙頂石花、峽州碧澗、邛州火井、思安、渠江薄片、巴東真香、瀘州納溪梅谷。明黃一正在《事物紺珠·茶類》收錄全國98種名茶,其中四川就佔了21種,即20%。如出於蒙頂山頂的在唐以前為仙品的仙茶,出於雅州中頂山的雷鳴茶、瀘州的納溪茶、南川茶、黔江茶、彭水茶、武隆茶、邦都茶、峨眉茶、瀘州茶、石泉茶、永寧茶、天全茶、建始茶、賓化茶、白馬茶、涪陵茶、毛茶、火井、思安茶、真香和香山茶等。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明代的川茶產量較之宋代最高的年產量三千萬斤,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只在幾百萬斤徘徊,究其原因,南宋末年四川遭受長期戰爭,摧殘嚴重,元氣久久未能恢復;其次明朝廷過多強調茶葉的“馭番”作用,而輕視了其商品的職能;其三是茶農束縛備加,市場管理過死,形成產銷阻滯,使茶葉產量大大下降。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歷經明末和清初的長期戰亂,四川哀鴻遍野,良田荒蕪,人口銳減,川茶業受到重創。康雍時期,由於實行“湖廣填四川”,移民農墾,農業生產逐步恢復,人口增長,經濟亦趨繁榮,茶葉業生產也獲得恢復與發展。此時,在種茶麵積、茶葉的產量以及政府的茶引收入,比起明代都有大幅的增長。但在清中期,由於政府重在茶葉稅收,剝奪農民利益,茶農無力經營,茶葉減產,致使這時的川茶業出現了中衰的傾向。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而鴉片戰爭以後直到清末,中國逐步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長期在國際茶葉市場首屈一指的世界茶葉老大逐漸被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日本的茶葉業所排擠。更有甚者,印茶以各種辦法打入西藏市場,妄圖取代川茶地位,從而使川茶業發生嚴重危機。四川、西藏的地方政權對英人的經濟侵略進行了堅決抵制。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從古到今,川茶名茶輩出,歷來都是著名產區。蒙頂茶為蒙頂山上清峰所產,自唐迄清,一直是進貢上品。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關於此茶,歷來對它有多種神奇傳說,並美其名“仙茶”。灌縣(今都江堰市)茶也是進貢之佳品。在蒲村,柵口有石花茶園,其茶葉小且嫩,其芽猶如“六出茶”,所製茶葉均以其形象命名。味江則有雀舌、鳥嘴、麥顆、片甲、蟬翼等。邛州的白鶴寺、大塘鋪所產茶尤為佳妙,湯色黃綠明亮,香味雋永,清心爽口,是當之無愧的貢品。雅安寶興寺茶也是貢品名茶,產於七盤山寶興寺,茶品質絕佳,香氣四溢。城口雞鳴茶,味濃厚,如橄欖,飲時先苦而回甘,清道光修《城口廳志》載:“古茶園在八堡雞鳴寺後,相傳自明以來,即為茶園。茶樹皆明時植,所產之茶,較他處諸茶細嫩,又獨早,其味清香,愈於凡品。”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據清末《成都通覽》記載,全川共有六十餘廳州縣為產茶區。新增產茶州縣有:涪州、清溪、蘆山、馬邊、茂州、鹽源、南充、屏山、筠連、敘永、青神、銅梁、黔江、忠州、石柱、大竹、城口、彰明等地。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民國時期,四川茶業受到極大摧殘,日趨衰落。其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敗,軍閥更迭,加之戰禍不斷,橫徵暴斂,全省工農業生產受大摧毀性的破壞,茶葉生產也不例外,產量銳減,農商交困。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據統計,民國時期,四川共134縣,產茶縣約84個,佔全川縣總數的62.6%。據估計,宋代川茶茶葉產量最高時達到了3000萬斤,比同時期東南地區茶葉總產量還高23%。然後來,就一年不如一年,明代川茶產量不過8萬擔,清代茶葉產量有所提高,達到25萬擔。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民國時期,綜合各家估計的數字,全川每年茶葉產量只有18萬擔。民國時期,東南各省的茶葉大量出口,在國際茶葉市場的競爭中,茶葉在種植技術上也有相當的改進;但四川依然注重於內銷,相當封閉,因循守舊。

當時四川按茶葉的品類和傳統流向分為五大產區即:

西路茶:以灌縣為中心,有腹茶、邊茶兩種,又稱為“正西路茶”。其餘汶川、大邑、什邡等縣稱“西路邊茶”。

北路茶:以平武為中心,包括北川及甘肅南部茶區,供應本省邊、腹地及銷往蘭州。

南路邊茶:以雅安為中心,包括滎經、天全、名山、邛崍等。名山和邛崍已轉向生產腹茶,運銷成都、川北和陝甘,於是南路邊茶就只有雅安、滎經、天全所產了。

下河茶:又稱“南路邊茶”。本地區以下川南道屏山、峨眉、夾江、馬邊、高縣、筠連為主。原來該地區產腹茶,系腹茶產區。清末因南路邊茶不足以供打箭爐(康定)市場需要,經政府批准,採辦下河茶由水路運至雅安,製成邊茶。所以在相當時期,下河茶也納入南路邊茶的產地。

東路茶:以萬源、城口為中心,包括梁山、達縣和忠縣等地,除銷本省外,還運銷陝西。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民國時期,川茶按製造方法和形態有以下四大類:

其一紅茶類:包括白毫、花白毫、毛尖、熙春紅茶、金尖、金玉、金倉等。

其二綠茶類,有雀舌、雨前(穀雨前)茶、春茶等。

其三磚茶類,有紅磚茶、綠磚茶,都摻有粗葉和茶莖。

其四初製茶,有毛茶(茶農的初製品)和馬茶(即邊茶),幹後用篦包裝,銷往藏區。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成都是歷史悠久的一座消費城市,也是四川腹茶的主要集散地和消費市場,《成都通覽·成都之茶》載:“成都之茶鋪多,名曰茶社,如文廟之甌香館則名館,順草湖之臨江亭則名亭,山西館口之廣香閣則名閣,亦不一定名曰社也。現經警署發有規則,每鋪皆用欄干,省城共計四百五十四家。在前之鬥雀、評得等事已禁止,惟評書、洋琴二事尚仍舊也。甕鍋之名甕子,水多系井水,俗名圓河水,可以隨意買回……勸業場開後遂發生特別茶鋪數家,茶香、水好、座雅、樓高,宜春樓、第一樓、懷園均好。”

記憶川茶,你不瞭解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