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在元代,松潘、黎、雅地区藏族所需茶叶已经单独形成一个品种,称为“西番茶”,以区别于其它各种川茶。忽思慧《饮膳正要》:“西番茶,出本土,味苦涩,煎用酥油”。其实“西番茶”就是现所称的“边茶”,其产自天全、雅州、汉源等地区,后扩大至邛州、名山、峨眉、夹江等地。元代川茶的制法仍以末茶、饼茶为主,民间茶饮继承宋代遗风,散茶有较大发展。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进入明代,四川有保宁、夔州、邛雅、叙州四大产茶区,所产茶叶多调运西北藏族地区互市。在我国茶叶制法和饮用史上,元末明初是从末茶到叶茶,从烹煮到冲泡的转折时期。明代的四川已普遍推行雅茶和叶茶,团茶渐被淘汰。政府课茶有四个品种,即:雅茶、叶茶、乌茶和剪刀粗茶。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明高濂《遵生八笺·论茶品》就列举了全国各地名茶,其中属于四川传统名茶的有剑南蒙顶石花、峡州碧涧、邛州火井、思安、渠江薄片、巴东真香、泸州纳溪梅谷。明黄一正在《事物绀珠·茶类》收录全国98种名茶,其中四川就占了21种,即20%。如出于蒙顶山顶的在唐以前为仙品的仙茶,出于雅州中顶山的雷鸣茶、泸州的纳溪茶、南川茶、黔江茶、彭水茶、武隆茶、邦都茶、峨眉茶、泸州茶、石泉茶、永宁茶、天全茶、建始茶、宾化茶、白马茶、涪陵茶、毛茶、火井、思安茶、真香和香山茶等。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明代的川茶产量较之宋代最高的年产量三千万斤,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只在几百万斤徘徊,究其原因,南宋末年四川遭受长期战争,摧残严重,元气久久未能恢复;其次明朝廷过多强调茶叶的“驭番”作用,而轻视了其商品的职能;其三是茶农束缚备加,市场管理过死,形成产销阻滞,使茶叶产量大大下降。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历经明末和清初的长期战乱,四川哀鸿遍野,良田荒芜,人口锐减,川茶业受到重创。康雍时期,由于实行“湖广填四川”,移民农垦,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人口增长,经济亦趋繁荣,茶叶业生产也获得恢复与发展。此时,在种茶面积、茶叶的产量以及政府的茶引收入,比起明代都有大幅的增长。但在清中期,由于政府重在茶叶税收,剥夺农民利益,茶农无力经营,茶叶减产,致使这时的川茶业出现了中衰的倾向。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而鸦片战争以后直到清末,中国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长期在国际茶叶市场首屈一指的世界茶叶老大逐渐被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的茶叶业所排挤。更有甚者,印茶以各种办法打入西藏市场,妄图取代川茶地位,从而使川茶业发生严重危机。四川、西藏的地方政权对英人的经济侵略进行了坚决抵制。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从古到今,川茶名茶辈出,历来都是著名产区。蒙顶茶为蒙顶山上清峰所产,自唐迄清,一直是进贡上品。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关于此茶,历来对它有多种神奇传说,并美其名“仙茶”。灌县(今都江堰市)茶也是进贡之佳品。在蒲村,栅口有石花茶园,其茶叶小且嫩,其芽犹如“六出茶”,所制茶叶均以其形象命名。味江则有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等。邛州的白鹤寺、大塘铺所产茶尤为佳妙,汤色黄绿明亮,香味隽永,清心爽口,是当之无愧的贡品。雅安宝兴寺茶也是贡品名茶,产于七盘山宝兴寺,茶品质绝佳,香气四溢。城口鸡鸣茶,味浓厚,如橄榄,饮时先苦而回甘,清道光修《城口厅志》载:“古茶园在八堡鸡鸣寺后,相传自明以来,即为茶园。茶树皆明时植,所产之茶,较他处诸茶细嫩,又独早,其味清香,愈于凡品。”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全川共有六十余厅州县为产茶区。新增产茶州县有:涪州、清溪、芦山、马边、茂州、盐源、南充、屏山、筠连、叙永、青神、铜梁、黔江、忠州、石柱、大竹、城口、彰明等地。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民国时期,四川茶业受到极大摧残,日趋衰落。其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军阀更迭,加之战祸不断,横征暴敛,全省工农业生产受大摧毁性的破坏,茶叶生产也不例外,产量锐减,农商交困。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据统计,民国时期,四川共134县,产茶县约84个,占全川县总数的62.6%。据估计,宋代川茶茶叶产量最高时达到了3000万斤,比同时期东南地区茶叶总产量还高23%。然后来,就一年不如一年,明代川茶产量不过8万担,清代茶叶产量有所提高,达到25万担。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民国时期,综合各家估计的数字,全川每年茶叶产量只有18万担。民国时期,东南各省的茶叶大量出口,在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中,茶叶在种植技术上也有相当的改进;但四川依然注重于内销,相当封闭,因循守旧。

当时四川按茶叶的品类和传统流向分为五大产区即:

西路茶:以灌县为中心,有腹茶、边茶两种,又称为“正西路茶”。其余汶川、大邑、什邡等县称“西路边茶”。

北路茶:以平武为中心,包括北川及甘肃南部茶区,供应本省边、腹地及销往兰州。

南路边茶:以雅安为中心,包括荥经、天全、名山、邛崃等。名山和邛崃已转向生产腹茶,运销成都、川北和陕甘,于是南路边茶就只有雅安、荥经、天全所产了。

下河茶:又称“南路边茶”。本地区以下川南道屏山、峨眉、夹江、马边、高县、筠连为主。原来该地区产腹茶,系腹茶产区。清末因南路边茶不足以供打箭炉(康定)市场需要,经政府批准,采办下河茶由水路运至雅安,制成边茶。所以在相当时期,下河茶也纳入南路边茶的产地。

东路茶:以万源、城口为中心,包括梁山、达县和忠县等地,除销本省外,还运销陕西。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民国时期,川茶按制造方法和形态有以下四大类:

其一红茶类:包括白毫、花白毫、毛尖、熙春红茶、金尖、金玉、金仓等。

其二绿茶类,有雀舌、雨前(谷雨前)茶、春茶等。

其三砖茶类,有红砖茶、绿砖茶,都掺有粗叶和茶茎。

其四初制茶,有毛茶(茶农的初制品)和马茶(即边茶),干后用篦包装,销往藏区。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成都是历史悠久的一座消费城市,也是四川腹茶的主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成都通览·成都之茶》载:“成都之茶铺多,名曰茶社,如文庙之瓯香馆则名馆,顺草湖之临江亭则名亭,山西馆口之广香阁则名阁,亦不一定名曰社也。现经警署发有规则,每铺皆用栏干,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在前之斗雀、评得等事已禁止,惟评书、洋琴二事尚仍旧也。瓮锅之名瓮子,水多系井水,俗名圆河水,可以随意买回……劝业场开后遂发生特别茶铺数家,茶香、水好、座雅、楼高,宜春楼、第一楼、怀园均好。”

记忆川茶,你不了解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