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說的方言是方言嗎?一直流傳下來的。比如唐朝官話是閩南語嗎?

體面的窮者


閩南語又稱河洛話(古河南話)起源黃河、洛水。隨中原漢人三次遷徙入閩帶來。 第一次:西晉末年,五胡亂華,異族入侵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其中一小部分先民就避難到泉州、晉江一帶,帶入的閩南話。 第二次:唐初福建南部“蠻獠嘯亂”,河南光州固始縣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帶兵平叛並屯墾漳州,這批漢人帶來的閩南語就是唐朝古漢語。 第三次:唐末,也是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王潮、王審知南下平亂入閩帶來的閩南語。 閩南語至今還保留許多古漢語的發音、詞語原意,入聲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其中很多比較熟知的詞語,就不列舉。有兩個詞彙比較有趣。其一:故意(閩語音“姑意”),閩南語意思就是:老朋友對我的深情厚意。唐杜甫一首詩《贈衛八處士》中一句: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就是這個意思。現今是指存心傷害。其二:“闌珊”古詩詞經常見到,閩南語意思形容東西少。唐白居易《詠懷》中一句:白髮滿頭歸得也,詩情酒興漸闌珊。也是這個意思。宋辛棄疾《青玉案》中的名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裡的“闌珊”也是指少的意思,指燈光零落暗淡。不勝枚舉。


蘭水書藝


我是晉江人,說的就是閩南話,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現在所形成的閩南語是歷史上多次大規模的移民入閩,並和當時的土著人融合形成的。說唐朝的官話就是閩南話肯定不準確,但閩南話中保留了很多中原古音是事實,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從《詩經》中可以得到佐證,比如《豳風•七月》中的“觱發”、“栗烈”;比如《陳風•月出》中的“窈糾”、“憂受”,這些詞語無論讀音或者語義都和現在的閩南語是一致的,可以推斷這些古國滅亡後,部分貴族逐步南逃,並最終入閩而保留下的古音。廈門大學和華僑大學有專門研究閩南語的專家,有興趣可以去找他們的專著看看。

下面我們說說幾次大規模入閩:

第一次大規模入閩是西晉“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地區的仕族為了逃避戰亂而南遷,到了泉州一帶,因為思念故土,把泉州的兩條江分別命名為“晉江”和“洛陽江”。

第二次大規模入閩是在唐初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陳元光從河南固始率部入閩平叛並開發了漳州,被譽為“開漳聖王”。

第三次大規模入閩是在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從河南固始率部入閩,並建立了五代十國中的閩國,被譽為“開閩第一”。今福州和泉州等地都留有“三王祠”紀念這三位王氏先祖。

因此說閩南語是多次大規模南遷而融合、形成的,它大量保留了西周至唐末這段時期的中原古音,並且保有八種聲調。因此用閩南語讀古詩詞確實覺得更押韻。舉個例子,如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經常講的“遠上寒山石徑斜”,閩南語就讀“xia”。

現在的普通話是北方話形成的,北方話在歷史中也不斷的融合演化,因此在讀古詩詞時經常覺得不押韻,其實是語言演化的結果。






騎馬的牧羊人


唐朝締造者李淵父子來自於山西晉陽(太原一帶),創立唐朝後定都長安(西安一帶),和邊陲閩越八杆子打不著。

近段時間網絡發達後,一些邊陲百越就開始攀附北方了,不認自己的百越身份了,尤其是南越部落和閩越部落。

《青箱雜記》說:"劉昌言,泉州人,先仕陳洪進為幕客,……。時有言太驟者,太宗不聽,言者不已,乃謂昌言閩人,語頗獠,恐奏對間陛下難會。

歐陽修《歸田錄》佚文雲:"劉昌言,太宗時為起居郎,善捭闔以迎主意。未幾,以諫議知樞密院。君臣之會,隆替有限,聖眷忽解,曰:'昌言奏對皆操南音,朕理會一字不得'。


宋太宗(939年出生)距離唐朝(907年滅亡)短短32年,就聽不懂“唐朝“話了???實在匪夷所思。


MR杜wy



老閒同志


什麼 方言?這是語言。語言兩個字無論訴開或分開都是說、講的意思,就是說話的意思,無論其有無文字,無論其多少人講,無論那一處人講。再講憲法規定各語言平等,你既然定這種話是語言,為何那種話不是語言?還平等嗎?謊唐的是,某字典解釋屙字時就一個: 拉,並在屙字上方標為方言,那為何在成語字典不標誌“剛直不屙、阿諛逢迎”為方言? 要不要提問者你解釋下什麼叫方言、什麼叫語言?


用戶9098530017191


我們是廣東人,說的是粵語。

粵語是屬於語言範疇,不是方言。

目前全球大概2億人說粵語,粵語也被聯合國承認為語言的一種!!!

希望粵語文化繼續傳下去!!


唏噓的奶茶


方言就是地方語言,不但一直流傳,灣灣那裡還有方言中的土話,沒聽說閩南是那一個朝代官言,北京話定為國語,但北京正語與全國流行:國語有區別的,北京,天津語沒多大區別,都圈舌頭髮音


編外參謀K十三


唐朝官話不一定是陝西話,宋朝官話不一定河南話,現在的官話也不是北京話。


用戶13121455889


唐朝語音到了宋代已經發生了大變化,宋人都有不知唐音的,更何況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