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度來講,最致命的七寸在哪裡?

選擇_沉默


印度雖然在亞歐非大陸上的一個區域,但卻不同於其他區域。這個區域其實可以同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位置相媲美。南部非洲有著撒哈拉沙漠與北非和歐洲隔絕,而印度卻是有著喜馬拉雅山脈與亞洲其他地區相阻斷。

在整個亞歐非大陸中,本身就是多民族、多國家、多紛爭的地區,但也是世界的中心。誰控制了亞歐非大陸誰就等於控制了世界。美洲大陸就會像一個孤島,被遠遠地拋棄。而大西洋沿岸的大英帝國和太平洋沿岸的日本和韓國,以及東南亞地區也只有俯首稱臣。

而亞歐非大陸的心臟地帶就是俄羅斯,西歐必須聯盟英國和美國才可以抗衡,也就成為了重要的一極。另外就是在東亞地區的我國,再加上南部非洲和印度為首的南亞。合計一心臟地帶加四個獨立區域。

那麼,印度從地理戰略來看,其咽喉之地在哪裡?


其實印度的咽喉不在巴基斯坦,也不在印度洋,而是在喜馬拉雅山脈。

只要佔據了喜馬拉雅山脈的地區優勢,就等於佔據了軍事、資源的絕對優勢。這種優勢可以在瞬間抵達新德里和快速切斷賴以生存的水資源。並且最具殺傷力的位置就是在不丹和孟加拉之間的狹窄通道,一旦切斷還可以一分為二,印度將不堪設想。


鞅論財經


印度作為一個大國,擁有世界上第二多的人口,號稱是最大的民主國家,但是在落後的國家實行所謂的民主,並不有利於經濟發展,這也印度在上世紀發展速度一直不快的重要原因。對於印度這樣一個大國,最致命的“七寸”並不止有有一個點,我看很多回答中都寫到經濟方面的“七寸”,那就就說幾個其它方面的“七寸”。

印度國土防衛的“七寸”,在於錫金邦;

錫金本來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錫金舉行全民投票,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成為了印度的一部分。錫金位於中國西藏、不丹和尼泊爾接壤之處,是印度東北的重要咽喉,因為自印巴分治以來,孟加拉國成為了獨立的存在,印度與東北地區的聯繫就只剩下一個狹窄的通道,而這個通道就處在錫金邦的下方。若是控制錫金邦,則等於切斷了印度與其東北的聯繫,依據印度東北七邦的現狀,他們一定會獨立,那時印度就自然分裂,所以說在國土防衛上,印度的“七寸”在於錫金邦。

印度社會的“七寸”,在於宗教問題;

印度國內各種宗教盛行,並且還相互敵視,尤其是伊斯蘭教與印度教,雙方可以說是勢同水火,而且在印度政治體系中,宗教對政治都產生影響,印度這幾年一直讓政治去宗教化,但是效果並不明顯。而印度每年因為宗教問題產生非常大的社會矛盾,若是特意的在印度製造宗教矛盾,勢必造成印度國內的宗教爭端,從而引起社會動亂,所以說印度社會的“七寸”在於宗教問題。

印度政治的“七寸”,在於多黨執政;

印度號稱最大的民主黨派,而實際上多黨執政讓印度改革緩慢,經濟發展滯後。印度建國之後一直是國大黨執政,但是國大黨腐敗叢生,以及改革緩慢,最終在上世紀80年代印度政黨上演了一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這段時間印度政局不穩,政治問題更大,尤其是政令不通,各個政黨相互扯後腿。雖然現在印度是印度人民黨執政,但是不代表以後不出現各個政黨相互拖後腿的情況,所以說多黨執政是印度在政治上的“七寸”。

當然印度還有很多問題,比如水源問題,經濟保護注意問題,脆弱的名族自信心等等,這些都可以是印度“七寸”,但這些“七寸”並不好打,印度這幾年也在逐步改善這些方面的問題。


帝國烽火


正所謂打蛇打七寸,“七寸”可以理解為軟肋或者要害,任何人或國家都有七寸,印度的七寸在哪?小編認為主要有三:



第一,外債高。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很快,但是要知道,印度經濟也是有軟肋的,就是印度負債高,尤其是外債就超過1.4萬億美元,其每年支付的外債利息就佔到它財政收入的1/4左右,這已經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3%的財政警戒線,而且這些外債中約有85%為美元債務,印度持有的美元外匯儲備僅4000億美元左右,因此如果美國真的想做空印度的話,那麼印度經濟很容易就會“啞火”。

第二,沒有獨立自主的的國防工業體系。印度在軍事上經常被排到美俄中之後的第四軍事強國,但其實印度並沒有完整的軍工體現,其絕大部分軍事裝備依靠進口,武器“萬國牌”,別以為它現在吹的有多厲害,其實印度根本打不起一場高消耗戰爭,這個“軍事第四強國”是比較水的。

第三,水資源。著名教授陳平曾這樣說過,印度是大河流域之國,恆河是它的母親神,但印度的整個經濟命脈,取決於喜馬拉雅山的水源……


錦繡中源


蛇的七寸就是他的命門,我們尋找印度的七寸,是為了提醒他們妥善保護。印度的七寸就在造成他各種軟肋的,體制和價值認知中,因此而讓印度向世界展示了各種奇葩,為人們捧出各種茶餘飯後的笑料,調味了人們乏味的閒暇消遣,應該感謝他們。



我們不能不承認印度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地緣優勢,人口優勢,國際交往的地位優勢,還有一個任何其他人都不具備的,由前幾項優勢鑄就的自信優勢,而在這些優勢之外,他們還具備一個傳承自其宗主的——



體制和精英政治,由此向世界展現了一個另類的印度。



戰後的1947年,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豪門,變成了一個悽慘的破落戶,不得不大批放棄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而印度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拋棄的。然而這個獲得獨立的殖民地,與其他任何被殖民族群都不同,宗主對他殖民了兩百多年後,給這片土地上留下了20%的雜交血統,這些宗主於奴隸雜交的後裔就是今天印度社會的精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印度的高種姓族群。



宗主在給他們留下這些社會精英之外,還給他們留下一個,由幾十個族群部落,高度自治政權的地方幫,聯合組成的聯邦制國家,以及由那些社會精英構建的印度這個聯邦體制,統治管理剩餘80%的低種姓族群,這是宗主給這個國家留下的社會生態的基礎。



除此而外宗主還給他們留下兩條無限擴張希望的,麥克馬洪線和印巴分治線,讓印度從獨立建國之日起,就充滿了無限擴張的理想期待,充滿了為成就亞洲領袖、世界超級大國而戰意志和持之以恆的信念,也在這個過程中為世界展現了印度無數各種奇蹟,也為世界軍火巨頭們提供了一個坑錢的絕佳大客戶。

由這三大因素構成的印度底子和價值觀,就是印度的七寸。來自宗主的傲慢高等級基因,鑄就的印度精英們的價值觀:



形成了我們熟知的印度種姓,族群等級制度的社會生態,於是佔印度大多數的那些居民不被允許作為印度政權體制下,各級政府的公務管理階級;孩子們就不被允許具備社會地位,帶來的經濟實力去接受高等級教育;青年們的婚禮儀式規格,就不被允許具備高種姓的等級,從而也就造成了印度10億人口的第一種姓群體,無法成為印度各領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形成了好多亞洲領袖世界超級大國的各種奇葩的發展業績,牛糞也可以做GDP!光輝戰機、阿瓊坦克,維克蘭特航母,殲敵核潛艇,這船二號著陸器,等等一大批不勝枚舉的光輝業績。




形成了精英們的大國擴張主義戰略下的,跟鄰居比著看對著幹的,基本國策,那兩條線的內外就成了他們作超級大國,蠶食_吞併_鯨吞的擴張主線,爭端_衝突_戰爭的戰略實施目標,搞得周邊炮火硝煙雞飛狗跳,自己國內的民族矛盾也尖銳對立,兩億穆斯林的基本人權不受國家體制保障,鬧獨立的,鬧對立的各種鬧無疑也讓而且精英們鬧心。



而宗主直接給他們留下的那個聯邦制,也在這個大國內部,變成了一個個利益互相獨立互相掣肘互相爭奪,造成中央政府與地方邦之間各種利益的糾葛扯皮,從而使印度的國家領導力,體制的執行力,國民的行動力,永遠都是各種擰巴的各自有各自方向的混亂動力,於是那個寶貝疙瘩高鐵就掉軌了。





我們就看見總理也卡了。


鐵嶺鋒


對印度來講,最致命的七寸有兩個:一,印度從來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國家,之前印度地區由許多小國家組成,是大英帝國殖民印度地區時,把這些小國家組織在一起的,現在的印度是從大英帝國殖民下脫離出來的,不像別的國家是通過戰爭,流血建立起來的,所以它沒有民族自豪感,更沒有民族凝聚力。二,印度的種性制度。人類社會發展都二十一世紀了,人還分高貴種性和低種性,如果印度有任何風吹草動,拿種性的火星點火,印度這個國家就會大亂。


玉尚昂


所謂打蛇打七寸。七寸就指的是他的軟肋和要命之處。一個國家就好比一個人,他即使十分優秀也會有不少缺點。要想戰勝他就找到他的“七寸之處”。


印度目前的軟肋有種姓制度,基礎設施不完備和國防科研實力弱。

  1. 種姓制度是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家普遍存在,但是在印度最為嚴重。種姓制度說白了就是以血統論為基礎的一種社會體系。他以統治階層為中心。然後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雖然在1947年被廢除,但是在實際的社會運作和生活中還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2. 目前印度的基礎設施面臨著嚴重的供給不足問題。落後的基礎設施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硬核條件。用我們的古話說要致富先修路。我國作為基建狂魔。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基礎設施比較完善,但反觀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遠落後於我國。雖然印度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大投資力度進行政策調整和改革。實施公私合作制等,但見效慢,企業和政府出現扯皮現象。
  3. 印度的國防科研自己自主能力差。一個真正的軍事大國主要靠的是強大的科研實力。例如俄羅斯和美國。很多前端的高科技產品都是自主研發。但是反觀印度,坐享其成,花大把的錢用來採購先進武器。而不是投入巨資來研發。印度有一句口號叫窮也不能窮國防。所以每屆總理上臺都會和其他國家簽訂鉅額軍事協議。來採購先進武器,但是遠水減不了近渴,這樣畢竟不是長遠之計,最佳的辦法就是,培養軍事人才開展科技研發實現自給自足。

大家認為印度的七寸在哪裡?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參與討論,謝謝大家。

獵鷹追風


這個問題令印度非常不滿,因為印度從來都不是蛇,而是白象,而白象怎麼會有“七寸”呢?那隻能是“命門”好伐?

那麼白象的命門,也就是最怕什麼呢?在靜夜史看來當然是開水,畢竟開水才是真正的泡麵殺手。

但問題是,印度人不喝開水啊,那麼印度的命門到底在哪裡?靜夜史認為當然是美國。

時至今日,外界對印度的評價依然趨於明顯的兩極化,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從1947年擺脫英國殖民者統治走向獨立至今,印度身上暴露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比如種姓制度、教派衝突、邊界問題等。似乎這個歷史上從未統一過的所謂大國,依然虛弱得一推就倒,一陣風就能讓它土崩瓦解。

但令所有人都非常尷尬的是,這樣一個看似東拼西湊而成的國家,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散架,反而有了一定的凝聚力。而且很多被視為印度短板甚至缺陷的因素,比如武器裝備受制於人的情況,非但沒有讓印度痛不欲生,反而幫助印度在南亞橫衝直撞,甚至在1975年吞併了錫金,儼然成了南亞的霸主。


那麼,為何會出現如此匪夷所思的情況呢?這個雄心勃勃的國家真的是無懈可擊的嗎?靜夜史認為當然不是,事實上印度不僅有問題甚至缺陷,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多。更要命的是,這些所謂的問題甚至缺陷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反而會愈演愈烈,最終將印度徹底反噬。

但是在當前的環境下,無論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愈演愈烈的教派衝突還是欲罷不能的克什米爾問題,對印度而言都不是最要命的問題。在靜夜史看來,印度建國70多年來的命門,一直在國外,而且就掌握在美國手中。

雖然一般而言“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決定因素”,但印度不是一般的國家,所以自然也不走尋常路。

作為美國的好朋友甚至座上賓,印度不僅僅是因為和美國一樣都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是美國軍火大亨的忠實客戶,更因為是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印度就一直是美國的“自己人”。


只不過美國坑人從來不論親疏遠近。

作為被英國殖民者統治了200多年的國家,印度對稱兄道弟的英國殖民者不僅沒有痛恨,反而是滿滿的愛,因為正是因為英國殖民者的辛苦整合,印度才終於告別了“地理名詞”的尷尬身份,成了一個真正的國家。

但兒大不由娘,看到其他國家紛紛翻身做主,印度自立門戶的心情也越來越迫切。但脫離群眾的甘地不敢發動群眾,只能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樣的自虐方式感化殖民者。

英國人沒有被感化,但大英帝國在二戰後的徹底跌落卻由不得它,所以英國終於被“感動”了,印度獨立了!

當然,印度獨立,只靠甘地那些“打了左臉貼右臉”的操作是不行的,所以印度的成功,一定有貴人相助,那就是美國。

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新霸主,雖然從霸主地位跌落的英國順勢跪在了美國面前,但美國還是希望英國能涼得透一些。而對於英國而言,包括印度在內的殖民地是立國之本,只有推動英國殖民地走向獨立,才能真正對英國釜底抽薪,使其忠心追隨自己。

可以說,英國給了印度身體,而美國則給了印度靈魂。

在尼赫魯對內勵精圖治,對外稱雄第三世界的崢嶸時刻,雖然印度看似中立,但美國的影子卻如影隨形。

比如在我們立國之戰的危急時刻,尼赫魯就在邊境小動作不斷,最終導致了慘烈的戰爭。

而在這場“侵略戰打成首都保衛戰”的危險時刻,尼赫魯再也裝不下去了,直接請求美國軍事幹預,於是美國總統肯尼迪命令航母艦隊進入孟加拉灣。

雖然美國美國再次救了印度一命,但印度卻徹底失去了第三世界領袖的光環。

冷戰時期,蘇聯為打破資本主義陣營的圍追堵截,開始從大陸的各個方向突圍,於是開始拼命拉攏印度。

而美國因為在和印度眉來眼去的同時,也和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情比金堅,這讓印度憤而和蘇聯眉目傳情。直到1971年美國徹底拋棄巴基斯坦後,美印關係才再度破鏡重圓。

而出於遏制蘇聯和印度鄰國的需要,美國對印度的拉攏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進而把印度養成了腦滿腸肥的紈絝子弟。

面對印度“好面子”的特點,美國對印度的吹捧可謂不遺餘力,不僅將印度鼓吹為所謂的民主典範,配合印度在GDP問題上一唱一和,在國際問題上也是不遺餘力地為印度站臺,好得像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相比於美國,今日印度的萬國牌武器雖然圖便宜基本都是俄國貨,但俄羅斯和印度在歷史上的關係並不融洽,除了一美元航母和蘇聯解體後印度對俄羅斯落井下石的不堪記憶,因為俄羅斯實力遠不如美國,所以從蘇聯時代以來,俄羅斯之所以對印度“情有獨鍾”,根本原因還是出於和美國的龍爭虎鬥。

也就是說,俄羅斯對印度掏心掏肺,根源在於美國的存在。

所以美國才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幕後玩家。

今天的印度,國內社會矛盾頻發、邊境衝突愈演愈烈,看似問題很多,但只要美國依然是世界霸主,印度就不會崩潰,無論西里古裡走廊還是錫金問題就沒有出頭之日,只要美國保持對印度的支持,印度就永遠不會受制於人,印度人就能自豪地給美國打工。

印度當前的主要壓力,來自鄰國,而美國為了自身的亞太利益,也在不斷加大對印度的支持。

不過飄飄然的莫迪似乎有點兒待價而沽的意思,所以美國及時取消了印度的發展中國家地位,為制裁印度提供了更多便利。

雖然印度從來都有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的目標,但在逃不出美國五指山的情況下,印度註定只能是二流強國。

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雖然控制了世界上很多國家,但對印度的控制也前所未有。

所以,美國是印度的真正命門!在印度人民之中,至今還流傳著當年尼赫魯多次拒絕美國總統羅斯福私下要求,堅決將安理會五常席位讓給鄰國的偉大故事。而從羅斯福多次單獨徵求尼赫魯意見的意淫中,大概也能看出這個國家對美國的依賴之深。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印度的七寸是什麼?這個題目太大了。我相信,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印度誰都能講得上一些。但估計連印度都不知道自己的七寸是什麼吧?是能源問題,還是水資源有問題?或者是種姓問題?反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別的不說,只談一談印度的經濟。看看印度在大國崛起中,在經濟方面有哪些制約。

第一,製造業規模小且比重低。印度的製造業在全球的影響力非常小,有多少家在全球非常有名的製造業企業。這一點可以通過世界500強的榜單中印度企業數量證實。

在2019年的榜單中,印度只有8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對於一個全球第七大經濟體來說,這個數量太少了。要知道韓國的GDP比印度小的多,但是這個國家卻有16家世界500強企業。也在這8家企業中真正屬於製造業企業的,僅有兩家(信實工業公司和塔塔汽車集團)

一般來說作為工業化的新興國家,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都能達到20%。中國、印尼、墨西哥等新興國家比重都是在20%以上,其中中國大概是30%。但印度的比重非常低,不到15%。2019年印度2.94萬億美元GDP計算,該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大概就只有4000億美元。

4000億美元這個規模放在全球來說,看起來是蠻大的。你要知道印度有13億人口,4000億美元的製造業規模,是容納不了多少人就業的。所以呀,印度的農村勞動力剩餘是非常嚴重的,原因就是他的製造業吸納不了這麼多就業人口。

作為對比,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已經超過了4萬億美元,是印度的10倍。所以中國的就業問題要比印度好的多,真正的失業率也要比印度小的多,貧困人口也要少得多。

第二,印度的工業體系不健全。這和第一個問題是息息相關的,由於規模小,所以體系不健全。平時工業體系不健全,並不是什麼大毛病,自己能生產的,自己生產生產不了的就進口嘛。但是如果遇上了戰爭或者被他國制裁怎麼辦。如果兩國正在交戰,本國的軍事裝備主要依賴進口,哪天突然斷供了還怎麼去打仗呢?

以上兩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印度的經濟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經濟增長很難突破8%。相比之下中國,在2012年之前基本都是兩位數增長。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的工業潛力非常之大,之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部門是工業。但中國的工業部門增速下滑了,導致整個GDP增速也下滑了。可見工業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現在工業,尤其是製造業,就是印度經濟的短板。


財經知識局


所謂七寸,指的就是發展的軟肋吧!

木叔當年在一家科技企業工作的時候,和印度官方和企業打交道比較多,所以可以現身說法來談談他們的問題。

印度發展的軟肋還是不少的,最大的軟肋可能有兩個。

一個是該國各個地區發展不協調,很難完全統一。

一個是印度社會意識形態有些落後。

從第一點來說——

舉例子吧:

本來當年我們想把一批貨運到印度銷售,但是印度在2017年之前有個比較奇葩的政策,那就是該國的各個邦之間的稅法不同,進出邦界的政策也不一樣。

比如在新德里銷售的稅率可能2%,但是在古吉拉特邦或許就是5%,喀拉拉邦可能也是2%,但他們的附加條件是隻能允許買1萬套等。

這樣一家外國企業要在新德里設廠銷售到古吉拉特邦或者喀拉拉邦,顯然就受限制了。換句話說,商品可能只能在新德里賣。

也就是說當時印度各邦沒有一個統一的銷售政策和稅率,他們地方政府的權力太大,有時候不聽莫迪政府而各自為政,對經濟發展的損傷還是不小的。

當然都是想本邦經濟發展更好,這個心態可以理解,但卻缺乏全國一盤棋的思想意識。

這對很多外國投資客而言,增加了很多成本。

據說2017年後他們進行了改革,各個邦的稅率和進出口政策統一了。具體是不是這樣也沒細問,因為後來不做印度市場了。

但這個例子說明,都21世紀20年了,印度還有這種根深蒂固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小農經濟的思想,不排除在其他發展領域也有類似的隔閡。

從第二點來說——

其實這個媒體討論的不少。那就是諸如對一些特殊人群或者少數族裔歧視政策還存在。

雖然法律上印度規定了任何人任何民族任何宗教都是平等的,但法律和社會宗教意識形態還是不一樣的。

印度90%的人是印度教徒,這個宗教就有等級制度,比如我們熟悉的種姓制度就是如此。而且實施了幾千年。

雖然法律說大家都平等,但是這個宗教在很多人心裡比法律還好使。

特別是在一些印度貧窮落後的農村,對低等種姓的歧視還是存在的。很多低種姓甚至至今還不能和高級種姓的人一同上學一同工作,甚至一個桌子吃飯都允許。

這樣的思想意識怎麼能很快發展?

當然反過來說,印度發展潛力也很大,必須用經濟發展才能解決思想意識不開放、不開化的問題。

(莫迪和印度總統科文德)

好在印度最近選出了個總統科文德,他和莫迪一個政黨,他就是低種姓階層。

莫迪專門選擇他,當然願意讓全國都看看,低種姓也有春天。

由此也對外界表達印度的開放和進步。


木春山談天下


打蛇要打七寸,七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軟肋部分。

那麼印度的軟肋在哪裡呢?

筆者認為印度的軟肋是它的經濟結構!簡而言之,實體經濟薄弱!

近幾年來,不斷有各種“印度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說法,而且煞有介事的列舉GDP數據來佐證。

對經濟學有研究的朋友應該很清楚,GDP不過是個賬面數字,宏觀上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達與否的指標,不過如果深入研究,GDP數字往往很難經得起推敲。

從目前印度經濟的結構來看,三大產業中,農業、工業各佔22%,服務業佔50%!這和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的比例大致相等,按說也無可厚非。然而印度和發達國家不同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完成工業化,其工業水準相比建國以前並沒有實質性的提高。軍迷朋友應該很清楚,迄今為止,印度軍隊武器裝備還是以進口為主,根本沒有實現國產化,即便是進口,印度人連最起碼的組裝都還需要進口國提供全方位的輔導才能完成。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空軍隔三差五就摔飛機的原因之一!至於他們自己口口聲聲製造的國產航母、國產戰鬥機、國產坦克、國產核潛艇,幾十年過去了,還停留在繼續研發、建造的過程中。



工業、農業落後,為了維持龐大的開銷那就拼命發展來錢快的服務業,比如金融、IT這些行業。錢來的快,財富也就相對集中,財富集中了,貧富差距也就來了。時至今日,印度13億人口中超過8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2美元,其中赤貧人口高達4.5億。



人連飯都吃不上自然談不上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於是,知識貧困的問題又來了。目前印度已經成為全世界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人文盲人口高達2.9億!至於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也是徒有虛名!

所以,印度人口雖多,卻無法享受到人口紅利。相反,巨量的人口規模反而會在當前這種後工業化時代變成沉重的包袱。因為後工業化時代需要的是大量經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口,智力才是主要生產力,而不是體力!

所以,以印度這種還停留在前工業化時代初期的國家想要和已經走到後工業化時代後期的國家競爭,完全是自不量力。比如2015年全球經濟稍微下滑了一點,印度的進出口總額馬上萎縮了1/4!

經濟的落後同時帶來政治上的碎片化。印度有200多個民族、10多種官方語言,各個地區,各自為政。中央對他們根本沒有多少權威可言,這就導致印度的社會組織能力和施政能力十分差勁。可有些人卻將其美其名曰“民主”,這樣的民主給印度帶來的是嚴重的社會碎片化和國家戰略無法實施。

這樣的國家,面對戰爭、自然災害亦或是全球經濟危機,根本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