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岳飛死於情商低,你怎麼認為呢?

風停霧染在人間


居然還有人相信岳飛死於情商低?別人只是耿直忠誠而且還是個主戰派,他做的是隨大勢所趨,是考慮到南宋危亡的。只不過宋朝重文輕武罷了,讓他沒法有那麼大權利說話,一旦說話就說他干涉朝政,你說冤不冤?別人武將提個建議而已,但是當政者卻以為你圖謀不軌


繼續前行-


岳飛之死:千古直臣的悲劇。

什麼叫做情商低?什麼又叫做情商高?所謂的情商高就是會應付人際關係,所謂的情商低就是不會應付人際關係。是這樣嗎?如果將岳飛的死亡僅僅用情商的問題來解決,恐怕是不合適的。

難道岳飛不知道,住在豪宅裡遠遠要比風餐露宿來的舒服?難道岳飛不知道,整天被美麗的婢女伺候著要比和一大群人擠在狹小的軍營裡舒服?難道岳飛不知道如果和投降派同流合汙他將會像張俊一樣受到投降派的優待,吃好,喝好,玩好?這一切他都知道,就算他不知道,難道他手下的幕僚也不知道嗎?他明明知道宋高宗不想收復中原,他明明知道南宋統治集團想要偏安江南,可是他能和那些苟且偷安的腐朽統治者一樣,過著醉生夢死紙醉金迷的生活?

在內心深處誰不想過著有吃有喝有人伺候的安逸生活。哪個人在夜深人靜是沒有想象過做一個富貴閒人?以岳飛的功績他完全可以有富貴,以岳飛的能力,他完全可以大把收斂金銀財寶,然後大把大把的花銷收買人心或者富貴奢華的生活?但是大丈夫生於天地間,難道真的只能為滿足慾望而活嗎?

情商在道德面前,的確很矮小;情商在理想面前,的確很齷齪。世界之大,既然有苟且偏安一隅,醉生夢死之人,那麼就一定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民請命之人。秦檜站在了平安享樂的自私立場上,而岳飛則義無反顧,毅然決然地站在了他的對立面!這不是情商問題,而是理想問題。

有人執著於金錢財富的現實享受,有人執著於崇高道義的人生追求。有人不怕自己遺臭萬年,當然也有人希望自己名垂千古!

無論岳飛是為了什麼,但有一點可以明確,他的所作所為將永遠篆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閃耀著無盡的光輝;這是人格的問題,是理想的問題,而並不是情商的問題。


舊事舊人歷史說


啥叫情商低?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屢屢讓自己不爽或讓別人不爽的能力。那麼岳飛情商是高還是低呢?我認為是低的。但是岳飛是否就是死於情商低呢?可以說有很大的原因。下面我們就通過岳飛早年軍中經歷來一窺究竟。

一、副團長給皇帝上書,討論國家大事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俘獲徽欽二宗和皇室成員北上,北宋滅亡。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趙構雖然啟用抵抗派李綱為左相,但對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形勢所逼,趙構準備避戰南遷,時年25歲的岳飛不顧自己官職低微,向高宗趙構上書。

而李綱、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陛下之意……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為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乘二聖蒙塵未久,虜穴未固之際,親帥六軍,迤邐北渡。《宋史》

看這段史實很有意思,岳飛20歲的時候即1122年參加真定府敢戰隊,同年他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守孝;1124年為了謀生,他又投奔河東路平定軍;1127年岳飛轉戰曹州,因功遷武翼郎。武翼郎相當於現在的副團長,也就是說岳飛從新兵蛋子幹到副團長用了3年時間,證明他很有能力。但是你一個副團長給皇帝上書,先不說你越了多少級?就問你知道朝廷是什麼戰略?皇帝有什麼計劃?部隊首長是什麼看法?你連自己的盟友都沒搞清楚,李綱是力主抗金的,你卻把人家歸到投降派?投降派原本秉承的就是高宗的意思,你說人家違逆聖意?你讓高宗御駕親征,宋軍有無實力和金軍抗爭?風險有多高?此次事件,岳飛得到了“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這裡的岳飛,何止是情商低,這是態度不正,妄議朝廷,放到現在,早把你關起來了!

二、不聽指揮,對抗組織,擅自出兵

1127年八月,岳飛第四次從軍,隸屬於名將王彥部下。當時軍隊駐紮在衛州新鄉縣的石門山,被金軍所包圍。王彥為避免被殲滅,下令謹慎出戰。岳飛責備王彥膽怯,率領部下擅自出戰。結果怎麼樣?宋軍七千人被金軍圍困,只得狼狽逃竄,岳飛自己帶領殘兵轉戰太行山區。

抗聲謂之曰:“二帝蒙塵,賊擄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彥兵寡,且器甲疏略,疾戰輒不裡,乃決圍以出,其眾遂潰。《要錄》

岳飛這是什麼行為?擅自出兵,違抗軍令,不聽指揮呀。要是勝利了還好說,將功抵過。可是你搞得全軍潰散,你自己竟然帶兵跑到太行山打游擊去了。擱到現在,這就是無組織、無紀律的一個刺兒頭。

通過岳飛早年的這兩件事,我們能發現什麼?他一心殺敵、拳拳愛國之心那是滿滿的,但是單憑俠肝義膽就能成事嗎?單靠滿腔熱血就能勝利嗎?無視組織紀律、不聽領導指揮、對抗組織,這樣的人怎能讓高宗趙構放心?怎能讓組織徹底信任?

當年一個剛進華為公司的北大畢業生,洋洋灑灑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就華為公司的經營、戰略提出了不少意見,任正非怎麼處理的?“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個士兵連眼前的任務和敵人都處理不了,只顧著給將軍提意見,帶著部下去硬拼,這個仗還能打嗎?

公元1141年,宋高宗命令岳飛班師回朝,怕岳飛不聽,一日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岳飛痛心疾首地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岳飛父子死於風波亭上。岳飛到死也沒整明白,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軍事是政治的延續。你岳飛打仗是為南宋朝廷服務的,是為宋高宗服務的,並非是你一個人覺得爽就萬事大吉的。


水月觀


大家好,我是吃瓜群眾。
我來回答:有人說,岳飛死於情商低,你怎麼認為呢?

個人認為岳飛情商很高,岳飛之死與情商無關。


1、岳飛干涉政務,是情商低的取死之道?錯!

岳飛為什麼干涉政務,要求趙構冊立太子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金國曾經出過歪主意,要將虜過去的兩帝的子侄作為傀儡皇帝,金國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在質疑趙構這個帝位的合理性!那麼這也體現了岳飛高情商的地方,他是承認趙構的帝王位置是合理的,這也就是岳飛要求趙構冊立太子的原因。他是拐了一個彎,向著趙構表忠心,告訴趙構,我只是認你一個皇帝,其他的都不認,因為只有皇帝才能冊立太子;

2、岳飛直搗黃龍迎接兩帝是情商低?錯!

岳飛曾經上個一個札子,其中寫道:

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

他為什麼要北伐,就是為了解除趙構的後顧之憂,是對趙構表示忠心;另外迎接二聖就是順手而為,而且他在這個札子中用了一個詞“梓宮”,什麼叫梓宮?就是皇上的棺材,換而言之,哪兩個皇帝已經死翹翹了,還用什麼搶趙構的位置。總不能從墳墓裡面爬出來搶位置吧?

3、岳飛擁兵自重是情商低的取死之道?錯

其實岳飛對於趙構的命令基本上的是千依百順的,你說班師我就班師,你看那個所謂的十二道金牌,如果岳飛真的狠狠心可以完全不理會這十二道金牌,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但是岳飛還是乖乖的帶著大部隊跑回去;另外岳飛也曾經屢次要求自解兵權,一個擁兵自重的人,怎麼可能老是這樣要求呢?甚至在岳飛入獄的前一個月,岳飛的兵權基本上已經被解除了,這也說明了岳飛不可能擁兵自重。


總結一句:個人不認為岳飛是一個情商低的人


圍觀歷史的吃瓜群眾


他提出的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是最腦殘的口號,試想現任領導誰喜歡你高喊迎回前任這樣不合時宜的口號,岳飛的死實際是死於政治覺悟太低,帶兵打仗,衝鋒陷陣絕對厲害,玩政治手腕,他那是趙構和秦檜的對手,千百年來人們總以為是秦檜殺害了岳飛,實際上,沒有趙構的默許和支持,秦檜怎麼敢搞掉一個手握兵權的大將,岳飛的死,是後人對正義的一種懷念,是對邪惡的厭惡,可惜千百年來,正義永遠都是最稀有的。


聽濤聲19801222


回答問題前,我先發我之前寫的一首詩:

懷岳飛

少年豪邁立大志,靖康之恥烙心間。

揮鞭過河搗黃龍,忠肝義膽照天地。

帝疑居功效韓信,奸相當道進讒言。

十二金牌詔令歸,一腔熱血風波亭。

舉國皆悲失鵬舉,天子只道莫須有。

日月長懸忠烈膽,千秋萬世代代傳。

岳飛死亡的原因不僅僅是秦檜的誣陷,和他自身有很大關係的。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岳飛被殺的原因之一在於趙構,直接原因是金國要求和談的前提條件是殺掉岳飛。

岳飛之死,一定是出自皇上——宋高宗的意願。朝臣網構岳飛莫須有的罪行,一方面有權力鬥爭的私利,一方面也是揣摩聖意。否則,皇上不想讓他死,誰也扳不倒他的。

大凡國戰,國內一定會有兩派意見:主戰與主和。宋高宗就站在主和派的一邊。

為什麼呢?

1、宋高宗對戰勝金國沒有信心。

宋高宗有嚴重的恐金症,金國擄掠徽欽二帝,連高宗本人也差點做了俘虜。後來金兀朮南下,高宗一路南逃,從內地逃到海邊,從海邊逃到海上,差一點他的下場也和徽欽二一樣了。雖然岳飛等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是在宋金的力量對比上,誰也不能說宋佔了上風,戰爭持續下去,最終結果並不可預料。高宗擔心繼續打下去,惹怒了金朝,和談的機會也沒了。

只有議和,無論議和的條件多苛刻,高宗本人可以短時間內穩坐龍椅。

對於封建社會的皇帝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能夠保證自己以及自己的後代坐穩皇帝的位子是最重要的。割讓一些土地、賠付一些戰爭賠款,能夠換來自己安享榮華富貴,這個買賣,在皇帝看來是划算的。

2、理想情況下,打敗金國,然後又怎樣呢?

南宋愛國志士總喜歡說“恢復失地,迎回二帝”。當時宋徽宗已死,宋欽宗還在世,如果恢復失地,迎回欽宗,高宗將何地以處呢,一國不能有二主啊。

3、猜忌武將。

宋朝自開國以來,就是重文抑武。手握兵權,鎮守一方的大將,始終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南宋中興之將統帥的軍隊,有私家軍的色彩(岳飛的部隊被稱為岳家軍)。即使岳飛沒有反意,架不住皇上猜忌。

宋朝的武將,一旦在戰場上獲得極大戰功,贏得部眾擁護,就會有朝臣提醒皇帝,勿忘當年宋朝開國皇帝兵變奪取後周政權的例子。宋朝自己的江山就是兵變的來的,後世皇帝不能不防。所以,厲害的武將,經常是被調離駐地給個閒職剝奪兵權。

如果戰爭繼續下去,皇帝擔心會失去對武將的控制。

秦檜謀求與金國議和,兀朮向秦檜提出:“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你們日日夜夜求和,但是岳飛還在黃河以北和我們幹架呢,你們必須殺了岳飛,才可以和談)

秦檜替高宗答應了

接下來,網織罪名,誣陷岳飛謀反,就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了。

岳飛根源在於不能準確理解趙構意圖,他整天把直搗黃龍,迎會二聖,放在嘴邊,二聖回來,趙構怎麼辦?再者,宋朝重文輕武,皇帝都怕陳橋病變在演,再加上苗劉病變驚嚇,趙構更不放心武將了,反觀

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就聰明多了。從這些來看嶽武穆情商確實不高,但正是他的剛正不阿,才贏得我們敬佩。





一蓑煙雨任平生jkl


這樣的認知太過於偏頗。

岳飛能文能武,武能立馬沙場還我河山,文能知音少絃斷誰人聽。文武全才,怎麼會情商低?

岳飛出身在河南,宋室南遷,岳飛的父老鄉親都淪落敵手,變成亡國奴,最為血性男兒怎麼能不去解救。更何況岳飛是馬革裹屍是最高的榮譽,怎麼能不去討伐失地。

而秦檜南京人,王氏嘉興人,怎麼能理解?

有人說岳飛立主渡江迎帝,甚至要迎回二聖,不顧及宋高宗的感受,拜託,連宋高宗自己都沒有說我們就定都杭州了,杭州只是臨時居住在此,這裡是臨安。

作為武將,軍命不可違,可是最後成了政治操盤的犧牲品。



進山近美


岳飛被張浚認為是一個不願合作者。據《會編》記載,紹興六、七年間,張浚計劃征討偽齊,與四大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在龜山舉行最高軍事會議。家軍大將們態度各不相同。劉光世主張防守,韓世忠極力建議進兵,資格最老的張俊態度模稜兩可,張浚寄望於家軍當中兵力最強盛的岳飛,結果“惟岳飛獨以為不可用兵,浚再三問之,飛堅執不可之說”,一貫主張北伐的岳飛在會議上的這種態度,讓張浚相當意外,他由此對岳飛的看法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認為嶽有“養寇自重”的心思——岳飛是不是真的養寇自重,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態度已引發了南宋朝廷對他的猜忌。會議的最終結果,是除了韓世忠之外,沒有一支家軍,願意與南宋朝廷的代表張浚合作。而韓世忠願意合作,又與張浚一直以來對韓家軍的扶植有直接關係。

此次龜山最高軍事會議,可以視作南宋政府對家軍集團態度的一道分水嶺。

紹興七年二月,南宋朝廷考慮良久之後,終於決定對家軍採取措施。趙構和宰相張浚達成一致意見,決定罷免劉光世的兵權,解體劉家軍。在“中興四大將”中,劉光世這位將門之子,早已將自己的主要精力轉移到了房宇田產和珍寶古玩上面。趙構賞賜的一件古玩,劉光世可以從早晨把玩到四更天。遇到戰事,劉光世也已很少親臨前線,往往只派偏將前往。所以,解除劉光世的兵權,很輕易就獲得了朝廷上下的同意,也沒有遭遇太大的阻力。

問題是:誰來接管劉光世這支軍隊。趙構與張浚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圖:張浚像

一個月前,也就是紹興七年一月,金國派來使者向趙構通報了宋徽宗的死訊。父親的去世極大地刺激了趙構。恰值此時他又一次召見了岳飛。岳飛希望趙構能給自己更大的權力與更多的軍隊,去直搗黃龍府。沉浸在喪父之痛中的趙構,立即將岳飛升職為太尉、宣撫使兼營田大使。使其官爵正式與韓、張、劉三大將平行。三月份,趙構移駕建康府。韓世忠率貼身親兵在建康護駕,趙構卻撇開他,在臥室再次單獨召見了岳飛。在這次臥室交心中,他給了岳飛一個天大的許諾:

“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金佗續編》)

也就是說,趙構不但承諾把劉光世的五萬多部隊交給岳飛,還把川陝的六萬多吳家軍及其他一些小軍團,總計約達十七萬之多的軍隊,一併交給岳飛來指揮。再加上10多萬岳家軍,歸入岳飛指揮的部隊,總計達到了近30萬。而不受岳飛指揮的韓家軍和張家軍,加起來也不過10萬左右。

為了使岳飛能夠順利接收劉家軍,趙構還給劉光世的部將們寫下了親筆手詔,讓岳飛帶給他們。手詔中說:

“朕惟兵家之事,勢合則雄……今委岳飛盡護卿等……聽飛號令,如朕親行,倘違斯言,邦有常憲!”(《金佗續編.高宗手詔》)

將全國四分之三的軍隊交付給岳飛一個人指揮,有宋以來,還沒有過這樣的先例。岳飛欣喜若狂,感念知遇之恩,兩天後就拿出了一套北伐計劃呈遞給趙構。隨後,趙構又發給岳飛三個省札和都督府札。其中,都督府札中開列的是劉光世的部隊人馬清單,而此時罷免劉光世的命令還沒有對外宣佈。趙構囑咐岳飛將札子“密切收掌”,不要洩露國家機密。

趙構的衝動與輕率,讓他忽略了兩件致命的事情。其一,北宋朝廷內部雖然有主戰派和主和派之分,但在防止武將坐大這個問題上,卻幾乎完全一致;其二,宰相張浚還兼著都督,他這個都督名義上具有節制所有家軍的權力,但始終差遣不動家軍領袖。張浚一直很希望擁有一支可以直接指揮的軍隊,然後通過這支軍隊來節制其他家軍領袖,所以他很想由自己、而不是岳飛來接管劉光世的部隊。如今,趙構不但決定把劉光世的部隊交給岳飛,還承諾將全國四分之三的部隊劃撥給岳飛指揮,這不但打亂了張浚的計劃,還等同於剝奪了他節制家軍的都督之權。

說服趙構改變主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擺出祖制,再讓他仔細想清楚將四分之三的部隊交到一名將領手中的潛在風險有多大,再讓他看看朝中反對者的浩大聲勢,趙構只能是“幡然悔悟”。“幡然悔悟”後的趙構陷入了困境。此前,他已將自己對岳飛的信任與器重,推到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巔峰,如今又要親手將岳飛從這巔峰上推下來。這是一場對君臣關係的巨大考驗。

趙構的解決辦法是接連給岳飛去了三道詔書。第一道詔書繼續欺騙岳飛說“前議已定”;第二道詔書先大讚一番岳飛的忠勇,然後提醒他有些重要的消息會讓張浚代傳,希望岳飛在聽到這些消息之後要做到“委曲協濟”,千萬不要鬧脾氣;第三道詔書則是讓岳飛將以前那些手詔之類的相關文件繳還回來。此外,趙構還希望張浚能好好安撫一下岳飛,但張浚卻把事情搞砸了。他把岳飛召到都督府,裝作從沒有發生過讓岳飛接收劉家軍的事情,意味深長地問岳飛:“王德是淮西(劉家軍)的宿將,淮西軍一向信服他。我想讓他做淮西軍的都統制,再讓呂祉以都督府參謀的身分接管淮西軍,你覺得怎麼樣?”這番話裡有兩層意思。一是告訴岳飛由其接管劉家軍的決定已被取消;二是告訴岳飛,張浚自己要去接收劉家軍。

岳飛的回答,不是趙構和張浚所希望聽到的。他告訴張浚,他不同意讓呂祉和王德去接收劉家軍。因為王德和其他劉家軍將領素來不和,別人不會服從他;而呂祉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理論家,不會帶兵。他們去接收,一定要出亂子,妥善的做法,是“必擇諸大將之可任者付之,然後可定”。接下來的談話越來越僵,張浚問:“那麼張宣撫(張俊)如何?”岳飛說:“張宣撫是老將,也是我的老領導。但為人暴而寡謀,不能讓劉家軍的將領們信服,恐怕不行。”張浚再問:“楊沂中應該可以吧?”岳飛說:“楊沂中與王德一個檔次,怎麼統帥得了一支大軍!”因為龜山軍事會議,張浚對岳飛本來已無好感,話談到這裡他怒道:“我就知道,除了太尉你,其他人都不行!”岳飛也不示弱,憤然回擊道:“都督既然詢問我,我就不敢不說實話、盡愚忠。我豈是為了得到淮西的軍隊!”

事情開始朝著不可收拾的方向發展。從張浚的都督府出來,岳飛立即給趙構寫了一封辭職信,沒等趙構批准,連駐地也沒回,就跑到江州廬山的東林寺,為老母“持餘服”掃墓守孝去了。張浚得知岳飛沒回駐地,怒不可遏,接二連三地上奏趙構,說“岳飛積慮,專在並兵,奏牘求去,意在要君”,簡直是赤裸裸的在要挾朝廷,建議乾脆將岳飛的兵權也一起收掉。趙構也很懊惱,屢屢當著大臣嚴厲斥責岳飛驕橫跋扈。

圖:岳飛像

儘管到了最後,趙構仍不得不派人去敦促岳飛復出,但他那扇一度對岳飛敞開到了極限的大門,卻已悄然完全關閉。當岳飛被勸下廬山、前往建康府請罪時,趙構說了一番似軟實硬的話:“卿家前些日子的奏章很輕率,但朕並不惱怒。若是惱怒了,怎麼會沒有譴責卿家呢?太祖皇帝說過,誰犯了我的法度,我用來招呼他的,就惟有刀劍。如今讓卿家繼續執掌軍隊,寄託恢復的重任,可見朕確實沒有怪罪卿家的意思。”回到鄂州後,岳飛給高宗上了一道摺子,重提“陛下比者寢閤之命,聖斷已堅;鹹謂恢復之功,指日可冀。何至今日,尚未決策北向……”,提醒趙構不要忘了是他違背了君臣間彼此的承諾。

稍後劉家軍的接收,果然與岳飛所預料的絲毫不差。王德鎮不住其他將領,呂祉也確實只會紙上談兵。其結局是:劉家軍大將酈瓊發動兵變,殺死呂祉,率軍四萬餘人北投。王德只能守著本部的幾千人,眼睜睜看著酈瓊揚長而去。劉家軍從此不復存在,淮上前線的防禦也一度陷入崩潰。張浚成了導致這場叛亂的罪人,被踢出了決策中樞;繼張浚出任宰相的趙鼎,從酈瓊的叛變中,再次體味到了一支由朝廷(也就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軍隊,是多麼地重要。

受酈瓊叛變的影響,趙構將自己的住處從靠近前線的建康,悄悄轉移到了後方的杭州。剛撤掉劉光世,這支5萬多人的大軍立刻叛逃他國,趙構對家軍的信任已跌至冰點——遺憾的是,趙構很少反思自己在接收過程中所犯下的累累錯誤。皇帝與宰相們再度達成共識:整頓出一支完全隸屬於皇帝的強大中央軍,是目前最亟需完成的政治作業。

有鑑於直接摘掉家軍領袖的教訓,趙鼎採取了更為隱蔽的手段:獎掖家軍當中的偏將,讓他們從家軍中獨立出來,進而使整個家軍解體。這很類似於漢武帝當年所實施的“推恩令”:讓每個大諸侯國裡產生無數個小諸侯國,從而瓦解掉大諸侯國。大將當中,老練的張俊一眼就看透了朝廷的圖謀,並及時採取了應對措施,使朝廷“終不能得其柄”。但岳飛沒能看清這場政治的濃霧。紹興八年,他還在向趙構請求增兵,結果自然是被拒絕。

與瓦解家軍的工作同時進行的,是與金人的和談。一種流行的錯誤論斷是:宋金和談,是南宋政府整頓家軍的目的,為了向金人妥協,南宋政府殺害了堅決抗金的將領岳飛。這種說法其實顛倒了因果。紹興八年,具體負責整頓家軍的樞密副使王庶,已經把這個問題說得再明白不過了:“敵之強弱,吾無與也,顧在我者何如耳。”也就是說,和談不是整頓軍隊的目的;相反,整頓軍隊,才是和談的目的——沒有一個寬鬆、和平的宋金關係,趙構就不敢對家軍動大手術;要對家軍動大手術,首要之務就是進行宋金和談。王船山在《宋論》裡評價這段歷史,也說得很明白:收兵權才是目的,搞和議只是手段。

和談是整頓家軍的前提,只有來自外界的軍事壓力大幅度削弱,南宋政府才能騰出手來整頓家軍。這一秘密計劃,只流傳在南宋政府有限的幾個最高決策核心中間,包括了趙構、趙鼎、秦檜,以及王庶。對外朝廷另有一套說辭。紹興八年和紹興十一年的兩次和議,趙構始終在對外不斷強調“孝道”,他當著整個國家痛哭流涕,希望大家理解他的苦衷,他需要和議,需要從冰天雪地的五國城,把自己的生母和其他皇室迎回來。

從紹興八年到紹興十一年,決策核心發生了許多人事變動,宰相趙鼎也被秦檜所取代,但過和議來為整頓家軍開路這一基本路線,卻始終沒有發生變化。趙構已經狠下心來,一定要徹底解散家軍,一定要建立起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龐大中央軍。在此期間,岳飛們在軍事上所取得一切勝利,其實都是在挖自己命運的牆腳。他們對金人的軍事壓力越大,金人就越容易同意和議,大將們自己的最終命運,也就來得越快。這種明顯的跡象,可以從兩次和議的對比中看到。紹興八年的和議,朝廷中的士大夫們分裂為贊同和反對兩大派,彼此對抗;而到了紹興十一年,卻幾乎沒有士大夫出來反對和議。南宋學者呂中後來感慨說:“曏者之和,賢士大夫並起爭之。今則無一人言之。”會變成這樣,呂中認為是“諸將奏捷”的緣故——確實如此,紹興八年朝廷還沒有從淮西兵變中恢復過來,而紹興十一年的拓皋之戰,已徹底打消了金軍渡過長江的念頭。

所以,當岳飛在郾城大捷後極力請求繼續擴大戰果時,趙構卻用十多道金牌把他招了回來。

這一舉動的實質,不是“南宋朝廷的投降派在搗亂”,而是趙構覺得徹底摧毀家軍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隨後發生的事情耳熟能詳:朝廷“杯酒釋兵權”,以中央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的空頭銜,取消了張俊、韓世忠和岳飛的統軍大權。當張俊和韓世忠廣置田宅,開始他們後半生“醉生夢死”的“糜爛”生涯時,岳飛則被投進了臨安府的最高監獄。岳飛的這個結局,其實早在紹興七年就已寫定——那一年,趙構親手將岳飛推上了信任與權力的巔峰,又親手將他從巔峰上面踹了下來。不管岳飛內心有無怨懟,這場風波之後,多疑而猜忌的趙構,都不可能再信任岳飛。

紹興十二年,世間已無嶽少保。趙構對著大臣們興奮地說:“今兵權歸朝廷,朕要易將帥,承命、奉行,與差文官無異也。”


破乞


岳飛要迎回二聖,向趙構問儲,其意欲何為?岳飛割據湖北,總攬軍、政、財及人事權,不允許中央插手,儼然半獨立。其不聽號令,不救友軍,十二道金牌才能將其召回,即是明證。

岳飛被殺後,其地盤湖北由朝廷接管,岳家軍由朝廷改編為國軍,朝廷實力因此大為增強,勢力直達西川,嚇得本來準備在西川獨立的吳氏兄弟也因此不敢造次。

此時,南宋在趙構與秦檜的勵精圖治下,百姓恢復生產,安居樂業,一片欣欣向榮,對外貿易強勁,經濟實力遠超金國,此為抵抗金國的物質基礎。

南宋國泰民安,反觀金國境內,漢人不堪女真人壓迫,紛紛起來反抗金國的統治,雖說未能動搖金國國本,但也使金軍疲於奔命。

另外,金國西部有蒙古與西夏,亦為金國之大患,而南宋卻可併力向北,以御金國。

岳飛對戰金軍時,並不是什麼常勝將軍,韓世忠與吳階戰績皆在岳飛之上。金國也從未想過要趁岳飛被殺而南下侵宋,金國人又不是傻瓜。

淮河以南,在宋時水網密佈,不適合騎兵作戰,故以淮河為國界,也是金國軍事力量的極限。

所以,岳飛被殺,並未給金國造成可趁之機,金國也就不可能趁岳飛被殺而進攻南宋。

《滿江紅》為後人所作,但岳飛確實文武雙全。

趙構不殺岳飛,則湖北與四川必獨立建國,則南宋岌岌可危。

岳飛不識時務,非要找死,可見情商不高。



當代曹植


個人認為岳飛的死情商低只能算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

其一,政治原因,當時金軍一路南下,打破汴京城,虜徽欽二帝而歸,人心惶惶。高宗皇帝趙構一路南逃,在應天府倉皇登基,重用岳飛等武將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待打退金兵,自然是要限制武將的權利,偏安一隅之心,暴露無遺!

其二,宋朝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為帝,之後杯酒釋兵權,就是擔心歷史重演。所以,才行重文輕武的策略,終宋一朝,歷代皇帝都對武將的權力進行嚴格限制,必將是武將領兵,文官監軍,甚至有文官治軍的現象!所以,打敗金兵之後,高宗皇帝自然會限制岳飛的兵權!

其三,岳飛缺乏政治眼光,不懂聖心,更不懂討好皇帝和當權派,心中只有精忠報國,只想直搗黃龍,迎回二聖,殊不知,二聖都是皇帝,迎回二聖,將高宗放於何處。何況搞不好關係只能讓自己處處掣肘,更何況朝中又是小人當道,以至於自己壯志未酬身先死,壯志北伐終成空。

綜上所述,岳飛之死情商低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時代的悲哀,更是個人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