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農民有錢,達到了“中產階層”階段,實際上都是錯覺

現在農村的發展比過去好了很多,越來越多的農民去往了城裡,在城裡辛苦打拼了十幾年也有了不少的積蓄,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同時,去到城裡也開拓了農民的視野,讓農民瞭解到了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很多農民外出了幾年,在用上智能設備的同時也會了幾個新鮮詞,感嘆現在的社會變化真大。

相信現在說起"中產"這個詞,應該大部分農民工都聽到過,不過真要剖析一下,說說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又不能很好的解釋了。雖然從人群屬性上簡單來說,中產階層指的是從事腦力或技術勞動的高學歷人才,但在生活中大家理解的中產階層基本都是以資產狀況來分佈的,用農民的話說就是"家有餘糧"就是中產階層,雖然賺錢不是富可敵國,但足以夠一家人花銷,還有富餘,這就是中產階層了。現在很多農村溫飽早已不是主要問題,很多人都追求起了高質量的生活了,和"中產階層"也是越來越近了,那麼農村家裡有多少財產算"中產階層"呢?現在為什麼很多人會感覺農村不少家庭很有錢呢?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再結合老人的話,分析分析。

很多人認為農民有錢,達到了“中產階層”階段,實際上都是錯覺

不過,既然按照了資產狀況分,那麼中產家庭的資產情況是什麼樣的呢?根據去年的官方消費報告顯示,中產家庭年收入的"及格線"是20萬元,因為農村現在基本都是兩個人打工,或夫妻,或父子,所以兩個人年收入要到9到10萬左右才可以。所以由此看來,我們也聯繫了一些農村老人,瞭解了一下農村家庭的收入現狀,得知不少農村家庭如果想要在收入上達到中產家庭,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那麼接下來是下一個話題,為何很多農民現在會給人很有錢的感覺呢?無怪乎就是這幾點。

很多人認為農民有錢,達到了“中產階層”階段,實際上都是錯覺

第一是超前消費給別人造成的錯覺。

我們知道現在很多農村家庭都翻蓋了自家的房子,家裡也買了小汽車,有的家庭賺的多的,還在城市裡買了房子。外人看起來確實感覺很有錢,但是房子怎麼買的,車怎麼買的,相信只有自己知道。很多家庭為了孩子,貸款買車買房,從此孩子有了很大的負債壓力,還有的家庭我看了別人買了,自己怕被人瞧不起所以也貸款買了,各種貸款形成的超前消費,無形之中給了不少農村人,其實真正能不負債買房買車的農村家庭並不在多數。

很多人認為農民有錢,達到了“中產階層”階段,實際上都是錯覺

第二是很多人收入多,但是為了家庭,沒有選擇。

有朋友說為何感覺自己工作賺不少,自己也沒多花錢,為何感覺是中產階層,實際上並沒有存多少錢呢?其實除了房子車子這些硬性消費外,農村家庭還有一項比較大的花銷就是養老人孩子了,家中腿腳不便的老人,剛上學的孩子,這些都需要花銷,再加上平時的柴米油鹽工作應酬,雖然家裡兩口子一個月能賺一萬多,但除去這些,剩下的也沒多少錢了,現在撫養孩子的成本也高,輔導班,平時吃穿,還是要佔很大一部分消費的。

很多人認為農民有錢,達到了“中產階層”階段,實際上都是錯覺

不過現在農村對於中產階層,還有一種說法是隻要收支能達到動態的平衡,沒有欠款,就是標準的"中產階層"了,海棠覺得也很有道理,其實是什麼階層我認為沒有很明確的定義和答案,只要你在這個階層,生活快樂,知足,那這就是適合你的。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多多評論留言。(圖文無直接關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