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自卑的人嗎?感覺他就是那種極度自卑的人?

用戶509321998072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韓信並不自卑。

極度自卑往往是以極度自傲所表現出來的。

但韓信沒有過於自卑,也沒有過於自傲的表現,大體是不溫不火。

大家注意,韓信以前混的很慘,長期在別人家吃閒飯,被人反覆羞辱。甚至要依靠漂母施捨救急,一個大男人靠老太太吃飯。

甚至,他還被無賴地痞羞辱,被迫鑽過褲襠。

如果他是自卑的人,他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就是極度自卑,自暴自棄,像駱駝祥子一樣吃喝嫖賭,甚至為非作歹,放縱自己,直到死亡;

第二就是極度自卑,自輕自賤,失去理想,在底層混日子。

韓信兩樣都沒有選擇。

被無賴和這麼多人羞辱,他第一沒有去報復,因為知道報復殺人會判死刑;第二沒有失去理想和信念。

韓信最終還是選擇投軍,開始軍事生涯,發揮自己的才能。

在項羽麾下,韓信已經是個小官,本來可以以此度日,但他有更高的追求。

當項羽不能用他,韓信就去投靠劉邦。發現劉邦也不能用他,他就尋機逃走。


他曾經在彭城被項羽徹底擊敗,但很快就東山再起,最終打敗項羽。

可以說,韓信是個很自信的人,並不自卑,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成績。

韓信對於自己,其實有中肯的評價:,有次談論各位將軍才能的高下。劉邦問韓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劉邦說:“你怎麼樣?”,韓信回答說:“臣是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朕轄制?”, 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臣被陛下轄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薩沙


韓信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自視甚高卻又懷才不遇的一個人。韓信先後投奔過很多人,都沒有被人賞識。最後投奔劉邦,依然還是如此。如果不是蕭何慧眼識珠,韓信就此埋沒一生。

為什麼韓信走到哪裡都不受待見?如果只是一個人的話,可能是那個人的原因。當所有人都不待見韓信的時候,這隻能是韓信自己的原因了!

韓信接受了漂母贈食,向漂母表示以後定當報答,反而受了漂母一頓奚落。韓信長期在亭長家蹭飯,被亭長老婆斷了伙食,立刻“怒絕而去!”而被屠戶侮辱,韓信卻又能忍受胯下之辱。

這幾件事兒反映出韓信的狀態。

曾國藩在《冰鑑》中寫道: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韓信是既無氣概又無精神!

漂母贈食只不過是看著韓信可憐,亭長老婆是看不慣韓信因為自卑而表現出的自傲,屠戶侮辱韓信是看到他帶著一股猥瑣的自命清高樣。總的來說,韓信身上帶著一股不招人喜歡的氣質。

韓信投奔項梁一直默默無聞,項梁死後跟隨項羽,也只不過做了個郎中。

夏侯嬰把韓信推薦給劉邦,劉邦卻只安排了一個治粟都尉的職務給韓信,叫他去管理糧餉。

項梁能夠挑起反秦的大梁,自然不是泛泛之輩;項羽最終能夠成就霸業,肯定也不單純只是一介莽夫。何況他們手下還有一個老江湖范增。這些人為什麼都發現不了韓信這個人才呢?

可以把原因歸結為項氏家族不會用人,反正後來韓信也這麼說過。可是韓信到了劉邦那裡,韓信依然不受重用。劉邦什麼人沒見過?居然也會走眼,是不是有點奇怪!

陳平在項羽那裡受到重用,到了劉邦那裡立刻又被重用。這就是韓信和陳平等人的差距!一個大公司老闆在任命一名高管的時候,會任命一個看起來就沒有自信的人嗎?

為什麼蕭何會發現韓信的才能?

韓信多次和蕭何進行過交談,韓信所說的話令蕭何感到驚奇。曾國藩說過“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韓信說話條理清晰、有理有據,這才讓蕭何覺察到了韓信的才能。

當劉邦接受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之後,劉邦和韓信又有過一次長談。正是這一次長談,才讓劉邦真正意識到了是個人才,從此才對韓信言聽計從。

韓信自卑應該是有一些,極度自卑倒是談不上。韓信絕對缺乏應有的自信!這一點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有的缺點。只是注重學識技能的培養,卻忘了培養與學識技能相匹配的氣質和自信。

劉邦年輕時就喜好任俠,經常帶領著一幫小弟。可以說劉邦從小就充滿了自信。自信滿滿的劉邦,玩兒一個缺乏自信的韓信,就像貓玩老鼠一樣!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赤霄劍 答辯

可以肯定的講:韓信並非自卑之人,而是極度自信;同時是具有性格缺陷的人!

說韓信並不自卑,而是極度自信,理由有三:

一、出身:韓信是落末的士族,再落末,也是貴族,在秦漢時期,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基本上等同於就是不可逆的“天道”,韓信的貴族自尊是刻在骨子裡,從其即便討飯吃也要隨身佩劍就可見一斑(當時,佩劍是貴族身份的象徵),所以韓信不可能自卑!

二、韓信生於戰國晚期,崛起於期末,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劉邦初談便拜為大將軍,著有《韓信兵法》,是中國謀戰派鼻祖,足夠的證據充分說明,韓信不但識字,是有深厚的軍事理論功底的,在那個只有貴族才有讀書權利的時代,韓信即便沒落也鑽研讀書、並且理論功底深厚,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自卑呢?

三、韓信投軍後,起初只是微末小兵而已,在章邯引誘項梁定陶戰役前,曾當街橫欄項梁馬隊,陳述定陶戰役利害,直言此戰乃是章邯陰謀,力勸項梁改變作戰部署,只因人輕言微,未被採納,項梁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後結實鍾離昧,推薦做項羽執戟郎,期間,多次主動向項羽獻策,以小兵之身,屢次向最高統帥獻策,這樣的人,會是自卑的人嗎?

說韓信有性格缺陷,理由亦有三:

一、韓信忤逆主上而不自知:一日韓信與劉邦飲酒,直言劉邦才能只能指揮十萬大軍,而自己則可以越多越好,如此這般名言主上步入自己的,翻遍史書,無前人,亦無來者!關鍵是,當劉邦面漏怒色,卻以主上是長處是帶將強行而又尷尬的解釋,劉邦已心生芥蒂而不自知!

二、韓信置主上於危境而不施救:劉邦假借為義帝報仇之名,聚眾諸侯之兵,趁項羽深陷齊地,王都彭城空虛之時,端了項羽老巢.待項羽引三萬鐵騎回援彭城,大敗劉邦等眾諸侯五十萬聯軍,劉邦狂奔逃命,甚至為了減重加快馬速,數次將兒女踹下馬車,可見狼狽程度,可見危險程度,而此時,韓信為了保全漢軍,竟然按兵不動,相信劉邦貴人自由神助,能夠逢凶化吉,將劉邦的小命兒託付給了上帝,幸虧劉邦造化不錯,以至於劉邦跑到韓信軍營,來不及洗漱,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繳韓信軍權;再舉一例,劉邦與項目鴻溝對峙不下,徵調韓信而不得,劉邦撕毀鴻溝協議,偷襲項羽時又被狂躁,於小城龜縮不出,急調韓信又不得,此時,韓信卻要求劉邦封其為假齊王,氣的劉邦正要坡口罵娘之際捱了張良一腳,封了韓信個真齊王,才出兵垓下,一舉剿滅項羽,奠定漢家江山。也許韓信掌握的是出兵時機,但在劉邦眼裡,徵調抗命不從,一定是擁兵自重;此時求封齊王,在劉邦眼裡,絕對是政治軍事訛詐!這得是什麼樣的情商缺陷,才能幹出來的事。

三、韓信天命在身時而不爭,註定是悲慘收場。楚漢爭霸關鍵時期,劉邦和項目相持不下,而觀韓信,此時已經相繼攻滅魏、趙、燕、齊等國,佔地五千餘里,帶甲五六十萬,本身韓信就是世之少遇軍事天才,完全有旁觀楚漢相殘而爭天下的實力,即便不能勝,也可保持三足鼎立之勢,這是韓信的天命在身;反觀之,此時韓信已是劉邦內心最大的威脅,劉邦早已心懷殺韓信之心,只是項羽尚在,韓信還不能殺;劉邦早已不信任韓信,兩次搞突然襲擊收其兵權早已說明一切;劉邦對韓信已無物可封,又忌憚韓信軍事才能,從永葆漢家天下延續的出發,韓信也得殺,這是韓信不爭必死,死神早已傍身;

這爭於不爭的利害,韓信看不明白嗎?也許是!韓信真不懂嗎?倒也未必,因為蒯徹早已給他指明!

既然韓信明白,為什麼不趁著天命在身去爭一爭天下呢?

因為韓信是士,是貴族,因為他跳不出那種鐫刻在骨髓裡的文化屬性觀念。

因為韓信是士,所以有著貴賤有別的掛念,從不會自卑

因為韓信是士,所以堅信士為知己者死,堅信,只有不感恩的士,沒有不眷顧士的皇!

是不是很可笑,其實文化屬性決定一切,從開始就註定這結束!


南山洲


拿破崙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修改下這句話來形容韓信,不想當將軍的韓信不是真韓信,他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卻一直保持自己的倔強和高傲,他骨子裡覺得自己將來是幹大事的。放到現在如果不是天才,那就是得了失心瘋,我不知道從哪裡看出他極度自卑?



根據心理學研究自卑的人有幾個特點,1,過度放大自己的缺點、錯誤,覺得無限內疚。2,主觀,偏激的認識自己,和自己較勁。3,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可。4,非常敏感,猜忌心重。5,習慣性的取悅別人。

我們拿韓信早期混飯的事舉個例子:

韓信窮困潦倒,卻又不願意幹活,也不想法子掙錢生活,他靠著四處混吃混喝維持生活,很難理解一個大男人,活的死皮賴臉的,不知上進。一開始在亭長家混飯,人家老婆嫌棄提前吃了,等他來了就沒飯了。

不用想肯定混的時間長了,每次白吃白喝給了誰誰能待解?但是韓信覺得混的理所當然,吃的心安理得,他覺得吃你的就是給你面子,不給吃算了,還說人家品行不好……

然後是混漂母的飯,一個洗衣服的老婆婆,韓信吃的也是不亦樂乎,連續吃了十幾天他自己覺得不好意思了,和老人家保證,以後發達了好好報答她,老人家是出於同情才給他飯吃,但整個過程中韓信可沒有絲毫見外,你見過一個自卑的人,臉皮子有這麼厚?白吃人家的還要吹牛。

僅僅從混飯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韓信一點不自卑,他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渾然天成,吃就吃了,一碗接一碗的吃的大快朵頤。他後來的成功也證明自己,我有能力,也不需要取悅別人,也感謝了那些曾經看不起他的人。這種成功不是意外,更和自卑沒有關係,恰恰相反,韓信是極度自信!


我不是易中天


從韓信的一生事蹟之中,我傾向於他是一個偏自卑的人,起碼難說他是一個自信的人。


其實從歷史文字當中推測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的,大家只知道韓信做了什麼,大家也可以嘗試以自己的經驗見識推測他當時的想法,但說實話,歷史文字以下肯定掩蓋或者忽略了很多信息,這就讓人很難搞清楚當時韓信做某些事情的動因。我藉由韓信的人生軌跡來嘗試推測下他的性格。


首先是韓信發跡前。韓信毫無疑問是一個充滿才華的人,但他早期卻相當窮困潦倒,靠施捨度日,還經歷過胯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後,他投奔項梁項羽,多次獻計未被採納;後轉投劉邦做一個庫管,雖得到蕭何賞識和舉薦,但劉邦未用,故韓信出逃。

我們嘗試分析下韓信的心境,可以肯定,韓信是有理想,有堅持的人,否則也不會屢次碰壁後繼續前行。但試想下,早期韓信近乎乞丐,還鑽人褲襠,你說他自信滿滿,是很難讓人信服的,畢竟他何來自信的底氣?他感覺自己胸有大志,但兩個最有力爭奪天下的君主都沒有把他當盤菜,他再次逃跑又該何去何從呢,當時他又何來自信的底氣呢?我想他當時內心深處還是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的,對自己的理想也有所動搖的,也就是說肯定有自卑的種子。但韓信既然名垂青史,必有過人之處,我認為韓信的心足夠強大,雖然鬱郁不得志,每天他的心都被打擊的支離破碎,但他每晚都把心掏出來,縫縫補補拼在一起,睡一覺後又是新的一天。

其次是發跡後。韓信被劉邦破格封壇拜將後東向而爭天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不愧“兵仙”之名,而後被封齊王,與劉邦、彭越合圍垓下,攻滅項羽集團。

這是韓信最春風得意的時期,軍權在手,如臂使指,所向披靡。但是這期間也暴露了韓信極大的缺點,戰爭巨人,政治嬰兒。就說韓信脅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一事,韓信竟然既沒想著一統江山,也沒想著三分天下,竟然還想著繼續當著偏安大將,繼續功高震主,繼續猶豫觀望。而垓下勝利之後,竟然被劉邦輕易馳入軍營,收奪兵權,這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可以看出,韓信當時對這天下是沒有太大野心的,或者有點野心但也優柔寡斷。沒有野心是算作自信還是自卑呢,還真沒直接關係,這是人生抱負的事情。但韓信當時在被封齊王時,實際的兵力和資源已完全和項羽劉邦平起平坐,當時與劉邦的關係也已經出現了不可彌補的裂痕,但卻沒有任何實質動作,這讓人很難和自信聯繫在一起。

最後是鳥盡弓藏。韓信被奪兵權後,上交了投奔他的鐘離眛(項羽手下逃亡將領)的人頭,仍被貶為淮陰侯,期間到處抱怨,什麼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與噲為伍(都是他貢獻的成語)。最後在不成熟的時機謀劃造反,被人告密,誅殺三族。一代兵仙,死的窩囊。

其實韓信這段時期,和發跡前那段時期頗有相似,都是人生的落魄期,只不過經歷不同,心境不同而已。要說這段時期,韓信稱得上自信嗎?我覺得也難吧。


爛泥伯伯


自卑心人人都有,在自己的願望達不到滿足,在看到他人成功的時候,都會有自卑心理出現,這個個無可厚非。但是,要分析韓信是不是自卑,這個要從他的一生進行分析。我認為,韓信不是一個自卑的人。

韓信之所以會給人以自卑的印象,主要是來自他竭力想要證明自己的行為。一個極度自卑的人,他的表現是極度的虛榮,極度的敏感。而韓信四處奔波,在困苦時也不忘了高看自己,似乎是印證了這一點。

比如,韓信吃不上飯,漂母同情他給他帶飯,他連續吃了幾十天,感慨的謝漂母,說要報答他。平時雖然睏乏到了極點,依然佩帶長劍,保持自己的身份風度。母親去世,安排葬地,他安排到寬闊的高地上,為將來家族興旺預留地方。這一切,似乎都印證了他骨子裡的自卑。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方向看,就可以看到,他並非是一個自卑的人。比如說他受胯下之辱。如果是一個骨子裡自卑的人,會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就是殺了這個無賴,亡命天涯。第二個選擇,就是從此消沉,一蹶不振。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韓信沒有采取其中的任何一個選擇。他採取了第三個選擇,那就是從無賴的胯下鑽過去,忍受胯下之辱,留下性命,圖取未來。

這說明韓信是個清醒的人,他自己正確知道自己的分量。他要成就自己的事業,不願意和市井小人拼命。雖然,膽怯的名聲從此跟定了他,使得他要忍受無數人的白眼和恥笑,可他毫不在乎。這體現了他內心承受能力的強大。

在接下來的歲月裡,韓信先是投奔項羽。但是,在項羽那裡他沒有得到重用。當他看清了項羽的真面目後,依然投奔了劉邦。

但是在劉邦的陣營,他依然沒有得到重用。在刑場上,他在臨死前不甘心的一聲大吼,驚動了夏侯嬰。夏侯嬰很賞識韓信的才能,向劉邦推薦。但是,劉邦只是給了他一個不重要的管後勤的小官,就不理會他了。

韓信又遇到了蕭何,蕭何再次向劉邦推薦。可劉邦並不當回事。韓信感覺在劉邦處沒有希望,便另找出路。這引出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終於在蕭何的力薦下,韓信被劉邦登壇拜為大將,揭開了他人生轟轟烈烈的一生。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先取關中。然後木嬰渡河取了魏國。再背水一戰,消滅了趙國。傳檄而定了燕國,襲擊齊國,在濰水土囊堵水,半渡而擊,消滅了項羽手下大將龍且率領的二十萬大軍。最後率領大軍會師垓下,親自指揮,消滅了項羽。韓信為劉邦打下了大半個天下,成為著名的漢初三傑之一。劉邦誇他,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

雖然,韓信最後還是沒有逃過鳥盡弓藏的結局,但是他終究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在他當了楚王后,以千金酬謝漂母,實現了自己的諾言。而對那個無賴,他輕蔑的放過了他。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韓信不是一個自卑的人。相反,他是一個內心十分強大的人。正是這種強大,才使得他戰勝人生的苦難,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目標。

我是歷史笑春風,喜交往,愛朋友,希望能夠和大家共享歷史的樂趣。歡迎關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寶貴意見。


歷史笑春風


韓信與張良、蕭何被後世譽為漢初三傑,說韓信是自卑定的人,完全是以常人之心度將軍之腹。韓信出身貧苦,曾經當過比亭長還低一級的小吏,因為不擅長管理商人巨賈,亭長的妻子便不給他飯吃,韓信怒而離去。由此可知,韓信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


一天,1韓信在城池邊釣魚,幾天沒有吃東西。有一個老婦人就拿飯給他吃。韓信非常感激,說道:將來我一定會報答你的。若干年後,韓信功成名就,找到老婦人,贈予千金。他老家有一個少年,曾當眾對韓信說,你大我幾歲,又會使槍弄棒,今天你要麼把我殺了,要麼從我胯下爬過去。這是一種挑釁,明顯是在羞辱韓信,換做一般人,早就怒火中燒了,不把少年打死,也把他打殘了。而韓信沒有這樣做,而是從少年胯間爬過去,眾人都譏笑韓信膽小怕事。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找到侮辱他的少年,眾將都以為韓信要殺他以洩私憤,沒想到韓信非但沒有殺他,反而賞他箇中尉一職。眾將都不解,韓信笑著說: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為啥不能殺之,是因為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從這兩件小事,不難看出,韓信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心胸豁達的人。


韓信先投奔項羽,項羽不能知人善任,韓信棄而歸附劉邦。劉邦雖無項羽萬人敵的功夫,但他有知人之明,對韓信是唯才是用。這才讓韓信登上歷史舞臺,他指揮百萬大軍,攻魏伐齊,大破楚軍,將不可一世項羽逼的走投無路,自刎於垓下。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都源於韓信的經典戰役。

平定群雄後,韓信有些居功自傲。要求漢高祖劉邦封他為齊王,引起劉邦猜忌,最終被呂后設計斬殺於長樂宮。韓信手下謀士蒯通曾勸他擁兵自立,與漢高祖劉邦分庭抗禮,韓信則說:漢高祖待我不薄,給我車坐,給我衣穿,給我飯吃,我怎麼能背信棄義呢!所以說,呂后以謀反之名殺韓信,純屬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司馬遷對於韓信之死,給予這樣的解釋: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大公之徒。在司馬遷看來,韓信如果能做到謙恭謹讓,明哲保身,不居功自傲,他就能和周公、召公一樣,受到後人崇敬。

後人之所以覺得韓信是個自卑的人,就是因為他曾經受過胯下之辱。這是常人都不能接受的羞辱,但韓信接受了。但我們可以反推之,從這裡可以看出韓信不同凡人之處,這正是他的取得取得成功秘訣。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韓信不僅不自卑,而且極度自信,甚至一直自命不凡。

首先,貧而意氣、好帶刀劍,志與眾異

韓信未能推擇為吏,卻不事生產、不治商賈。

秦時以吏為師,平民子弟要登頂廟堂,其出路就是從吏做起。

所以,韓信的志向就是政治英雄,既不是地主也不是豪商。

如果做不成吏、當不了官,那就等待機會,但一定要走這條路。

不自信的人,總是樂於或無奈於局面。但是,自信的人,總是想著去開創局面。

而韓信就是如此。

好帶刀劍,引來了胯下之辱。

眾人以為辱、以為怯,但韓信根本就沒把這當做辱、當做怯。

多年後的楚王韓信,也沒把那個淮陰少年殺了洩憤,原因就是韓信有更大的志向。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要幹大事的韓信,根本不在乎什麼胯下之辱。

相信自己是幹大事的人,而且能幹成大事,這不止是自信而且極度自信。

其次,不甘人下、屢易其主,自命不凡

項羽是英雄,韓信投項羽,但是,韓信不滿意僅做一個小小郎中。

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在項羽麾下,韓信的地位不低,低了,也沒資格給項羽提意見。

儘管如此,他還是辭職不幹了,跑去投了劉邦。

在劉邦手下,韓信的起步也不是士兵,而是連敖,也就是司馬或典客的職位。

後來,在夏侯嬰的舉薦下,韓信再被拜為治粟都尉,管理漢軍的軍糧後勤。

但是,如此這般,韓信還是不滿意,因為他始終相信自己是能做成大事的人。

於是,他還要走,不甘屈於巴蜀,而要到中原爭天下。

蕭何月下追韓信,然後向劉邦死命舉薦韓信。

劉邦也不含糊,要拜韓信為將軍,就是方面軍司令或參謀長的職位。

但是,能觀人的蕭何說這還不行:雖為將,信必不留。

所以,劉邦只能拜韓信為大將軍。

而且,從來隨意狎辱他人的劉邦,居然要登壇拜將。

因為這樣才能留住韓信。

所以說,韓信為人,非但自信,而且自命不凡。

第三,敢於料敵、用兵詭譎,非自信怎能為之

兩軍相鬥,為將者要知己知彼。

但是,知己知彼就一定能打勝仗嗎?

不能。

因為你和敵人都是運動中博弈,你猜他怎麼想、他猜你怎麼想;你猜他怎麼猜你、他猜你怎麼猜他。

所以,就得料敵如神。

料敵如神,神很重要,就是你得猜對了敵人會怎麼排兵佈陣,但前提是你得敢猜啊。

井陘口之戰,韓信根據已知信息做出如下判斷:

李左車之策不用,趙軍願意陣戰;趙軍本土作戰,不能死命作戰;異地用兵加背水死地,漢軍必會死命作戰;陳餘意氣用事,見機必會傾營而出;旌旗遮趙營,定會動搖軍心;動搖軍心,漢軍必勝而趙軍必敗。

這是一系列的判斷裡,每一個判斷都是險招,都在忽略其他可能性,所以構成了一個極為簡化而冒險的思維模型。

這裡面有太多的漏洞:河北的天下精兵,一戰就把漢軍衝到河裡,怎麼辦:陳餘半出其兵,或也派了一支奇兵,怎麼辦;旌旗遮營,趙軍不為所動怎麼辦。

但是,料敵,只能到這個地步為止,也就是韓信的那一系列判斷所構成的模型。

如果啥都考慮,這仗也就沒法打了。

但是,所有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韓信得敢這麼想、也敢這麼做。

之前的擒魏破代之戰,之後的濰水、垓下之戰,韓信都是這麼料敵如神的。

而這都需要膽量,都需要自信。

所以說,韓信一點兒都不自卑,而且自信得已經膽大包天了。

之所以會有自卑的認識,那是權力鬥爭中的韓信,從來都是太過“好人”了。

他沒有當皇帝、舉天下的野心,所以做個諸侯王,足矣!

他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充滿各種不忍,所以不願意造劉邦的反。

他對自己太過自信,輕視了朝堂算計,但是權力鬥爭比用兵作戰更殘酷更狡詐,所以一直猶豫。

一直猶豫的韓信,可能讓我們感覺他是一個自卑的人。


減水書生


從哪裡看出他自卑了?在項羽這樣的勇將那裡舉薦自己,在劉邦那開始就要個大將軍,這種也叫自卑。如果現在有人這樣跑中央那裡要個大官,那是不知道狂妄自大到多少人想打他。你哪裡看出來的自卑?


TT688025901259


自卑是對人對事的恐懼,跟打仗無關,韓信可以一邊作揖打恭,一邊滅你,兩碼事,都不耽誤,很可能戰後跌坐在戰敗者的墳上,飲酒做賦,哭哭啼啼,感慨人生苦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