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自卑的人吗?感觉他就是那种极度自卑的人?

用户509321998072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韩信并不自卑。

极度自卑往往是以极度自傲所表现出来的。

但韩信没有过于自卑,也没有过于自傲的表现,大体是不温不火。

大家注意,韩信以前混的很惨,长期在别人家吃闲饭,被人反复羞辱。甚至要依靠漂母施舍救急,一个大男人靠老太太吃饭。

甚至,他还被无赖地痞羞辱,被迫钻过裤裆。

如果他是自卑的人,他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就是极度自卑,自暴自弃,像骆驼祥子一样吃喝嫖赌,甚至为非作歹,放纵自己,直到死亡;

第二就是极度自卑,自轻自贱,失去理想,在底层混日子。

韩信两样都没有选择。

被无赖和这么多人羞辱,他第一没有去报复,因为知道报复杀人会判死刑;第二没有失去理想和信念。

韩信最终还是选择投军,开始军事生涯,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项羽麾下,韩信已经是个小官,本来可以以此度日,但他有更高的追求。

当项羽不能用他,韩信就去投靠刘邦。发现刘邦也不能用他,他就寻机逃走。


他曾经在彭城被项羽彻底击败,但很快就东山再起,最终打败项羽。

可以说,韩信是个很自信的人,并不自卑,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成绩。

韩信对于自己,其实有中肯的评价:,有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刘邦问韩信:“像朕的才能可以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臣是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朕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臣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萨沙


韩信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自视甚高却又怀才不遇的一个人。韩信先后投奔过很多人,都没有被人赏识。最后投奔刘邦,依然还是如此。如果不是萧何慧眼识珠,韩信就此埋没一生。

为什么韩信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见?如果只是一个人的话,可能是那个人的原因。当所有人都不待见韩信的时候,这只能是韩信自己的原因了!

韩信接受了漂母赠食,向漂母表示以后定当报答,反而受了漂母一顿奚落。韩信长期在亭长家蹭饭,被亭长老婆断了伙食,立刻“怒绝而去!”而被屠户侮辱,韩信却又能忍受胯下之辱。

这几件事儿反映出韩信的状态。

曾国藩在《冰鉴》中写道: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韩信是既无气概又无精神!

漂母赠食只不过是看着韩信可怜,亭长老婆是看不惯韩信因为自卑而表现出的自傲,屠户侮辱韩信是看到他带着一股猥琐的自命清高样。总的来说,韩信身上带着一股不招人喜欢的气质。

韩信投奔项梁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跟随项羽,也只不过做了个郎中。

夏侯婴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却只安排了一个治粟都尉的职务给韩信,叫他去管理粮饷。

项梁能够挑起反秦的大梁,自然不是泛泛之辈;项羽最终能够成就霸业,肯定也不单纯只是一介莽夫。何况他们手下还有一个老江湖范增。这些人为什么都发现不了韩信这个人才呢?

可以把原因归结为项氏家族不会用人,反正后来韩信也这么说过。可是韩信到了刘邦那里,韩信依然不受重用。刘邦什么人没见过?居然也会走眼,是不是有点奇怪!

陈平在项羽那里受到重用,到了刘邦那里立刻又被重用。这就是韩信和陈平等人的差距!一个大公司老板在任命一名高管的时候,会任命一个看起来就没有自信的人吗?

为什么萧何会发现韩信的才能?

韩信多次和萧何进行过交谈,韩信所说的话令萧何感到惊奇。曾国藩说过“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韩信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这才让萧何觉察到了韩信的才能。

当刘邦接受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刘邦和韩信又有过一次长谈。正是这一次长谈,才让刘邦真正意识到了是个人才,从此才对韩信言听计从。

韩信自卑应该是有一些,极度自卑倒是谈不上。韩信绝对缺乏应有的自信!这一点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的缺点。只是注重学识技能的培养,却忘了培养与学识技能相匹配的气质和自信。

刘邦年轻时就喜好任侠,经常带领着一帮小弟。可以说刘邦从小就充满了自信。自信满满的刘邦,玩儿一个缺乏自信的韩信,就像猫玩老鼠一样!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赤霄剑 答辩

可以肯定的讲:韩信并非自卑之人,而是极度自信;同时是具有性格缺陷的人!

说韩信并不自卑,而是极度自信,理由有三:

一、出身:韩信是落末的士族,再落末,也是贵族,在秦汉时期,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基本上等同于就是不可逆的“天道”,韩信的贵族自尊是刻在骨子里,从其即便讨饭吃也要随身佩剑就可见一斑(当时,佩剑是贵族身份的象征),所以韩信不可能自卑!

二、韩信生于战国晚期,崛起于期末,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刘邦初谈便拜为大将军,著有《韩信兵法》,是中国谋战派鼻祖,足够的证据充分说明,韩信不但识字,是有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的,在那个只有贵族才有读书权利的时代,韩信即便没落也钻研读书、并且理论功底深厚,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自卑呢?

三、韩信投军后,起初只是微末小兵而已,在章邯引诱项梁定陶战役前,曾当街横栏项梁马队,陈述定陶战役利害,直言此战乃是章邯阴谋,力劝项梁改变作战部署,只因人轻言微,未被采纳,项梁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结实钟离昧,推荐做项羽执戟郎,期间,多次主动向项羽献策,以小兵之身,屡次向最高统帅献策,这样的人,会是自卑的人吗?

说韩信有性格缺陷,理由亦有三:

一、韩信忤逆主上而不自知:一日韩信与刘邦饮酒,直言刘邦才能只能指挥十万大军,而自己则可以越多越好,如此这般名言主上步入自己的,翻遍史书,无前人,亦无来者!关键是,当刘邦面漏怒色,却以主上是长处是带将强行而又尴尬的解释,刘邦已心生芥蒂而不自知!

二、韩信置主上于危境而不施救:刘邦假借为义帝报仇之名,聚众诸侯之兵,趁项羽深陷齐地,王都彭城空虚之时,端了项羽老巢.待项羽引三万铁骑回援彭城,大败刘邦等众诸侯五十万联军,刘邦狂奔逃命,甚至为了减重加快马速,数次将儿女踹下马车,可见狼狈程度,可见危险程度,而此时,韩信为了保全汉军,竟然按兵不动,相信刘邦贵人自由神助,能够逢凶化吉,将刘邦的小命儿托付给了上帝,幸亏刘邦造化不错,以至于刘邦跑到韩信军营,来不及洗漱,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缴韩信军权;再举一例,刘邦与项目鸿沟对峙不下,征调韩信而不得,刘邦撕毁鸿沟协议,偷袭项羽时又被狂躁,于小城龟缩不出,急调韩信又不得,此时,韩信却要求刘邦封其为假齐王,气的刘邦正要坡口骂娘之际挨了张良一脚,封了韩信个真齐王,才出兵垓下,一举剿灭项羽,奠定汉家江山。也许韩信掌握的是出兵时机,但在刘邦眼里,征调抗命不从,一定是拥兵自重;此时求封齐王,在刘邦眼里,绝对是政治军事讹诈!这得是什么样的情商缺陷,才能干出来的事。

三、韩信天命在身时而不争,注定是悲惨收场。楚汉争霸关键时期,刘邦和项目相持不下,而观韩信,此时已经相继攻灭魏、赵、燕、齐等国,占地五千余里,带甲五六十万,本身韩信就是世之少遇军事天才,完全有旁观楚汉相残而争天下的实力,即便不能胜,也可保持三足鼎立之势,这是韩信的天命在身;反观之,此时韩信已是刘邦内心最大的威胁,刘邦早已心怀杀韩信之心,只是项羽尚在,韩信还不能杀;刘邦早已不信任韩信,两次搞突然袭击收其兵权早已说明一切;刘邦对韩信已无物可封,又忌惮韩信军事才能,从永葆汉家天下延续的出发,韩信也得杀,这是韩信不争必死,死神早已傍身;

这争于不争的利害,韩信看不明白吗?也许是!韩信真不懂吗?倒也未必,因为蒯彻早已给他指明!

既然韩信明白,为什么不趁着天命在身去争一争天下呢?

因为韩信是士,是贵族,因为他跳不出那种镌刻在骨髓里的文化属性观念。

因为韩信是士,所以有着贵贱有别的挂念,从不会自卑

因为韩信是士,所以坚信士为知己者死,坚信,只有不感恩的士,没有不眷顾士的皇!

是不是很可笑,其实文化属性决定一切,从开始就注定这结束!


南山洲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修改下这句话来形容韩信,不想当将军的韩信不是真韩信,他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一直保持自己的倔强和高傲,他骨子里觉得自己将来是干大事的。放到现在如果不是天才,那就是得了失心疯,我不知道从哪里看出他极度自卑?



根据心理学研究自卑的人有几个特点,1,过度放大自己的缺点、错误,觉得无限内疚。2,主观,偏激的认识自己,和自己较劲。3,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4,非常敏感,猜忌心重。5,习惯性的取悦别人。

我们拿韩信早期混饭的事举个例子:

韩信穷困潦倒,却又不愿意干活,也不想法子挣钱生活,他靠着四处混吃混喝维持生活,很难理解一个大男人,活的死皮赖脸的,不知上进。一开始在亭长家混饭,人家老婆嫌弃提前吃了,等他来了就没饭了。

不用想肯定混的时间长了,每次白吃白喝给了谁谁能待解?但是韩信觉得混的理所当然,吃的心安理得,他觉得吃你的就是给你面子,不给吃算了,还说人家品行不好……

然后是混漂母的饭,一个洗衣服的老婆婆,韩信吃的也是不亦乐乎,连续吃了十几天他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了,和老人家保证,以后发达了好好报答她,老人家是出于同情才给他饭吃,但整个过程中韩信可没有丝毫见外,你见过一个自卑的人,脸皮子有这么厚?白吃人家的还要吹牛。

仅仅从混饭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韩信一点不自卑,他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是浑然天成,吃就吃了,一碗接一碗的吃的大快朵颐。他后来的成功也证明自己,我有能力,也不需要取悦别人,也感谢了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的人。这种成功不是意外,更和自卑没有关系,恰恰相反,韩信是极度自信!


我不是易中天


从韩信的一生事迹之中,我倾向于他是一个偏自卑的人,起码难说他是一个自信的人。


其实从历史文字当中推测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的,大家只知道韩信做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尝试以自己的经验见识推测他当时的想法,但说实话,历史文字以下肯定掩盖或者忽略了很多信息,这就让人很难搞清楚当时韩信做某些事情的动因。我借由韩信的人生轨迹来尝试推测下他的性格。


首先是韩信发迹前。韩信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才华的人,但他早期却相当穷困潦倒,靠施舍度日,还经历过胯下之辱;陈胜吴广起义后,他投奔项梁项羽,多次献计未被采纳;后转投刘邦做一个库管,虽得到萧何赏识和举荐,但刘邦未用,故韩信出逃。

我们尝试分析下韩信的心境,可以肯定,韩信是有理想,有坚持的人,否则也不会屡次碰壁后继续前行。但试想下,早期韩信近乎乞丐,还钻人裤裆,你说他自信满满,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毕竟他何来自信的底气?他感觉自己胸有大志,但两个最有力争夺天下的君主都没有把他当盘菜,他再次逃跑又该何去何从呢,当时他又何来自信的底气呢?我想他当时内心深处还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的,对自己的理想也有所动摇的,也就是说肯定有自卑的种子。但韩信既然名垂青史,必有过人之处,我认为韩信的心足够强大,虽然郁郁不得志,每天他的心都被打击的支离破碎,但他每晚都把心掏出来,缝缝补补拼在一起,睡一觉后又是新的一天。

其次是发迹后。韩信被刘邦破格封坛拜将后东向而争天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愧“兵仙”之名,而后被封齐王,与刘邦、彭越合围垓下,攻灭项羽集团。

这是韩信最春风得意的时期,军权在手,如臂使指,所向披靡。但是这期间也暴露了韩信极大的缺点,战争巨人,政治婴儿。就说韩信胁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一事,韩信竟然既没想着一统江山,也没想着三分天下,竟然还想着继续当着偏安大将,继续功高震主,继续犹豫观望。而垓下胜利之后,竟然被刘邦轻易驰入军营,收夺兵权,这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可以看出,韩信当时对这天下是没有太大野心的,或者有点野心但也优柔寡断。没有野心是算作自信还是自卑呢,还真没直接关系,这是人生抱负的事情。但韩信当时在被封齐王时,实际的兵力和资源已完全和项羽刘邦平起平坐,当时与刘邦的关系也已经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但却没有任何实质动作,这让人很难和自信联系在一起。

最后是鸟尽弓藏。韩信被夺兵权后,上交了投奔他的钟离眛(项羽手下逃亡将领)的人头,仍被贬为淮阴侯,期间到处抱怨,什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与哙为伍(都是他贡献的成语)。最后在不成熟的时机谋划造反,被人告密,诛杀三族。一代兵仙,死的窝囊。

其实韩信这段时期,和发迹前那段时期颇有相似,都是人生的落魄期,只不过经历不同,心境不同而已。要说这段时期,韩信称得上自信吗?我觉得也难吧。


烂泥伯伯


自卑心人人都有,在自己的愿望达不到满足,在看到他人成功的时候,都会有自卑心理出现,这个个无可厚非。但是,要分析韩信是不是自卑,这个要从他的一生进行分析。我认为,韩信不是一个自卑的人。

韩信之所以会给人以自卑的印象,主要是来自他竭力想要证明自己的行为。一个极度自卑的人,他的表现是极度的虚荣,极度的敏感。而韩信四处奔波,在困苦时也不忘了高看自己,似乎是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韩信吃不上饭,漂母同情他给他带饭,他连续吃了几十天,感慨的谢漂母,说要报答他。平时虽然困乏到了极点,依然佩带长剑,保持自己的身份风度。母亲去世,安排葬地,他安排到宽阔的高地上,为将来家族兴旺预留地方。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他骨子里的自卑。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方向看,就可以看到,他并非是一个自卑的人。比如说他受胯下之辱。如果是一个骨子里自卑的人,会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杀了这个无赖,亡命天涯。第二个选择,就是从此消沉,一蹶不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韩信没有采取其中的任何一个选择。他采取了第三个选择,那就是从无赖的胯下钻过去,忍受胯下之辱,留下性命,图取未来。

这说明韩信是个清醒的人,他自己正确知道自己的分量。他要成就自己的事业,不愿意和市井小人拼命。虽然,胆怯的名声从此跟定了他,使得他要忍受无数人的白眼和耻笑,可他毫不在乎。这体现了他内心承受能力的强大。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韩信先是投奔项羽。但是,在项羽那里他没有得到重用。当他看清了项羽的真面目后,依然投奔了刘邦。

但是在刘邦的阵营,他依然没有得到重用。在刑场上,他在临死前不甘心的一声大吼,惊动了夏侯婴。夏侯婴很赏识韩信的才能,向刘邦推荐。但是,刘邦只是给了他一个不重要的管后勤的小官,就不理会他了。

韩信又遇到了萧何,萧何再次向刘邦推荐。可刘邦并不当回事。韩信感觉在刘邦处没有希望,便另找出路。这引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终于在萧何的力荐下,韩信被刘邦登坛拜为大将,揭开了他人生轰轰烈烈的一生。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取关中。然后木婴渡河取了魏国。再背水一战,消灭了赵国。传檄而定了燕国,袭击齐国,在潍水土囊堵水,半渡而击,消灭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最后率领大军会师垓下,亲自指挥,消灭了项羽。韩信为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成为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夸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

虽然,韩信最后还是没有逃过鸟尽弓藏的结局,但是他终究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他当了楚王后,以千金酬谢漂母,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而对那个无赖,他轻蔑的放过了他。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韩信不是一个自卑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内心十分强大的人。正是这种强大,才使得他战胜人生的苦难,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历史笑春风


韩信与张良、萧何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说韩信是自卑定的人,完全是以常人之心度将军之腹。韩信出身贫苦,曾经当过比亭长还低一级的小吏,因为不擅长管理商人巨贾,亭长的妻子便不给他饭吃,韩信怒而离去。由此可知,韩信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


一天,1韩信在城池边钓鱼,几天没有吃东西。有一个老妇人就拿饭给他吃。韩信非常感激,说道: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的。若干年后,韩信功成名就,找到老妇人,赠予千金。他老家有一个少年,曾当众对韩信说,你大我几岁,又会使枪弄棒,今天你要么把我杀了,要么从我胯下爬过去。这是一种挑衅,明显是在羞辱韩信,换做一般人,早就怒火中烧了,不把少年打死,也把他打残了。而韩信没有这样做,而是从少年胯间爬过去,众人都讥笑韩信胆小怕事。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找到侮辱他的少年,众将都以为韩信要杀他以泄私愤,没想到韩信非但没有杀他,反而赏他个中尉一职。众将都不解,韩信笑着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为啥不能杀之,是因为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从这两件小事,不难看出,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心胸豁达的人。


韩信先投奔项羽,项羽不能知人善任,韩信弃而归附刘邦。刘邦虽无项羽万人敌的功夫,但他有知人之明,对韩信是唯才是用。这才让韩信登上历史舞台,他指挥百万大军,攻魏伐齐,大破楚军,将不可一世项羽逼的走投无路,自刎于垓下。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都源于韩信的经典战役。

平定群雄后,韩信有些居功自傲。要求汉高祖刘邦封他为齐王,引起刘邦猜忌,最终被吕后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韩信手下谋士蒯通曾劝他拥兵自立,与汉高祖刘邦分庭抗礼,韩信则说:汉高祖待我不薄,给我车坐,给我衣穿,给我饭吃,我怎么能背信弃义呢!所以说,吕后以谋反之名杀韩信,纯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司马迁对于韩信之死,给予这样的解释: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大公之徒。在司马迁看来,韩信如果能做到谦恭谨让,明哲保身,不居功自傲,他就能和周公、召公一样,受到后人崇敬。

后人之所以觉得韩信是个自卑的人,就是因为他曾经受过胯下之辱。这是常人都不能接受的羞辱,但韩信接受了。但我们可以反推之,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不同凡人之处,这正是他的取得取得成功秘诀。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韩信不仅不自卑,而且极度自信,甚至一直自命不凡。

首先,贫而意气、好带刀剑,志与众异

韩信未能推择为吏,却不事生产、不治商贾。

秦时以吏为师,平民子弟要登顶庙堂,其出路就是从吏做起。

所以,韩信的志向就是政治英雄,既不是地主也不是豪商。

如果做不成吏、当不了官,那就等待机会,但一定要走这条路。

不自信的人,总是乐于或无奈于局面。但是,自信的人,总是想着去开创局面。

而韩信就是如此。

好带刀剑,引来了胯下之辱。

众人以为辱、以为怯,但韩信根本就没把这当做辱、当做怯。

多年后的楚王韩信,也没把那个淮阴少年杀了泄愤,原因就是韩信有更大的志向。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要干大事的韩信,根本不在乎什么胯下之辱。

相信自己是干大事的人,而且能干成大事,这不止是自信而且极度自信。

其次,不甘人下、屡易其主,自命不凡

项羽是英雄,韩信投项羽,但是,韩信不满意仅做一个小小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在项羽麾下,韩信的地位不低,低了,也没资格给项羽提意见。

尽管如此,他还是辞职不干了,跑去投了刘邦。

在刘邦手下,韩信的起步也不是士兵,而是连敖,也就是司马或典客的职位。

后来,在夏侯婴的举荐下,韩信再被拜为治粟都尉,管理汉军的军粮后勤。

但是,如此这般,韩信还是不满意,因为他始终相信自己是能做成大事的人。

于是,他还要走,不甘屈于巴蜀,而要到中原争天下。

萧何月下追韩信,然后向刘邦死命举荐韩信。

刘邦也不含糊,要拜韩信为将军,就是方面军司令或参谋长的职位。

但是,能观人的萧何说这还不行:虽为将,信必不留。

所以,刘邦只能拜韩信为大将军。

而且,从来随意狎辱他人的刘邦,居然要登坛拜将。

因为这样才能留住韩信。

所以说,韩信为人,非但自信,而且自命不凡。

第三,敢于料敌、用兵诡谲,非自信怎能为之

两军相斗,为将者要知己知彼。

但是,知己知彼就一定能打胜仗吗?

不能。

因为你和敌人都是运动中博弈,你猜他怎么想、他猜你怎么想;你猜他怎么猜你、他猜你怎么猜他。

所以,就得料敌如神。

料敌如神,神很重要,就是你得猜对了敌人会怎么排兵布阵,但前提是你得敢猜啊。

井陉口之战,韩信根据已知信息做出如下判断:

李左车之策不用,赵军愿意阵战;赵军本土作战,不能死命作战;异地用兵加背水死地,汉军必会死命作战;陈余意气用事,见机必会倾营而出;旌旗遮赵营,定会动摇军心;动摇军心,汉军必胜而赵军必败。

这是一系列的判断里,每一个判断都是险招,都在忽略其他可能性,所以构成了一个极为简化而冒险的思维模型。

这里面有太多的漏洞:河北的天下精兵,一战就把汉军冲到河里,怎么办:陈余半出其兵,或也派了一支奇兵,怎么办;旌旗遮营,赵军不为所动怎么办。

但是,料敌,只能到这个地步为止,也就是韩信的那一系列判断所构成的模型。

如果啥都考虑,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韩信得敢这么想、也敢这么做。

之前的擒魏破代之战,之后的潍水、垓下之战,韩信都是这么料敌如神的。

而这都需要胆量,都需要自信。

所以说,韩信一点儿都不自卑,而且自信得已经胆大包天了。

之所以会有自卑的认识,那是权力斗争中的韩信,从来都是太过“好人”了。

他没有当皇帝、举天下的野心,所以做个诸侯王,足矣!

他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充满各种不忍,所以不愿意造刘邦的反。

他对自己太过自信,轻视了朝堂算计,但是权力斗争比用兵作战更残酷更狡诈,所以一直犹豫。

一直犹豫的韩信,可能让我们感觉他是一个自卑的人。


减水书生


从哪里看出他自卑了?在项羽这样的勇将那里举荐自己,在刘邦那开始就要个大将军,这种也叫自卑。如果现在有人这样跑中央那里要个大官,那是不知道狂妄自大到多少人想打他。你哪里看出来的自卑?


TT688025901259


自卑是对人对事的恐惧,跟打仗无关,韩信可以一边作揖打恭,一边灭你,两码事,都不耽误,很可能战后跌坐在战败者的坟上,饮酒做赋,哭哭啼啼,感慨人生苦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