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勸韓信三分天下,韓信如果同意會是什麼結局?

gcdtsc


題目意義重大!劉邦時期是一個戰亂紛爭,野武性強,弱肉強食的思維很重,競優生存,老百姓受罪,沒有和諧的基礎與保障,也是一種時代的無奈,韓信項羽,堪稱優秀軍事家,戰略戰術厲害👍軍事基本齊平,弱點缺點異同兩位敗就敗在這裡,單就政治運作而言,兩位看三步,劉邦至少看五步,劉邦看到的東西兩位根本看不到,還有一個天數,所以永遠鬥不過劉邦,蒯通縱橫謀略家造詣深厚牛人,韓信用情太重,感念劉邦,這是政治家的大忌,不可取,感情用事就完了,項羽吃虧就吃在不良的尊嚴,面子工程,左右了他的思維,韓信的終極目標是王,侯,但是心裡有,言行與行動不能表露出來,但他沒有做到,讓劉邦看穿,既然看穿了,必須三分天下自保,但是感念恩情,左右了他的思維,劉邦對韓信的好目的只是利用這個人才,實際也是一個套,韓信他就上套了,當斷不斷必有後患,完了,以劉邦的思維做事風格,韓信就是處處小心,不犯錯,在劉邦的魔下,也是死路,因為劉邦對功高震主看的恐懼很重,對臣子不是好事,只是時間問題,早死與晚殺罷了,以題目來說,蒯通是對的,如果韓信聽從蒯通,就形成了三國鼎立,對本人來說至少韓信能自保,至於後續發展勝算,那得看三人的天數,劉邦的天數略高,韓信的結局,應該就是項羽的結局,脫離不了被殺的命運,關鍵是劉邦看到的東西兩位根本看不到,永遠鬥不過劉邦,韓信與項羽只能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佔位應該是《侯》位,明確自己的佔位心中有數,才是贏家,應該是這樣……


甜瓜20875


直接說吧,韓信就算是聽了蒯通之言,也不可能三分天下,更不可能一統江山。因為三分天下需要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而是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看看劉邦的配置,我瞭解了要一統天下的基本班子,兵馬再多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謀天下的關鍵人物

劉邦奪得天下有三個關鍵人物,第一個人是“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在戰略層的謀劃,張良無人能及;第二個人是“攻必克,戰必勝”的兵仙韓信;第三個人是“後勤大隊長”蕭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最關鍵的第四個人

其實劉邦說這些的時候,還有一層隱含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只比這些人差一點。還有就是劉邦可以把他們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發揮其作用,在我看來這才是劉邦能夠擊敗項羽的根本原因所在。

王天下的必備組合

同樣明代的朱元璋身邊也有類似的組合,劉伯溫對應張良,李善長對應蕭何,徐達對應韓信,朱元璋對應劉邦。相似的組合,同樣的結局,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反觀韓信和項羽,他們都不具備劉邦的條件,怎麼能一統天下。

因此就算韓信聽從了蒯通的建議,最後還是劉邦一統天下而已,只是時間會久一些。帝王之才和將帥之才的區別。


無心140102310


如果當時韓信聽從蒯通的意見的,趁人之危,坐收漁利,十有八九楚漢都得滅亡,因為韓信數次以弱勝強,自身的軍事造詣本身就無人能及,還手握重兵佔領了戰略要地,再加上李左車,蒯通等人的謀略,去攻打誰誰都不是對手。再加上楚漢勢不兩立正在火併,優勢都被韓信佔了。

  • 韓信先是擊敗魏國,又以三萬新招募的烏合之眾在井陘用計大敗二十萬訓練有素的趙軍,趙地平定之後韓信聽從李左車的策略派人脅迫燕國,燕王果然懼怕韓信不戰而降,然後又領兵突然襲擊齊國,佔領齊國之後,韓信事實上已經佔有絕對優勢,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請求封他為代理齊王,以便穩定局勢,管理齊國, 當時,劉邦又被項羽團團圍困在滎陽,擔心韓信叛亂自立為王,就封他做了真齊王。後來項羽也派人來勸韓信反漢投楚,韓信沒有答應。
  • 此時蒯通早就看透了,天下大勢已經完全掌握在韓信手裡,他保漢,項羽就沒什麼勝算了,他如果投奔楚,劉邦必敗無疑,這個時候楚漢正在全力對戰,是韓信脫離漢軍的最佳時機,於是屢次三番勸說韓信自立為王,爭奪天下,否則將來無論誰勝,韓信都沒有活路,可惜韓信聽不進去,認為劉邦可以託付終身。最後不但為他人做了嫁衣,自己還被屠滅三族落得個身敗名裂。

非想


韓信平定齊地之後,謀士蒯通曾勸說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然而最終被韓信所拒絕。那麼,如果韓信依蒯通之言自立,天下局勢會發生什麼變化,韓信的最終命運又將如何呢?

背景:韓信開闢北方戰線攻佔齊地,項羽陷入腹背受敵之境

彭城之戰後,劉邦雖然穩住陣腳與項羽在滎陽一線對峙,但正面壓力十分巨大,於是便採納了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之策,派韓信與張耳開闢北方戰線。之後,韓信偷渡夏陽、兵圍安邑,魏王魏豹被迫投降、舉家被俘。

漢二年(前205年),韓信繼續向東挺近,“後九月,破代兵”,迅速攻佔代地,進而“(韓)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背水一戰”大破趙軍,趙軍主將陳餘被殺,“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用時一年全面攻佔趙代之地,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史記·淮陰侯列傳》)

之後,韓信在李左車的建議下,派使者前往燕地,燕王臧荼不戰而降,就此臣服於漢王劉邦。然而之後,劉邦因在成皋之戰中戰敗,惱怒韓信與張耳駐兵修武而不救援,衝入韓信軍營奪取韓信兵權,並要求趙王張耳和韓信重新招募訓練士卒,繼續向東攻佔齊地。

此後,韓信在蒯通的勸說下,不顧酈食其已經勸降齊國,率兵攻打齊地,齊國因已決計降漢,並未有所防備,結果迅速被擊潰。到漢四年(前203年),韓信已經全面平定齊地,項羽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先拍龍且率兵攻打韓信,但慘遭戰敗,之後又派武涉勸韓信反漢,但韓信不為所動。與此同時,在張良的勸說之下,衡山王吳芮也轉投劉邦。

至此,劉邦已經直接掌控蜀地、三秦之地、魏地,張耳、臧荼、吳芮則各據齊地臣服於劉邦,九江王英布雖然歸漢但九江地區以被項羽所佔,而韓信則佔據齊地。

此時,項羽雖然依舊在正面戰場上保持著一定優勢,但劉邦卻已經對其形成了戰略性的包圍,項羽已經處於三面受敵的境地,而背後又有彭越不斷騷擾糧道,局勢已然極為不利。

內容:蒯通建議據齊地、連燕趙,阻天下兵禍而恩撫各諸侯

蒯通此時正在韓信手下充當謀士,司馬遷評價其“善為長短說,論戰國之權變,為八十一首”,意思是善於峰分析和陳述天下局勢、利害關係,乃是一位口才極為出眾的辯才。

韓信在穩固了對齊地的統治後,蒯通先是為韓信分析了一番此時的天下局勢,他認為劉邦面對項羽接連戰敗,已經是“智勇俱困者”;而項羽雖然所向無敵,但與劉邦對峙三年,已經是士氣受挫、國庫耗盡,百姓苦不堪言。並認為此時劉邦與項羽相持不下,韓信佔據齊地便已經足以左右天下局勢,倒向誰,誰便有可能取得最終勝利。

因此,蒯通建議韓信,“據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以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天下孰敢不聽!”意思是說,可以佔據強大的齊地,聯合燕、趙兩國,出兵到空虛之地控制他們的後方,然後順應民心,調停楚、漢之間的爭鬥,從而使士卒免於死亡,百姓安居樂業,天誰又有誰敢不聽從!

同時,“足下按齊國之故,有淮、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齊矣。”意思是說,只要佔據齊國故土,便擁有了淮、泗之地,再以恩德安撫諸侯,禮賢下士,那麼天下諸侯必然競相臣服齊國。

分析:蒯通的建議雖然看似可行,但想要成功實際難度極大

如上所述,蒯通對於天下局勢的分析雖然有一定道理,勸說韓信自立的建議也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從當時的局勢來看,韓信想要成功自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劉邦曾先後兩次輕鬆奪取韓信兵權

1、韓信無兵無將,沒有能力自立。韓信被譽為“兵仙”,極為能征善戰,但一直以來卻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勢力,始終沒能培養出親信將領和軍隊,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劉邦不斷“摻沙子”的結果。這點從劉邦先後在漢三年(前204年)成皋之戰後和漢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戰後,兩次直闖韓信軍營,輕鬆無比的奪取韓信兵權便可看出來。同時,縱觀韓信的一生,除了蒯通曾站在韓信的立場為其考慮,即使到後來被貶被殺,都始終少有人為其說話,可見他的勢力之弱。韓信縱然是個帥才,奈何手下的將領和軍隊卻均是忠於劉邦的,這種情況下貿然自立,恐怕並非明智之舉。

△張耳與劉邦更多為從屬關係

2、此計可用於稱霸,而並非奪天下。從蒯通的計策來看,他顯然是以分封制的思想在考慮天下局勢,例如“據強齊,從燕、趙”,燕王臧荼投靠劉邦乃是畏懼韓信的東進,因此還是有可能投靠韓信的,但趙王張耳的情況卻不同,趙王張耳雖然與劉邦同為諸侯王,但和劉邦卻屬於從屬關係,想要說動他轉投韓信,其實並不容易。此外,劉邦本人其實並非想要回到分封制,他所要的是奪取天下,因此想要勸說劉邦和項羽罷兵,恐怕並不容易;而項羽素有稱霸之意,即使與劉邦罷兵,也不會容許韓信佔據齊地而霸天下。

△劉邦志在天下

3、天下一統不可逆轉,韓信敗亡難以避免。即使以上兩條全部達成,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天下一統已經是難以逆轉的歷史走向,迫於韓信與項羽聯手後的壓力,劉邦或許會同意暫時罷兵求和,但絕不會甘心與兩人三分天下。而從此時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團隊能力來看,劉邦最終奪取天下的可能性無疑要遠遠超過韓信、項羽兩人。事實上,就在韓信奪取齊地一年之後,項羽便已經支撐不住了。需要明確的是,奪天下雖然需要武力,可並非僅僅依靠武力便能成功,否則歷史上名將並不少見,但為何卻少有名將能夠成功奪取天下呢?

或許是源於劉邦的知遇之恩,韓信最終拒絕了蒯通的建議,但正如以上所說,韓信此時其實並不具備自立的條件,更不要說稱霸諸侯或奪取天下了,而這或許同樣也是韓信最終拒絕蒯通建議的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韓信如果同意了蒯通之策,那麼非但難以扭轉命運,恐怕會死的更快。


香茗史館


楚漢戰爭進入到最後階段,劉邦與項羽處於戰略相持階段。

當時的韓信的勢力已經成為了楚漢之外,最強大的第三股軍事集團。在劉邦與項羽兩方處於誰也無法徹底打敗對方的情況下,韓信手裡的這二十多萬精兵成為了戰略砝碼。如果韓信助漢,則劉邦一統天下;如果韓信助楚,則項羽能夠擊敗劉邦。

韓信手下最耀眼的一位謀士蒯通,向韓信提出一條既不助漢也不助楚的第三條道路,而是選擇三分天下,韓信獨佔其一的戰略規劃。具體操作就是使得楚漢兩方議和罷兵,韓信、劉邦、項羽三分共分天下,哪一方撕毀條約,其他兩方聯合進攻一方,由此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韓信獨佔齊國,武力屈服,震懾燕趙之地諸侯。

當時天下論排兵佈陣,韓信已是無敵的存在,再者手握精兵,這些都是他從劉邦手裡接過,然後經歷百戰,打敗不可一世的楚王的軍隊,當時楚王的軍隊是橫掃秦軍和諸侯國的,可想而知其戰鬥力,是當時精兵中的精兵。就當時情況,劉邦,項羽,燕趙諸侯是無人敢攻伐韓信的。像漢王和楚王只能是拉攏,而燕趙小諸侯國只能許以重利。也許百姓真的能享幾年太平。

本人認為

但戰事無法避免,劉邦必先滅韓信,後掃滅楚王。

當年劉邦被封漢王,在漢中養精蓄銳,劉邦去漢途中燒燬所過棧道,防止諸侯軍偷襲,並藉此表示無東向之意,以麻痺項羽。三分天下後,必定屯田,勤練軍隊,因為他是有帝王之志的人。和韓信和楚王是有本質區別的,一個人的心境高低決定了後來的事情發展走向。

韓信也是從無到有的,這一切都拜劉邦所賜,對劉邦還是很感恩戴德,時間一久必定懈怠,放鬆警惕心,劉邦給韓信擺個鴻門宴,取其首級,韓信舊部大多也是漢王賬下的,大多數還是會擁戴劉邦的,或者趁韓信軍隊懈怠,夜襲也是有大概率成功的,一邊是安享太平的軍隊,一邊是韜光養晦的軍隊。劉邦也是有能力拿下的。

再經過幾年的休整,掃滅楚王項羽,也是時間問題了。畢竟楚王也不是帝王之志的人,也多猜疑和優柔寡斷之人,當初楚王很多優秀的將領都是被逼投靠漢王的,也許不等漢王動手,楚國內部就會生隙。

天下最終還是劉邦的,只是推遲幾年或者更久!


一別成久違


大家好,我是來自邯鄲的老家洺河邊,當然了,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我個人認為,韓信攻打齊國後如果聽從蒯通的計策,是能夠達到三分天下的目的,但也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因為韓信稱得上軍事奇才,但卻是政治的低能兒。他為劉邦打江山時,從他暴露出自立為王的念頭時,劉邦就已經動了殺機了,但帝王的心機不是常人能比的,當時韓信情感用事,認為劉邦對他有恩,不能反;問樣的,即使三分天下後,劉邦也會利用韓信的性格弱點將其至於死地。所以說,韓信只能將兵且多多益善,搞政治,玩不過老謀深算的劉邦!以上是我的認識,請大家斧正!




老家洺河邊


韓信二十多歲出道,三十幾歲便幫助劉邦取得天下,先封為楚王,又被劉邦設計擒拿後降為淮陰侯,韓信本人常常慨嘆自己的遭遇,劉邦死後權力交接(上一次是胡亥時期)會發生些什麼無法估計(實際呂氏一門掌權還算平穩,呂后一死,功臣集團立刻反了,砍了無數宗室),一旦這種機會出現在韓信眼前的時候,你猜韓信可能會怎麼做?以前他不肯獨立,是感念劉邦知遇之恩,那到時候呢,劉邦有負於我,我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無論從韓信的利益還是道義上來講(哪怕僅僅是為了安全),韓信會做出如何的選擇,都是很難讓人徹底放下疑心。以韓信的威望,只要能夠擺脫控制逃出長安,自己拉隊伍也好,受其他異姓王支持拜將許諾也好,劉邦生前他不願意反,輪到呂后坐天下,韓信還會同樣選擇麼?面對這種局面的話,天下人如何想。

殺了韓信這一切風險就全沒了,留著韓信猶如一顆定時隱患,你永遠感覺後患無窮,劉邦統一以後就開始為接班人清理障礙(主要是異姓諸侯和匈奴),他活著可能對韓信下不了殺手,但是劉邦身體快不行了,這顆隱患絕不能留到他生後。要知道韓信才三十多歲,他對自己所處的境遇抑鬱不滿,又有著世間無雙的軍事才能,面對即將到來的權力換代(天然動盪),這種人還能留嗎?韓信反背後是需要支持他的集團,這個集團是有的,就是功臣集團,但功臣集團有很多派,有騎牆派,有呂后黨,有中立的,有忠於劉邦的,對分封不滿地,對呂后專政不滿的,有被呂氏迫害的。功臣集團實力也是很強大的,所以除韓信呂后還是需要蕭何設計,而不敢直接亂來。

韓信和項羽、劉邦、英布、彭越、張耳都不一樣,那些人是有自己隊伍起事的,而韓信只是劉邦拜的將,韓信手下的人(如灌嬰)和手下的兵(劉邦一個人直接進韓信營中把韓信的印拿走)都是劉邦給的,根本不是劉邦的合作伙伴,就該拿錢得了不該要挾拿股份。況且劉邦當時只是漢王,又不是天子,怎麼可以給韓信封齊王,王不可以給別人封王的,項羽分封也是名義上得到義帝的首肯。所以封王這件事韓信太急了,既勒索股份,又讓劉邦自己暴露野心打了為義帝報仇的臉。劉邦的政治頭腦,韓信和項羽加一起也比不上,而且以劉邦的頭腦,是一定不允許3分天下的,劉邦要的是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韓信和項羽只是希望分封制,所以歷史的天平會趨向劉邦的,這就叫天時。

韓信手下大將都是劉邦安插的耳眼,對韓信是聽調不聽宣的,一落實有背叛的行韓信即人頭落地,韓信不是不想自立,只是名份未正,時機不成成熟,要不他也不要挾劉邦給他封個齊王,顯然名份也很重要,無奈才暴露出他也是自私的,但擺脫不了劉邦在他頭頂的魔爪。

很多人忽略了一個細節,劉邦曾經兩次進入韓信的軍營解除韓信的兵權。一次是在韓信滅趙降伏燕以後,一次是垓下之戰後。第一次劉邦帶著滕工夏侯嬰兩個人就進入韓信軍營,拿了韓信的兵符調動完人馬,韓信才睡醒。韓信治軍就那麼鬆散?隨便找個藉口就能混進軍營?隨意就能拿走兵符?後來周亞夫治細柳營,漢文帝都進不去軍營,韓信治軍反不如周亞夫?其實韓信手下的軍隊的各級軍官都是劉邦的人,比如曹參,灌嬰等等,這些人都是劉邦的豐沛集團的鐵桿,韓信能指揮得動他們,是因為韓信是劉邦任命的大將,要是韓信真有異心,估計早就被劉邦安插的人給剁了。從井陘之戰和之後漢王奪軍的事情可以看出來韓信麾下軍隊的基層軍官比例高,戰爭素養高,這才是韓信屢戰屢勝的關鍵;而劉邦詐稱使者入營奪軍,居然沒有人報告韓信和張耳,則說明那些軍官都是劉邦的嫡系,不但認識劉邦,而且是劉邦的死忠。

劉邦創業的骨幹是呂雉蕭何樊噲張良,樊噲是呂雉妹夫,蕭何和呂雉始終是一起負責後勤工作。張良是劉邦幕僚,韓信是劉邦聘請的軍帥,不屬於核心創業團隊成員。且在開疆擴土過程中有擁兵自重行為,功成只時又不懂像張良一樣身退。所以不得善終!蕭何不僅是創業骨幹,更是建國能臣,並且始終和呂雉保持立場一致。所以是劉邦重用之才。劉邦始終實際最多當半個家,呂雉始終實際上是真正幕後當家的。韓信才能只是個帥才。沒有定國安邦的王霸之氣。沒那個才更沒那個心。出現那個機會也把不住。所以他的命運只在戰爭中,戰事越繁命運越好,戰事結束好運也結束,厄運來臨。戰時功大,又能善終的大有人在,如曾國藩,郭子儀,等人。對劉邦地位有威脅的,不管是誰統統殺掉。


賓賓說情感


蒯通為縱橫之士,為韓信分析利弊指出天下大勢就在韓信手中。韓信助劉邦則項羽滅,助項羽則劉邦滅,如自立則三分天下。分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韓信因心存感恩之心,不忍背叛劉邦,又因其只有名將之求,而無成君之望,終於沒有接受蒯通的建議。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對於蒯通如何勸導韓信有十分詳盡的記載。


ZZX逍遙島主


當秦始皇大一統開始,分封制便不可能再行得通。因為嚐到新制度甜頭的人,不會再想回到過去。

如果韓信真的三分了天下,最好也就是個“三國時代”,最後拳頭大的那個統一。


伏生說歷史


再打一仗,再死老百姓就為了做一個王?少打一仗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