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文友:人們喜好舊體詩還是新詩?

詩哥杜士成


我的理解,你說的大概就是指《詩經》、“騷體”(楚辭)、唐宋元明清古典詩詞曲和以古典模式創作的作品為一類,和以現代白話語言形式寫成的“自由”作品為另一類吧。

哪一種“詩”更受人喜歡,這個要說得有理有據才行。一要從歷史方面看,二要看時間是怎樣證明的。

我們由近到遠看看,艾青是“現代詩”人,賀敬之也是,他們在中國屬於德高望重的人,但是隨著時間過去,除了專業史研究者以外,能隨口背出若干句他們的詩文的人,只怕不多了。八九十年代,汪國真也以寫現代詩曾經名噪一時,但是,現在又有幾個人能對他的作品脫口而出呢?只怕有人連其名字都不知道了。更尷尬的是,現在很少有人對現代詩有興趣了。當然,這與文化潮流也有一定關係。

那麼以古代為代表的古典形式的詩詞呢?在所有的男女老少中,應該有很多人都能隨口背出幾句幾首來。比如“春眠不覺曉”,比如“床前明月光”,比如“兩岸猿聲啼不住”,比如“不盡長江滾滾來”,比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等。

古典詩詞的經久不衰,不是單純的因為刻意宣傳教化,更主要的是它們朗朗上口,韻味無窮,再一個重要原因,更富有哲理,給人啟示,有強烈的精神力量,比如岳飛的《滿江紅》等等。而所謂新詩,七十年代前還好,到後來的主流隊伍,越來越無病呻吟,越來越神志不清,更有時不時低俗汙穢出籠。那麼逐漸被人們拋棄遠離就很正常了。起碼課堂上,家庭老小之間,首先就會自然拒絕和禁止。

不是說新詩都不好,也有很優秀的,學生課本中也有入選者,還有些歌詞也寫得很好。只是總體來說,優秀的作者人數和作品都太少,不能成氣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