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時,朱允炆有一支三十萬的祕密軍隊,為何至死也沒啟用?

園園熊


古人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這一點來講,連燕王朱棣都須臣服於建文帝,帶著自己的兵馬聽從差遣。然而,一旦尾大不掉,勢必會讓君臣之名流於形式,屆時鹿死誰手還是個未知數。

有人稱,在靖難之役時,建文帝朱允炆尚有一支龐達三十萬的秘密軍隊,可是至死都未調動。按照這種觀點,認為如果朱允炆破釜沉舟,調集這支“神秘部隊”,將很有可能戰勝燕王朱棣,重新改寫歷史。

其實,所謂的秘密軍隊,倒也算不上有多神秘,所指的就是平西侯沐英及其後人統率的“沐家軍”。沐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八歲時被義軍首領朱元璋收為義子,後從軍南征北戰,深受朱元璋器重。

明朝建立後,沐英奉明太祖之明,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同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征討並收服了雲南。由於沐英是朱元璋義子,雖然沒有皇室血統,但還是被視為鎮守邊疆的屏捍。沐英對明朝忠貞,其子嗣亦是如此,終有明一朝,沐家軍一直兢兢業業地鎮守西南。

由於沐英一支手握重兵,且尤為忠心,所以被有人視為朱允炆最後的依靠。不過,建文帝自己都未曾想到,原本實力並不如自己的燕王,竟能接連突破自己所設下的防線,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李景隆竟然臨陣倒戈。

在燕王軍隊進逼南京時,李景隆私自打開城門投降,致使燕王軍殺入城內。如此一來,原本尚有堅固城池可做依靠的建文帝,不僅失去了屏障,反而連失去了退路。絕望之際,建文帝便下令縱火焚燬皇宮:

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閔帝本紀》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無論是燕王朱棣還是建文帝朱允炆,他們雙方都未曾想到這場戰爭最後會如此迅速的收尾。而在城破之際,朱允炆再想調集人馬勤王,已經是悔之晚矣了。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而言,當時鎮守雲南的明軍,也無法盡數調往內地。要知道,明初西南尚不穩定,需要軍隊鎮守。況且,即便是沐家軍回撤到內地,也需要相當長的時日,與其從邊地調兵,建文帝倒不如從周圍各省抽調人馬。



史海爛柯人


所謂三十萬勁旅,指的應該是沐英帶去平定雲南的大軍。沐英是朱元璋收養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將。在征討雲南的時候,朱元璋讓沐英掛帥,帶著這三十萬大軍前往,在征服了雲南以後,朱元璋便讓沐英留守雲南,世代世襲在此地。

所以沐英和這三十萬大軍一直都駐守在雲南地區,幫朱元璋鎮守當地。

不過在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了以後,沐英因為傷心過度,也跟著去世了。沐英跟朱標基本上是一起長大的,而且沐英是朱元璋留給朱標最大的支持。可是朱標去世了,沐英也跟著去世了,而朱元璋居然還活著!

朱元璋留給朱標的沐英去世以後,雲南鎮守的重任落在了,沐英長子沐春的身上。可是建文帝剛上臺,沐春也不幸英年早逝,於是朱允炆便將沐英的次子沐晟立為平西侯,接替了父兄的職責。所以當朱允炆上臺以後,其實沐英的三十萬大軍,是由沐晟帶領的。

那麼沐晟跟朱允炆的關係如何呢?要我來說就是很一般,是非常普通的君臣關係。因為沐晟跟朱允炆沒怎麼打過交道,而且父輩早早就駐紮在雲南一帶,所以兩人見面的機會也不多。靖難之役時期的沐晟,自然是會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間搖擺不定,畢竟是老朱家自己人內訌,這跟一般造反是不一樣的。

沐晟當時的職責也相當長重要,他鎮守雲南地區,周圍到處都是外敵的侵擾。

這一帶的士兵是絕對無法動身的,一旦離開這裡,雲南極有可能就落在了外敵手裡。所以沐晟一定是考慮了這一層重要的原因,所以才會選擇不發兵。

況且沐晟也沒有得到過朱允炆的任何命令,在沒有皇帝詔令的情況下,貿然將三十萬大軍開拔到南京去,誰知道你是勤王來的,還是造反來的呢?所以沐晟只能選擇按兵不動,等到進一步的情報消息。

朱允炆是一個非常優柔寡斷的人,他跟自己的叔叔朱棣打仗,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可是朱允炆卻吩咐手底下的人,千萬不能傷到朱棣,因為朱棣是自己的親叔叔。這下子他手底下的人可不知道該如何打仗了,結果直接導致朱允炆全軍覆沒。他如此優柔寡斷,自然也就不會詔令雲南地區的人馬前往南京救駕了。

雲南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了,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朱允炆也不會讓沐晟前來救駕。

可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時,就算朱允炆的詔書下來了,也無法挽救當時的厄運了,因為壓根就來不及。那個時候可沒有高鐵和飛機,所有人馬都必須翻山越嶺前往南京,這需要好幾個月的路程。而朱棣一路披荊斬棘,三個月就能打到南京城下,沐晟就算是去了,也只能喝朱棣的慶功酒了。

沐晟對朱棣似乎更加恭敬一些,因為朱棣本人是戎馬出身,又是朱元璋的兒子。算起來應該是沐晟的叔叔,所以沐晟對朱棣更加恭敬,對朱允炆這個小皇帝,其實沐晟是不怎麼感冒的,畢竟沒什麼交情,朱允炆本人也太大的能力讓大家信服。

我想,就算朱允炆當時讓沐晟前來救駕,沐晟也會按兵不動,就算是出發,也會拖延時日。這是保全沐家最好的辦法,就算沐晟幫助朱允炆打敗了朱棣,難道他就會有好下場嗎?至多還不過是個平西侯。當時的朱允炆已經開始削藩了,做王爺的沒有一個好運的,所以沐晟就算是被封王了,也絕對是吃不了兜著走。

而且老朱家殺的功臣難道還少嗎?沐晟救了朱允炆以後,一定是大功一件,那就勢必會造成功高蓋主的情況,這是沐晟所不想看到的。所以就算是朱允炆調動了這三十萬大軍,沐晟也會帶頭表示反對。


江湖小曉生


朱允炆即位後,為了穩固政權,開始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於1402年攻下南京。

朱允炆還有一支秘密部隊,就是沐英統帥的沐家軍。

沐英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戰功,洪武十四年,沐英率三十萬大軍遠征雲南,並把守明朝的西南邊疆。

朱允炆的實力遠大於朱棣,但耿炳文和李景隆敗的太快,沐家軍火速來援也來不及了。

沐家軍守護西南邊疆,朱允炆錯誤的估計了當時的形勢,導致最後的失敗。


語文360


公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放牛娃朱元璋駕崩,從他的名字來看很有文化啊,原來是義父給取的名,一定不是他爹,他爹叫朱五四。先不管老朱是不是放過牛,關鍵是太子朱標,皇后馬大腳之親生大兒子,小朱豬也算爭氣,從小學習儒家經典、陳朱理學,早教很好,棋琴書畫詩酒茶樣樣皆通,這孩子越來越仁慈寬厚,待人接物頗得人心,在諸王中威信甚高,按理朱二世非他莫屬,只可惜沒多讀《黃帝內經》,或許縱慾過度,視察一趟陝西,居然風寒而亡。千萬別學朱標,以為誠實就可以不變應萬變。這誰來當皇帝呢,長子即位,可長子已死,長孫朱允炆似乎是天生的繼任者,少年天子的確成了皇帝,為保江山,得削蕃王,這一開始就埋下了朱棣選擇叛亂的緣由。

看朱棣這鬍鬚就不同尋常,個性十足,分成三部分,牛老了去了,筆者也學不來。說到朱棣發起的靖難之變,是朱元璋導演的作品,功臣盡誅,兒子們封王,讓太子朱標的兒子當皇帝,叔叔哪可能服氣呢,更何況是晚輩即位,讓叔叔給侄子磕頭,這是個叔叔都受不了,何況朱允炆長成了這樣的:這是典型的慫人長相, 與很多娘娘腔男名星有一拼,可惜當年沒電視劇這玩意兒。有一位功臣老朱沒捨得奪其命,就是八歲即收為乾兒子的沐英,他12歲就隨老朱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開國後第十四年,也就是第三個五年計劃末年,沐英率三十萬大軍遠征雲南,平定後就一直鎮守著西南疆土。而朱棣起兵時,這應叫兄弟的沐英已不在人世,自視英雄的沐家相信正統,沒把朱棣這番王起事當回大事。

朝廷的官員們都私下下賭注,由一家叫舵爺的商家操盤,賭朱棣輸的人實在太多,賭他贏的賠率1:1000,但朱棣活生生的贏了,得了天下,小朱到現在墓有何方都不知了一一一。朱棣為何戰勝,待斜槓道長慢慢道來,話說朱元彰為讓自己喜愛的孫子朱允炆順利上位,製造了一系列的謀反冤案,比如胡惟庸、藍玉案等,這的確也奇怪,太子死了,非得弄孫子上臺,置兒子們何處?況且朱棣這能力幾何老朱應該是知道的,都是兒子,再立個太子為何不可,非得立孫子,這不麻煩就來了。

這朱允炆也傳承子老爸的特質,就是宅心仁厚,按理說,老實人做不得皇上,他偏要這樣,大臣說削藩他真聽了並實施,這燕王朱棣豈是善茬,不反是不可能的。“清君側”是個絕妙的理由,歷史上演繹過無數回,朱棣身經百戰,知道天下功夫唯快不破。正統皇上派的是耿炳文、李景隆這類有職位不將兵的大將出馬,自然比不了朱棣這老江湖。老首長來了,何必抵抗,都是老朱家的江山,誰當皇帝不一樣,好歹跟朱棣當初打江山時他對我們不薄,他要上位,估計咱的好處更大些,何苦以命相搏!降成一片,自動自發。

就這樣勢如破竹,如閃電戰般朱棣各路大軍集合於南京城下,而遠在雲南的沐家30萬忠於朱允炆的軍隊根本沒機會去遠水救近火。回頭看當年日本軍隊強攻南京造成舉世慘烈的南京大屠殺估計借鑑了此役,不同的是川軍雖然內戰內行,面對小日本時卻不惜代價,打出“無川不軍”的強大戰力,正所謂國難當頭,馬革裹屍。當然朱棣上臺成了明成祖,永樂大帝沒愧對名份,功勳卓著,那是後話,在此不再言表。



唱搖滾的斜槓道長


這支部隊,就是遠在雲貴的沫英的部隊。當時朝野,均認為,所謂的靖難之役,是朱家自己的事,最怕站錯隊,因而大多數人,選擇袖手旁觀。就是建文下令,他們未必參戰。這支“部隊”的首領沫英當時已死。又處在遠離政治中心的雲貴,且大多數將領,就處於觀望這種情況,沒能積極地站在正確削藩的朱允文這一邊。這些人是對的,朱棣掌權後,對擁戴建文的人,抄家滅族,搞瓜蔓抄,進行了血腥的報復!


安平144796971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比較出名的皇帝。他的建國之路可謂是非常的坎坷,首先他的出身並不是很好,他早年最小的時候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後來因為地主家的牛病死了所以就把朱元璋趕出了家門,便當了乞丐靠乞討為生。

可是乞討沒多久,又剃髮為僧進入了皇覺寺。但是好景不長在他剃髮為生的第二年就發生了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這時的他又被寺廟趕了出去。隨後在一次朋友的介紹下,他才參加的農民起義軍,就此開啟了他的皇帝之路。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了抵禦外賊,朱元璋便將自己的幾位兒子封為了藩王鎮守邊疆。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些藩王卻擁兵自重,竟然成為了皇族的一個大威脅。後來,他的長子英年早逝,最終沒有辦法就只好讓自己的皇孫朱允炆來繼承皇位,但是自己的皇孫尚且年幼。

考慮到朱允炆年紀尚小,朱元璋開始大規模的屠殺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為的就是能夠讓自己的皇孫朱允炆能夠安穩的繼承皇位。但是他沒想到的是諸位藩王的勢力卻日益做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允炆繼位沒多久就和大臣們密謀削藩之事。但是這件事情卻給他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還讓自己丟失了皇位。朱允炆一敗塗地,朱棣繼位成了新皇。

其實朱允炆本來是有機會取勝的,但是由於他的優柔寡斷這才錯失良機。可這些都不要緊,因為朱元璋給他留了後手,那就是當時鎮守西南的三十萬沐家軍。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戰事頻頻,而當時年僅7歲的沐英隨母親逃亡,可是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在途中去世。後來沐英逃到了濠州城,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朱元璋,朱元璋見可憐便收他為義子。

朱元璋夫婦視他為己出,教他行兵打仗,就這樣沐英在兵營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公元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年僅18歲的沐英便在軍中擔任要職,屢立奇功。到了洪武三年,沐英被封為鎮國將軍。洪武十五年時期,昆明發生了叛亂,沐英帶兵前往鎮壓,打的叛兵潰不成軍,一舉穩定了局勢。而平定叛亂之後,沐英便留在了雲南鎮守西南。

那面對如此厲害的沐家軍,您是不是也有一個疑問,就是這朱元璋當時為什麼要把沐家軍留下來,難道他不怕沐家軍為難朱允炆嗎?

其實除了因為他是朱元璋的義子之外,沐英還和朱允炆的父親,太子朱標關係很好。而且沐英的兒子沐晟和朱允炆常年在南京玩,和朱允炆非常交好。因此朱元璋就留下了沐家軍三十萬大軍給朱允炆,但是為什麼朱允炆到死也沒用沐家這三十萬大軍呢?

其實根據史書推測,其實朱允炆他也不是不想動用沐家軍來支援他,而是他壓根就沒有時間去調用沐家軍。因為當時的李景隆一敗塗地,朱棣勢如破竹,根本沒用多長時間就攻進了南京城,朱允炆根本就沒有時間等沐家軍到來,這也真的是浪費了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啊。

不過朱允炆之所以敗得這麼慘,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自己。自從他登上皇位之後,便一直在重用文官打壓武官,所以在朱棣攻打的時候甚至是無人可用,最終只得逃跑了!


李泉湧


明朝由一個草根皇帝建立,據說當年朱元璋窮到給別人家放牛,作為一個窮孩子逆襲到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功績自是不用說,而且在治國上手腕也是十分強硬,說一不二,說一不二,但是他的手腕,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卻出了差錯。朱標作為他第一個兒子,自然而然倍受寵愛,兒子朱標又是個可造之才,朱元璋算是放下了一塊心病。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一支王牌部隊,為何朱允炆至死也不啟用?

《鹿鼎記》中反清復明的沐王府眾人就是平西侯的後代。而朱允炆與沐家可謂是淵源頗深。首先,沐英與朱允炆的父親,也就是太子朱標是好哥們。其次,朱允炆與當時留守南京的沐英的二兒子沐晟也是好哥們。更有傳言稱,沐英是朱允炆的義父。雖然不知真假,但由此可以看出,朱允炆與平西侯府的關係非同一般,如若有事,沐家軍一定會出手相救。可是直到朱棣攻破南京城,沐家軍都未曾出手相救,這是為何?

朱棣以朱允炆削藩殘害自家兄弟,公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難"的名義發動叛亂,帶兵直搗南京,要為朱允炆清君側,於是大明王朝進入一場慘烈的"南北戰爭"。戰事之初,由於北方諸將多屬燕王朱棣的舊部,投降朱棣者甚多,所以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內,朱棣先後攻下了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守將宋忠等人戰死。隨後,朱棣率領燕軍揮師南下,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在耿炳文戰敗後,又改派派李景隆繼續討伐。

可是為什麼朱允炆至死都不願動用這支祖父朱元璋特意留下的軍隊呢,難道他是真的想出家了嗎?綜合各種史料分析,朱允炆不是不想徵調這支大軍,是他根本沒有機會也沒時間去徵調軍隊了。當時李景隆敗的太快了,朱棣很快就率軍到達了京城,加上城中又有內應,朱允炆根本沒有那個時間了,所以他選擇了剃度出家,並一路逃往西南,尋求沐家的庇佑,因為他知道沐家是肯定會站在自己這邊的。


峰峰老九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後,為了抵禦邊患,在位期間曾經兩次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各地藩王坐鎮一方,為的是抵禦北方民族南下擾亂。朱元璋在位時可以壓得住這些兒子,但是朱元璋去世。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就對這些叔父就約束不住了。

建文帝繼位後,與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密謀削藩。削藩前期確實卓見成效,實力弱小的王爺紛紛被削。但是到了燕王朱棣這裡卻遇到了硬對手。燕王朱棣20歲自北平上任,苦心經營多年,怎麼能因為一支削藩令就交出兵權?朱棣心有不甘,所以當即率兵佔領北平,並且打出“清君側,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的口號,發動靖難。

朱棣造反前期,由於北方的諸多將領都是他的老部下,投降朱棣的非常多。以至於朱棣來勢洶洶,一舉拿下多個城池。建文帝派出耿炳文率領30萬大軍討伐朱棣,將朱棣困在了山東河北等地。

由於建文帝指揮不當優柔寡斷,貽誤戰機。又有內臣向朱棣告密,朱棣知道南京空虛,改變戰略,揮師南下。不久之後大軍直逼南京,李景隆打開城門投降。朱棣攻陷南京城。當朱棣攻陷南京城的時候,宮中起了大火,建文帝也不知所措。其實朱允炆有多次機會能夠取勝,但他優柔寡斷,白白貽誤戰機。哪怕就是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還有許多能夠捲土重來的勢力。而朱元璋留給他就是鎮守在西南的30萬沐家軍。

沐家軍原先是朱元璋的義子沐英領導的軍隊。沐英小時候就被朱元璋夫婦收為義子,改名姓朱。不僅僅教他識字讀書,還教他帶兵打仗,就像自己的親孩子一樣。沐英小時候一直在軍營裡度過一生戎馬,明朝建國以後,沐英就被封鎮國將軍鎮守西南。

都知道朱元璋建國以後殺害了跟他打天下的老臣。但當時沐英手握重兵,卻沒有被朱元璋殺害。小編認為不僅僅是因為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而是因為沐英由於和朱標年紀相當,兩個人感情非常深厚。這種感情有多深厚呢,據說朱標病死之後消息傳到沐英耳朵裡。沐英痛哭流涕,傷心過度而死。沐英的兒子沐晟自由也是生活在南京,得到朱元璋的喜愛,所以和朱允文關係非常好。朱允炆登基以後就把沐晟封為候,依舊鎮守雲南。

那麼朱允文還有這麼強硬的後臺,為什麼不願動用這支軍隊呢?其實根據一些專家分析各種史料得出結論,並不是朱允文不想調用這支軍隊,而是在當時沒想到李景隆失敗的太快,竟然投降,導致沒有時間去徵調軍隊。

而之後朱允文雖然神秘失蹤,但是後來他選擇剃度出家,並且一路逃往了西南。小編感覺他要是再去尋求沐家的庇護了吧。畢竟他和沐晟的關係那麼好,肯定會站在他這一邊的。


歷史名將錄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先問兩個問題:


1、是不想用?2、想用而沒法用?

很顯然,答案屬於後者,朱允炆想用,但實在沒法用,造成的原因有幾個:



1、朱允炆的性格

朱允炆他崇尚儒家的仁義,他一直主張仁義治國,非常宅心仁厚,朱元璋喜歡朱允炆也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這種性格,對百姓很收攬人心,但朱允炆錯誤地評估對手了,站在他面前的是兇狠強悍的狼——朱棣,也就是自己的叔叔,這種他錯過了一次又一舉拿下朱棣的機會。

於是,朱允炆不僅沒有殺掉朱棣,並且還下令不能傷害朱棣,對於下面的人來說是很糾結的,如果真的在真刀實槍中傷害了朱棣,那麼就會不僅得不到賞賜還被受罰的,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敢對朱棣下手呢?

當然,朱允炆不對朱棣下手,一個是緣於他的性格,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朱允炆內心恐懼的,那就是朱棣一直駐守的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要塞——北方。如果說朱棣死了的話,那北元的人就會趁機來入侵的,那個後果就是亡國。

緣於這兩個原因,朱棣不敢對朱允炆下手,這也導致朱棣越來越狠,勢不可擋。



2、換帥決策失誤

在討伐朱棣時,朱允炆聽信讒言,認為耿炳文多次不主動出兵是懼戰,就撤換了耿炳文,任命沒有真才實學,只會耍嘴皮的李景隆為大將軍,在前線和朱棣對戰,但李景隆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很快李景隆就全軍覆沒。

局勢就像多尼諾骨牌,倒掉一個,全盤都輸,勝利的天平開向朱棣傾斜,朱棣越戰越勇,推進的速度驚人。



3、錯失調兵機會

在當時的那種形勢下,朱允炆緊急調擁有者30萬大軍的沐家軍入京,有關沐家軍就不做詳細介紹了,對朱允炆是非常忠誠的,但沐家軍遠在雲南,而朱棣已經到了南京城下,雲南離南京,2000多公里,別說騎馬,坐飛機都要幾個小時,結果朱允炆的調令還沒有到雲南,朱棣就領著大軍攻佔了南京。


所以說,朱棣起兵時,朱元璋曾留三十萬大軍,朱允炆到死都沒用,不是沒用,而是想用,已經來不及了,錯過了,就不再。空留一聲長嘆。


吳聊歷史,不一樣地解讀歷史。


吳聊先生


其實,在我看來,朱元璋為防止將領在他死後,不受仁善年輕的朱允炆的制約,叛亂犯上,對開國將領大勢屠殺,而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各個邊關重鎮,不可能沒有意料到分封到各地的兒子,將來不會聽朱允炆的。但他還是這樣做了,沒有在活著的時候將各個兒子調回來,依舊讓掌握兵權,分封在外。在他的皇明祖訓,就說朝廷有奸臣作亂,藩王可以進京勤王,這也是給後來的朱棣造反一個藉口,清君側 。可能對他而言,雖然偏愛朱允炆,但是隻要是朱家子孫做皇帝,天下還是姓朱,沒有被那些叛將奪走,那就是差不多。

而對於身為朱元璋的義子,沐英一家,其實沒有必要在兩頭下注。因為在往上求榮華富貴,已經不太可能,但一旦下錯,那就是一切歸於零,不划算。而且沐家可能領會到朱元璋的意思。還有當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失敗之後,形勢發生改變,我想朱允炆可能不太相信沐家在這樣情況幫助他,還有可能沐家會來戰前來一個反戈一擊,向朱棣示忠都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