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一剑:郑州与黄河的新逻辑关系和新互动模式

叶一剑:郑州与黄河的新逻辑关系和新互动模式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新年新气象。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的阶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成为包括郑州市在内的各地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此前地方两会上所确定的既定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开始进入正常的推进落实节奏。

2月21日,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主持召开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核心示范区建设工作,并强调,在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快推进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由此会议观察,至少有三点信息是比较明确的:

其一,参与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已经成为郑州市新阶段最重要的战略依托和抓手之一,并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之间进行互动思考和实践,这就意味着,围绕黄河的发展将对郑州的城市营造和转型发展产生深刻而综合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还将体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牌重塑、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甚至会涉及到跨行政区的行政区划调整,而这每一个方面背后都将牵涉到大量的资金和治理资源的投入。

其二,为了推动这一战略的执行,郑州市层面已经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这一具体的项目平台,并构建了“一办五组”的工作体系,其中,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好统筹作用,各工作小组要发挥好主体作用,统分结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这样的工作机制和团队配置,不仅意味着郑州市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由规划阶段开始进入建设阶段,而且,对郑州市来讲,显然是要致力于尽快出效果、尽快出形象、尽快出成绩,以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中示范引领,并从实践层面反哺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决策。

叶一剑:郑州与黄河的新逻辑关系和新互动模式

郑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进入建设阶段

其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带有流域治理、文化传承、底线思维等属性的新的国家战略变量,在推动郑州新一轮转型发展中的角色扮演和价值发挥,显然是一个需要动态化审视的命题,虽然此前已经做了相关的规划准备,但是,务实推进和创新引领之间的辩证关系将伴随郑州市参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全过程,对此,郑州市显然认识得很清楚。

大河之南,时代新篇。就像我们此前在《关于2020年河南转型发展的洞察与思辨》一文中提出的:如果非要对2020年的河南改革发展战略做出一个排序的话,除了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也是河南的资源禀赋、生产传统和国家赋予的重要责任所决定的农业大省定位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外,最引人注目和最值得期待的战略关键词之一恐怕就是黄河了。

春暖花开正当时。显然,围绕郑州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角色扮演和价值发挥的一系列思辨和行动已经展开,接下来我们或将看到的是,对于2020年的河南和郑州改革发展而言,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系列战略专题研究和战略规划的制定出台之年,还将是一系列具体的项目投资、平台建设甚至标准确立之年,无论是对政府有关部门而言,还是对市场机构而言,行动起来和快速行动起来或许才是最佳选择。

1、郑州在黄河流域发展中的角色扮演

在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徐立毅强调,要加强研究分析郑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特点、方向和任务。

纲举目张,谋定后动。包括郑州在内的黄河流域地区,当然都希望从这一国家战略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推动当地转型发展的战略红利,但大家需要清楚的是,在这样一个以流域治理和流域经济为根本特征的国家战略中,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战略红利的获得与这一地区和城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整个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直接关系,是典型的开放型、服务型和赋能型经济。而这,也将是郑州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之间最重要的逻辑关系和战略互动模式。

叶一剑:郑州与黄河的新逻辑关系和新互动模式

郑州要结合黄河流域资源禀赋特点进行创新性战略规划

所以,这就需要包括郑州在内的沿线地区和城市,首先跳出行政辖区思维,结合整个黄河流域的资源禀赋特点、全球产业变革、新消费时代,再加上当地的区域特点、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和战略诉求,在国家所确定的一系列负面清单之外(在我们看来,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层面应该也一定会明确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鼓励做的,哪些是各地政府、各有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及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做的),进行创新性战略规划、项目设计、平台搭建和产业运营等。

有了这一开放思维之后,所谓的服务输出和发展赋能就可以首先围绕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来展开。

比如,针对黄河文化的整体性挖掘、梳理和研究,以及相应的数据库建设、价值诠释、创意传播、全球表达、产品转化、产业化发展等。就目前来看,黄河沿线地区和城市对这些问题应该说都有所涉及,但是依然缺乏整体性运营和维护的团队和平台,如果这一团队和平台能够出现在郑州,显然郑州就是理所当然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镇和讲好黄河故事的主战场和主力军,当然也就理所当然的是黄河文化这一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的最大获益地区和城市。

再比如,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如果说之前较多的体现为水患的工程性治理以及电力资源的阶梯式开发的话,那么,在新时代和新发展理念以及新国家战略等背景下,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的战略内涵、体制内涵、决策内涵、工程内容甚至投资内涵和项目内涵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多元,也就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支撑,更加丰富的技术支撑以及市场化的运营体系和平台支撑,在这些领域,有些是明确需要国家层面统筹的,但有些则是像河南和郑州这样的在统筹黄河流域治理具有较好基础的地区和城市可以有较多发挥空间的,尤其是一些市场化机制的设计、平台的构建,更是可以争取落在当地,并由当地的团队和机构来做。

叶一剑:郑州与黄河的新逻辑关系和新互动模式

黄河在河南境内所涉及的地形地貌比较多元

应该说,类似这样的领域还有很多,比如针对黄河流域的脱贫问题、乡村振兴问题、文旅产业发展甚至是黄河文化的系列展览展示问题,等等,考虑到黄河在河南境内所涉及的地形地貌比较多元,功能化利用也比较多元,文旅化开发也比较早,再加上河南在这些领域也都有丰富的经验,甚至是经济投入基础,完全可以主动的向黄河流域的其他地区进行经验输出、技术输出、平台支持,甚至是直接的帮扶——更多的担当才有更多的集聚效应,才有更多的战略红利获取。

当然,黄河流经9省区,在新的战略背景下,沿线城市和地区也都在谋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角色扮演和价值发挥,上面提到的这些功能定位和功能发挥,在理论上来说也并非只有河南省和郑州市能做,但就区域和城市与黄河的关系,或者说紧密性和代表性而言,河南省和郑州市显然是处于第一梯队的,再加上经济基础和当地已经具有的黄河治理机构与展示平台的基础,甚至是文化认同方面,河南和郑州在黄河流域治理体系构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都是有较强的合理性的。对此,不仅河南省和郑州市比较有信心,国家层面应该也会有所判断,就像此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选择在郑州召开一样。

2、黄河对郑州城市新价值时代的赋能

不过,在我们看来,对郑州而言,黄河对城市综合价值的发挥有一个明显的短板需要突破,那就是从行政区划角度来看,郑州仅在黄河南岸,这显然限制了黄河对郑州这座城市更综合性的价值和影响的发挥。

比如,直到目前,郑州市大多数市民对黄河的认知还停留在郊区的概念,更多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非居住地,在外界的认知当中,“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长期被做作为郑州的标签,而这几年,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快速发展,立体枢纽城市和现代物流城市的标签开始被广泛传播,与这些符号和标签相比,无论是在内部老百姓的认知中,还是在外部投资人的认知中,黄河的属性和色彩都是不明显的。

叶一剑:郑州与黄河的新逻辑关系和新互动模式

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一条伟大的河流

另外,从全球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来看,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基本上都有一条伟大的河流,这些城市大多都是依河而建,河流对城市的影响不但是深刻的,还是综合的,从景观到生态,从交通到水源,从文脉到轴线,等等,不一而足,就像提到一个城市必然提到一条河流一样,提到一条河流也总会提到这座城市;另一方面,我们如果再具体地审视这座城市和这条河流的关系的话,就像河流对城市的作用不会仅限于单一领域和单方面一样,城市对河流的利用也不会是单岸线利用和单一功能利用,也就是说,河流对于城市来讲不应该是一个边界化的存在,而应该是一条完整的生态带、人文带、景观带,甚至是一个对城市空间具有超强定义能力的空间轴线或轴带。

所以,截止到目前,黄河之于郑州的价值其实还有很大空间值得挖掘,尤其是考虑到国家已经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加以推进,以及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郑州大都市区的战略已经被明确提出的背景下,河南省和郑州市的决策者或将需要对郑州与黄河的逻辑关系构建和战略互动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思考,并实现新的突破,

这不仅是河南省和郑州市推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郑州这座城市迎来新的历史性转型的一个立足点——黄河应该成为郑州新一轮转型中最重要的战略关键词之一,黄河也应该可以为郑州的城市新价值时代贡献更多的价值,赋予更多的能量。

比如,就城市空间拓展来讲,向北跨河发展虽然在郑州城市发展历史上多次被提及,甚至已经有具体的项目安排,但是,直到目前,相对于向东的郑东新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向西的高新区建设以及与荥阳同城化推进、向南的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和郑许一体化,无论是从基础设施还是空间整合,无论是人口流动还是价值辐射,郑州向北发展都还处于理论层面,推进的力度和深度都是不够的,社会认知和市场认知也比较弱。

面对新的战略背景和历史性条件,对于河南省和郑州市来讲,或许到了做出更加明确的历史性决策和实质性推进的时候了,向北跨黄河发展,让这条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大河之一的黄河,彻底成为郑州这个新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让黄河为新时代的郑州转型发展发挥更加综合和多元的价值。

叶一剑:郑州与黄河的新逻辑关系和新互动模式

跨河发展将让黄河成为郑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按此逻辑,郑州本次提出的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未来拓展空间也就比较清楚了。但纵然是从逐步推进和动态完善的角度来看,目前的规划(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东起中牟,西到巩义,北抵黄河,南达连霍高速,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是不是跨河发展和跨河规划首先是一个思维问题,然后才是具体的规划问题和执行问题。

在我们看来,两岸同步、跨河规划、整体布局、统一管理、创新发展、央地互动等,应该是河南省和郑州市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共识,甚至可以考虑以现有的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加上黄河北岸的新乡和焦作部分地区,按照一个完整的新区来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叫黄河新区或中原新区,具体名字可以再策划,这一区域虽然面积巨大,但考虑到很大一部分都是生态管控空间,整体的城市开发体量并不是很大,再加上目前黄河北岸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基础甚至比南岸郑州部分更好,对河南省和郑州市来讲,整体上是更加有利于快速推进、快速发展、快速出效果),以此为平台,为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先行先试,甚至可以考虑以此为主题申报国家级新区,以弥补河南省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国家级新区的“尴尬”。在管理体制上,可以借鉴国家级新区的模式,作为郑州市的派出机构进行管理运行(类似目前西咸新区与西安市的关系),后期时机成熟可以考虑进行相应的行政区划调整。

如果能够有此突破,那么,一方面,通过此平台就可以统一而持续性地满足河南省和郑州市在推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所有探索和实践需求,而且,通观整个黄河沿线地区和城市,能够有此战略腾挪空间和经济基础支撑的,也就济南了——考虑到目前济南正在全力赶超郑州,颇具历史隐喻和玩味空间的是,对新时代黄河与城市逻辑关系和战略互动的思考力和执行力,或将成为影响济南与郑州城市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系列战略布局和历史性推进,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郑州市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不但让所谓的“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更加名副其实,也让新时代背景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故事”的国际化表达,具有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超级平台支撑。

在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徐立毅指出,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统一起来,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适合本地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区位条件的差异化发展路子,走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科技支撑的绿色发展路子,走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品质推进城市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富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叶一剑:郑州与黄河的新逻辑关系和新互动模式

郑州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战略叠加的发展时期

在我们看来,郑州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战略叠加的发展时期,多种国家战略在郑州和河南落地,虽然给整个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战略红利空间,但是,多个战略之间的协同也变得更加重要,如果来一个新的战略就对既有的城市发展规划做一次调整的话,最终将使得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客观上的碎片化,甚至整体上呈现出战略缺失和战略失误的效果,这对郑州而言显然是一个承担不起的隐患,也是一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不过,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无论是对郑州新一轮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言,还是对郑州市更长周期的转型发展需求而言,黄河之于郑州都应该是一个重大战略变量,它从郑州这座城市诞生之前就在那里,见证了郑州这座城市的荣辱与兴衰,甚至还曾经直接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而对这座城市的直接哺育和塑造却一直没有达到其该有的显著水平。但是,在今天,黄河与郑州之间的融合发展似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时刻,这不仅是因为黄河的水利治理和工程性开发已经让黄河的水患之忧前所未有的得以平抑,还因为黄河治理的理念和价值观与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之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而且,无论是新的国家战略还是郑州城市自身的转型需求,也都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和战略互动模式提供了新的选择。

所以,对于这次郑州战略性的走向黄河,我们充满期待,并希望看到更加彻底的对黄河的历史性拥抱,故作此文,并提出以上思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