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軍打不過農民出身的闖軍?

保護傘公司情報顧問


我認為並非明軍軍隊實力不及闖軍而是明軍的主力軍隊在萬曆三大徵中遭到重創,在加上與後金征戰中屢屢敗績,損失極大。明軍只能強徵青壯。朝廷並不信任武將,而用太監做監軍,導致軍隊主將不能很好的指揮軍隊。明朝末年各地災害不斷,朝廷又橫徵暴斂,百姓除外水深火熱之中,農民軍所到之處開倉放糧,深得民心。戰鬥力增加。朝廷方略把重兵佈置在山海關。對農民軍沒有那麼重視。導致農民軍迅速發展,導致明朝首都在數天之內攻陷。


言午玉仁66


問這個問題的朋友,顯然是沒認真讀過史料。

明天啟七年(1627)朝廷腐敗,制度僵化,遼東戰事焦灼,財政入不敷出,朝堂黨爭慘烈,再加上天災人禍不斷髮生。朝廷面對如此局面,為了節省開始,精簡幾口,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老百姓鄒濤無論,只能鋌而走險,陝北民亂自此爆發。

陝北的王二是第一個帶頭造反的,到第二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領導饑民紛紛響應,米脂的張獻忠也造反了,後來投靠了高迎祥。

從崇禎元年(1628)到崇禎三年間,王嘉胤、楊六、不沾泥,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整個陝西境內以大大小小的農民軍有100餘部,農民軍成分複雜,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雖然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實際上在戰略上依然很被動,處於防禦態勢。

從崇禎三年開始,先是是那邊總督楊鶴剿撫並用,王嘉胤輾轉入晉,後戰死,繼承其部曲的王自用聯合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20餘萬人,號稱36營,一度攻破大寧隰州、澤州、壽陽等城。

但到了崇禎六年(1633),王自用戰死,雖然農民軍在闖王高迎祥的帶領下堅持流動作戰,使得明軍為了把守要隘而窮於追剿,陷入戰線過長,兵力分散的困境。但沒過多久,楊鶴下臺,洪承疇繼任三邊總督,主持剿匪工作,遂集中力量開始時圍剿。

到了崇禎七年(1634),洪承疇重兵包圍起義軍中心地區,高迎祥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等地,被迫轉入西部陝西。

深感明軍兇猛的義軍被洪承疇、朱大典兩面夾擊,不得不在崇禎八年會師於河南滎陽,之後農民軍分三路,一部西返陝西,一部北進陝西,一部東入鳳陽。

此時農民軍流動作戰,明軍無法全面圍剿,聚而殲之,遂改變作戰方針,分區負責,重點進攻。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遂明軍於崇禎九年在河南大敗高迎祥、張獻忠部,而李自成在興平等地也多次失利。之後,孫傳庭全力進攻漢中的高迎祥。張自忠,最終高迎祥被孫傳庭埋伏而被殺。此後,農民軍就剩下張獻忠和李自成兩支勁旅。

到了崇禎十年(1637),崇禎命熊文燦為五省總理,組織新的圍剿。雖然李自成進軍四川,一度攻破十餘城,但在崇禎十一年被洪承疇以優勢兵力所擊破,後又兵敗梓潼,在洮河又再次被擊敗。而張獻忠也在南陽、麻城被左良玉所擊敗,負傷退谷城。

這一年農民起義軍陷入低谷,劉國能、張天琳、張獻忠、羅汝才,先後降明或就撫,李自成也率殘部只能活動在川陝邊境的山區,或許再來那麼一年的時間,這些叱吒一時的農民軍大抵就會變成歷史煙雲。

然而,很遺憾的是,崇禎十一年(1638)九月,清軍兩路入邊,剿農民軍的各路明軍不得不入京勤王,給予了農民軍喘息之機,雖然張獻忠,李自成有了一年時間的休整機會,但現實是,他們依然幹不過明軍,崇禎十三年,張獻忠被迫轉戰四川,唯有李自成乘明軍圍剿張獻忠的機會,跑到河南收留饑民,也是在這一年,李自成才提出了“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唱的“迎闖王,不納糧”。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李自成的闖軍勢如破竹,一路向東,克洛陽,進開封,敗孫傳庭,最終兵臨北京,滅亡明朝。

看起來似乎,從這一年開始,明軍便不行了,實際上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崇禎十三年,皇太極圍錦州,明廷不得不集結各路大軍,以洪承疇為薊遼總督,步騎十三萬解錦州之圍,這一戰一直打到了崇禎十五年才以明軍幾乎全軍覆沒而告終。

明軍最後的野戰主力全部葬送在了這一戰中,而李自成也是在這兩年的時間裡不斷壯大起來,攻克洛陽,決堤黃河沖毀開封的。

是故,明軍並非打不過農民軍,而是明軍除了農民軍以外,遼東還有一個大敵,兩線作戰,加之財政緊張,基本盤不穩,因為戰爭導致的流民越來越多投入到了李自成一方,這才導致了失敗,敗的不是軍事,而是政治啊。


江畔初見月


明朝是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王朝,朱元璋馬背上得天下,深知軍隊的重要性。明朝初期“衛所制”的建立,既養兵又不耗國家財力,為大明開疆拓土,戍邊守業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明宣宗朱瞻基實行以德治國,至使軍人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日漸低下,衛所制無法實施,軍備囡此逐漸廢馳。至1602年,明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天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明史》言“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倔起於遼東地區的後金對廣袤富饒的中原虎視眈眈,經常入關燒殺搶掠,明朝也多次派兵剿殺而不能征服,與後金(清)的戰爭開支使本己國庫空虛的明廷雪上加霜。自明萬曆以來,北方天災頻繁,有時洪水濤濤有時赤練千里有時飛蝗蔽日,崇禎元年陝西又發生嚴重旱災,田裡顆粒無收,百姓以樹皮、草根為食甚至觀音土充飢。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此時明廷依然朝政混亂官員貧汙昏庸,面對各地的農民起義和日益強大的後金(清),己經是無法抗禦了!

1629年皇太極率清軍繞道長城入侵北京,與此同時李巖和李自成起義,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當時各地均傳播“不當差,不納糧”老百姓不願服兵役。兩線作戰的明軍己然無兵可調,各地勤王兵只求自保,不是望風而逃就是臨陣投降,明軍己無戰鬥力一說了。所以明軍失敗是必然的。

正如崇禎咬破手指留給李自成的一道血書所寫,“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的下場,都是天災所致,諸臣所誤”。


白水先生23


明末農民大起義,最先暴動造反的在陝西,起義的隊伍裡有不少是明朝駐守長城防線的邊軍,因為長時間的缺糧少餉也活不下去了。按說沒有精良武器和缺乏組織訓練的農民根本不是官兵的對手,李自成不也曾經被打的大崩潰只帶了一二十人逃命。要命的問題是同樣經常餓著肚子的明軍不願意賣命打仗,這還算好的,甚至有明軍官兵直接譁變倒戈也參加暴動了。孫傳庭盧象升賀人龍這些能打的將領不是被朝廷坑死就是被殺,賀人龍被殺後李自成心花怒放,“賀瘋子”死了中原唾手可得啊。不說政治的腐朽黑暗和統治階級的貪腐,明末財政惡化,農民負擔越來越重,不堪忍受只能鋌而走險暴動起義,錢糧稅收一再減少,朝廷無法保障軍隊有充足糧食物資和軍餉經費導致明軍軍心士氣低落無心打仗哪還有戰鬥力?而將領們既害怕朝廷的猜忌又害怕部下的士兵們會譁變潰散也無心打仗。明軍打不過闖軍,不是闖軍有多厲害,而是明軍渣的不能再渣了


立志成蟲


樓主好

明軍的戰鬥力得看什麼時期,明朝前期 洪武朝(1368-1398),永樂朝(1402-1424)到正統(英宗)朝(1435-1449)這一時期是明朝的前期,前期的明軍戰鬥力可謂是強悍無比。

明軍三大營:三千營,最初由投降的蒙古僱傭兵租組成,是朱棣最為強悍的騎兵軍團,戰鬥力強無敵

神機營: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比歐洲最早的建制的西班牙火槍兵(約1510年),早一個世紀

五千營:有地方騎兵和步兵混搭組成,屬於最早的混成旅,是地方調到中央的精銳部隊

前期的明軍在各種戰鬥中所向披靡,特別是對蒙古的這位老鄰居的戰鬥中,一直將蒙古打出關外

中期就暫時不談了

到了後期因為國家機構的貪汙腐化,加上太監當政,國家部隊機構的大量銀餉別官員剋扣,部隊的武器系統沒辦法得到升級,第二,就是由於沒有經歷前期那樣的戰爭,部隊沒有得到戰爭的歷練,各地軍官壓榨下層,戰鬥力急劇下降,甚至有些地方軍官連馬都不會騎,出門做轎子。

最後農民軍其實有點像無產階級的感覺,畢竟當時都沒法吃飯了 除了造反還能幹嘛,所以為了吃飯 和政府軍打仗又有什麼吶




小歷史課堂


為什麼明軍打不過農民出身的闖軍?

明朝時期軍力是非常強大的,而且是中國古代最強大的軍隊之一。那麼為什麼會打不過農民起義軍,而後滅亡呢。這個要根據當時的歷史情況來分析了。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後,勤於政務,大力清除閹黨,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可惜當時的朝廷已經腐敗不堪。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活活餓死。

崇禎十四年瘟疫爆發,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

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更是死傷無數。

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

明廷的主要軍力都在北方抵抗後金的不斷入侵。可謂是內憂外患。

崇禎皇帝用人存疑,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導致李自成幾次大難不死後發展起來。

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國家財政早已支撐不起軍費,導致明軍內部騷亂譁變。崇禎皇帝又濫殺官員,冤殺袁崇煥。導致許多軍隊投降。更是加快了滅亡之途。

所以並不是明軍打不過闖軍,而是明朝運勢已經衰敗。

那時候的明朝從北到南,白骨滿地,人煙斷絕。城池僅存四周圍牆和雜草。田地裡看不見人耕種。整個國家已經破爛不堪,這樣的國家哪裡還有軍隊能打仗呢!

假設如果不是那個時代天災不斷,也許明朝還不會那麼快滅亡。


懸史密探


事實上,明末農民軍與明軍的作戰中,大部分時間內,是農民軍打不過明軍的。

明末的時候,明軍確實很爛,戰鬥力低下,不過那是對八旗兵,幾百個八旗兵能追著幾千上萬的明軍打,比如1637年,後來在順治朝做到吏部尚書的譚拜,帶40個人進攻清河,明軍有700人拒守,結果明軍被擊潰。而明軍對農民軍,還是勝率很高的,因為農民軍更爛。

早期的農民軍,完全是一群烏合之眾,只是因為活不下去才造反,經常是幾萬人被幾百明軍所擊潰,但只要不死,沒辦法還要繼續造反,所以李自成等好幾次被打的幾乎全軍覆沒,但只有打下一座縣城,甚至打下一個大戶莊子,打開倉庫糧食一發,馬上又能召集到上萬人,因為百姓實在是活不下去了。

後來,越來越多的正規明軍加入到農民軍中,才稍微有點戰鬥力,那為什麼那麼多明軍也加入其中呢?因為缺餉和腐敗,明末軍隊實行家丁制,將領普遍剋扣軍餉,來養家丁,家丁是將領的私兵,裝備好,糧餉充足,一個總兵統帥一萬多人,而真正能打仗的也就是一千家丁。而大部分普通士兵,優勢的時候一哄而上撈點便宜,劣勢的時候,一鬨而散搶著逃跑,很多幹脆就投降了。隨著大量明軍的加入,農民軍戰鬥力越來越強,孫傳庭被崇禎關了幾年大牢,重新啟用後崇禎問他需要多少兵,他說5000就夠了,結果到了河南,看到農民軍和幾年前完全不同,不再是一群烏合之眾了,趕緊和崇禎說再要2萬兵。

我們再來看看闖軍的組成,闖軍最核心的叫老營,裝備精良,戰鬥力很強但人數不多,很多都是開始和李自成一起造反的人,其他的也是身經百戰,因為能力差的在多年戰鬥中早死了,能活下來的肯定是戰鬥力爆表的。第二層叫精騎,就是騎兵,大部分是明軍九邊的投降過來的,戰鬥力和明軍相當,但對上八旗兵只能是被完虐,第三層叫步卒,基本都是青壯年,但裝備差,只有簡單的甲,也沒受過什麼訓練,但人數眾多,最外層叫飢軍,基本就是老弱婦孺,沒有裝備,很多人就拿個木棍,說白了就是送死的炮灰,李自成每天給這些人一口飯吃,省得被餓死,充當填城壕,消耗敵人弓箭的炮灰,因為明末天災人禍,這些飢軍要多少有多少,李自成也從來不會把他們的傷亡放在心上,死光了隨時可以補充。

在擊敗孫傳庭的柿園之戰中,明軍先是殺散了最外層的飢軍和步卒,和精騎激戰,因為精騎大都是投降的明軍,戰鬥力相當,後李自成老營精銳突然出擊,明軍戰鬥多時,已經人困馬乏,所以最後潰敗。

所以可以看出,闖軍作戰,基本上是靠人多,靠人海戰術讓敵人疲勞,動不動號稱的幾十萬大軍,其實大部分都是炮灰,所以在與清軍作戰中,都是一敗塗地,而從北京逃出來後,一路追擊的還是吳三桂的明軍。網上很多人說,李自成圍北京時,提出讓崇禎封他為王,給錢他幫助打清軍,崇禎沒答應很可惜。其實,即使是崇禎答應了,李自成和清軍作戰也是一敗塗地。


翡翠鑑賞風


明軍打不過農民軍怎麼可能呢,那隻不過是特殊情況而已,明軍的實力應該在中國歷史上排到前幾位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來分析當時的情況。

明朝末年,國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此時的明朝猶如垂暮的老人,沒有了往日睥睨天下雄姿,面對內憂外患的情況,越來越力不從心。

明軍不僅在山海抵禦後金,還要鎮壓農民起義,進行兩線作戰不僅要分兵進攻,還消耗大批軍費,加重了財政負擔,為滿清的壯大提供了機會,使其不斷髮展壯大加劇了明朝的滅亡。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造成明朝軍隊戰力下降是沒錢,明朝末年土地兼併嚴重,天災,官員貪汙腐敗,國庫空虛無法維持軍費的開支。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打不過農民軍也是正常的,其實明朝最強的軍隊都佈置在山海關,抵禦滿清才讓李自成發展壯大 。

本來一副好牌被崇禎打的稀爛,把大明帝國推向深淵,最終滅亡,崇禎難辭其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回顧歷史我們不僅感嘆要是崇禎能力挽狂瀾,知人善用,明朝也能扛個幾年,說不定就會有不一定的結果,歷史不能假設,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正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明朝作為漢人最後一個王朝,這種感情是沒人體會的,尤其到了清朝後期閉關鎖國,受列強欺辱,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明軍不是敗給了敵人而是敗給了自己,上天給了崇禎機會卻沒有抓住,讓滿清入關,如果李自成得到了天下也就算了,唉這個廢物太令人失望了,最終擺脫不了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經不住誘惑,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遺憾終身,讓人不禁唏噓,扶不起來的阿斗。







獨孤求敗谷


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同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自殺殉國,自此,國祚276年的明朝告一段落。我們在感嘆明朝不堪一擊的同時,回頭想想,碩大的明朝,有那麼強大的軍事實力,即使在後期衰落下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付李自成這樣的軍隊,應該不在話下,可是,為什麼偏偏就敗了呢?

李自成率軍進攻北京城

此處,我們不妨對比一下,明初,這是趕走了蒙古鐵騎的紅巾軍,在明末,袁崇煥的部隊怎樣?洪承疇的部隊怎樣?吳三桂的部隊如何?耿精忠的部隊又如何?這些部隊加起來,哪一個不比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的部隊強上幾百倍?所以,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之下,明朝的敗,敗的很蹊蹺。除了守將們各懷鬼胎,外有後金等強敵肆擾,還有一個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的原因,在這裡,史三兒就給大家說個明白。

明朝軍隊

眾所周知,崇禎皇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在歷史上卻有著很高的評價,這樣的皇帝並不多見,足以說明這個皇帝配得上勤政愛民這樣的評價,而問題就出現在這個愛民上。

崇禎皇帝

前邊說起洪承疇,這個人對明朝也還算忠心,只不過到最後沒經過美色誘惑。幾碗人參湯下肚,換了誰也受不了的。此人打仗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殺降。他也因為殺降在明朝將領中獨領風騷。而除了洪承疇之外,幾乎所有的明朝將領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投降不殺。為什麼呢?因為京城的崇禎皇帝不讓殺,這樣不僅是暴君的表現,而且有違道義。

李自成農民軍

而李自成等人,要的就是崇禎皇帝的這種道義。他們畢竟是農民,沒有刀槍,只有棍棒,而且沒有經過專業的軍事訓練,所以面對明朝相對強大的軍事力量,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是很難佔到便宜的,因此,他們與明軍交戰,失敗的時候絕對多於勝利的時候。

但是,壞就壞在明軍不殺降之上。據史料得知,李自成的部隊不止一次敗在明軍手上,可是他們的做法卻很是奇葩,那就是打敗了那就投降,大不了被明軍抓起來訓誡幾日,然後就又放回去種地了。試想當時明朝國庫空虛,連自己的人馬都養活不起,這抓起來的降軍就更加的養不起了,所以,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殺掉。如果還不能殺降,那就只能嚇唬嚇唬他們,然後分成批次給送回去。崇禎作為一個難得的仁義之君,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把這些農民軍給他們放回去了。

明軍潰敗

然而,這些人放回去之後,又重新被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召集起來,再一次加入到了對抗明軍的陣營之中。所以,李自成等人就成了打不死的蒼蠅,這裡散了在那裡又聚起來,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下,攻進了北京城,結束了明朝的統治。


紀錄影像


闖王為什麼會起義,起義後為什麼短時間內就集結了那麼多的人馬?因為當時的大明已經千瘡百孔了,吏治腐敗,政治混亂。國家已經到了滅亡的邊緣。

試想面對這樣一個失去生機,沒有任何前途可言的大明朝,當兵的哪還有心思去為國效力,為國守土。更進一步說,可能當時由於政治官場的腐敗,朝廷可能連給當兵的糧餉都不能如實發放。沒有糧餉士兵們哪來的士氣,哪來的勇氣去打仗。

反觀闖王這邊,只要參與,就回有飯吃。有衣穿。因為闖王收下的都是一群勞苦大眾,能有一口飯吃就很不錯了。再加上闖王當時實行的政策有點吃大鍋飯的感覺。所以,闖王的收下個個肯定都卯足了勁跟著闖王幹。所以,面對這樣一群置生死於不顧的人,大明朝的士兵那會是這群人的對手呢?

當時的大明王朝已摧枯拉朽,官場混亂不堪,可能各個軍營連能指揮打仗的將才都沒有,士兵哪來的士氣,沒有統一的政令,統一的軍官指揮,這群士兵還不是散沙一片。反觀闖王這邊,能人志士不少,對行軍打仗更有一套。所以,大明王朝的軍隊那是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